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以张志聪为代表的钱塘医派,在杭州吴山以侣山堂为基地,讲学论道,著书立说,不但培育了一大批医治疑难病的医家,且所撰的《侣山堂类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等多种论著,在中医电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钱塘医派“气化学说”的学术精华和“遇难不默,注意创新”的治学态度,对今日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珍 《中医药文化》2008,3(3):27-30
明末清初,以张志聪为代表的钱塘医派,在杭州吴山以侣山堂为基地,讲学论道,著书立说,不但培育了一大批医治疑难病的医家,且所撰的<侣山堂类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等多种论著,在中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钱塘医派"气化学说"的学术精华和"遇难不默,注意创新"的治学态度,对今日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张志聪、高世栻在侣山堂讲学的主要内容由门生集成<侣山堂类辩><医学真传>二书,分析张氏、高氏的病案举隅、分证类治、引喻类比等讲授法,同时提出补弊救偏、甄别辨析、授人以渔的倾向,由此提出值得现代中医教育借鉴的关于教师应从多角度着手提高素质,本科生教育应重医药基础教育、能力培养、医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本草崇原》(下简称《本》)是由清初医家张志聪及其弟子所著。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明末清初名医,曾师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学医,又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颇为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曾在侣山堂召集同学及门弟数  相似文献   

5.
浙派中医代表医家在研究《黄帝内经》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选取浙派中医类分研究与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的代表医家滑寿、张介宾、沈又彭、马莳、张志聪、俞樾等,分别介绍其主要生平及类分、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与学术特色。滑寿、张介宾、沈又彭在类分研究中开创了摘要研究《黄帝内经》的先河和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的范例;马莳、张志聪、俞樾在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方面开创了篇名注释、集体创作的先例和文献考据方法研究的示例,并对《黄帝内经》全书注释和《灵枢》详注,以及《素问》考据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舞阳  文竹  彦知 《光明中医》2008,23(7):1044-1044
中医文人景观对弘扬中医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杭州又添中医人文景致。今之杭州,古称钱塘,历代名医纷呈,尤其明末清代,形成了以卢之颐、张遂辰为开山鼻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力量,以高世拭与仲学铬为传承人物,以侣山堂为主要活动场所,集诊疗、讲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历时近四百年的“钱塘医派”。侣山堂原址在杭州市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吴山西北山脚粮道山路,其建筑毁于清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7.
清代医家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自序中说:“夫天下有理所同者,同,无容辩;天下有理所异者,异,亦无容辩。即天下有理之同,而勿为理之所异;理之异,而或为理之所同者。同中异,异中同,又无容辩。惟是理之同矣,而同者竟若异;理之异矣,而异者竟若同。同之不可为异,异之不可为同,又何容无辩?”这段文字讲的是对医学理论的辨析,表明主要是辨析似异实同、似同实异的内容。古代医书中的文字同样存在着此类似异实同、似同实异的现象,若不加辨识,容易为其形体的外表所迷惑,视形异为义异,认形同为义同,而误解其意义的内核。为此,…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集注》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张志聪注释、其弟子高士宗纂集的一部中医经典注释类专著,该书并非是汇集前人诸家训释之作,乃张氏聚集同学门弟,共同研讨,集体创作而成。其"维护旧论"、"汇节分章"、"六经气化"等观点,对后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正>高世栻,明末清初医家,钱塘医派代表人物之一,其现存著作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医学真传》,以及与张志聪合著的《本草崇原》《伤寒论集注》。张志聪病逝后,高世栻秉承师训,继承老师的讲学事业,在主持侣山堂事务的同时不忘撰著医书,诊病疗疾。高氏是医学经典注释名家,其临床案例现存不多,但从其对经典医籍独到的见解和《医学真传》所载病案对疾  相似文献   

10.
张志聪,清代医家,字隐庵,浙江钱塘人,生于清顺治、康熙(公元1644-1722年)间.张氏生活在一个世医家庭,自小喜好医药,成年后即从当时名医张卿子学医,学成后行医数十载,并于杭州胥山专门建造了一所房子,题名"侣山堂",集聚同道医家在一起讲论医学.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迭经战乱,辗转传抄,原貌早非,加之详于方证而略于医理,至后学不得门径而入。历代医家注释成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伤寒学术研究成为中医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伤寒学派中,黄元御、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等医家都是应用运气学说研究《伤寒论》的代表,而陈修园则又是继承张志聪和张锡驹的典型。故本文从黄元御与陈修园述之。  相似文献   

12.
紫苏梗:色紫入血,味辛善行,理气活血。《侣山堂类辨》载:“紫苏枝茎能通血脉……余亦常用香苏细茎,不切断,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直指方》豆苏汤治上焦有热、咯血、瘀血,《圣济总  相似文献   

13.
乌头反半夏之说,由来已久。该论出自何处,其说不一。清代张志聪《侣山堂类辩》云:“药之相须、相使、相恶、相反,出北齐徐之才《药对》,非上古之论也”。《本草纲目》于乌头条载:“[之才日]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由此看来,乌头反半夏之论当出自徐之才。然而,尚志钧辑校的《名医别录》于半夏条注:“射干为之使,恶皂夹,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并指出以上二十二字,早见于陶弘景所集《本草经集注》等。据史料所载,陶、徐二氏虽同是南北朝时期人,但陶氏较徐氏约早37年,故当以陶氏之  相似文献   

14.
论张志聪《本草崇原》的学术成就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崇原>(下简称<本>),是由清初医家张志聪及其弟子所著.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生于明万历38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13年(1674年),为明末清初名医,曾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学医,又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颇为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曾在侣山堂集同学及门弟数十人开堂讲学,他们以集注的形式著书,开集体创作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楚文化和吴越文化曾经在钱塘江流域交相辉映,孕育了杭州的古代文明历史。杭城历代名医辈出,著述纷呈,尤其明末清初曾出现我国医学史上鲜有之繁荣局面。当时,医家云集,人才荟萃,可谓盛极一时。清代王琦云:“自顺治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间,外郡人称武林(钱塘别称)为医薮”(《侣山堂类辩&#183;跋》)。  相似文献   

16.
惜墨与泼墨     
太史公行文,根据文章旨意,时而惜墨似金,时而泼墨如雨。即以医林中人熟知的《史记·扁鹊公列传》而言,便并有其典型实例。赵简子“不知人”一案,以“扁鹊入,视病,出”寥寥六字,完成扁鹊诊治赵简子疾病的全部过程,可谓惜墨如金。而扁鹊与中庶子在虢宫门前的一段对话,还只是扁鹊诊治虢国太子疾病的前奏,不计标点符号,竟达402字之多,可谓泼墨如雨。古代医家也每有惜墨、泼墨之风格差异。如医案,叶天士、薛生白常定短案,喻嘉言、张寿颐每作长案。若医论,张隐庵的《侣山堂类辨》、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多是短论,而张介宾则喜为漫论,著名的《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潜心研究钱塘医派代表人物如张卿子、张志聪、高士宗等医家妇科相关论文,从“经典医籍是根本”、“脉证合参辨病机”、“胎产疾患宗温补”三个方面分析钱塘医家妇科学术特色,并以两则医案为例,洞察钱塘医派妇科临证水平.认为“钱塘医派”诸医家们重理论,精临床,并善讲学,这种独特的集思广益式的医学模式,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总结钱塘医派医家的妇科理论与病案,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钱塘医学思想的认识,弘扬和发展地方医学学术水平,并能以此管窥明清妇科医学发展的盛况.  相似文献   

18.
《温病条辨》方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是温病学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代表佳作,后世医家对此无不推崇备至。笔者仅从其方源探索《条辨》理法方药的来龙去脉,以澄清《条辨》的方剂理论渊源、承袭化裁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意义。1 立方理论,导源于《内经》 温病之名,始于《内经》。吴氏在深入研讨《内经》有关温热病的理论基础上,将《内经》有关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状及治疗大法录其部分原文冠以首篇,名为《原病篇》,以述温病之起源,作提纲掣领之用,诚如凡例所言“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  相似文献   

19.
龚仕明  徐嘉 《江苏中医药》2001,22(10):46-47
《知医必辨》一卷为清代江苏医家李冠仙所著。李氏本为儒生 ,教授乡里 ,后从邑之名医王九峰先生游 ,至晚年学验俱丰。著《知医必辨》意谓为明医道 ,纠其偏颇 ,不可不辨之。全书率真直言 ,切中时弊 ;妙喻寓理 ,实证范人。时下行医之人应该读一读本书 ,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同时 ,对开展中医学术的争鸣 ,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志聪,字隐庵,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约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张氏先祖九代世医,不但对理论有所造诣,著作颇多,而且善于临证,曾用化气行水法治疗水肿,益气法治疗癃闭(见《侣山堂类辨》),列为佳传,为浙江钱塘学派主要人物之一.《伤寒论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张氏晚年炉火纯青之作,该书虽服膺于业师张卿子,但因论理精深,故比《张卿子伤寒论》影响为大,成为伤寒学派的佼佼作.兹评述《集注》,以期抛砖引玉.发展尊经学说《伤寒论》因经多次散失,历代学者对其真伪存在争议.明末张卿子虽然提出尊经之说,认为“悉依旧本,不敢去取”,但是《张卿子伤寒论》却全部采录成无己本之原文、注文,方药上略加注释,理论上较为粗陋.而《集注》则从“知一章各有其源,六经各有其本,片言必有其归,只字必体其蕴”(见《伤寒论集注·序》,以下引文均见《伤寒论集注》)出发,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了尊经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