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目前人体功能成像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常颈髓DTI研究显示,颈髓各个节段的平均弥散系数及各向异性分数是有差别的。对于颈髓病变,DTI不仅可以显示常规磁共振成像显示不了的病理学改变,还可通过纤维示踪技术直观地显示纤维束方向及其完整性的改变,为颈髓疾病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开拓了新的前景。现全面介绍DTI的技术原理及其在颈髓疾病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颈髓急、慢性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DTI技术在颈髓急、慢性损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变组35例颈髓病变和对照组15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及MR-DTI检查,分别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正常人颈髓MR-DTI的FA值=0.657±0.058,ADC值=(0.958±0.136)×10-3mm2/s。颈髓慢性损伤MR-DTI的FA值=0.466±0.050,ADC值=(1.105±0.389)×10-3mm2/s;与对照组对比:颈髓慢性损伤中FA值明显降低,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ADC值明显增高,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DTI可以探测到常规MRI上T2WI序列未能发现的颈髓慢性损伤病灶。所有病例通过DTI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显示白质纤维束在病变区变形、移位及中断等改变,可为颈髓损伤程度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作为病例组进行颈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DTI,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tensortracking,DTF)。结果:对照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脊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59.48)×10^-3,较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TI较常规MRI成像能更早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及DTF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颈椎病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 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颈椎病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正常颈髓磁共振张量成像(DTI)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张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志愿者行颈椎磁共振常规序列(MRI)及磁共振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层面颈髓的各向异性(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重建并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结果所有受检者的颈髓DTI均得到FA图及ADC图;不同节段颈髓FA值及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2/3椎间盘水平颈髓的FA值最高、ADC值最低,C6/7椎间盘水平颈髓FA值最低、ADC值最高;FA值与ADC值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DTI能客观、定量地分析颈髓情况,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颈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1例和20例正常志愿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和DTI扫描。DTI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EPI成像序列,取6个方向,b值取400 s.mm-2。使用感兴趣区技术测量:正常人4个不同水平(C2/3、C3/4、C4/5和C5/6)颈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病例组病灶和正常颈髓节段的ADC和FA值。结果(1)正常颈髓在ADC图上信号均匀呈中等信号;在FA图上为高信号,在彩色张量图上为蓝色。颈髓4个不同节段的FA值有明显差别(F=159.24,P<0.001),以C2/3水平脊髓的FA值最高(0.85±0.03);但ADC没有明显差别(F=2.191,P>0.05)。(2)病例组:T2WI发现颈髓内异常信号9例,另外12例未见异常。而在彩色张量图上有16例信号异常,表现为正常蓝色颈髓中斑片状绿色异常信号影;病灶和正常区域颈髓间的ADC(t=-2.883,P=0.009)和FA(t=2.615,P=0.017)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国人正常颈髓FA值约在C2/3水平最高,越往尾侧FA值越低,而颈髓4个节段ADC值则没有明显差别;DTI彩色张量图可以发现常规MRI所不能显示的异常改变;使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EPI成像序列,取6个方向,b值取400 s.mm-2,DTI的图像质量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DTI技术对无信号改变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42例无T2信号改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DTI成像,根据患者有无颈椎病体征将其分为阴性体征组(A组)和阳性体征组(B组)。分析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值(FA)、平行于颈髓长轴、前后径和左右径本征值λ1、λ2、λ3值的变化。结果所有受检者DTI成像显示满意。对照组颈髓平均ADC值为(0.78±0.08)×10-3mm2/s,FA值为0.72±0.03,λ1、λ2、λ3值分别为(1.51±0.15)×10-3、(0.42±0.09)×10-3、(0.41±0.10)×10-3mm2/s。A组FA值大于B组(P<0.01),B组ADC、λ1、λ2、λ3值均大于A组(P<0.05);对照组与A组比较,ADC、FA、λ1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λ2、λ3值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FA值大于B组(P<0.01),B组ADC、λ2、λ3值大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和患者组间λ1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DC、FA、λ1、λ2、λ3值是检测脊髓型颈椎病早期颈髓微结构改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Wallerian变性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在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正常志愿者、10例正常变异者和 40例病变者分别进行DT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正常志愿者大脑脚、脑桥基底部皮质脊髓束走行区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均值分别为0.73和0.63,其FA比值(数值小的一侧比大的一侧)分别为97.6%和96.8%;正常变异者大脑脚、脑桥基底部皮质脊髓束走行区FA均值分别为0.72和0.64,其FA值比值分别为96%和95%,与正常志愿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者患侧大脑脚、脑桥基底部FA均值分别为0.64及0.52。其FA比值(患侧FA值比健侧FA值)分别为76.0%和77.0%,患侧大脑脚、脑桥基底部皮质脊髓束的FA值及其比值较正常者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技术通过测量FA值及其比值及神经纤维束的三维重建,较常规MRI更为准确客观地诊断Wallerian变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颈髓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的最佳扫描参数。方法:对4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比较不同扫描参数[b值、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及激励次数(NEX)、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第1组,b值分别取400,700,1 000 s/mm2;第2组,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分别取6,13,25个;第3组,激励次数分别取2,4,8;第4组,层厚分别取2,3,4 mm。结果:在4种不同扫描参数的比较中,b值为700 s/mm2的图像质量较b值为400 s/mm2和1 000 s/mm2的好(P<0.05);方向为25时的图像质量较方向为6和13的图像质量好(P<0.05);NEX为4的图像质量较NEX为2和8的好(P<0.05);层厚为4 mm的图像质量较层厚2 mm和3 mm的好(P<0.05)。结论:b值为7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为25个、NEX为4和层厚为4 mm是颈髓DTI的最佳扫描参数,适用于临床研究颈髓的细微结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7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DTI检查方法,与5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通过两组各ROI的FA值的比较发现,观察组sCC、gCC、LpIC、LgIC、RpIC、RgIC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创伤组LpIC、LgIC的FA值与GCS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 DTI应用于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断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的优点,且其诊断确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We review the current knowledge concerning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advanced techniq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of the spinal cord. Due to technical difficulties, DTI has rarely been used in spinal cord diseases. However, in our opinion it is potentially a very useful method in diagnosis of the different path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spinal cord and spinal canal. We discuss the physical principles and technical aspects of DTI, as well as curr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DTI seems to be a very promising method for assessment of spinal cord trauma, spinal canal tumors, degenerative myelopathy, as well as demyelinating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DTI enables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by measuring of the fractional anisotropy an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parameters) assessment of the spinal cord. The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 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s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判断胶质瘤良恶性和侵袭性的价值及胶质瘤与脑白质结构间关系,观察纤维束受损情况,为制定胶质瘤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31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15例,高级别胶质瘤16例)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分别绘制FA图、DEC图并重建弥散张量纤维素成橡(DTT)图。选择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及水肿边缘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相应感兴趣区内的rFA值,并观察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改变。结果: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平均rFA值均表现出实质部分(低级别组0.428±0.078,高级别组0.366±0.055)、瘤周水肿(低级别组0.578±0.120,高级别组0.458±0.158)、水肿边缘(低级别组0.834±0.074,高级别组0.676±0.138)的顺序递增的趋势。高级别胶质瘤组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和水肿边缘的rFA值均较低级别胶质瘤组明显降低(P<0.05)。在FA图中各级别胶质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信号。DEC图中病变区颜色黯淡混杂、纤维束整体形态异常。在DTT图中低级别胶质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12/15),少数表现为受压、偏移(3/15);高级别胶质瘤中,纤维束多呈现明显的变形移位,多数表现为纤维束明显中断、稀疏(13/16);少数表现为纤维束全部或大部分中断(2/16);1例主要表现为受压移位。结论: DTI能够在术前评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瘤细胞侵袭性并能较全面地观察纤维束改变,可为胶质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判断手术效果及观察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诊断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的方法。方法 回顾2004年8月-2005年3月该科收治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患者19例的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和进行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该组有7例患者首诊时漏诊颈椎和颈髓损伤,漏诊患者中重型颅脑外伤4例,中型颅脑外伤2例,轻型颅脑外伤1例。结论 颅脑外伤合并的颈椎和颈髓损伤易被漏诊。在接诊颅脑外伤患者时应警惕是否合并颈椎和颈髓的损伤,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对疑有颈椎和颈髓损伤而没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尽早予以颈部有效制动,同时行颈椎正侧住及张口位X线检查,张口困难的患者应行寰抠椎CT检查;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建议常规行颈椎正侧住X线片检查及寰枢椎CT检查。对怀疑有颈髓损伤的患者应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Iin—jury,DA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证实DAI患者40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DAI组于外伤后12、24h及72h常规进行DTI扫描,正常对照组行DTI扫描,测量并记录患者大脑额叶皮质下、胼胝体及脑干处各个时间点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strophy,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的变化,比较FA、ADC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相关性。结果:DAI患者各个部位、各个时间点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并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ADC值随时间延长有逐渐降低趋势,但各个部位、各个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I患者各个部位FA值与GCS呈明显负相关(r=-0.729),各个部位ADC值与GCS评分相关性不大(r=0.480)。结论:相对于ADC值,DAI患者FA值更能准确反映轴索损伤程度,与患者GCS评分具有良好相关,能及时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常规磁共振扫描及DTI对22例TBI患者(伤后1~7 d)和1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行DTI图像后处理得到不同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包括两侧内囊膝和后肢、胼胝体膝和压部的FA值。比较两组相同ROI的FA值,并比较TBI组患侧与健侧对称ROI的FA值。对TBI组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BI组各ROI的FA值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侧对称ROI比较,TBI组患侧的FA值明显降低(P<0.01);TBI组各部位的FA值与GCS无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DTI技术对白质纤维损伤较为敏感,能准确定量分析损伤程度,可为临床TBI患者的早期确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常规磁共振扫描及DTI对22例TBI患者(伤后1~7 d)和1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行DTI图像后处理得到不同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包括两侧内囊膝和后肢、胼胝体膝和压部的FA值.比较两组相同ROI的FA值,并比较TBI组患侧与健侧对称ROI的FA值.对TBI组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BI组各ROI的FA值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侧对称ROI比较,TBI组患侧的FA值明显降低(P<0.01);TBI组各部位的FA值与GCS无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DTI技术对白质纤维损伤较为敏感,能准确定量分析损伤程度,可为临床TBI患者的早期确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级别胶质瘤13例和低级别胶质瘤8例,均作了MRI平扫、增强扫描和DTI,测定两组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及瘤周水肿区MD值、FA值,分别比较两组肿瘤上述三个区域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高级别组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及瘤周水肿区MD值分别为(0.976±0.171)×10-9㎜2/s、(1.92±0.515)×10-9㎜2/s、(1.41±0.288)×-9㎜2/s,低级别组上述三个区域MD值分别为(1.28±0.320)×-9㎜2/s、(1.77±0.567)×-9㎜2/s、(1.19±0.218)×-9㎜2/s,高级别组肿瘤实质区MD值低于低级别组(P<0.05),两组肿瘤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M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组上述三个区域FA值分别为0.137±0.056、0.0824±0.061、0.148±0.09,低级别组分别为0.149±0.0504、0.105±0.0623、0.160±0.083,两组肿瘤上述三个区域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测定胶质瘤肿瘤实质区MD值,有助于胶质瘤的分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应用弥散张量成像中部分各向异性(FA)和平均弥散率(MD)两个参数对脑神经胶质瘤良恶性进行分级.方法 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行弥散张量MRO检查,弥散敏感系数(b值,b=0s/mm2及b=800s/mm2).在FA图和MD图上分别测量肿瘤实质与对侧正常组织感兴趣区的数值,并在各级别胶质瘤之间和胶质瘤与对侧正常组织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Ⅰ~Ⅱ级胶质瘤实质的MD值(1.561±0.363)×10-3 mm2/s,明显高于Ⅲ级MD值(1.148±0.215)×10-3 mm2/s(P<0.01)和Ⅳ级MD值(1.172±0.263)×10-3 mm2/s(P<0.01),但Ⅲ、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级胶质瘤实质的FA值(0.157±0.016)(P<0.01)明显低于Ⅲ级FA值(0.233±0.031)(P<0.01)和Ⅳ级FA值(0.237±0.033)(P<0.01).但Ⅲ、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灶侧MD值和FA值与对侧正常组织感兴趣区MD值与FA值间有显著性差异.FA图像可清楚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的关系.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MD和FA两个参数对于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胼胝体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确诊为轴索损伤的患者(轴索损伤组)及与其年龄、性别及教育背景相似的志愿者40例(对照组),分别行常规序列及弥散张量序列扫描及纤维束重建技术。重建2组胼胝体纤维束图像,比较2组胼胝体纤维束的形态、结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纤维束显示清晰、致密;轴索损伤组胼胝体纤维束变薄、稀疏、中断甚至缺失。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可直观显示胼胝体的损伤部位及程度,对于轴索损伤病灶的检出及病情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