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目的观察健脾益胃方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健脾益胃方治疗,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及克拉霉素分散片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内镜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80.00%;治疗组、对照组内镜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和66.67%。结论健脾益胃方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胃复春片口服,治疗组予升阳益胃汤口服,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可缓解、逆转胃黏膜萎缩的程度。结论: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型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脾通络汤。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理组织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萎缩、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病理变化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通络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可逆转病理改变,防治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治疗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病理疗效。方法 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给予健脾通络汤治疗12周。12周后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健脾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具有明显的疗效,其病理痊愈率为41.67%,显效率为31.67%,有效率为18.33%,总有效率91.67%。结论健脾通络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病理的改善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胃通络方联合抗Hp疗法治疗湿热阻络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予西药抗Hp三联疗法(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克拉霉素缓释片)治疗14天,后单服PPI,每天2次;治疗组35例予抗Hp三联疗法治疗14天,同时予清胃通络方(黄连9 g,法半夏9 g,厚朴12 g,茯苓12 g,竹茹9 g,蒲公英12 g,香附12 g,郁金12 g,白及6 g,海螵蛸15 g,甘草6 g)口服,每日1剂,14天后单予中药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清胃通络方联合抗Hp治疗湿热阻络型慢性糜烂性胃炎较单纯西医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培元和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治疗组100例,治疗组予培元和血解毒方治疗,对照组予胃复春片口服,两组疗程均为90天。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积分、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元和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7,(1):45-46
目的:探讨分析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3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n=152)。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健脾通络汤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患者治疗6周、12周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0.79%)优于对照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箱灸联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给予艾箱灸配合中药汤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胃复春配合中药汤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3月。结果: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3.48%,对照组85.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胃镜病理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76.92%,对照组74.19%,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艾箱灸配合健脾益气中药治疗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艾箱灸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治疗本病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雪芳 《新中医》2015,47(10):59-60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健脾通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12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44%,对照组75.00%;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治疗组97.22%,对照组63.8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黏膜腺体萎缩、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病理变化等积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虚寒)证,临床疗效明显,可清除幽门螺杆菌,防止癌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和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2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口服化浊解毒和胃方,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电子胃镜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83%,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镜下疗效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浊解毒和胃方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并兼具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药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辨证中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属脾胃虚弱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治疗组16例,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辨证中药健脾养胃化瘀方口服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1予健脾养胃化瘀方口服,对照组2予胃复春片口服,疗程均为3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证候疗效及组织学疗效均较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药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健脾和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自拟益气健脾和胃汤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胃复春片口服治疗,均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71.1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自拟益气健脾和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何善明  袁海锋 《新中医》2008,40(2):35-36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健脾化瘀解毒法(处方:黄芪、人参、土茯苓、白术、天南星、法半夏、莪术、三七、白芍、丹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甘草)治疗;对照组60例予胃复春治疗.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1.7%,胃镜及病理改变总有效率为88.3%.幽门螺杆菌转阴率85.0%;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66.7%,胃镜及病理改变总有效率为60.0%,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52.0%.2组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疗效优于胃复春片.  相似文献   

14.
邱卫东 《吉林中医药》2012,32(4):372-373
目的:探讨应用温胃健脾汤联合隔姜灸治疗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虚寒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煎剂温胃健脾汤,1剂/d,分2次服,同时予隔姜灸足三里、中脘穴,5壮/次,早晚各1次.对照组予口服维酶素片,6片/次,3次/d,多潘立酮片,10 mg/次,3次/d,饭前15~30 min服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9.4%,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胃健脾汤联合隔姜灸治疗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健脾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较对照组的77.78%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通络汤联合西药可有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6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合胃络瘀血证的病例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益气活血通络方(炙黄芪30 g,桂枝10 g,炒白芍20 g,生蒲黄10 g,五灵脂10 g,制乳香3 g,醋延胡索20 g,铁树叶30 g,海螵蛸30 g,?虫10 g,制地龙20 g,炙甘草6 g)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胃复春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8.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4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积分、病理积分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胃黏膜萎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异型增生情况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Ⅰ/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方对脾胃虚弱合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胃黏膜血流量、促进胃固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脾促愈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胃动力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采用予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等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兰索拉唑片,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健脾促愈汤治疗。两组分别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评分,胃动力情况和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的76.00%(P0.05);实验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胃泌素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促愈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疗效显著,可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病理,增加患者胃泌素分泌,促进胃排空,减轻胃黏膜炎症损伤,提高治疗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以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对照组31例以胃复春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67.7%;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4.1%;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寇媛  杨波 《陕西中医》2015,(1):19-21
目的:观察补脾通络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证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予补脾通络方治疗,对照组32例予胃复春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证候疗效、症状改善、胃镜检查粘膜相改变、萎缩疗效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有效率为62.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脾通络方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自身免疫、防病能力、解决主要病因、改善镜下胃粘膜向愈、阻止病情恶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健脾益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CAG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维酶素片口服治疗,研究组另给予自拟健脾益胃方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有效率为76.47%,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改善CAG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