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山西省雁同地区鼻咽部淋巴瘤的特点及其与EB病毒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及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住杂交,检测30例在当地生活10a以上的鼻咽部淋巴瘤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及EBV感染情况,分析其特点及与EB病毒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免疫组化证实,30例中,27例为T细胞性淋巴瘤(90%)。3例为B细胞性淋巴瘤(10%),EBV-EBER原住杂交,T细胞性淋巴瘤均为阳性,B细胞性淋巴瘤均为阴性。结论:山西省雁同地区鼻咽部淋巴瘤患者绝大多数为T细胞性淋巴瘤。根据其细胞形态特点,来判断T细胞性淋巴瘤,与免疫组化对照符合率为76.6%(23/30),正确率较高。可作为基层医院防止对鼻咽部淋巴瘤漏诊的一个方法。鼻咽部T细胞性淋巴瘤与EBV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浆母细胞淋巴瘤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罕见亚类.我国对浆母细胞淋巴瘤的报道多为个案报道,缺乏对其共性的研究.为了探求我国浆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方法:对10例浆母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免疫表型,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感染情况,用原位荧光杂交法检测MYC基因的易位和扩增.结果:浆母细胞淋巴瘤多发生于结外器官,发现时即为临床晚期,生存期短;其发病和HIV感染或免疫抑制无明显相关性.其EB病毒感染率为50%.免疫组化结果不常具有B淋巴细胞标记,但生发中心后表型常为阳性.MYC易位发生率为10%,扩增的发生率为10%.结论:我国浆母细胞淋巴瘤多发生于免疫状态正常的患者.HIV感染鲜有阳性,EBV感染率略低,存在MYC基因异常但发生率较低(约20%),但其高度侵袭性的淋巴瘤的特性、病理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与西方报道相似.  相似文献   

3.
鼻腔及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鼻咽和鼻腔部位NK/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资料.方法组织病理学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结果 NK/T淋巴瘤组织结构特点为多形性淋巴细胞增生,大片的凝固性坏死和血管浸润,免疫组化表达CD3、CD45和CD56阳性.结论 NK/T淋巴瘤是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原发性肿瘤,结合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口腔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口腔原发恶性淋巴瘤较少见,对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55例口腔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和形态特点。结果:该瘤在口腔的发生部位依次为腭部,牙龈,舌,颊部,口底,大多表现为溃疡状肿的,少数为表面光滑的结节。免疫表型的分析表明20例为T淋巴瘤,30例为B淋巴瘤,5例T或B表型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5.
淋巴上皮瘤样癌(1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指发生于鼻咽部之外,且在组织病理学上与鼻咽部淋巴上皮瘤相似的肿瘤,多发于胃、肺、扁桃体、食管、涎腺、胸腺、子宫颈和皮肤等部位,临床首先要排除鼻咽部淋巴瘤样癌的病史.其特征为肿瘤间质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其他炎性细胞,混杂于肿瘤细胞间而形成淋巴基质.肺LELC较为罕见,近10年来本院病理诊断为肺LELC的患者仅7例,其中2例伴鼻咽部鳞癌病史,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Zou GR  Zhang YJ  Xie FY  Zheng W  Li HX  Xia YF  Lin TY  Lu TX 《癌症》2006,25(12):1543-1549
背景与目的:鼻咽是淋巴瘤较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但对于不同病理免疫表型(B细胞与NK/T细胞)鼻咽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以及相应的治疗对策的区别,临床报道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免疫表型的早期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评估B细胞和NK/T细胞表型之间的预后差异,为治疗方案的相应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5月至2003年12月间80例初治的早期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和免疫表型检查显示48例为B细胞来源(B组),32例为T和NK细胞来源(T组)。42例患者接受化放疗综合治疗,31例单纯化疗,7例单纯放疗。化疗多数采用标准CHOP方案,1~10周期(中位数5周期);放射治疗采用高能光子射线配合高能电子线,常规分割,照射剂量DT30~70Gy(中位数52Gy)。两组患者的治疗方式相近,但B组的化疗周期数大于后者。结果:B组和T组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9.5%和35.5%(P=0.003),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3.3%和28.9%(P=0.032)。多因素分析显示,B细胞免疫表型、无全身症状、局部控制是OS有利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B细胞免疫表型、治疗反应好(CR/PR)是PFS有利的独立预后因素。治疗方法影响OS的单因素分层分析显示:B组患者单纯化疗(19例)和放化疗综合治疗(25例)的5年OS分别为68.1%、61.7%,单纯放射治疗的4例随访期间全部生存(P=0.311);而T组患者单纯化疗(12例)和放化疗综合治疗(17例)的5年OS分别为0、44.1%,单纯放射治疗的3例中2例生存4、10个月后死亡,1例随访60个月生存(P=0.020)。结论:早期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中,虽然B细胞表型患者的年龄偏大、颈淋巴结受侵比例偏高,其预后却优于NK/T细胞表型患者。后者全身症状多见,单纯化疗的缓解率和生存率较低,在综合治疗中应该更积极配合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7.
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原发皮肤CD30阳性淋巴增生性疾病谱中,关于淋巴瘤样丘疹病和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文献报道较常见,而其中的界限性病变--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的报道则较少见,故本文介绍与探讨1例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点以及免疫表型特征,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华山医院诊断的1例皮肤淋巴瘤样丘疹病 C型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全身反复发作的散发性红疹伴瘙痒,可自行缓慢消退.患者全身皮肤可见多发性丘疹样病变,病变严重处出现脓疱并破溃结黑痂.组织学上,表皮溃疡并脱失,真皮层见中等偏大淋巴细胞浸润.细胞免疫表型CD30、CD3、TIA-1等呈阳性表达,ALK、CD20阴性.结论:皮肤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较少见,需与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及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病变等鉴别,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等以明确其性质.  相似文献   

8.
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患者生存情况,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按WHO(2001年)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分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研究其免疫表型.结果 按Ann Arbor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2例,Ⅳ期2例.5例有随访资料,随访截止时4例生存,最长生存时间65月.形态学变型5例为中心母细胞型,1例为免疫母细胞型.免疫分型结果6例均为生发中心样B细胞型.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低,3例肿瘤细胞呈Bcl-2蛋白阳性表达.结论 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检测对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为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其预后和临床分期、免疫组化分型、治疗方案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伯基特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对1例散发性卵巢BL患者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患者,36岁.光学显微镜下BL瘤细胞呈弥漫一致的中等大细胞,伴有“星空现象”和多量的核碎片,易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示瘤细胞CD20+和(或)CD79a+、Ki-67+++,bcl-2、TdT和MPO均阴性.结论 BL属高度恶性淋巴瘤,主要应与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髓系白血病及非淋巴造血系统小细胞恶性肿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外周T细胞淋巴瘤通常表现为弥漫性浸润生长方式,呈滤泡/结节状生长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甚为罕见。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第四版(2008年)将此型淋巴瘤归属为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RCL-NOS)的一种形态学变异型。本文中本病命名采用滤泡变异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follicular variant,FV-PTCL)。根据瘤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多数学者认为FV-PTCL来源于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follicular helperT-cells,TFH)。FV-PTCL瘤细胞呈TFH免疫表型。近年来此类少见病例陆续见于报道,并受到关注。本文温习文献介绍FV-PTCL的病理学、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并简要讨论FV-PTCL是否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新亚型和其与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