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观察HBV与AFB1诱发树肝细胞癌(HCC)病变过程中肝癌前病变γ-谷氨酰转肽酶阳性肝细胞灶(GGT阳性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ⅠGF-Ⅱ)发生情况,探讨HCC发生的可能机制。实验动物分4组,A组:HBV阳性和摄入AFB1;B组:HBV阳性组;C组:摄入AFB1;D组:空白对照。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活检组织。结果:(1)肝癌前病变GGT阳性灶在各实验组不仅灶数量,而且灶大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且双诱癌因素组(A)灶数量明显大于单诱癌因素组(B、C)(P<0.05);(2)实验第15周,即有IGF-Ⅱ阳性表达,在第45周阳性率明显高于第75周(P<0.05);(3)HBV感染组(A,B)动物肝组织中HBsAg阳性率高达92.1%,首次在树肝组织中检出HBxAg,且阳性率达86.5%。提示:HBV与AFB1协同致树HCC;HCC发生早期就有ⅠGF-Ⅱ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2.
对慢性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变及肝细胞肝癌共379例标本,进行了癌基因c-myc、c-erbB-2和胰岛素样生成因子Ⅱ(IGFⅡ)及表皮生成因子(EGT)受体的测定。结果,EGF受体主要定位于良、恶性肝组织中的血窦内皮细胞,可能不参与肝癌发生;c-myc表达选择性不强,也见于21%结构正常肝中,可能与成熟肝细胞的增殖有关;c-erbB-2阳性率最高,广泛分布于肝小多角细胞(SPLC)、小细胞性不典型增生(SCD)及小管状化生(DM)之肝细胞及癌细胞,提示c-erbB-2不仅参与肝癌发生,可能还与肝细胞DM有关;IGFⅡ表达仅见于慢性肝脏病变,在细胞类型上有严格的选择性,集中于癌细胞、SPLC和SCD肝细胞,提示IGFⅡ基因的活化及高表达与SPLC明显增生及SCD有关,是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还观察到SPLC和SCD肝细胞中IGFⅡ和c-erbB-2的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HBxAg)密切相关,提示HBVX基因表达可能与这两种肝癌相关基因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17000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HBxAg)免疫动物,成功地制备了抗-HBx单克降抗体,以此抗体对原发性肝癌(HCC)组织、慢性活动性肝炎(CAN)肝组织行相应抗原检测,并同时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检测。在HCC标本中HBxAg在癌内及癌周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6%及48%,HBsAg为16%及74%。HBcAg仅见于癌周,阳性率为18%。在CAH标本中,HBxAg、HBsAg、HBcAg阳性率分别为6.6%、73.3%及0。血清HBsAg阳性HCC标本中,HBxAg的检出率为82.3%、明显高于血清HBsAg阴性标本(54.5%)。结果显示。HBxAg在HCC标本中的表达是HBV标志物中最活跃的。HBxAg的表达不依赖于HBV的复制,可能是HBVX基因同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后的产物,HBxAg在HCC标本中的活跃表达为抗-HBx抗体作为HCC导向治疗载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IGF—Ⅱ在肝硬变和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LCD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GF-Ⅱ在肝硬变及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不典型增生肝细胞(LCD)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7例肝硬变,29例HCC癌旁组织及21例HCC进行实验研究。结果:LCD在肝硬变及癌旁肝组织的发生率分别为56.1%(32/57例)及65.5%(19/29例)。IGF-Ⅱ在57例肝硬变组织、29例癌旁肝组织及21例H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1.9%(41/57例  相似文献   

5.
人肝癌c—myc基因产物和HBxAg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48例石蜡包埋人肝癌和癌旁组织的P62^c-myc和HBxAg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P62^c-myc在肝癌和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3.3%和89.6%,肝癌及其癌旁组织HBcAg阳性率均为93.8%,在肝癌组织中P62^c-myc与HBxAg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这为HBxAg在肝癌中作为反式作用因子激活c-myc癌基因提供了细胞水平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C33c抗原及核心抗原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V两种抗原及HBxAg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定位及分布。结果:HCVC33c抗原位于癌细胞或肝细胞的胞浆内;HCV核心抗原在癌组织主要呈核阳性,在癌旁肝以胞浆阳性为主。HCVC33c抗原在癌组织及癌旁肝的阳性率分别为60%(21/35)及100%(21/21),HCV核心抗原在上述两种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87.8%(29/33)及61.9%(13/21);HBxAg在两种组织中检出率分别为74.3%(26/35)及76.2%(16/21).C33c及HBxAg双阳性分别为48.6%(17/35)及76.2%(16/21).结论:除HBV感染外,HCV感染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对48例石蜡包埋人肝癌和癌旁组织的P62 ̄(c-myc)和HBxAg进行了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结果显示,P62 ̄(c-myc)在肝癌和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3.3%(40/48)和89.6%(43/48),肝癌及其癌旁组织HBcAg阳性率均为93.8%(45/48).在肝癌组织中P62 ̄(c-myc)与HBxAg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为HBxAg在肝癌中作为叵式作用因子激活c—myc癌基因提供了细胞水平的证据。c-myc基因过度表达参与了人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动态观察HBV与AFB1诱发树Qu肝细胞癌(HCC)病变过程中有病变γ-谷氨酰转肽酶阳性肝细胞灶GGT阳性灶)、胰岛性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发生情况,探讨HCC发生的可能机制。实验动物分4组,A组:HBV阳性和摄入AFB1;B组:HBV阳性组;C组:摄入AFB1;D组:空白对照。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活检组织,结果:(1)肝癌前病变GGT阳性灶在呼实验组不仅灶数量,而且灶大小均明显高于窑  相似文献   

9.
李君  汤钊猷 《中华医学杂志》1994,74(9):533-535,T055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17000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HBxAg)免疫动,成功地备了抗-HBx单克隆抗体,以此抗体对原发性肝癌(HCC)组织,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组织行相应抗原检测,并同时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检测。在HCC标本中HBxAg在癌内及癌周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6%及48%,HBsAg为16%及74%。HBcAg仅见于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在87例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内检测P16蛋白、HBxAg及p16mRNA。结果:在87例中,16例P16蛋白和19例p16mRNA阳性,分别占18.4%和21.8%。在53例癌旁肝组织中,32例P16蛋白和33例p16mRNA阳性,分别占60.4%和62.8%。在HBxAg阳性的70例中,9例P16蛋白阳性,HBxAg阴性的17例中,7例P16蛋白阳性。结论:肝细胞癌的发生可能与p16表达减少有关,HBVx基因表达产物可能参与p16基因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35例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基因转基因鼠发生的肝细胞癌和10例癌旁肝组织C-myc、H-ras、TGF-α、肝生长因子(HGF)、C-met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基因结构或表达的异常,发现51%的肝癌组织及10%的癌旁组织有IGF-Ⅱ的表达,而其它基因无结构或表达的异常。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肝细胞表达诱发肝癌的分子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21、PCNA的相关关系及它们在肝硬变、肝细胞不典型增生(LCD)、肝细胞癌(HCC)形成中的作用。方法:运用S-P法对60例单纯肝硬变(不伴癌)、30例癌旁肝硬变及27便HCC的P21、HBsAg及PCNA表达情况进行实验研究。结果:癌旁肝硬变组织、单纯肝硬变组织、癌组织P21阳性率分别为90%、68.33%、62.96%,癌旁肝硬变与单纯肝硬变,癌旁肝硬变与癌组织之间判别有显著性意  相似文献   

13.
间隙连接蛋白Cx3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隙连接蛋白Cx3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癌旁肝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x32在47例HCC,15例癌旁肝及9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x32蛋白表达既定位于肝细胞胞质中,又定位于胞膜上.Cx32在HCC、癌旁肝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1.7%,73.3%及88.9%.经x2检验,Cx32在HCC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癌旁肝及正常肝组织的水平(P<0.01).随着HCC分化程度的降低,其阳性率有所下降(P<0.05).结论:间隙连接蛋白Cx32表达减弱可能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c-fos的表达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中c-fos和c-cof mRNA的表达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9例肝细胞癌组织及56例癌旁组织中HBsAg、HBV DNA、c-fos蛋白及c-fos mRAN的表达。结果 癌旁肝组织HBsAg阳性率为87.5%(49/56)。肝癌组织HBV DNA阳性率为59.3%(35/59)。肝细胞癌组织、癌旁肝组织c-fos蛋白 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人原发性肝细胞癌及肝硬变内HBV DNA及HBAg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慧霞  王文亮 《医学争鸣》1993,14(5):367-371
为了探讨HBV与肝细胞癌的发病的关系,作者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化及它们的双标记方法在44例肝癌,17例癌旁肝组织和42例肝硬变的石蜡切片中检测了HBV DNA,HBxAg。研究结果显示,HBV DNA,HBxAg和HBcAg在肝癌组织中的率分别为70.5%,65.9%和20.5%,而在癌旁肝组织内检出率分别为76.5%,76.5%和29.4%,42例肝硬变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8.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凋亡基因bcl-2、bax、Fas及FasL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40例原发肝细胞癌组织中乙肝病毒表现抗原(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bcl-2、bax、Fas及FasL的表达。结果 癌组织中HBsAg阳性率为30%(12/40),癌旁组织中HBsAg阳性率为62.5%(25/40),12例HBsAg阳性的癌组织中bcl-2的bax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在黄曲霉毒素B1低含量区以HBV为主要危险因素的HCCp53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它与HBV及其它因素的关系,作者筛检了成都地区32例原发性肝癌,分别应用PCR-RFLP Southern吸印杂交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32例HCC及27份癌旁肝组织中p53基因突变、HBV DNA整合及HBsAg表达,结果:所有HCC病例均感染过HBV,肝癌细胞中HBV DNA整合率71.9%,癌旁组织均有肝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在原发性肝癌(HCC) 和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组织增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α和PCNA 在正常肝组织、原发性肝癌(HCC)和癌旁肝组织的表达。结果:TGFα和PCNA在正常肝组织中均不表达;61-0% 的HCC 癌组织和57-5% 的癌旁肝组织表达TGFα;100 % 的癌组织和97-5 % 的癌旁肝组织可观察到PCNA阳性反应。经统计学分析,癌组织的TGFα染色强度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 ;TGFα阳性组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的PCNA 标记指数(LI) 均分别高于TGFα阴性组( P均<0-01)。结论:HCC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存在TGFα的异常表达;TGFα与HCC癌组织和癌旁肝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推测HCC中可能存在正反馈的TGFα自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病因如黄曲霉毒素B1(AFB1)和(或)人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Qu肝细胞癌(HCC)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动态变化。方法 成年树Qu按不同处理分为A(HBV+AFB1)、B(HBV)、C(AFB1)、D(空白对照)4组。各组动物定期肝活检;存活动物于实验160周时处死。各次活检以及处死的动物肝组织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IGF-Ⅱ蛋白表达的检测,并辅以常规  相似文献   

20.
广西肝癌组织中P^53蛋白和乙肝病毒免疫学标志物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广西29例人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P^53蛋白、HBaAs和HBxAg。44.8%肝癌病例为P^53蛋白阳性,其癌内及癌P^53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27.6%和28.6%。21%的肝癌及及85.7%的癌旁肝组织中可见到HBsA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