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对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口服降糖治疗的90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格列吡嗪组、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组和格列吡嗪+吡格列酮组3组,治疗1年。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骨钙素、尿吡啶酚/尿肌酐(尿PYD/Cr)。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腰椎、髋部骨密度。结果二甲双胍组腰椎骨密度平均增加0.49%,髋部骨密度平均增加1.82%。而吡格列酮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分别下降1.46%和1.97%左右。治疗后二甲双胍组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吡格列酮组。结论与吡格列酮组比较,二甲双胍能明显增加男性糖尿病患者髋部骨密度。  相似文献   

2.
血清IL-6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仲昭宽 《山东医药》2005,45(22):14-15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测定74例T2DM患者及46例年龄、体重指数(BMI)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6水平、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尿羟脯氨酸CHOP),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BGP、BMD水平T2DM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TRAP、尿HOP、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与BMD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T2DM患者骨密度降低,其原因与IL-6水平升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影响,探讨visfatin与T2DM发病的关系和药物的治疗机制。方法100例初诊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0例,每日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二甲双胍组50例,每日早晚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疗程24周。结果吡格列酮组空腹血清visfatin、IR、TG较用药前明显降低,B细胞功能有改善(P〈0.05或P〈0.01)。二甲双胍组血清visfatin、TG无统计学改变。两组治疗后比较,吡格列酮组的visfatin、IR、TG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二甲双胍组的BMI较吡格列酮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吡格列酮还能明显降低血清visfatin的水平,提示吡格列酮通过下调visfatin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检测67例T2DM患者和52例非糖尿病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用随机双盲法比较47例T2DM患者用安慰剂和吡格列酮干预治疗8 w后的血清脂联素、血糖、胰岛素抵抗(IR)水平.结果 T2DM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糖降低(P<0.05),IR明显改善,而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吡格列酮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血糖水平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水平的改变。方法 收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内分泌科2021年1月到2022年10月就诊的T2DM合并NAFLD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吡格列酮治疗组,随访4周。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基线及随访时血糖、血脂、肌酐、谷丙转氨酶等生化指标;运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NLRP3水平。结果 最终吡格列酮组35例、对照组36例完成全部试验。吡格列酮组基线血清NLRP3为(5.4±1.1)μg/L,随访时为(4.8±0.8)μg/L,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基线血清NLRP3为(5.2±1.0)μg/L,随访时为(5.2±0.8)μg/L,无明显改变,并且随访时吡格列酮组血清NLRP3水平低于对照组。除随访时吡格列酮组TC水平高于对照组外,两组间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后在改善糖脂代谢的同时,也可以降低血清NLRP3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将90例T2DM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均接受常规降糖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吡格列酮,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用彩超检测CIMT,比较两组CIMT变化及CIMT异常率。结果治疗组CIMT明显减轻,CIMT异常率明显降低;对照组CIMT明显升高,CIMT异常率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T2DM患者的CIMT,延缓其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老年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DM)患者的骨密度(BDM)及影响因素。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DEXA)检测BMD,并测定参与骨代谢有关的激素、生化指标,做统计分析。结果:DM组BMD较对照组全身(total)、Ward区、第2~4腰椎第(L2~4)降低(P<0.05);血清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升高(P<0.05);骨钙素(BGP)、雌二醇(E2)、睾酮(T)降低(P<0.05);尿钙、磷排增多(P<0.05)。DM患者中女性比男性的L2~4BMD下降显著(P<0.05);血清T降低(P<0.05)。DM患者的BMD与血糖、碱性磷酸酶(ALP)、PTH、糖化血红蛋白(HbAlc)呈负相关。结论:DM患者尤为女性BMD较非DM显著下降,可能与糖代谢改变致Ca、P代谢紊乱,性激素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及IL-6在2型糖尿病(T2DM)发病中的作用及毗格列酮的疗效。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超敏)比浊法及ELISA法检测91例T2DM患者(观察组)吡格列酮治疗前后和5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hs—CRP、TNF-α、IL-6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水平,并采用直线相关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外周血hs—CRP、TNF—α、IL-6及FPG、2hP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1);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均与FPG、2hPG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hs-CRP、TNF-α及IL-6在T2DM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可作为判定T2DM病情及治疗效果的指标;吡格列酮具有抗炎、降糖及改善IR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将64例口服降糖药T_2DM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对照组(33例);正常组(32例)。实验组均加服罗格列酮(4mg/日),疗程6个月;分别测量T_2DM实验组、T_2DM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骨密度(BMD)并进行比较。结果:T_2DM患者BMD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髋部及腰椎BMD均有所下降(0.90±0.17:0.77±0.15;1.02±0.19:0.82±0.08,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髋部及腰椎BMD无显著变化(1.00±0.05:1.10±0.02;1.08±0.05:1.07±0.06,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致T_2DM骨密度降低,T_2DM在应用此类药物时有潜在的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髋部骨折高龄患者骨代谢的改变情况,并了解其机制,进一步探析2型糖尿病与髋部骨折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2型糖尿病并髋部骨折高龄患者(A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B组)、健康者(C组)。每组78例。测定3组患者甲状旁腺素(PTH)、血清骨钙素(BGP)、降钙素(CT)、骨密度(BMD),3组进行比较。结果高龄2型糖尿病并髋部骨折患者与单纯糖尿病者比较,骨代谢各指标及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与健康者比较,BGP、CT、BMD均较低(P0.05),PTH则较高(P0.05)。结论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非常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骨吸收有所增加但骨形成降低,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质量改变与髋部骨折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白脂素(Asprosin)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T2DM患者98例,根据骨密度(BMD)测量结果分为T2DM+OP组56例,T2DM组42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33、Asprosin水平及骨代谢指标[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BGP)和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血清IL-33、Asprosin水平与患者BMD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并发OP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组和T2DM+OP组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OP组血清IL-33水平低于T2DM组和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T2DM组和T2DM+OP组血清Asprosin水平依次升高(P均<0.05);T2DM+OP组BGP、PTH和β-CTX水平高于T2DM组(P均<0.05);血清IL-3...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别对204例T2DM患者(T2DM组)和10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腰椎前后位(L1-5)和左侧股骨近端BMD测定,对两组BMD水平、骨质疏松(OP)患病率进行比较,并对BMD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男性T2DM患者除第L1、2外,其余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女性T2DM患者除L1、4外,其余部位BM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2DM组中OP患病率为53.92%,正常对照组为36.11%(P〈0.05)。T2DM患者BMD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绝经年限呈负相关,与BM I呈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BMD丢失较对照组高,OP患病率较对照组高,且病程越长、年龄越大、BM I越低、绝经年限越长,越易并发O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9例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B组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24周。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指标,测量BMI和血压,记录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2hPG降幅A组大于B组,FPG降幅、体质量增加B组大于A组(P均〈0.01);两组血压、肝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且安全性良好;但在降低2hPG方面西格列汀优于吡格列酮,降低FPG方面吡格列酮优于西格列汀。  相似文献   

14.
测定88例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及30例年龄、体重指数(BMI)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及骨代谢、免疫、内分泌相关指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M组骨钙素(BGP)明显降低,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明显升高(P〈0.05);BMD与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位)、尿钙、尿磷、NTX呈负相关(P〈0.05),与BGP、BMI、睾酮(T)、雌激素(E2)水平呈正相关(P〈0.05);绝经后合并骨质疏松者较非骨质疏松者CD4、CD8降低,CD4/CD8升高,且CD4/CD8与BMD呈负相关(P〈0.05)。认为DM性骨质疏松以骨形成降低、骨吸收增加为特点,且与年龄、代谢控制不良、全身和局部的细胞因子和激素等有关;骨代谢、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T2DM)骨质疏松患者应用阿伦膦酸钠(ALN)联合钙尔奇D治疗后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34例老年女性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给予ALN联合钙尔奇D治疗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腰椎和髋部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ALN联合钙尔奇D治疗6个月后腰椎和髋部T值和BMD均增加,尤其L1、L3、L4及L总部位增加显著;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尿羟脯氨酸/肌酐比值和骨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清降钙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结论 ALN联合钙尔奇D治疗老年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疗效明显,短时间内可显著改善骨代谢指标和提高腰椎BM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8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吡格列酮组(n=34)和安慰荆组(n=34),治疗3个月后,应用B超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并检测两组患者服药前后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 与安慰剂组比较,吡格列酮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小(P〈0.01),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P〈0.01),两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吡格列酮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值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值密切相关(P〈0.01)。结论 吡格列酮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益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吡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6例予盐酸吡格列酮15mg/d,对照组24例予除噻唑烷二酮类和二甲双胍以外的其他降糖药物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C反应蛋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改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择濮阳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59例T2DM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盐酸吡格列酮,比较3个月末与治疗前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治疗3个月末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指数(BMI)、胰岛素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能够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对有效控制血糖、干预炎症过程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的疗效与PPARγ基因Pro12Ala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北京地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2例,在原有治疗和饮食、运动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加吡格列酮30mg每天一次口服。观察10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方法进行基因型测定。结果经吡格列酮治疗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甘油三酯(TG)、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体质指数(BMI)明显增高。按PPARγ基因Pro12Ala基因型分类后发现,与治疗前比较,PP组治疗后的FPG、HbA1c、TG、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HDL-C和BMI明显增高;而PA+AA组中仅FPG降低。结论吡格列酮可使T2DM患者血糖得到控制,血脂有所改善,血压下降,但亦可带来体重增加;吡格列酮的治疗效果可能与PPARγ基因Pro12Ala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选择350例应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T2DM患者,观察12周,结果FPG,h2PG,HbAIc均低于治疗前,(P〈0.01);TC、TG、BMI下降,(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瑞彤)可显著降低血糖,可做为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