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足三里主治胃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病变,其治疗病症主要病位在"肚腹"部位。故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这是古人总结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而提取出来的经验指导。今通过对"肚腹三里留"的理论探析,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否是目前国内外针刺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肚腹三里留"的中医历代古籍记载、足三里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论述了足三里穴与胃肠功能之间存在的特异性联系,并从足三里穴和胃肠器官的脊髓节段水平及针刺足三里穴的脑中枢效应方面阐释了此种特异性的生理学机制,以期为"肚腹三里留"体现的经穴效应特异性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针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同时论证“肚腹三里留”理论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以“肚腹三里留”理论为指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以足三里为主穴应用子午流注针法进行择时针刺,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术后腹胀腹痛程度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论证“肚腹三里留”理论的指导作用及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应用子午流注针法以足三里为主穴进行择时针刺能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进一步验证了“肚腹三里留”理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洪全彪 《四川中医》1999,17(2):52-53
足三里是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常作为主要穴位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笔者在临证实践和学习前人著述中,对足三里这一要穴的功效有如下认识,现总结如下。1调理胃肠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是治疗肠胃疾病的主要脑穴。四总穴"肚腹三里留"之首穴。《灵枢·邪气脏腑病邪篇》指出:"胃病者,腹胀,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凡脾胃疾病,如食滞、血瘀、湿热、肠痈、胃痛呕吐食少等,不论寒热虚实,均可取三里或外或灸,疗效显著。(杂病穴法歌)曰:"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所以足三里…  相似文献   

5.
“五总穴”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针灸工作者必须学习的五个最基本的穴位。“五总穴”者,是公认具有较高疗效的腧穴。原来只有“四总穴”,古人编了一首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后来增加了“胸腹若有疾,速与内关谋”。就成了现在的“五总穴”。用来分治头、面、胸、腹、背等疾患。 (1)“肚腹三里留”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三里穴,有手三里和足三里的不同,“肚腹三里留”主要是指足三里而言。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外膝眼下三寸。  相似文献   

6.
“肚腹三里留”是“四总穴歌”之一,是古代医家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对足三里治疗肚腹部疾病功效的高度总结。本文从经络辨证角度出发,针对足三里调节人体气血及本经胃经、表里经脾经、同名经大肠经的作用,根据肚腹部脏腑功能阐释足三里治疗疼痛、腹泻、便秘、乏力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遗精、遗尿、早泄或小便频数、涩痛、小腹胀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机制。通过现代医学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及胃肠功能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探讨其证治规律的理论实质。以辨经论治为前提,更深层次地研究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探析“肚腹三里留”的理论内涵,充实足三里治疗肚腹疾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生大鼠足三里穴区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足三里穴为临床治疗腹部脏腑疾病的主要穴位,因此"肚腹三里留"成为数百年来指导临床医家的要诀.在针麻手术中,如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阑尾手术等也都将其作为主穴.近年来对于足三里穴区的感觉传入研究,多应用成年动物作为模型,足三里穴区传入神经纤维的组成有髓传入纤维多于无髓传入纤维,比例为2.7∶1,无髓传入纤维在针刺镇痛中似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四总穴歌"最早记载于明·徐凤《针灸大全》,其内容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解释为:肚腹部的病症取足三里治疗,腰背部的病症取委中穴治疗,头项部的疾病取列缺穴治疗,面部口腔周围的病症取合谷穴治疗。在临床上有人认为"四总穴歌"很好用,像王洪兵[1]认为"四总穴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是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后呃逆为常见症状,对病人术后的康复极为不利。笔者运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K和中药柿蒂煎剂内服治疗,取效迅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足三里穴(双)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注射针头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继之作轻微的小幅度提插动作,使之产生酸、麻、胀、重及向足部或(和)腹部放射的针感,回吸无血后每穴注入维生素K15mg加生理盐水2.5ml。出针后以消毒棉棒揉按片刻。中药柿蒂15~30g,水煎后频频饮服,可加糖调味。体会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针灸该穴具有扶正培元、调补气血、健脾和胃、降逆止呃等多种功效,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  相似文献   

10.
正历代医家对足三里这个穴位均颇为重视。《灵枢》中写道:"邪在脾胃……皆调与足三里。"《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针灸聚英》又云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水气盅毒……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华佗用足三里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南北朝时刘宋医家秦承祖云其"诸病皆治"。俗话说:"拍拍足三里,胜食老母鸡。"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有360多个穴位,其中有许多穴位具有养生保健作用,这些保健穴位中首推足三里。足三里穴是  相似文献   

11.
古人早就注意到足三里穴对胃肠道疾患的治疗作用,有“肚腹三里留”的记载。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也证明,针刺足三里穴治疗胃肠道疾患确有疗效,并且对胃肠活动有调整作用,这已广泛地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足三里穴成为针灸临床常用的穴位之一。但是,足三里穴对胃肠活动影响是否有穴位特异性,学者们的说法不一,目前人们还不十分清楚。如何选择稳定、可靠的指标,使穴位特异性的研究,迈出新步子,这是摆在针灸学者而前的重大课题。我们曾在家兔身上,以胃肠运动为指标,对“足三里”穴在抑制胃肠运动方面是否有穴位特异性做过一些工作,结果表明,“足三里”穴  相似文献   

12.
足三里穴为“四总穴”及“马丹阳十二穴”之首列,临床应用广泛。“肚腹三里留”简要地表明了足三里穴与肚腹之间的主治联系,因此不少人曾从各个方面研究这个问题。本文收集了自1956~1987年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一综合介绍。一、补虚损,益气血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在阳明经为合穴,下合于胃,又称六合之穴,故针之能调理气血,有补虚增健之能,故被前人称之为“保健穴”。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了《中国针灸》1998年第1期周益新、王如同志“浅析肚腹三里留”(以下简称周文)一文后,对其所论“肚腹三里留,不专指足三里,尚包括手三里”一说,不敢苟同,商榷如下。基于实践经验,前人以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穴分治头项、面口、肚腹、腰背部疾患...  相似文献   

14.
<正>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称为四总穴是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由于这四穴在治疗疾病方面范围较广,能治疗全身性疾病.现将其功用论述如下: 一、足三里:又名下陵、鬼邪、下三里. 1.五俞穴:足三里是胃经之合穴,属土.胃经亦属土,因此为土中之土穴,土生万物,故有统治脾胃一切疾病的作用. 2.下合穴:足三里属六阳经下合穴之一.在其下有上巨虚,是大肠经下合穴,下巨  相似文献   

15.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坤 《光明中医》2007,22(9):40-41
穴位注射疗法,可将腧穴的治疗作用与药物的治疗功能相结合,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况且按针灸学经络学说之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而腧穴为经气所注之处.故而在穴位上注入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脏腑气血起治疗效果.文中例举足三里施穴位注射的临床治疗,因足三里历代诸医家从临床实践得出的共同经验,都认为该穴与膏肓、关元合称为全身"三大补穴";又系"肚腹三里留"四大要穴之称.于见该穴临床应用广泛,尤以治疗与脾胃有关的疾病确实有其良效.作为针灸学的腧穴作用与现代医学的药物功效在临床治疗中结合应用,虽然不能说是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结合,但从临床治疗学来说,可以说成是中西医配合的相辅相成的综合治疗.文中着重列举病案来论述两者配合的治疗效果,至于药物功效与穴位作用的配合所起到显著疗效的机理,限于本人学术浅陋和基层医院搞科研的条件有限,无能力做出此项科研课题,恭请方家赐教.总之,传统的针灸学术与现代医学在治疗上的配合,对提高临床疗效的前景肯定是无限广大的.  相似文献   

16.
药物注射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药物注射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256400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医院范京国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而药物注射该穴可以发挥药物与穴位的协同作用,因而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现将近年来药物注射该穴的应用情况简述如下:1治疗婴幼...  相似文献   

17.
<正> 前哲时贤的针灸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针灸穴位的主治疗效,以歌诀的体裁加以概括总结,以利于易诵记忆,如“肚腹三里留”,便是“五总穴”之一。这里的“三里”,是指足三里而言,突出地说明足三里与中焦脾胃的密切关系,凡是脾胃的病变,都要以足三里为着眼。足三里穴,为阳明经之所属,补之能益气升清,泻之则能通阳降浊。无病用之,则能调理气血,增加人体的抵抗力,是防病保健的很好穴位;有病用之,则能调整脾胃的  相似文献   

18.
“足三里”穴传入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正> “足三里”穴有全身性强壮作用,能“理脾胃”、“和肠消滞”、“通调经络气血作用”,为临床治疗腹腔内脏疾病的要穴,以“肚腹三里留”著称。在针麻手术中,多种外科、妇科手术以“足三里”穴做为体针麻醉的主穴.“足三里”穴完成这么多复杂功能的形态学基础是什么?下面对分布到“足  相似文献   

19.
腹部手术的病人术后常有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临床应用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注射VitB1效果明显。操作方法:抽取VitB2 1ml,协助病人平卧,选足三里穴,将穴位皮肤消毒后,按肌肉注射的方法,垂直进入穴位,提插“得气”,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拔针后按压片刻,同法注射对侧足三里穴。  相似文献   

20.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常出现腹胀、顽固性呢逆等临床症状。我们采用相应药物选择相关穴位进行穴位封闭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1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术后腹胀腹胀多因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受抑制,使存留或咽下的空气滞留在胃肠道内而引起。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和进食,增加患者痛苦,也不利于胃肠吻合口、腹壁切口的愈合,严重腹胀还可使隔肌上升,呼吸运动受限引起呼吸困难,放需及时处理。祖国医学有针灸治疗腹痛、腹胀的方法,足三里穴位专司腹部诸症,主治胃痛、腹胀、泄泻等,放素有“肚腹三里留”之说。新斯的明具有兴奋平滑肌、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