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常宏  蒋绍艳  史玉朋  宋丹妮 《中国药房》2008,19(30):2323-2326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24h,采用含丹参注射液的无血清L-DMEM培养液诱导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MSCs表达CD29、CD44、CD105、CD166。丹参注射液诱导后MSC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较密的部分神经元拉成网状,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巢蛋白、NSE、NF-M表达阳性,阳性率分别为(58.68±4.50)%、(61.23±5.72)%、(63.47±6.38)%,GFAP阳性细胞率(1.47±0.23)%。结论:丹参注射液在体外可以将大鼠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在体外实验还是在体内实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都可以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细胞分化,但争议颇多。因为功能性神经元不仅要具有典型神经元的形态、特异性标记,还要求具有可兴奋性、能和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产生突触电位等,所以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诱导出真正具有功能的神经元存在很大分歧。在此对B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前尚缺乏标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方法 ,实验通过全骨髓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以寻找一种简便、实用的分离方法 .方法 取大鼠骨髓.全骨髓培养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扩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细胞.用MTT法间接测定不同代数细胞活力.诱导分化.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冈子(bFGF)预诱导24h,然后加入丁羟基茴香醚诱导(BHA)和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观察诱导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结果 全骨髓培养法成功分离培养BMSCs,免疫荧光染色示CD90、CD71、CD106表达阳性.CD45阴性.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示2、4、6代细胞于酶标仪490 nm波长处吸光度值均高于第8、10代细胞.细胞经诱导后,细胞呈神经样细胞形态,并且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标志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阳性.结论 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可获得较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在适宜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罗蔚锋  张志琳  包仕尧  刘春风  霍红梅 《江苏医药》2007,33(4):375-377,F0002
目的 研究还原型谷胱苷肽(GSH)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用SD大鼠股骨、胫骨以及肱骨骨髓细胞体外培养.采用GSH诱导rBMSCs 24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评价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率.结果 诱导6、24h时,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网络状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0±4.3)%和(71.0±5.0)%.结论 GSH可诱导MSCs分化形成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以及其来源丰富、取材时组织创伤性较小、低免疫排斥反应、不存在伦理道德以及法律上的限制等优势。BMSCs有望成为神经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4周龄健康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30)和正常对照组(n=30)。治疗组在常规培养的基础上加入浓度为0.1μg/mL mNGF作为诱导液。将培养的第3代BMSCs制成单细胞悬液,诱导后3d,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免疫荧光检测,计算阳性率。结果:正常对照组细胞仅有少量NSE的表达,治疗组细胞表达NSE阳性率较对照组细胞显著增加(P<0.01)。结论:mNGF可诱导大鼠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为 BMSCs 心肌再生移植治疗提供基础。方法取第5代的 BMSCs,5-氮杂胞苷诱导24 h,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3周后通过 RT - PCR 检测心肌蛋白 desmin 和αMHC 的表达。结果 BMSCs 经5-氮杂胞苷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出现肌管结构,RT - PC R 检测结蛋白(desmin )和αMHC 的表达阳性。结论在体外成功诱导 BMSCs 分化成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又称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 cells,BMSCs),是干细胞研究的又一新的发现,是目前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和前沿。MSCs具有方便获取、易于分离培养和扩增纯化,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多代扩增后仍保持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且遗传背景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鹿茸精体外定向诱导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鹿茸精定向诱导分化为类神经元样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物神经元烯醇酶(NSE)、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鹿茸精诱导3小时后大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及Nestin呈阳性,GFAP阴性。结论:鹿茸精可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骨髓基质中存在的非造血系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已成为国内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BMSCs的概念提出、生物学特性、培养、鉴定,并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包括应用中药进行的诱导分化、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再生医学等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亚  王晓东  张德强  刘新晖  王科文  张锡庆 《江苏医药》2004,30(8):561-562,F002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选用不同代次的MSCs,使用条件培养基,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碱性磷酸酶、钙盐沉积及Ⅰ型胶原的表达。结果MSCs在条件培养基中,15d后可见细胞变为多边形,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染色阳性,形成钙结节,表现成骨细胞分化特点。结论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成功诱导人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在骨组织工程学方面MSCs作为种子细胞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探讨分化过程中多效蛋白(PTN)mRNA的表达,以了解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特性和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成人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6代MSCs设对照和试验组进行诱导,诱导后30 min至3 d,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分化后细胞神经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MAP)-2,胶原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前、诱导后12 h PTN mRNA的表达。结果接种24 h后MSCs开始贴壁,呈圆形或椭圆形。3 d后可见梭状细胞呈集落状生长,10~14 d融合。第5~6代时呈现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诱导后胞体向胞核收缩;出现双极及多极细胞。12 h变形细胞增多,细长突起相互连接。24 h后变形细胞增多不明显。诱导后12 h大部分细胞表达NSE(64.79±0.07)%、MAP-2(60.05±0.09)%,未检测到GFAP的表达,RT-PCR半定量检测有NSE mRNA的表达(0.66±0.15)。实验组诱导后12 h细胞有PTN mRNA的表达(0.689±0.017)。结论建立了稳定的成人MSCs培养增殖体系,MSCs可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有外观形态变化和特异性标志物NSE和MAP-2的表达,同时有PTN mRNA的表达,提示PTN可能参与调控了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丹参素和克伦特罗为干预药物,观察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梯度密度法分离和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8只兔子随机被分到空白组、丹参素和克伦特罗组。观察形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样集落数目。并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法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流式分析法鉴定。结果和其它浓度相比,浓度为10ug/ml的丹参素和浓度为1.0ug/ml的克伦特罗有较大生成成纤维样集落数目能力。结论丹参素和克伦特罗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兔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从5只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传代,第34代细胞用于实验。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BMSCs干预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和BMSCs干预组建立EAU模型。造模成功后将0.1 ml细胞数为2×106/ml的BMSCs悬液经双眼玻璃体腔注射给BMSCs干预组。模型对照组经双眼玻璃体腔注射0.1 ml磷酸盐缓冲液。比较3组新西兰大白兔的眼部表现、组织病理学分级和血清/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培养的细胞呈梭形生长,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105(+),CD34和CD45(-)。正常对照组眼前节、眼底表现、B超及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未见异常。BMSCs干预组眼前节炎症反应评分及组织病理学分级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血清/房水中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干预组血清/房水中TNF-α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对兔EAU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房水中炎性因子TNF-α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转染BMP2和VEGF165双基因共表达质粒在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脂质体介导下将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IRES-BMP2-VEGF165导入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MP2和VEGF165双基因在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的表达。结果转染BMP2、VEGF165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有明显的BMP2和VEGF165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论转染BMP2和VEGF165双基因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同时表达以上两种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柚皮苷(骨碎补的有效成分)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兔BMSCs分为对照组(标准培养液)、柚皮苷组(不同浓度柚皮苷+标准培养液)、普通组(地塞米松10-8mol/L+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维生素C 50μg/L+标准培养液)和联合组(不同浓度柚皮苷+普通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生长情况,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柚皮苷对兔BMSCs增殖的影响;扫描电镜、茜素红染色法和von Kossa银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钙化情况。结果柚皮苷10-5mmol/L明显促进兔BMSCs增殖。培养3周后,联合组钙结节增多、钙化面积扩大最明显,柚皮苷组可见钙结节;对照组未见钙化。结论柚皮苷可促进兔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猪应用单纯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直接贴壁法两种方法分离、纯化、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培养效率,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方法取滇南小型猪的骨髓液用单纯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两种方法分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绘制其生长曲线,通过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生物学形状。结果直接贴壁法收集到的细胞扩增速度较慢,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到的细胞扩增速度较快,细胞培养后成梭形。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较单纯的直接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效率更高。体外培养的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稳定,增殖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的分化。方法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3个阶段进行诱导,第一阶段培养在含适当浓度的2-巯基乙醇的高糖-达氏修正依氏培养基(HG-DMEM)培养2d,第二阶段在含适当浓度的B2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的HG-DMEM培养基中诱导6d,第三阶段在含适当浓度的2-巯基乙醇和B27和尼克酰胺高糖无血清DMEM培养基诱导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分化。对照组用HG-DMEM培养。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诱导前后nestin、胰岛素基因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诱导前后nestin、胰岛素的表达;诱导第三阶段进行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B样细胞团。结果未经诱导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贴壁生长,诱导后细胞逐渐变圆,并聚集成团。诱导8d细胞nestin基因呈阳性表达,诱导14d细胞nestin基因表达量下降,胰岛素基因表达呈阳性。诱导后的细胞团双硫腙染色呈棕红色。结论2-巯基乙醇、EGF、bFGF及尼克酰胺等可在体外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具有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胰岛样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骨髓单个核干细胞(BMMN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左心功能的影响及存活情况,比较两种干细胞移植的优劣性。方法雌性Lewis大鼠45只按随机抽签法分3组:对照组、MSCs组、BMMNCs组。结扎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MSCs组和BMMNCs组均注射等数量(2×10^6)雄性MSCs和BMMNCs,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培养基。4周后超声检测左心功能、左心室前壁厚度,免疫原位杂交检测雄性鉴别基因sry片段的表达。结果MSCs组和BMMNCs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增加22.57%、24.09%(P=0.000),MSCs组和BMMNCs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前壁厚度增加(2.6±0.5)mm和(2.5±0.3)mm对(1.8±0.4)mm(P=0.000);免疫原位杂交显示MSCs组与BMMNCs组sry表达阳性,对照组阴性。阳性细胞的数量相比较,BMMNCs组高于MSCs组(66.50±6.59比46.67±4.64,P=0.000)。结论MSCs和BMMNCs移植均能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减轻左心室重构;移植4周后在受体心肌内存活干细胞数量BMMNCs优于MSCs。  相似文献   

20.
合成成骨生长肽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促成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合成成骨生长肽(sOGP)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BMscs进行体外培养,加入不同浓度的sOGP,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法检测3种主要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骨钙素]的表达,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LP、Ⅰ型胶原的表达及钙质的沉积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sOGP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能促进各成骨标志物的表达,定量分析结果显示,sOGP在10^-9mol/L浓度组促成骨的作用最强。结论sOGP能促进入BMSCs向成骨方向转化。这种促成骨能力与其浓度密切相关,以10^-9mol/L浓度促成骨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