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手法整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整复及固定的方法。方法对53例根据gartland分类为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采用屈肘旋后位对抗牵引、折顶复位法复位,屈肘旋后位达掌指关节石膏托固定。结果本组42例获1年以上门诊随访。根据Dodgt’s疗效评价标准,优25例,良12例,5例肘内翻5°~10°,无血管神经损伤。结论采用屈肘旋后位对抗牵引、折顶复位法复位、达掌指关节屈肘旋后位长臂石膏托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好,肘内翻发生率低,手法简单可靠,是一种可行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手术治疗分析(附10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儿童Ⅱ°~Ⅲ°肱骨外髁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肱骨外髁骨折患儿102例进行手术疗效分析。结果随访94例,随访时间平均5.5年,优92例,良2例。无并发症。结论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是儿童肱骨外髁骨折Ⅱ°~Ⅲ°治疗的较好方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应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3.
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3例,屈曲型27例,伸直型36例,均为移位严重或手法复位失败或失去手法复位时机的病例。结果经临床平均1年8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周,3例发生肘内翻(内翻角均在5°以内),肘关节功能受限10°~20°2例,优良率93.6%。结论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可靠,可早期主动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能预防肘关节活动受限,肘内翻发生率低,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儿童"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35例“不可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一种特殊的闭合整复方法。证明非手术方法可以治疗此种骨折。方法:35例“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平均年龄7.2岁,平均随诊2.7年。整复方法为屈肘30~50°位非牵引状态下有限制的轻柔抖动前臂,或控制上臂近端后仍在30~50°位沿前臂方向逐渐纵向牵引,使近骨折端脱出“纽孔样”束缚而获得复位。结果:34例患儿恢复正常的肘关节功能,5例遗留肘内翻(占14%),16例合并神经损伤均在短期内恢复。未发生Volkmann缺血挛缩。结论:应用此种保守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的复位,避免了手术对肘部造成的损伤,并可在较短时间内使肘关节恢复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5.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临床与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发生机制,以减少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对2具尸体4个上肢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局部解剖结构以及骨折时骨折远端的受力变化。结果18例中,Ⅱ型、Ⅲ型骨折中尺偏旋转型并发肘内翻比例较高;肱骨远端骨的解剖结构及牵拉前臂屈肌群,骨折远端易发生旋转移位。结论尺偏旋转型肱骨髁上骨折易发生肘内翻;前臂屈肌群肌力牵拉是形成肘内翻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13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年龄、BMI指数、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最大初始移位(对位及旋转)。采用均值比较或卡方检验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明确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指数、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最大初始移位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最大初始移位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伤后肿胀高峰期、GartlandⅢ型骨折、初始移位大的患儿闭合复位失败机率高,选择复位及固定方式时应仔细考虑这些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漂浮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受伤的机制及病理解剖的类型,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漂浮肘的疗效。方法 对1996年到2001年间的13例儿童漂浮肘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7岁。桡骨骨折13例,尺桡骨双骨折10例。桡骨骨折中9例为骨折断端完全分离,2例为Salter-HarrisⅡ型骨折,2例为青枝骨折。肱骨髁上骨折中8例为GartlanⅢ型,4例为Ⅰ型,1例为Ⅱ型。1例患儿有正中神经损伤。对Ⅱ、Ⅲ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和移位的桡骨远程骨折,在直视下行手法复位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中术后密切观察血循环。结果 按修订Flynn表对疗效作客观的评价。11例患儿前臂旋转和肘关节的功能正常,1例患儿有11°关节欠屈,8°前臂旋转受限。1例患儿有20°关节欠屈,15°前臂旋转受限。正中神经损伤的患儿,4个月后完全恢复正常。无肘内外翻畸形,无感染。本组患儿普遍有关节囊松弛。结论 在良好的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飘浮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外侧经皮V形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经验。方法对39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V形穿针治疗,评估治疗效果。结果39例患儿全部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优30例,良6例,可2例,差1例。结论外侧经皮V形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经皮钢针固定手术治疗儿童早期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共收集我院16例儿童早期陈旧肱骨外髁骨折患者,男12例,女4例,左侧10例,右侧6例,12例畸形愈合,4例不愈合,均行切开复位钢针固定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为7.4周(3.0~15.6)周,评价手术治疗后的影像学变化及肘关节功能.结果 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1.1 ~8.9)年,平均随访年龄为8.7岁(3.2~17.8)岁.根据Dhillon评分系统标准,肘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3.3±1.8)分提高到随访时(5.6±2.4)分,总评分从术前(5.6±1.1)分提高到随访时(8.5±0.5)分.其中7例患儿出现鱼尾畸形,8例患儿出现了肱骨外髁骨骺的部分早期闭合.所有患儿均未发生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双侧肱骨髁宽度(4.258±4.622)mm、双侧肱骨角(7.063±6.496)°、双侧肱骨小头前倾角(8.000±10.520)°,双侧肱骨长度(5.633mm±4.177)mm,提携角(2.875±7.509)°,尺骨角(3.313±8.585)°.结论 伤后16周内的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行切开复位钢针固定的中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Baumann角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应用Baumann角(B角)及评价其疗效。方法在C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测量并纠正患侧B角,X线片证实与健侧B角之差≤4°。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7例。其中男59例,女38例;年龄2.5~13.5岁,平均6.8岁,伸直尺偏型57例,伸直桡偏型38例,屈曲型2例。结果97例平均随访时间34.5个月。B角患侧平均为73.7°,健侧平均72.8°;提携角(C角)患侧平均7.6°,健侧平均9.7°,其中12例发生C角减少5°~10°、其中5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根据Flynn评价均为优87.6%、良12.4%。肘关节伸屈功能平均为-6.5°(伸)138°(屈),优良率为97.9%。克氏针固定时损伤尺神经1例,未出现Volkmann挛缩。结论整复时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B角恢复满意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固定可靠,能避免肘内翻,可提前功能锻炼时间,不需极度屈肘外固定,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1.
儿童肱骨远端骨折450例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几种儿童肱骨远端骨折的诊疗特点,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450例儿童肱骨远端骨折分别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二期截骨矫形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随访1.5 ̄6年,优良率为91.6%。结论儿童肱骨远端骨折发病率高,诊疗失误率高,并发症多,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1982~1990年治疗32例儿童四肢长管状骨开放性骨折。采用一期闭合伤口的方法,其中26例伤口一期愈合。内固定22例,保守治疗8例,早期截肢2例。术后随访,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其中2例为延迟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讨论了内固定及保守治疗的适应证、内固定物的选择及骨骺开放性损伤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儿颅骨开放性凹陷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小儿开放性粉碎性颅骨凹陷骨折适当的治疗方法。方法14岁以下的开放性粉碎性颅骨凹陷骨折患者21例,根据伤口污染程度和颅脑损伤程度分为三组,分别采用Ⅰ期凹陷骨折复位术、延期凹陷骨折复位术和碎骨片清除术治疗。结果4例患者存在颅骨缺损,需行颅骨整形术。各组间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期复位组与延期复位组的癫痫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使绝大多数小儿开放性粉碎性颅骨凹陷骨折患者避免颅骨缺损,从而避免了Ⅱ期颅骨整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采用开放复位、尺或桡骨截骨和重建环状韧带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探讨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05年10月收治21例(男14,女7)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6个月~13岁.左侧6例,右侧15例.其中18例施行尺骨截骨,2例桡骨干截骨,同时行桡骨头切开复位、重建环状韧带和肘关节囊紧缩缝合,1例仅作肘关节囊紧缩缝合,未做环状韧带重建.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是3年7个月,8例丧失15°(平均)旋前功能,2例X线片显示桡骨头半脱位,但无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桡神经麻痹,3个月后自行恢复;全部病例肘关节屈曲较术前平均增加30°.Kim's评分标准,14例优秀,4例良好,3例差.结论 开放复位、尺或桡骨截骨和重建环状韧带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可吸收钉/棒治疗儿童四肢骨干和干骺端骨折的适应证和技巧.方法 采用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制成的可吸收钉/棒治疗部分儿童四肢骨干和干骺端骨折56例.小切口切开复位后1至3枚钉棒内固定,术中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肢体行石膏或支具外固定3~8周,2~3周后间断拆石膏进行关节功能训练,3~4周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结果 随访44例,患儿术后平均随访5.5个月(3~12个月).全部骨折无移位,均愈合良好,伤口无红肿渗出,无细菌感染.结论 小切口PDLLA可吸收钉棒治疗儿童四肢骨干和干骺端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理想,避免再次手术,是治疗小儿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可以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inor paediatric fractures can be followed by primary care paediatricians (PCPs).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PCP opinions, knowledge and perceived barriers to managing minor paediatric fractures in the office.

METHODS:

An online survey was sent between June and September 2013 to all paediatricians who subscribed to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PROS-Net Listerv and to those who were registered with the Scott’s Canadian Medical Directory as paediatricians who treated children in a primary care capacity.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the proportion of PCPs who agreed with PCP follow-up of minor paediatric fractures.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d PCP’s perceived barriers to office follow-up.

RESULTS:

A total of 1752 surveys were sent; 1235 were eligible and 459 (37.2%) responded to the survey. Overall, 296 (69.5% [95% CI 65.2% to 74.0%]) PCPs agreed that minor paediatric fractures could be followed in a PCP office. 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barriers were lack of materials to replace immobilization (58.1%), PCP knowledge deficits (44.8%) and a perceived parental preference for an orthopedic surgeon (38.6%). Finally, 58.8% of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further education was necessary if PCPs assumed responsibility for follow-up of midshaft clavicle fractures, while 66.5% and 77.1% (P<0.0001) believed this was necessary for distal radius buckle and fibular fracture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More than two-thirds of responding PCP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greed that minor common paediatric fractures can be followed-up by paediatricians. However, PCPs reported some barriers to this management strategy, including a desire for more education on this topic.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引起儿童长骨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规避相关风险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1996至2006年收治的儿童长骨骨折不愈合病例51例,从损伤原因、骨折部位、治疗方法等方面分析引起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并采用更换固定方式、植骨等手术方法对骨折不愈合病例进行重新治疗.结果 51例病例经更换内固定为髓内固定或采用外固定架加植骨等治疗方法均获得良好愈合, 在随访期内未发生再骨折.结论 儿童长骨骨折治疗不当是引起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高能量损伤也是引起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之一;在骨折部位方面,本组病例中以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多见.对于儿童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应该在诊断明确后尽早更换固定方式, 骨折端重新获得稳定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髌骨骨软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青少年髌骨骨软骨骨折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回顾以往文献报告,总结该病的治疗、预后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间收治的27例髌骨骨软骨骨折患儿,其中男9例,女18例,年龄13~16岁,平均年龄14.9岁,左侧14,右侧13例,均为运动中髌骨一过性脱位受伤的闭合骨折,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可吸收钉固定5例,PDS缝线固定3例,可吸收钉加PDS缝线固定18例,骨折块粉碎、压缩、无法固定而骨折块摘除1例,所有患儿均行髌内侧支持带紧缩缝合术.随访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26例患儿获得随访(可吸收钉固定5例,PDS缝线固定2例,可吸收钉及PDS缝线固定18例,骨折块摘除1例),1例失随访,随访时间9至41个月,平均23.8个月,25例内固定患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范围,无明显疼痛症状及髌骨习惯性脱位现象.结论 髌骨骨软骨骨折好发于青少年,应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根据骨折块大小、位置及是否连同软骨下骨,行复位内固定术或骨块摘除,合并髌骨自发性脱位者应行髌内侧支持带紧缩术,以纠正髌骨轨迹,降低髌骨再脱位概率,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分析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人路和改良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大龄儿童(8~17岁)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6月至2008年1月,收治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31例(34足),其中经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传统入路)治疗18例(20足),男11例,女7例,年龄(12.5±3.3)岁.改良经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改良入路)治疗13例(14足),男8例,女5例,年龄(13.2±3.5)岁.术前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儿术中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45个月,平均24个月.和传统组比较改良经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组术中平均失血量少,为(25.42±8.94)ml比(81.53±10.81)ml;切口长度短,为(3.54±0.89)cm比(10.18±1.45)cm;住院时间短,为(5.15±0.58)d比(8.07±2.34)d,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组治疗前后Bo 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为(9.32±12.35)°比(31.1 1±4.62)°和(104.41±6.62)°比(128.72±9.55)°,改良组治疗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为(10.28±12.51)°比(34.56±2.74)°和(105.35±7.68)°比(126.71±5.44)°,两组治疗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入路组发生并发症4例,改良入路组发生并发症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根据美国足踝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传统组:优15足,良3足,可2足,优良率90.00%;改良组:优11足,良2足,可1足,优良率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在治疗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总体疗效与改良经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相当,都能取得满意疗效,但后者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较有前景的微创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13足),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13例(14足).分别对两组患儿术中及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术后的影像学结果、临床床疗效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 AOFAS评分)主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5.4个月,无一例发生感染及皮肤坏死,空心螺钉组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但辐射次数明显多于钢板组.空心螺钉组治疗前的Bohler角,Gissane角平均值分别为(10.8±5.2)°,(141.4±12.4)°,治疗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平均值分别为(30.9±5.2)°,(128.6±5.3)°;钢板治疗组治疗前的Bohler角,Gissane角平均值分别为(11.8±4.1)°,(138.9±16.2)°,治疗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平均值分别为(30.9±5.0)°,(124.5±6.7)°,两组病例各自的Bohler角、Gissane角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AOFAS主观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效果满意,经皮空心螺钉治疗与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重建钢板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