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加强政府卫生财政投入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下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反映强烈,卫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投入机制研究是关键。文章从我国卫生投入主体、结构、数量、方式等方面概要分析了我国政府卫生财政投入的现状与问题,并从财政投入主体、方向、规模、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政府卫生财政投入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公共卫生政策法规体系,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做好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防控,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2018年,全市乙类传染病报告例数同比下降5.3%,成立了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精神卫生、艾滋病防治、卫生应急、医防融合、医养结合等7个方面承担了国家试点任务,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立完善新时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关键是构建医防结合的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建立以基层为重点的市民健康管理制度,建设智慧健康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政府卫生投入对健康产出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异质性。方法: 基于2010-2020年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我国政府卫生投入规模、效率、结构对健康产出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并对根据Moran''s I测算的高、低健康产出空间集聚区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 第一,政府卫生投入规模对健康产出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及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投入效率有助于直接提高本地健康产出,并间接增强投入规模对健康产出的影响及空间正向溢出效应,但是目前投入效率本身未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果;投入结构中的“补供方”与“补需方”投入对健康产出具有显著性影响及空间正向溢出效应,但两者需合理配置,相比而言,当前“补需方”投入对健康产出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过度增加“补供方”投入,不利于健康产出最大化。第二,政府卫生投入对健康产出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异质性,其中低健康产出集聚区,健康产出绩效主要来源于投入规模,高健康产出集聚区投入效率和结构的作用更明显,而且高健康产出集聚区投入规模、效率和结构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均大于低健康产出集聚区。结论: 政府卫生投入最大化促进健康产出,还应从规模、效率、结构以及资金空间投入均等化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卫生投入总体水平、投入结构、地区差异等进行分析,为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保障机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指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政府卫生投入总体水平和流向变化。结果:全国政府卫生投入规模逐年增加,但增速出现下降趋势;"兼顾供需方"的格局基本稳定,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财政医疗卫生供方投入的主体,三者占比合计超过70%;地方财政承担卫生投入的主要责任,东、中、西部地区间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结论:下一步需要以加强制度约束为目标,构建以健康结果为导向的财政健康投入长效机制,继续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财政投入政策和完善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医改以来陕西省政府卫生支出的规模、结构与绩效,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对2009—2013年陕西省政府卫生支出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陕西省政府卫生支出绝对规模不断扩大,但相对规模仍然较小;政府卫生支出结构尚需优化;政府卫生支出取得良好效果。结论:适当扩大政府卫生支出规模;合理优化政府卫生支出结构;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增强政府卫生支出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政府卫生事业投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政府对卫生事业财政投入的现状及问题,为提高卫生系统绩效及制定与改革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卫生总 和的筹资来源法和机构法计算全国、甘肃省及榆中与和政两县政府卫生投入。采用平减指数法对财政支出与政府卫生投入增长率进行分析。结果:目前我国政府卫生投入量逐年下降,机构分布不合理,城乡差别大,效率低下。结论: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并进行相应改革;尤其应调整投入结构,增加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无偿献血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透露,从1998年《献血法》实施至今,我国无偿献血人次和采集量稳步增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表示,《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血液安全质量为己任,各级党委、政府有力推动,广大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北京市在新医改方案实施以来卫生投入政策的落实与配套情况。方法:通过相关数据对2008—2012年北京市政府卫生投入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北京市政府卫生投入规模较大,卫生投入结构趋向合理,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农村居民就医负担较重。结论:继续增加政府卫生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及提高支出绩效。  相似文献   

9.
卫生总费用是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所投入的资金总额。它可以反映整个社会对人群健康的投入规模、结构,为政府部门合理调配卫生资源,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为了解青岛市卫生筹资水平及结构,现对青岛市2003年的卫生总费用进行了测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健康权益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人民卫生为人民是我国发展卫生事业的根本宗旨。落实人民卫生为人民的根本宗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在强调政府责任,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宏观调控矗增加投入等措施的同时,亦应强调卫生行业对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卫生行业承担政府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职能,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直接的服务,应该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当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与本行业、本单位以及本人利益相冲突时,应首先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历程,从资源数量增加和质量水平提高、公平性与可及性增强、服务体系结构优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改善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从健康需求的增长和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仍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优质高效、协同整合的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医改十年以来,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无法充分有效地适应新时代居民的健康需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治理得到了广泛的呼吁。但是,目前尚未有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因此,建构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研究、政策和实践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概念辨析,基于多学科视角界定了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层次和维度。其次,结合其与卫生治理的逻辑关系,初步探讨了有效治理的内涵逻辑、作用路径和机制,提出了一个“制度—结构—过程—结果”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后,基于卫生治理的三大作用靶点,为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如何有序管理公民在各成员国之间跨境就医成为欧盟一项重要议题。多年来欧盟社会医疗保险在保障患者跨境就医上已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并受到全世界关注,其社会保障的实践对我国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欧盟跨境就医管理模式,并着重比较欧盟与中国在异地就医对象、异地就医授权、服务机构、就医服务类型、异地医保报销五个方面的异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跨省异地就医管理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建议,各省应同步推进跨省就医政策,加快相关工作的落实;增强参保地医保管理机构的审核权限和能力以构建有序就医秩序;同时,在严格审核下拓宽更加合理的跨省就医服务机构网络;最后,鉴于医保对异地就医机构行为缺乏了解,应通过国家异地就医网络,加强医疗机构提供异地就医服务中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在大力探索建设优质高效的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对卫生体系严重的碎片化问题,美国近年来在卫生服务的整合方面做了不少尝试。其中,在建设责任型保健组织(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ACO)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PCMH)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探讨了这两类实践的主要做法、成果、问题,及其对我国支付方式改革、医疗卫生机构整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团队建设、卫生信息体系整合及如何因地制宜推进整合改革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5.
2016年,我国医疗领域掀起对"医疗供给侧改革"的讨论热潮.阐述我国实施医疗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策略;"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下我国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将面临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供给侧改革思路将从构建能够合理分流患者的有序就医格局、以公立医院改革提高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质效、引入社会办医力量发展健康服务业三个方面入手引领中国医疗服务体系重构,同时支付制度改革引入预付制、卫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互联网医疗兴起都将配套医疗服务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从而将以公立医院为主体、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诊疗模式转变为全面涵盖预防、体检、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多环节、多流程的整合型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针对不同时期人民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断推进卫生改革发展,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构建起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质量水平,使群众从“不得病、少得病”到“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改革发展道路,为全球健康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历史经验表明,我国卫生改革发展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与时俱进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立足国情,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随着新时代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经济社会转型、人口疾病状况转变、医改进入深水区等一系列形势和挑战,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理论、路径和方法,为人民健康更好地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同时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更多的智慧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分析我国公共卫生投入保障现状、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投入保障机制的建议。方法: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对财政公共卫生投入水平与结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并结合文献研究、关键知情者访谈及专家咨询等,分析我国公共卫生投入保障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果: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仍然存在尚未建立起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补偿机制不健全、总体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等困难或挑战。结论: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为补充、个人承担一定责任的筹资策略,并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增长机制,推动并建立起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构的运行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UK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its background reforms and to investigate futur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for China's health system. We focus on the central issues facing China's future healthcare development: equity and access. China and the UK have approached healthcare reform from opposite perspectives, the NHS has maintained the core principle of providing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throughout the decades. However, due to increasing demand, reforms to improve and sustain efficiency have meant increasing government funding while introducing elements of a market system. Conversely, China has moved from a centrally planned system to a fee-for-service system, but serious problems of inequity and access call for new methods of organisation and financing. With the future of both systems under constant debat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will play a vital role in formulating health system reform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目前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的政策环境,并为我国健康行业决策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方法:以我国国家层面出台的与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的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挖掘的方法遴选出政策文本中的高频词,结合专家访谈结果构建PMC指数模型,对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相关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PMC指数模型结果表明,我国9项健康医疗大数据政策PMC指数的平均值为4.72,其中2项政策表现良好,7项政策表现及格;国家层面健康医疗大数据政策整体质量良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结论: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政策基本完善,政策在性质与功能上较为明确,本文着重从政策内容、激励约束和生命周期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抗风险能力是医共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识别医保基金流动和风险转移过程中可能损害医共体医保支付预算充足性、支付有效性、结算激励性的风险源,能有效移除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的财务脆弱性。本文首先搭建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脆弱性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对侵蚀医保支付的预算充足性、支付兼容性、结算激励性多元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在系统调研国际上整合型医疗组织以价值和人口基础支付、风险调整、风险走廊、医保支付充足性评价为核心的财务脆弱性风险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从预算充足性、支付兼容性、结算激励性、医保支付充足性评估四个维度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财务脆弱性的风险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