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带针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治疗,康复训练与头针治疗不同时,治疗组在进行传统头针治疗的同时给予康复训练1个月。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FMA下肢、MBI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均较治疗前提高,对照组(P 0. 05),治疗组(P 0. 01)。两组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头针带针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的改善优于其两项治疗分开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互动式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5m折返行走时间、改良Barthel指数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试验组5m折返行走时间、改良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明显提升其步态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 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福田区中 医院)住院部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住院患者 666 例。将 666 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223 例)、 单纯头针组(221 例)和头针+认知训练组(222 例)。三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运动治疗、头针、计算机认知训练, 互动式头针组将头针与认知训练同时进行,单纯头针组只做头针治疗,头针+认知训练组将头针和认知训练分不同时间进行, 疗程 8 周。康复治疗前、治疗 4 周时及疗程结束时,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Barthel 指数 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 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患者治疗 4 周和疗程结束时 MMSE 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互动式头针组及头针+认知训练组在疗程结束时 MMSE 评分较治疗 4 周 时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 4 周和疗程结束时互动式头针组 MMSE 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4 周单纯头针组与头针+认知训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疗程结束时 头针+认知训练组 MMSE 评分高于单纯头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前各组患者的 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患者治疗 4 周时 Barthel 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疗程结束时均较治疗 4 周 时有所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 4 周时,头针+认知训练组 Barthel 指数评分与单纯头针组比较无 显著性差异(P > 0.05),互动式头针组 Barthel 指数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P < 0.01)。疗程结束时,头针+认知训练组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单纯头针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互动式头针组 Barthel 指数评分大于单纯头针组和 头针+认知训练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及生活自理能力,较单纯头针治疗和头针+认知训练均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头针+认知训练治疗较单纯头针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久留针配合Brunnstrom分期电针治疗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头针久留针配合Brunnstrom分期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头针配合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10 m步行时间(10MWT)、改良Barthel评分(MBI)及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8周后CSI评分、10MWT、MBI评分及SI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8周后CSI评分、10MWT、MBI评分及S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久留针配合Brunnstrom分期电针能有效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脑活络推拿结合太极步法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普通康复治疗,治疗组增加通脑活络推拿和太极步法的治疗,治疗一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测定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和Berg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康复治疗对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有效,加上通脑活络推拿结合太极步法后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头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肢体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增强胫前肌与腓肠肌肌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与单纯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脱落6例)和对照组(78例,脱落8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采用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穴取顶颞前斜线上1/5、顶颞后斜线上1/5,对照组仅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均每天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患侧下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6MWT)、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采用步态功能评价系统进行足底压力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分期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MAS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1),观察组Brunnstrom分期、MAS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6MWT、BBS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健侧后足、患侧前后足、双侧全足触地面积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患侧前后足、全足触地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健侧前足、全足负重比较治疗前降低(P0.05),患侧前足、后足、全足负重比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健侧前足、全足负重比低于对照组(P0.05),健侧后足、患侧前足、患侧全足负重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能够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促进下肢分离运动模式出现,改善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疗效优于单纯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统计分析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S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步行能力(Holden FAC分级),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BBS评分、SFMA评分、MBI评分及Holden FAC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指标评分及Holden FAC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改善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增加患者步行安全性,从而减少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督治郁针法联合头针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及对血清5-HT和BDNF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卒中后抑郁患者86例,采用动态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头针疗法43例)和治疗组(通督治郁针法联合头针疗法43例),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血清5-HT和BDNF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5-HT和BDNF水平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中医症候积分、HAMD评分和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0.05)。结论:PSD患者采用通督治郁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头针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60例予单纯运动康复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86.6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可有效缓解患者肩部疼痛,提高上肢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运动再学习康复疗法对卒中后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6例卒中后伴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单用康复训练,治疗组40例予头针联合康复训练。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明智能状态检查表评分(MMS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MMSE、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疗法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有效,结合头针针刺特定穴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五线七针头针疗法治疗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五线七针头针疗法;对照组45例予国标头针疗法。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级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2、4周后Brunnstrom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2组治疗2周后,Brunnstrom分级≤Ⅳ级的患者与≥Ⅴ级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后,Brunnstrom分级≤Ⅳ级的患者与≥Ⅴ级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2、4周后FMA评分、BB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4周后FMA评分、BB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2周后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2、4周后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结论五线七针头针疗法治疗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疗效优于国标头针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调神开郁针法"结合心理干预对卒中后轻度抑郁的疗效,并对各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将94例卒中后轻度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8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配合心理干预治疗,试验组予基础治疗配合"调神开郁针法"及心理干预治疗。"调神开郁针法"针刺四神聪、百会、印堂等穴位。两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SDS量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并将HAMD评分分别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HAMD与SDS量表评分均降低(P0.01),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均升高(P0.01)。试验组HAMD与SDS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2)相关性分析表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差值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值之间(rs=0.332,P0.01)及HAMD评分差值与改良Barthel指数差值之间(rs=0.356,P0.01)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1)"调神开郁针法"结合心理干预对卒中后轻度抑郁的疗效优于单纯心理干预治疗,并能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2)卒中后轻度抑郁的疗效优劣与功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镜像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伸膝位踝背伸角度及胫前肌均方根(RMS)值,Fugl-Meyer量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10 m步行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伸膝位踝背伸角度与胫前肌RMS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Berg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10 m步行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八卦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八卦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Mo CA评分、MMSE量表评分、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均P0.01),而血浆Hcy水平则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Mo CA评分、MMSE量表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血浆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采用八卦头针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血浆Hcy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现代神经促进技术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把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进行靳三针配合现代神经促进技术治疗,对照组进行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2个疗程后进行对比,包括了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10米步行时间、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GMFM、10米步行时间、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都有显著好转(P0.05)。两组治疗后GMFM、10米步行时间、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等级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现代神经促进技术可明显提高脑瘫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探讨互动式头针治疗、头针后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康复治疗及单用PNF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PNF组、互动式头针组与头针组,每组30例,各组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与PNF康复治疗。互动式头针组于头针治疗期间进行肢体PNF康复训练,头针组于头针治疗结束后行PNF康复训练。头针穴取病灶同侧(肢体偏瘫对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每日1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干预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记录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各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互动式头针组上肢MAS分级优于PNF组与头针组(均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各组患者FMA及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互动式头针组FMA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BI评分均高于PNF组与头针组(均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头针后采用PNF及单用PNF康复治疗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久留针对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久留组)和对照组(普通头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头针选取病灶同侧(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治疗组头针留针7~10h,对照组留针30min,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记录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情况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后1周、2周后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周、4周后FMA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MB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留针7~10h在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头针留针30min,为头针适宜留针时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互动式头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观察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负性情绪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Fugl-Meyer运动评分(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较治疗前显著提高,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互动式头针在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负性情绪的方面疗效显著且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行传统式头针联合作业治疗康复模式,研究组行互动式头针联合作业治疗康复模式。观察两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Fug1-Meyer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F-MPQ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联合作业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治疗可显著恢复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