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在分子水平探讨肿瘤发生、发展和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的深入 ,以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s)为代表的宿主抗原递呈细胞 (antigenpre sentingcells ,APCs)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作为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APCs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1 DC的生物学特性大多数DC起源于骨髓CD34+细胞 ,也有少数由血液单核细胞或组织中巨噬细胞衍生而来。DC具有迁移特性 ,前体细胞从骨髓进入外周血 ,再分布到非淋巴组织 ,随后在趋化因子及炎症因子的作用下 ,由外周逐渐向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归巢。DC在迁移过程中由未成熟DC分化为成熟DC ,最终呈现典型的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DC在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表面标志、分泌的细胞因子和免疫功能有不同的变化 ,主要的生物学特征表现为 :①合成并表达丰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MHC) I类和Ⅱ类分子 ;②高水平表达多种关键性辅佐信号 ,如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粘附分子CD5 0和CD5 4...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体外诱导产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及其抗白血病反应.[方法]应用mGM-CSF及mIL-4细胞因子从小鼠骨髓细胞扩增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使其负载冻融法制备的白血病细胞相关抗原(TAA),通过观察DC诱导的白血病特异性CTL的免疫表型,MTT分析其对于L7212细胞的抑制率,利用ELISA评价IL-2和IL-4水平.[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经mGM-CSF、mIL-4的联合作用7天后光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到大量成熟DC生成.经负载TAA的DC活化后T细胞中CD3 、CD8 、CD25 细胞明显增多.FCM显示CD3 、CD8 、CD25 T细胞显著增多,CD8 细胞多于CD4 细胞.活化后T细胞对L7212细胞有特异性杀伤活性,在效靶比为50:1培养72 h后杀伤率达90.1%±2.7%.DC与T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L-2的分泌水平为4.656±0.62pg/ml,明显高于普通T细胞培养组的1.436±0.11pg/ml(P=0.011),IL-4水平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mGM-CSF及mIL-4配伍诱导生成的DCs经L7212冻融抗原负载后可在体外高效诱导白血病特异性CTL生成.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靶向捕获乳腺癌细胞后诱发的细胞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YJ  Ren HY  Cen XN  Dong YJ  Ma MX  Zhao YL  Zhu Y  Yu JR 《中华肿瘤杂志》2008,30(2):107-111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DC)联合曲妥单抗负载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凋亡乳腺癌细胞抗原后,诱发免疫效应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乳腺癌免疫应答.方法 用GM-CSF、IL-4和TNFα受体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将DC与包被曲妥单抗的凋亡SKBr3细胞共培养,7 d后获得成熟DC,用成熟DC联合CD3单抗和IL-2等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达CD14、CD1a、CD64、CD80、CD83、CD86、人类白细胞抗原ABC(HLA-ABC)和HLA-DR的情况.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释放抗原特异性γ受体(IFNγ)的T细胞数.以二甲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检测DC-CIK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在曲妥单抗包被的SKBr3凋亡细胞中加入DC(DC2组),5 min即可看到DC特异性结合在SKBr3细胞周围;48 h后,透射电镜下可见DC的胞浆中有多个被膜包裹着的凋亡靶细胞器,靶细胞器呈降解状态,而未加曲妥单抗组(DC0组)DC中这种降解细胞器相对较少.DC0、DC1和DC2组60.0%以上的DC均表达IgG的高亲和力受体(FcγRI或CD64),联合曲妥单抗组DC表达CD14较低,高表达HLA-DR和HLA-ABC,CD1a、CD80、CD83和CD86表达明显高于未成熟DC组(P<0.05),ELISPOT检测证实,联合曲妥单抗组中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斑点数明显高于DC0组(P<0.05).负载SKBr3细胞抗原的DC-CIK细胞对SKBr3的杀伤活性是CIK细胞的1.7倍.结论 DC联合曲妥单抗捕获SKBr3细胞抗原后,可明显提高DC-CIK细胞对SKBr3的细胞毒活性,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人源化抗体、DC疫苗和免疫效应细胞等免疫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表达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过程中,是否存在抗原特异性杀伤。方法分离健康人骨髓获得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和CIK细胞,将人类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的冻融物抗原冲击或未冲击DC与CIK细胞共培养(pulsed-DC CIK、DC CIK),CIK细胞单独培养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2、和IFN-γ分泌水平,用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毒效应。结果DC与CIK共育后,两组DC成熟表型较共育前明显提高(P=0.003、P=0.001);pulsed- DC CIK组与DC CIK组、CIK组比较,细胞表型(CD3、CD8、CD56)明显提高(P=0.003、P= 0.011),CD3 CD56 细胞明显增多(P=0.001,P<0.001),CD3 CD8 细胞亦明显增多(P=0.002, P=0.002);CD45RA表型则明显降低(P<0.001,P=0.004)。IL-12和IFN-γ水平在pulsed-DC CIK组表达最高,分别为(254±14.5)pg/ml和(3100±286)pg/ml。对有耐药抗原表达的MCF-7/ADR细胞,pulsed-DC CIK组杀伤效应最强,pulsed-DC CIK组、DC CIK组和CIK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ulsed-DC CIK组与DC CIK组比较,P=0.039;pulsed-DC CIK组与CIK组比较,P= 0.002;DC CIK组与CIK组比较,P=0.049);而对于无P-gp抗原表达的MCF-7细胞的杀伤效应,pulsed- DC CIK组和DC CIK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C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ulsed-DC CIK组与CIK组比较,P=0.007;DC CIK组与CIK组比较,P=0.048)。结论从人骨髓培养得到DC和CIK细胞共培养后,能促进各自特征性表面标志的表达上调,并分泌大量相关细胞因子。细胞杀伤效应的明显提高及可能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效应,为多药耐药肿瘤的临床生物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将可溶性TNF-α受体(sTNFR-p55)基因修饰骨髓来源的非成熟型DC,观察基因修饰DC的表型特征和功能变化,并研究其诱导免疫耐受的效果及机制。结果:腺病毒sTNFR-p55基因转染DC后,其表型及IL-12分泌与非成熟型DC相比无明显的变化;但LPS刺激后,sTNFR基因修饰可明显抑制PS刺激对DC的表型及IL-12分泌的上调作用。sTNFR基因修饰的DC与同种T细胞的MLR明显减弱,并可体外诱导同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低反应性。将基因修饰的DC免疫受者后,移植的同系肿瘤的生长较非成熟型DC和LacZ-DC免疫的受者明显加快(P<0.001)。结论:sTNFR基因修饰非成熟型DC后,可抑制外源性LPS刺激的促成熟作用,维持DC的非成熟状态,并增加其致耐受活性;免疫小鼠后,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小鼠肝癌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前后DC表型变化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肝癌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激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的抗癌机制。方法:取得小鼠骨髓细胞并诱导生成DC,用冻融法制备的小鼠肝癌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然后用已致敏的DC激活TILs,测定DC致敏前后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和MHCⅡ表达变化及DC分泌细胞因子IL-12、IL-2、IFN-γ和TNF-α的水平,评估激活前后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以小鼠脾淋巴细胞作为杀伤对照。结果:致敏后小鼠骨髓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和MHCⅡ表达率分别为(57.55±7.32)%、(54.49±14.20)%、(46.79±8.25)%和(53.94±13.94)%,明显高于未致敏DC的(20.01±5.22)%、(24.56±9.08)%、(18.06±5.13)%和(30.24±8.39)%,P值均<0.05;DC上清液中IL-12、IL-2、IFN-γ和TNF-α浓度分别为(80.40±1.33)、(94.67±3.36)、(29.83±1.20)和(75.01±4.10)ρg/mL,明显高于未致敏DC的(19.35±0.99)、(11.25±0.50)、(1.05±0.09)和(2.02±0.27)ρg/mL,P值均为0.000。经致敏后成熟DC激活的TIL对H22细胞杀伤率为(81.80±2.90)%,明显高于未激活TIL、激活或未激活小鼠脾淋巴细胞的(62.64±3.94)%、(47.35±3.40)%和(28.45±2.56)%。结论: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DC后,其表型变化及细胞因子分泌增多是其诱导活化TIL抗癌活性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功能是在体内迁移的过程中体现的,在趋化因子及受体的时序激活调控下,DC从造血组织到外周,摄取抗原再迁至淋巴组织,同时发育成熟,将抗原递呈给初始T细胞,启动免疫反应.根据DC迁移的特点,可以通过介导肿瘤部位招募非成熟DC、激活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和促进已摄取抗原的成熟DC迁移至淋巴结的方法来提高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体外分化成熟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因素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表型分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抗原摄取能力检测、DC对T细胞的趋化能力及对IL10的拮抗效应的测定,研究了TNFα,FL,sCD40L,CD40mAb,gp130,IL10等不同因素对DC的体外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结果:CD40信号和TNFα都可以有效地使DC上调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并进而促进DC激发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及对T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但在体外培养体系中,sCD40L能有效地拮抗IL10的抑制效应,而TNFα则明显不如sCD40L有效;激发型gp130单克隆抗体和人重组FL可以显著地促进DC的体外扩增,但是无明显地促进DC分化成熟和促进DC激发T细胞的功能。结论:CD40和TNFα都具有促进DC分化、成熟的能力,但CD40的作用明显优于TNFα。  相似文献   

9.
肺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生物学特性。方法:从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用细胞因子GMCSF (100 μg/L),IL4 (50 μg/L)体外培养诱导。凋亡肿瘤细胞负载24 h后加入TNFα(10 μg/L)或CD40激发型单抗于培养DC中,继续诱导3~4 d。分别测定DC的表型、DC摄取抗原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细胞计数和3HTdR掺入观察DC对T细胞的激发和扩增效应,并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来源的DC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均高表达CD1α,CD83,CD80,CD86和HLADR等DC的相关抗原和共刺激分子;患者的未成熟DC能有效摄取FITCDextran,经TNFα或CD40激发型单抗激发诱导后,成为成熟和有功能的DC,几乎完全失去对抗原的摄取能力,与健康人外周血来源DC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患者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在体外具有激发自体和同种异体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肺癌患者的外周血来源单个核细胞可以诱导成为具有功能的成熟DC。  相似文献   

10.
抑制SOCS1联合OK-432刺激的DC疫苗抗肿瘤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1, SOCSI)在肿瘤免疫负反馈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下调其表达可以有效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研究应用 RNA 干(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下调SOCS1基因表达联合OK-432刺激成熟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 DC)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下调DC中SOCS的表达,同时用肝癌HepG2细胞裂解物负载DC,OK-432刺激 DC 成熟,观察 DC 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前后DC的表型变化,奥马蓝(AlamarBlue)法检测成熟DC对自身淋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作用,LDH法检测其对HepG2、EC109细胞和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DC体外诱导培养成功.设计的siRNA片段能有效下调iDC 中SOCS1的表达,OK-432刺激DC成熟,CD80、CD83、CD86、HLA-DR 等DC表面抗原明显表达上调,而负载肝癌抗原对DC表型无明显影响: SOCS1的下调可以促进DC成熟,负载肝癌抗原的DC能有效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T细胞增殖率为(110.7±22.2)%,同时产生针对 HepG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活性为(54.0±13.2)%.而针对EC109细胞和K562细胞的杀伤率仅为(10.0±30.7)%和 (14.5±15.5)%.结论: RNAi下调SOCS1表达,OK432刺激负载肝癌全细胞抗原的成熟:DC可以产生高效而特异性的抗肝癌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1.
抗原提呈细胞与肿瘤生物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机体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和B淋巴细胞等,最近的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抗原提呈功能.DC是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一类抗原提呈细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有效刺激静息的T淋巴细胞,诱发初次免疫应答,而机体的其他抗原提呈细胞则不具备这特性.DC来源于骨髓细胞,在正常组织中的含量极微,高度表达MHC Ⅱ、MHC Ⅰ等免疫刺激分子.用GM-CSF和TNF-α可从CD34~ 的造血干细胞中成功扩增出DC,GM-CSF联合IL-4也能从CD14~ 的单核细胞培养出DC,此外Flt3L能显著增强DC的扩增效果.细胞因子对DC的分化成熟和抗原提呈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巨噬细胞和B细胞均需激活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抗原提呈.巨噬细胞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能通过ADCC效应,释放细胞毒介质(TNF-α、NO等)或膜接触效应(Fas/FasL途径)等机制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转染CD40L cDNA的卵巢癌细胞株OVHM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分化的影响及诱导其分泌细胞因子的机制.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鼠全长CD40L基因转染人小鼠卵巢癌细胞株OVHM中,用G418筛选出表达CD40L基因的抗药性克隆细胞(CD40L-OVHM).应用免疫磁珠分选并纯化小鼠骨髓DC.将DC与转染和未转染CD40L cDNA的OVHM细胞混合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DC细胞表面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分子(MHC-Ⅰ)、Ⅱ类分子(MHC-Ⅱ)、CD80、CD86和CCR7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12、IL-23、IL-27、IL-18、γ干扰素(IFN-γ)、Mig基因的表达.结果 DC与CD40L-OVHM细胞混合培养后可形成集落,且上调了DC细胞MHC-Ⅰ、MHC-Ⅱ、CD80、CD86、CCR7的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在DC+CD40L-OVHM组可检测到细胞因子IL-12、IL-23、IL-27、IL-18、IFN-γ、Mig基因的表达,而在DC组、DC+OVHM组、CD40L-OVHM组、OVHM组未检测到这些基因的表达.结论 表达CD40L的卵巢癌细胞促进了DC的成熟,诱导了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这可能是转染CD40L基因的卵巢癌细胞产生抗肿瘤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CPP-Id对小鼠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ang JH  Shi YX  Zhang XS  Jiang WQ  Guan ZZ 《癌症》2005,24(12):1484-1488
背景与目的:B细胞淋巴瘤的独特型(idiotype,Id)免疫球蛋白可作为肿瘤特异性抗原诱发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的发展。本实验拟探讨小鼠淋巴瘤细胞株A20中Id-CTL表位的存在,了解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peptide,CPP)负载的Id(CPP-Id)进入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的量,以及在细胞内的分布和进入细胞的时相,同时检测其对DC表面标志表达的影响。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A20细胞株的Id抗原CTL(cytotoxicitylymphocyte)表位的基因片段,并测序确定氨基酸的序列;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PP-Id与Id进入小鼠DC的量的差异及抗原负载前后的DC表型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PP-Id进入细胞的过程及时间;荧光显微镜观察CPP-Id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RT-PCR扩增产物为660bp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A20细胞株的Id抗原CTL表位的基因存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CPP-Id能在最初200s内快速进入DC,单纯Id进入DC的量很少。10μmol/L的CPP-Id负载的DC细胞平均荧光强度(MFI)高于单独使用Id组(4.35±0.48vs.1.14±0.33,P<0.005);两者负载的DC表面标记CD80、CD86、CD54及MHC-Ⅰ、MHC-Ⅱ类分子表达均比未成熟DC明显增加。结论:CPP-Id比Id进入小鼠DC的量明显增加,CPP肽可以提高Id抗原进入细胞的效率;CPP-Id体外冲击DC后,可以使DC表面MHC-Ⅰ、MHC-Ⅱ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以及粘附分子CD54表达显著增高,有利于活化CTL。  相似文献   

14.
大量研究证实,肿瘤患者体内存在广泛的免疫逃逸现象.目前所知肿瘤逃逸的机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分化成熟异常导致的功能障碍.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亚型、表达不同的分子并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传统认为,DC分化的不成熟发育阶段能够诱导T细胞无能或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 cell,Treg)生成,经过活化刺激后则转化成为成熟DC,则认为其具有了免疫原性并能触发初级T细胞反应.但是,近年来研究显示,某些半成熟或成熟表型的DC也能诱导耐受发生,其诱导耐受的机制是通过分泌IL-10、TGF-β等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的.本文就能够诱导Treg或无反应T细胞的这群耐受型DC(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TDC)的表型和特征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因子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的差别,探讨如何提高DC成熟度。进一步研究多种细胞穿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CPP)的入胞效率,寻找高效的CPP负载肿瘤抗原,以提高DC靶向治疗肿瘤的效果。方法 针对体外培养的DC细胞,应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DC培养因子和成熟因子分别诱导DC成熟,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成熟DC细胞数量、形态;流式检测成熟DC细胞表达CD80、CD83、CD86、HLA-DR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AT、SecPen、PanPro和Pan四种细胞穿膜肽穿膜效率的异同。结果 常量及倍量GM-CSF诱导成熟DC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CD80、CD83、CD86、HLA-DR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应用改良方案培养的成熟DC数量明显高于采用传统IL-4+GM-CSF及IFN-γ诱导的成熟DC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成熟DC细胞CD80、CD83、CD86、HLA-DR等表面标记表达无统计学差异;SecPen的穿膜效率(83.3±3.0%)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穿膜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变GM-CSF的浓度并不能提高成熟DC的数量和比例;相比传统方法,改良方法诱导的DC成熟能力比传统方法有优越性;穿膜肽可以有效进入DC细胞,但不同穿膜肽穿透细胞膜的能力有显著差异,在DC肿瘤疫苗的靶向治疗中需要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6.
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CIK对胃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的杀伤作用。[方法]联合应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培养DC,用人胃癌细胞SGC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流式细胞仪检测致敏前后DC表型的变化,用人胃癌细胞SGC提取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CIK,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原致敏DC诱导CIK对SGC的杀伤效应。[结果]①利用GM-CSF及IL-4可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获取DC,肿瘤抗原可促进DC的成熟,肿瘤抗原致敏可促进DC成熟,细胞表面分子HLA-DR、CD86、CD86升高,CD14下降。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提示成熟的DC可促进CIK细胞增殖。③SGC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CIK对胃癌细胞SGC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随着效靶比的升高,杀伤效应随之增强。[结论]抗原致敏的DC可通过诱导特异性CIK细胞及促进CIK细胞增殖两方面显著提高CIK细胞的杀瘤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过增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进一步增强DC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效果.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DC体外经携带人MIP-1β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 expressing human macrophoge inflammatory protein-1 beta,AdhMIP-1β)转染后(MIP-1β-DC),用小鼠CT26结肠腺癌细胞相关抗原冲击致敏,然后免疫正常同系小鼠,观察其体内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保护性免疫反应;通过体内阻断试验探讨免疫细胞亚群及免疫分子在DC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结果:经抗原致敏的MIP-1β-DC能更有效地诱导特异CTL活性,能使免疫动物产生更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通过对其抗肿瘤免疫机理的分析发现,CD4 、CD8 T细胞共同参与了经抗原致敏的MIP-1β-DC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主要的抗瘤效应细胞,NK细胞作用不明显.结论:通过基因修饰增强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体内趋化活性,能更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为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抗原递呈功能最强、惟一能激活幼稚T淋巴细胞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前临床所用的DC多是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而来.体外培养第一阶段的方法已得到公认即GM-CSF+IL-4,由此得到不成熟DC.第二阶段即用不同促成熟因子作用于不成熟DC,使之成熟.目前促成熟因子种类繁多,效果亦众说纷纭.现就常用的促成熟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22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小鼠肝癌细胞活性。方法取得小鼠骨髓细胞并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由冻融法制备的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然后用已致敏的树突状细胞激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测定致敏前后的DC表面抗原CD11c、CD80、CD86、CD40、MHCⅡ,并评估激活前后的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脾淋巴细胞作为杀伤对照。结果CD11c阳性细胞中CD80、CD86、CD40、MHCⅡ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在致敏后的DC表现为明显上调。经致敏后成熟DC激活的TIL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激活的TIL,并高于激活或未激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结论在H22细胞全抗原致敏后,小鼠成熟DC中CD80、CD86、CD40、MHCⅡ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未成熟DC。经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的DC能诱导活化TIL,明显提高其在体外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通过siRNA(small interference,RNA)干扰技术沉默外周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细胞(dentritic cells,DC)的Smad3,阻断TGF-β1/Smad3传导通路,并在外源性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TGF-β1)的作用下对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影响。方法:针对设计Smad3特异性siRNA利用RNAIMAX转入DC细胞并用Westen-blot法检测Smad3的沉默效果。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mGM-CSF)和重组人白介素-4(hmIL-4),刺激DC成熟。利用反复冻融的方法提取乳腺癌细胞MCF-7的全抗原。实验分组:Control-DC-冻融抗原(Ag)组、TGF-β1-Control-DC-冻融抗原(Ag)组、TGF-β1-Negtive siRNA-Smad3-DC-冻融抗原(Ag)组和TGF-β1-siRNA-Smad3-DC-冻融抗原(Ag)组。流式检测各组DC成熟表型的变化,ELISA检测各组DC上清IL-12的水平,CCK-8法检测DC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瘤活性。结果:TGF-β1-siRNA-Smad3-DC-冻融抗原(Ag)组表面成熟标志CD80、CD83、CD86、HLA-DR(P<0.05)及IL-12分泌水平(P<0.05)明显高于TGF-β1-Control-DC-冻融抗原(Ag)组和TGF-β1-Negtive siRNA-Smad3-冻融抗原(Ag)-DC组。且TGF-βI-siRNA-Smad3-DC-冻融抗原(Ag)组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瘤活性较TGF-β1-Control-DC-冻融抗原(Ag)组、TGF-β1-Negtive siRNA-Smad3-DC-冻融抗原(Ag)组明显增强。结论:通过沉默DC的Smad3的方法,阻断TGF-β1/Smad3传导通路,能逆转TGF-β1对DC分化发育和递呈乳腺癌相关抗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