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5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处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125例ASA I~Ⅱ级的先心病患儿静注东莨菪碱0.004~0.008mg/kg或硫酸阿托品0.01~0.02mg/kg,丙泊酚(1~2)mg·kg-1·h-1,肌注咪唑安定0.1mg/kg,盐酸氯胺酮1~1.5mg/kg,并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术后入住麻醉苏醒室观察至患儿完全清醒.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5.35±30.50)min.包括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全部先心病患儿介入封堵相关术均获成功.术中氯胺酮使用总量为(2.52±0.74)mg·kg-1·h-1,丙泊酚为(6.25±2.60)mg·kg-1·h-1.121例(96.80%)患儿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所有患儿均无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处理关键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临床证实咪唑安定、氯胺酮、丙泊酚联合用药全凭静脉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先心病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30例ASAⅠ~Ⅱ级的先心病患儿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4~6mg/kg,硫酸阿托品0.01~0.02mg/kg,入室后丙泊芬1~2mg/(kg.h),盐酸氯胺酮1~1.5mg/kg,并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术后送入监护室观察至患儿完全清醒。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93.53±22.15)min。30例先心病患儿分别是18例房间隔缺损和12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均获成功。术中氯胺酮总量为(2.63±0.52)mg/(kg.h),丙泊酚总量为(5.95±2.70)mg/(kg.h)。30例患儿均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所有患儿均无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关键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氯胺酮、丙泊酚联合用药非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是小儿心脏介入治疗中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种不同配伍的氯胺酮在小儿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方法ASAⅠ~Ⅱ级眼外肌矫正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成3组,M组咪唑安定1mg/kg;P组丙泊酚3~9mg/(kg·h);MP组咪唑安定1mg/kg丙泊酚3~9mg/(kg·h)。3组患儿视手术需要追加氯胺酮0.5~1mg/kg。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氯胺酮总量。术中5min,20min时HR、Bp的变化。结果MP组患儿氯胺酮总量显著少于M组、P组(P<0.01)。苏醒时间短于M组、P组(P<0.05)。术后随访M组发生恶心呕吐例数多于P组、MP组(P<0.05)。结论氯胺酮、咪唑安定、丙泊酚合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术为较好配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5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介入治疗,6例患儿入导管室后能配合行外周静脉穿刺输液,麻醉诱导用氯胺酮1.5~2mg/kg、咪唑安定0.05~0.1mg/kg静脉推注;其余52例小儿均需在基础麻醉下开放外周静脉,予咪唑安定0.05~0.1mg/kg静脉推注。两组维持麻醉均以丙泊酚25~75μg/(kg.min)进行连续静脉输注,必要时间断追加盐酸氯胺酮0.5~1mg/kg。结果 57例患儿在非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其中有1例患儿术中出现口腔分泌物增多,1例患儿术中出现呛咳、喉痉挛,均能解除。所有患儿术后无麻醉并发症发生。全部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均获成功。结论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的麻醉深度和密切的观察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麻醉的重要保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介入治疗采用咪唑安定、氯胺酮、丙泊酚联合用药全凭静脉内麻醉,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5.
钟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5):2041-2042
目的:比较低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K组,n=30)和低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n=30)。两组患儿入手术室后均先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负荷量,K组术中用氯胺酮100mg+丙泊酚200mg混合液1ml/(kg·h)持续输注,R组术中用瑞芬太尼0.05μg/(kg·min)和丙泊酚200μg/(kg·min)持续输注。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大小及患儿反应调整给药速度。记录围麻醉期心率和呼吸变化、停药后苏醒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K组相比,R组术中心率、呼吸较平稳,苏醒时间短,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结论:低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术中麻醉平稳、苏醒快、不良反应少,是小儿短小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于建芳  谷青 《中外医疗》2007,26(20):23-24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削痂植皮病人的临床效应.方法 选择烧伤病人9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静注咪唑安定0.15mg/kg+氯胺酮1.5mg/kg(Ⅰ组),丙泊酚2mg/kg+氯胺酮1.5mg/kg(Ⅱ组),咪唑安定0.1 mg/kg+丙泊酚1mg/kg+氯胺酮1.5mg/kg(Ⅲ组),继而给予氯胺酮和丙泊酚维持,分别记录麻醉诱导期HR、MAP、BIS变化、各组清醒时间以及术中有无知晓,术后有无精神症状和噩梦现象.结论 咪唑安定和丙泊酚都能有效地预防氯胺酮引起的心血管兴奋作用及精神症状,咪唑安和丙泊酚复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减少用药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丙泊酚与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的优缺点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12岁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导管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入室时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行基础麻醉,P组采用丙泊酚6 mg/(kg·h)复合氯胺酮3 mg/(kg·h)维持,M组采用咪哒唑仑0.15 mg/(kg·h)复合氯胺酮3 mg/(kg·h)维持.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况、呼吸支持及体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清醒时间(15.9±5.4)min短于M组[(21.2±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与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均能安全有效地进行小儿心导管术的麻醉,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患儿苏醒更加迅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与小剂量氯胺酮全静脉麻醉在小型猪瓣膜修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小型猪24只.麻醉诱导:氯胺酮3~5 mg/kg肌注,戊巴比妥钠15~20 mg/kg静注;麻醉维持:随机分为异氟烷组(I组)和氯胺酮组(K组),每组12只.I组异氟烷1.0~1.5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AC)吸入,芬太尼20~25/μg/(kg·h)、咪唑安定0.10~0.20 mg/(kg·h)和维库溴铵0.10~0.15 mg/(kg·h)静注;K组氯胺酮5 mg/(kg·h)、戊巴比妥钠8~10 mg/(kg·h)和维库溴铵0.10~0.20 mg/(kg·h)静注.记录手术各期的一般情况,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及麻醉并发症等.结果 死亡2只,均非麻醉因素.I组和K组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281.3±34.7)min和(330.4±27.0)min,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21.6±4.1)min和(67.8±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CPB)期间I组平均动脉压(MAP)低于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B停机即刻I组乳酸值小于K组(P<0.05);K组1只小型猪拔管后呼吸抑制,行二次插管.结论 对于小型猪瓣膜修复术,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效果稳定、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应为首选;但在资源紧缺情况下,小剂量氯胺酮全静脉麻醉方案也可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氯胺酮和丙泊酚用于成年人特重烧伤削痂植皮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 18~ 71岁的特重烧伤病人 4 1例 ,共行 82次削痂植皮术 ,在保留自主呼吸下 ,单次静注咪唑安定 0 .1~ 0 .15mg/kg ,分次静注氯胺酮 ,首剂量 1.5~ 2mg/kg ,追加量为 1mg/kg ,持续泵注丙泊酚 2~4mg/kg .h维持静脉麻醉 ,结果 :82例次手术麻醉过程顺利 ,术后病人清醒快 ,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满意率高。结论 :咪唑安定、氯胺酮和丙泊酚用于成年人特重烧伤削痂植皮术的麻醉 ,用药量少 ,效果好 ,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效果。方法将小儿扁桃体摘除术5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及瑞芬太尼两组,每组25例。瑞芬太尼组缓慢静注0.1mg/kg咪唑安定、0.10mg/kg万可松、1.5mg/kg丙泊酚,1μg/kg瑞芬太尼,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输注瑞芬太尼0.05~0.20μg/(kg·min)、丙泊酚0.25~0.5μg/(kg·min)维持麻醉。芬太尼组以静注咪唑安定、万可松、丙泊酚,3~4μg/kg芬太尼麻醉诱导、插管,以0.25~0.5μg/(kg·min)丙泊酚、间断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患儿自主呼吸恢复、神智清醒后拔管。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心率(HR)、血压(BP)、心电图(ECG)、PETCO2、血氧饱和度(SPO2)均正常,均未发生手术及麻醉并发症;瑞芬太尼组吞咽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明显小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手术,与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比较,具有诱导迅速、麻醉平稳、术后清醒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选择ASA Ⅰ~Ⅱ级施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60例,采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连续监测患儿HR、BP并记录雷米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停药后患儿呼吸、意识恢复的时间;术终至拔管的时间;疼痛及镇静评分;观察并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过程平稳,BP稍有波动,HR麻醉诱导时、气管插管时、手术开始时及手术开始后30min与麻醉前相比明显减慢(P<0.05或<0.01),雷米芬太尼的用量为(0.21±0.07)μg/(kg·min),丙泊酚的用量为(6.5±1.3)mg/(kg·h),停药(13.3±8.5)min患儿意识恢复完全清醒,术终至拔管时间为(10.2±4.2)min,术后患儿均能合作,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能很好地满足小儿扁桃体手术要求,麻醉深度可控性强,术中循环平稳,术毕苏醒迅速、完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ASAⅡ~Ⅲ),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两组均静脉注射氯胺酮负荷量2.0 mg/kg,咪达唑仑0.06 mg/kg,丙泊酚,应用微量泵以4~6 mg/(kg·h)持续滴注。试验组加用瑞芬太尼,以4~6μg/min速度持续输注。对照组加用氯胺酮,应用微量泵以2~3 mg/(kg·h)持续滴注。术毕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手术持续时间为155~285 min,术毕清醒时间:试验组(17.0±4.2)min,对照组(22.9±7.6)min;麻醉后MAP、HR各项值与麻醉前相比,试验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显著高于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完全,与氯胺酮相比术后清醒时间较短,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单纯乳腺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择期乳腺纤维腺瘤或者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患者40例,根据麻醉用药不同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0例。静脉麻醉诱导:Ⅰ组为丙泊酚2.0mg/kg,氯胺酮0.8mg/kg;Ⅱ组为氯胺酮1.5mg/kg,咪唑安定0.1mg/kg。麻醉维持:Ⅰ组输注丙泊酚100μg/(kg.min),氯胺酮22.2μg/(kg.min);Ⅱ组输注氯胺酮55.5μg/(kg.min)。手术结束前5~10min停止用药。记录麻醉前5min、给药后5min、切皮、分离肿瘤、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丙泊酚及氯胺酮总量、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Ⅱ组给药后5min、切皮、分离肿瘤时MAP、HR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Ⅰ组氨胺酮用量比Ⅱ组明显减少(P<0.01),苏醒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1),术后谵妄、恶梦、躁动等总发生率也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微泵输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氯胺酮用量,无明显术后不良反应等优点,用于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是一种较好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例ASA 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诱导均静脉给予氯胺酮2 mg/kg,对照组持续静脉注射氯胺酮4 mg/(kg·h)和丙泊酚4 mg/(kg·h);观察组泵注瑞芬太尼0.05~0.1μg/(kg·min)复合丙泊酚4 mg/(kg·h).术中监测ECG,BP,HR,SpO2、呼吸频率,并记录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中BP,SpO2平稳,但观察组HR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而对照组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前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后者(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很好地满足小儿短小手术非气管内插管全麻的需要.过程平稳,苏醒迅速,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异丙芬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静脉麻醉手术的患儿120例,随机分成3组,单纯使用氯胺酮组(K组),诱导时用氯胺酮2mg/kg。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组(KM组),诱导时用咪唑安定0.1~0.2mg/kg。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KP组),诱导时用丙泊酚2~2.5mg/kg,每组40人,分别对术前、诱导后、切皮时、术中15min、术后各时的心率HR、呼吸R,指端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组的氯胺酮用量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丙泊酚组(KP组)麻醉过程平稳,氯胺酮用量少,不良反少,苏醒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1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给予东莨菪碱0.01mg/kg或硫酸阿托品0.02mg/kg,咪唑安定0.1mg/kg,盐酸氯胺酮1.0~2.0mg/kg及丙泊酚1.0 ~2.0mg/kg静脉推注,同时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观察术中至术毕患儿完全清醒后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方娟 《西部医学》2011,23(10):1952-1953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术的麻醉效果及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术的患儿43例,年龄2~10岁。先给予静注地塞米松0.5mg/kg、咪唑安定0.05~0.1mg/kg、氯胺酮1~2mg/kg进行麻醉诱导,继以丙泊酚3~8mg/kg.h、氯胺酮2~4mg/kg.h持续静脉微泵输注。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给药。记录麻醉前、镜检前、镜检术中2min、6min、10min、术毕时MAP、HR、RR的变化。结果患儿术中安静40例(93.02%),出现短暂肢体轻微扭动3例(6.98%);麻醉诱导后及术中BP、RR平稳,无低氧血症发生;术毕苏醒时间(14.85±9.50)min;苏醒期轻度躁动2例(4.65%),恶心1例(2.33%)。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持续泵注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术的镇痛、镇静效果满意,对BP、HR和呼吸影响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5,(7):908-909
目的:对比丙泊酚、氯胺酮复合芬太尼和咪达唑仑、氯胺酮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全身静脉麻醉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A组,n=80)和对照组(B组,n=80)。A组采用丙泊酚、氯胺酮复合芬太尼麻醉,B组采用咪达唑仑、氯胺酮复合芬太尼麻醉。两组患儿入室前均给予氯胺酮1~2mg/kg静注,安静入睡后入室。A组术中维持用丙泊酚0.16mg/(kg·min)持续输注,芬太尼1~2μg/kg、手术开始前1min静注氯胺酮2mg/kg,B组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5~0.1mg/kg、芬太尼1~2μg/kg、氯胺酮1mg/kg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A组麻醉前与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麻醉前与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麻醉苏醒时间短,且术中体动发生几率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氯胺酮复合芬太尼可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术后躁动少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薇涛  王春晓 《广东医学》2008,29(10):1680-1681
目的观察比较氯胺酮静脉麻醉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的效果、麻醉后复苏时间,麻醉后并发症。方法40例择期上肢手术的患儿,年龄3~7岁,ASAⅠ~Ⅱ级,手术时间30~90 min,随机分为两组,B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K组: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0.5 ml/kg神经阻滞,丙泊酚2~4 mg/(kg·h)维持镇静;K组使用丙泊酚2~6 mg/(kg·h),氯胺酮2~6 mg/(kg·h)静脉麻醉维持,两组手术过程如患儿出现体动或哭闹即追加氯胺酮1 mg/kg静脉推注,观察记录麻醉前后两组生命体征,麻醉结束后两组患儿苏醒时间,疼痛出现时间,术后麻醉并发症恶心、呕吐及烦躁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手术过程麻醉药物用量。结果麻醉手术过程的情况:B组整个手术过程各项生命指标平稳,患儿无明显躁动。K组在麻醉诱导期,手术过程中出现体动、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等波动发生率高,且B组氯胺酮用量(50±15)mg明显少于K组(130±45)mg;麻醉复苏情况:B组患儿(25±9)min较K组患儿(110±65)min短;术后B组镇痛时间(6.1±3.9)h较K组(3.8±2.1)h长;恶心呕吐发生率B组(5±2.1)%较K组(21±3.5)%低。结论在神经刺激定位仪辅助下,小儿上肢手术可以在镇静条件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定位准确,麻醉复苏快,0.375%罗哌卡因作为神经阻滞药物能够提供满意的麻醉和较长时间术后镇痛,同时相应的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氯胺酮联合髂腹下神经阻滞对小儿下腹部手术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并与单纯用氯胺酮作比较.方法 选择2~6岁择期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咪唑安定0.lmg/kg+氯胺酮2mg/kg肌肉注射; Ⅱ组:咪唑安定0.lmg/kg+氯胺酮2mg/kg肌肉注射,入睡后行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术中两组均用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静脉麻醉药用量和苏醒时间,观察氧饱和度(Sp02)、心率(HR)、呼吸(RR)改变、患儿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烦躁发生率.结果 术后苏醒时间I组明显大于Ⅱ组(P<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Ⅰ组明显多于Ⅱ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I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 小儿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儿下腹部手术不仅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减少苏醒期不良反应,而且还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