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目平湖洲滩钉螺的消长及影响因素,为控制或消灭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目平湖五一村垸外洲滩为试点,收集当地2002-2007年的气象、水位资料,现场观察各年度的钉螺分布、消长及环境变化情况,分析钉螺分布的特点及其与气象、水位、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钉螺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活螺平均密度和年降雨量有显著相关关系(r=0.822,P〈0.01),其回归方程为Y活螺密度=-24.552+0.066X降雨量。2003-2005年,各年度气温、湿度、降雨量和日照时间无明显变化,钉螺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006年气温、湿度、日照时间与2003-2005年无明显差异(P〉0.05),但降雨量减少(3、8~9月)、水位明显下降(8~11月);同时,2005年洲滩进行了开沟抬垅、封洲植树等人工改造。2006年开始钉螺密度显著下降、钉螺死亡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目平湖(西洞庭湖)每年的气温、湿度、日照时间相对稳定,影响本地洲滩钉螺分布及消长的主要因素是降雨量和地理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2.
Landsat ETM+遥感图像监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遥感资料在江滩钉螺监测中的应用.方法:从遥感资料中提取江滩钉螺孳生地的环境因素遥感替代指标,并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及普通克立格研究其与活螺分布的关系.结果:分析显示从Landsat ETM 图像中提取的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环境因素的遥感替代指标均处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中;多元逐步回归结合普通克立格空间分析发现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活螺密度与孳生地的修正土壤调整植被指数(χ1)、地表湿度(χ2)及温度(χ3)有关,且存在:Y=2.481 3.219χ1-9.143χ2-0.26χ3 残差预测,其中Y为活螺密度的平方根;该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852.结论:通过遥感资料提取钉螺孳生地的环境因素指标可用于预测江滩钉螺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登革热流行与气候因素变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索登革热发病与伊蚊种群动态变化和气候因素的关系 ,为登革热的防治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广东省 1990 / 2 0 0 1年的登革热发病资料 ,收集了潮州市的1995 / 2 0 0 1年伊蚊媒介监测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间、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 ,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与媒介伊蚊密度有关的气象参数是 :降雨量、日照时间、降雨天数、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 ;经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 :Y^BI=2 4 80 0 +0 82 6X1+0 0 2 0X2 - 0 4 18X3 其中X1代表最低平均气温、X2 代表降雨量、X3 代表相对湿度。登革热发病的Logistic回归方程 :p (I) =1/ [1+e( -7 850 + 0 3 9IB) ].结论 :气侯因素对伊蚊媒介密度的影响是复杂的 ,主要影响因素是最低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 ;影响登革热发病的主要因素是伊蚊密度 (BI) .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邳州市2001—2006年气象资料与疟疾发病的情况,探讨气候因素对疟疾发病率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实施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邳州市2001—2006年疟疾发病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蒸发量、总云量、日照时间、低云量等气象资料,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疟疾疫情与各气候因素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001~2006年邳州市疟疾发病率(Y)与同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蒸发量、总云量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与日照时间、低云量无关,各气候因子之间相关关系显著。回归方程为Y=-0.479+0.007X1+0.75X2,(X1、X2分别代表最低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结论气候因素影响着疟疾发病率变化,尤其是月平均最低温度和湿度,从而成为影响疟疾发病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邳州市2001~2006年气象资料与疟疾发病的情况,探讨气候因素对疟疾发病率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实施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邳州市2001~2006年疟疾发病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蒸发量、总云量、日照时间、低云量等气象资料,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疟疾疫情与各气候因素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001~2006年邳州市疟疾发病率(Y)与同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蒸发量、总云量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与日照时间、低云量无关,各气候因子之间相关关系显著。回归方程为Y=-0.479+0.007X1+0.75X2(,X1、X2分别代表最低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结论气候因素影响着疟疾发病率变化,尤其是月平均最低温度和湿度,从而成为影响疟疾发病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洛阳地区婴幼儿支原体流行活性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256例婴幼儿进行支原体病原学监测。运用培养基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支原体抗体。同时收集2012年洛阳地区月平均气温、平均湿度、总日照、总雨量、平均风速等有关气象资料。采用直线回归和逐步回归法研究支原体活性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12年呼吸道支原体检出率为37.8%(97/256)。呼吸道支原体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1~3月及11~12月是呼吸道支原体感染高发月份,1月份阳性率高达54.5%。呼吸道支原体阳性率与月平均气温、日照总数和以及风速呈负相关(r=-0.96,P〈0.001;r=-0.68,P=0.014;r=-0.58,P=0.014),尤其与气温关系最为密切。其余气象因素与呼吸道支原体阳性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呼吸道支原体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其流行活性与气候相关,尤其是气温对呼吸道支原体的流行活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时期下洞庭湖区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控制钉螺繁殖扩散和血吸虫病流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选择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公园靠近洞庭湖的一块草滩为现场,采用系统抽样选择和固定查螺点,每月查螺后分框记数,测量钉螺体型,压螺鉴定死活并观察生殖腺变化。首先计算各月钉螺密度、死亡率及雌雄比例,其次绘制密度、死亡率曲线并对钉螺密度进行Cox-Staurt趋势检验,做雌雄月份分布条图并进行χ2检验,电镜分析钉螺生殖腺变化情况。结果 2007年11月钉螺活螺密度最大,为11.09个/0.11 m2;2008年11月最小,为1.25个/0.11 m2;死亡率出现两次高峰,2008年2月出现最大值,为88.80%,2008年11月再次出现高值,为73.78%。Cox-Staurt趋势检验尚不能认为钉螺密度有下降趋势。雌雄构成无明显月份差异(χ2=18.14,P=0.11);生殖腺5月份卵巢较萎缩,8月份水下卵巢极度萎缩,雄性生殖腺未发现明显变化。电镜发现大雪冰冻天气和水淹下钉螺生殖腺有明显变化。结论 湖南持续大雪冰冻天气可能对钉螺生态有一定影响。钉螺密度波动下降,观察现场钉螺种群可能处于衰退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洞庭湖区钉螺分布的动态变化,为钉螺生态学及螺口动力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的一块草滩为研究现场,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洞庭湖未涨水期间进行随机抽样查螺,实验室内压螺鉴定死活后分框计数门首先计算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及聚集度指标等进行统计描述,然后采用最大似然法拟合负二项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指数分布等不同的分布类型以探索不同时间点的钉螺分布状态。结果 观察期间各月份钉螺的分布均为正偏态分布,钉螺密度的中位数分别为7、9、1、0、3、4和1(只/0.01 m2),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3、6、3、2、4、6和4;方差均大于均数,聚集性指数随密度同方向变化。水退初期10月份的钉螺数据对几种分布均不能较好拟合,11月份的钉螺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2008年4月份的钉螺分布同时符合负二项分布和指数分布,其它各月份的钉螺分布均呈负二项分布。结论 钉螺分布不是单一的负二项分布,可能存在着与密度有关的一种动态变化,有待于提出新的、更广义的分布模型来更好地反映这种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真菌孢子飘散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空气中真菌孢子飘散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2月南昌城区真菌曝片监测计数资料与同期江西省气象台气象因素资料进行了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东湖区真菌孢子飘散量与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和日照呈正相关 ,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1=0 .0 4 1(P <0 .0 0 1)、r2 =0 .0 73(P <0 .0 0 1)和r7=0 .0 11(P <0 .0 5 ) ;孢子飘散量与蒸发量呈负相关 ,偏相关系数为r6 =- 0 .0 2 6 (P <0 .0 1) ;西湖区真菌孢子飘散量与平均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 .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2 =0 .0 4 7(P <0 .0 0 1)和r4 =0 .0 17(P <0 .0 5 )。不同的真菌孢子与不同气象因素的关系不同 ,但大多与平均气温密切相关。结论 南昌城区空气中真菌飘散高峰分别位于 5~ 8月和 10月 ,这与气象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改良型五氯酚钠杀灭广西山区钉螺效果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改良型五氯酚钠在实验室和现场杀灭山区钉螺的效果. 方法采用浸杀法和喷洒法在室内和现场进行灭螺试验. 结果改良型五氯酚钠在室内25℃条件下浸杀山区钉螺24h LC50为0.371mg/L,其95%可信区间为0.34~0.405mg/L;在室内和现场条件下,钉螺经8~20g/m^3药液浸泡24h后死亡率达100%,改良型五氯酚钠8g/m^3现场浸泡灭螺效果与氯硝柳胺2g/m^3相似;5~15g/m^2室内或现场喷洒1~15d后钉螺死亡率均达到90%以上,五氯酚钠5g/m^2现场喷洒灭螺效果与氯硝柳胺2g/m^2相似. 结论改良型五氯酚钠对广西山区钉螺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现场浸泡和喷洒法施药均有较好的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11.
Spatial analysis of snail distribution in Jiangning count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ncomelenia snails in Jiangning County. Methods: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 Spatial Scan Statistics were performed based on the density of alive-snails in habitats and its rate infected by the 5. japonicum. Results : Although areas of snail habitats and density of the alive-snails in marshland in 2000 are high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mountain areas in Jiangning County, the numbers of habitats in mountain are more than that in marshland and they distributed sporadically. The snail habitats were classified into 4 in marshlands and 3 classes in mountain areas respectively in cluster analysis. Although they are mainly the one with low density of alive and infected snails, we should alert that there are also some habitats with high snail density and infection rate, which is important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ia.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Scan Statistics detected 2 significant spatial aggregations for alive-snail in marshland and 4 in mountain areas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江宁县1991/1999血吸虫病流行与螺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波  张治英  徐德忠  孙志东  周云  周晓农 《医学争鸣》2002,23(11):1023-1025
目的:分析1991/1999江宁县血吸虫病流行及钉螺分布状况的变化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江宁县1991/1999血吸虫患者群检出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然而周期钉螺面积变化呈徘徊态势,江滩是江宁县钉螺的主要分布区域,占总钉螺分布面积的95%,江滩型钉螺密度明显于大山地型(P<0.01),江滩地区血吸虫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山地地区(P<0.05),在一定时期(1991/1998),该县血吸虫病的流与有螺面积,钉螺密度变化密化相关(r分别为:0.776,0.896,P均<0.05)。结论:江滩地区仍是血防工作的重点地区,其螺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应用LANDSAT ETM+图像监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应用陆地卫星 7(LandsatEnhancementThematicMapperPlus,LandsatETM +)图像监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地表特征。方法 :对Landsat7获取的TM 2、TM3、TM4图像伪彩色合成 ,然后在ERDAS8 5软件支持下进行非监督分类 ,并将分类结果与钉螺分布空间矢量图层重叠 ,分析钉螺孳生地地表特征。结果 :ETM图像非监督分类可将江宁县江滩地表分为 10类 ,除可识别的水体及裸露地表外 ,其余各类需实地勘察才能确定其所代表的地表景观。将分类结果与钉螺分布空间矢量图层重叠分析发现 ,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地中 ,主要为 5 ,6 ,7,9四类地表景观 ,其中以 6 ,9两种地表的比例最大 ,且以 6 ,9两种地表为主的孳生地的钉螺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孳生地的螺密度 (u =19 0 0 ,P <0 0 5 ) .结论 :非监督分类的 5 ,6 ,7,9类 (尤其是 6 ,9两类 )景观适宜于钉螺的孳生与繁殖 ,同时说明应用LANDSATETM +图像进行江滩钉螺孳生地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李争  李风森  高振  徐丹  荆晶 《海南医学》2016,(13):2107-2109
目的: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09-2013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情况与气象因素变化的相关性,为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2009-2013年各月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住院治疗的本地患者7761例次。同时收集乌鲁木齐市2009-2013年各月的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气压及月最高、最低温度差值。分析各气象因素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相关性,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对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有显著影响的气象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乌鲁木齐地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与月平均气温(r=-0.725)、平均日照时数(r=-0.605)、平均风速(r=-0.604)呈显著负相关;与平均气压(r=0.859)、平均空气湿度(r=0.618)及最高、最低温度差值(r=0.636)呈正相关,与月平均降水量(r=0.022)无显著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逐步回归筛选法,得到慢支(Y)关于气压(X1)、日照时数(X2)的回归方程为:Y=-21102.735+21.122X1+0.895X2。结论对乌鲁木齐地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住院患者人数产生影响的气候因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多个因素,月最大温差为新疆特有的影响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杨洁  廖正发  吴晓强  刘巧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2):1138-1141
目的 通过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长等气候因素与银屑病患者门诊就诊人数之间的联系,探讨气候因素对银屑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16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银屑病患者门诊每周的就诊人数。同时收集同一时间的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长等,所有气候数据均来自海南省气象局。首先通过时序图观察获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长的变化趋势,初步确定时序图的平稳性,再通过自相关图、偏自相关相关图确定是否存在自相关性、周期性、以及延迟阶数,并通过简单线性回归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中带自变量的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with an Independent variable,ARIMAX)来拟合模型,最终确定哪些气候因素是银屑病发病的影响因素。ARIMAX模型参数通过R语言软件中的自动定阶auto.arima函数来计算获得。结果 每周银屑病就诊人数与周平均日照时长和周平均气温之间存在相关性,与相对湿度不存相关性;而周平均气温与周日照时长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两者间回归方程:平均气温=183.427+0.159 23×周日照时长(R2=0.512 4,P<0.001)。结论 平均气温或日照时长的变化可以引起海南省银屑病患者门诊就诊人数的变化,此两项气候因素可能是海南省银屑病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手足口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按月整理2005~2010年间手足口病发病数及对应月份的气象数据.结果 4~7月为长宁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进行手足口病月发病数和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月发病数与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降雨日、蒸发量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显著性,与日照时间、相对湿度、降雨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显著性.当月气温≥20℃(OR=13.32,95%CI=1.587~ 111.793),手足口病高发(≥50例/月)的风险加大.结论 手足口病发病和部分气象因素存在相关性.使用气象因素如平均气温等进行手足口病疫情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南京市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钉螺分布特征和钉螺控制效果,为制定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8年南京市螺情与灭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南京市钉螺面积共计1 511.42 hm2,较2011年钉螺面积下降了37.47%,现有钉螺主要分布在江湖滩地区,占94.88%。在不同类型中江湖滩地区的钉螺分布在边角滩、矮圩内滩和江滩其他环境;内陆地区的钉螺则主要分布在通江河道;山丘地区的钉螺主要分布在溪沟和草滩及渗水滩。2011—2018年活螺密度维持在0.07~0.15只/0.11 m2水平,逐年的钉螺分布面积与有螺环境药物灭螺覆盖率间呈负相关关系(P=0.007)。2018年市级开展灭螺效果评估,结果为钉螺校正死亡率90.53%,活螺密度下降率93.75%。结论 药物灭螺仍是控制钉螺密度的有效手段,但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后,需强调药物精准灭螺与环境综合治理,协调好血吸虫病防制与长江保护的关系,提高成效,促进血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安徽省2017—2021年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钉螺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历史钉螺调查资料,收集2017—2021年安徽省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数据信息,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和分析钉螺新发现和复现环境形成的原因。结果 2017—2021年,全省累计新发现钉螺面积840.41 hm2,其中湖沼型地区新发现钉螺559.14 hm2(占66.53%),山丘型地区为281.27 hm2(占33.47%);复现钉螺1 176.87 hm2,其中湖沼型地区复现钉螺669.39 hm2(占56.88%),山丘型地区为507.48 hm2(占43.12%)。池州、安庆、芜湖3个市新发现有螺面积之和占全省89.35%,复现有螺面积之和占全省88.82%。钉螺新发现和复现面积最多为2021年,分别为611.52 hm2和976.84 hm2。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主要分布传播阻断地区,分别占65.54%和84.30%;新发现和复现钉螺环境类型均以滩地为主,分别占65.54%和52.12%。钉螺复现环境中,复现时间间距最长为50年以上。洪涝灾害、钉螺随水系漂移扩散等自然因素是造成新发现钉螺环境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新发现钉螺面积71.44%和21.75%,工程建设有螺环境取土、水利设施建设、耕地抛荒、苗木移栽等人为因素也可导致局部环境新发现钉螺。洪涝灾害是造成钉螺复现的主要原因,占总复现钉螺面积72.29%,历史残留钉螺、工程建设有螺环境取土、耕地抛荒、苗木移栽、生态保护区禁止灭螺、水利设施建设等因素也是造成钉螺复现的原因。结论 洪涝灾害是钉螺复现和新发现的重要因素,工程建设及苗木移栽等人为因素也易引起钉螺复现和新发现。为及时发现并处置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防止钉螺扩散蔓延,应加强洪涝灾害后钉螺分布调查和历史有螺环境的常规监测,做好工程建设、苗木移栽等有螺土的处置。  相似文献   

19.
陈美  彭孝武  张华明  刘雄  刘军  李霞  张瑕  崔彩霞 《热带医学杂志》2014,(11):1492-1494,1515
目的探讨有螺环境按钉螺密度高低分段定级现场查螺方法的优劣,提高查螺效率,降低查螺成本。方法选择江陵县廖堤村和熊堤村为试验村,对其有钉螺环境按500 m为段进行分段,采用系统抽样法,以50 m和10 m设框分别对两村进行调查。比较两种方法查螺的效果和效率。结果对两村共39段有螺环境进行调查,10 m设框调查2 584框,活螺平均密度2.040 6只/0.1 m2;50 m设框调查539框,活螺平均密度2.606 7只/0.1 m2。相同地点两方法查螺查出的钉螺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78 9,P0.05),但10 m设框调查所用工时是50 m设框调查所用工时的近3倍。结论在有螺环境中采用分段定级的查螺模式可节省查螺时间和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掌握有螺环境螺情的分布现状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