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东垣依据“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观点,创立脾胃内伤理论,开补土派之先河,成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有影响的大家。他所创建的“阴火”理论,是脾胃病立论用药之基础,亦是东垣脾胃学术的重要内容。但书中所提出的阴火概念,因释义不明,引起后世医家颇多争议,现笔者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
庄子云“鸟影不移”,是说鸟飞过时速度很快,其影在人的视野中好像是在一瞬间出现,又在同时消失。如此即生即灭,顿生顿灭的存在,反而造成了一种错觉,就好像是没有移动一样。而事实上,正是一种连续的、快速的移动才能够形成这种效果。一旦这种连续的移动停止,即使是在瞬间,才会令  相似文献   

3.
《脾胃论》“阴火学说”实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斌 《陕西中医》1992,13(10):473-475
<正> “阴火论”是李东垣《脾胃论》主要学术思想之一,为探讨其实质所在,笔者愿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1 从《内经》看“阴火”历代凡有卓越成就的中医学家,莫不溯源于《内经》,李东垣亦不例外,其《脾胃论》中所倡导的“阴火论”,汲取了《内经》的精华,明确了脾胃在人身中的重要地位和气血生化、输布的原理;悟出人体发病从病因来说有内外的不同,从病机而言,有腑病多实、脏病多虚的特点;《素问·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  相似文献   

4.
《脾胃论》"阴火"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火是李东垣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前贤之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的概念,其病机为在脾胃虚弱、元气不足的基础上,出现中焦升降失常,湿浊下流,郁而化热,引动肾间相火,上扰于心导致心火独盛,可认为是源于中焦,起于下焦,系于上焦.阴火理论贯穿于补土学说的理法方药多个方面,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田丰源  黄琦 《新中医》2019,51(1):82-85
从李东垣《脾胃论》探讨消渴成病传变之机,应从脾胃升降失常及阴火上僭出发。消渴为膏粱之疾,脾胃不足而溢热内生所致,手足阳明燥热为标,脾胃中焦升降失机及阴火上越为本,二者共筑致病之因。本文以《脾胃论》为基础,认为治疗消渴病应以治脾胃为本,条畅中焦枢机的同时兼顾补益脾胃中的元气及以甘寒泻阴火。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多年来一直流传,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其首次提出“阴火”,并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主张贯穿全书,实起振聋发聩、发皇古义之功。后代医家如王肯堂、张景岳、李时珍等对《脾胃论》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赞扬东垣善用补法,称为“医中之王道”。赵国仁老师深谙《脾胃论》,对东垣诸方运用游刃有余,今随赵老将东垣所创制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7.
余伟  陈涤平 《吉林中医药》2008,28(4):237-239
阴火证为李东垣首创,<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的原文是后世认识阴火证的直接依据,从原文的各家不同解读入手,分析各种观点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法随证立,方从法出,阴火证的治法为考证病机分析的最佳工具;全面认识阴火病机,还需要从多个角度以整体、动态、辨证、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看待.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名杲,字明之,生于南宋时代,金之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他在临证中接触了较多脾胃内伤病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内经》、《难经》等学术理论影响下,又接受了张元素“养胃气”的家法,于1249年著成了《脾胃论》,成为“补土(脾胃)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9.
樊一桦  崔媛 《河南中医》2016,(10):1704-1706
《脾胃论》对脾胃的生理特点和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详细而深刻的表述,所创立的治法方药有着奇特作用。《脾胃论》中创立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枢纽、内伤疾病治法方药等为主要内容的脾胃论学说,对于后世医家对脾胃疾病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治法方法有被用于脏腑的各种疾病。因此,后世多有"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其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1180~1251年)的晚年著作,也是充分体现李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脾胃论》是我国古典医籍中第一部系统论述脾胃内伤学说的专著,它奠定了东垣成为“补土派”创始人的地位的基础。东垣所创立的脾胃学说,是通过时《难经》、《内经》等有关脾胃观点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发挥而形成的,既继承历代学说,又提出新的见解,有所发明、创造,不仅为内伤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而且使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达到高潮,为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世医家常着重研究其“补土”的用药法度及临床治验,但对其饮食调摄以调理脾胃之法,并未予足够的重视。笔者有感于此,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著《脾胃论》一书,自创"阴火证"。笔者重新整理剖析东垣阴火证的证候病机及理法方药,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笔者认为东垣阴火证治可以融入中医圆运动理论体系之中进行探讨,总结阴火核心病机为"中气轴枢不灵,升降失常,火气偏见",立法潜方用药应以辛甘温之剂升己土之清阳,佐以苦甘寒之品降戊土之浊阴以复脾胃轴枢升降之常,土枢四象,六气周流,则元气不衰,相火守位潜藏,阴火乃消。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温习了李东垣的《脾胃論》一书,觉得有很多优点。如理論既遵經义,复有发揮;立方周到,又切实用;用药虽多,繁而不乱。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杲师从张元素,继承张氏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并有所阐发和发展.他在张氏脏腑议病的启示下,深刻研讨了《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并通过长期临证实践,积累了治疗内伤病的丰富经验,独树一帜,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见解,形成“脾胃学说”,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脾胃论》甘温升散有余、寒凉清解不足之成因的分析,认为李杲所处多"饥苦劳役"的历史时期是其"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核心理念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改变,病因病机已发生显著变化,脾实日渐而"气涩血浊",故浊毒内蕴已成为当今脾胃病变之重要机制,如以辨病辨证相结合之思维方式认识和研究脾胃病变,可发现其内涵远较李杲时代"脾胃气虚"和"阴火"广泛。现代脾胃病是涉及多系统性疾病群,辨治理法亦当与时俱进,应甘温辛散与寒凉清解相济,探求李杲脾胃之旨,以演其学,助解"古方新病不相能"之困。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乃补脾派一代宗师,他所创立的内伤学说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卓绝贡献.捧读<脾胃论>深感东垣先生确属学有渊源,治有独到之处.不揣浅陋,将学习心得涂之成篇,以斧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1拓展火之概念,创立阴火论 李东垣通过对脾胃理论以及五脏间生克制化规律的研究,阐述了阴火生成和辨证论治等问题。脾胃阴火论之阴火,不只是阴火与阳火的相对概念,火有生火与害火;有实火与虚火;有真火与假火;有浮火与沉火;有龙雷之火,命门之火等。李氏把这些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深化,阐述了气与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佩江 《河南中医》2009,29(9):856-857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①脾胃病的发病机理;②脾胃是元气之本;③脾胃为精气升降的枢纽;④首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8.
金元·李东垣《脾胃论》,独辟脾胃学说,共载方63首,用药101味,笔者分别从脾证、胃证、脾胃证、脏腑互传证制方加以归纳,并对方剂组成及用药加以分析。该方药特点,制方不离补中益气之法,选药不弃健脾胃升阳之味。认为脾气行于四脏,顺逆传变,反映在心肝肺肾的病机中,治其有余不足,或补或泻,皆从脾胃兼化去考虑。在配方遣药时,还告诫要遵守时禁、经禁、病禁、药禁等,做到了辨证施治,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9.
陈宝玲 《陕西中医》2010,31(2):253-254
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奠定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对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的脾胃学说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辟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类承法 《光明中医》2008,23(10):1433-1434
本文从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内伤为百病之源泉、脾胃气虚,元气损伤致气火失调、脾胃为论治之本、处方用药味多量少等六个方面探讨了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