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吻合口瘘的产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12月我院112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直肠癌患者中11例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9.82%,其中9例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经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吻合口瘘是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复杂,但是通过术前个人营养状况的调整、良好的肠道准备、术后保持骶前引流通畅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吻合口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王爱光  蒋株哲 《当代医学》2009,15(25):63-64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3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对直肠(肛管)残端进行切割、闭合,用33mm管型吻合器进行结肠-直肠(肛管)超低位吻合术。结果3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没有发生切割和闭合不全病例,吻合口无渗漏。术后1例(2.63%)发生吻合口瘘,经加强局部冲洗引流后自行愈合,无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狭窄。结论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具有切割完整、闭合确实、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结合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应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双吻合器技术的低位直肠癌临床资料。结果:局部复发率为6.25%,5年生存率75%,排尿功能障碍12.5%,性功能障碍18.75%。发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者分别占6.25%和12.5%。结论:低位直肠癌应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双吻合器技术行保肛手术,可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并能较好保留直肠癌患者术后的排尿和性功能,是有效、安全的理想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评价全直肠系膜切除、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4.4%),吻合口狭窄4例(2.2%),吻合口出血1例(0.5%)。局部复发5例(2.7%)。结论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能降低局部复发,而双吻合器的应用能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手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双吻合器技术(DST)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随访1~2年,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和死亡2例。结论: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能降低局部复发,而双吻合器的应用能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  相似文献   

6.
秦博  李卫东 《广西医学》2011,33(2):220-222
目的 观察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联合吻合器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2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均行TME联合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5 ml,平均住院时间14 d.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无吻合口瘘和局部复发.结论 TME及吻合器保肛术治疗直肠癌疗效确切,局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行前切除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2月选择58例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前切除,采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对直肠肛侧残端进行切割、闭合,采用33 mm管型吻合器进行低位结肠-直肠吻合术。结果 58例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中没有发生切割和闭合不全的病例,无吻合口渗漏。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3.45%),经横结肠造口转流瘘愈合,3个月后造口还纳。无吻合口狭窄病例。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行前切除术中切割完全、闭合可靠、操作方便,具有安全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宇飞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0):381-382
近年来,由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临床上的实施,双吻合器的应用,以及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使得更低位的直肠癌的保肛率明显提高,但低位直肠癌手术后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也显著增加[1],吻合口瘘发生后的病情发展也更趋复杂化、多样化.本文收集2004年6月-2009年6月我院外科收治的105例直肠癌行Dixon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现吻合口瘘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傅继勇  陈超 《中原医刊》2006,33(7):26-27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对我科1999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365例直肠癌患者应用双吻合器行低位前切除术术后所出现并发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癌双吻合器吻合术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和肿瘤原位复发。结论通过回顾性研究,确定直肠癌双吻合器吻合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的原因及注意事项,积极预防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150例中低位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例直肠癌中19例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2.7%,15例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手术治疗治愈。结论吻合口瘘是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过术前调整个人的营养状况、良好的肠道准备、术中严格的操作、术后保持骶前引流通畅等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对吻合口瘘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大多能治愈,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选择合适时机行结肠造口以转流粪便,待瘘口封闭后再次手术还纳造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与未施行预防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56例患者仅3.6%(2例)发生吻合口瘘,但无自觉症状;出现吻合口瘘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天.未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76例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11.8%(9例),分别予以横结肠造瘘、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营养支持与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出现吻合口瘘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7(15~60)天.结论: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能够有效防治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12.
吴克  王峰  张浩民  邸西东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74-775
目的总结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本组2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双吻合器直肠全系膜保肛术,并行结-直肠端端吻合。结果 29例中,术后发生吻合漏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吻合狭窄3例。结论应用TME及双吻合器,可降低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为低位肿瘤得以根治性切除提供了可能性,并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低位早期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术(TAR)与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低位早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AR组切除肿瘤及肿瘤边缘正常组织1cm,深度达直肠肌层部分切除;APR组按标准Miles手术操作。比较两组手术方式、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标本长度及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R组局部复发率10.0%,远处转移率5.0%,2年生存率95.0%;APR组局部复发率4.5%,远处转移率9.0%,2年生存率95.5%,两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早期直肠癌根治性局部切除手术可以取得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相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Ma JJ  Liang XB  Fan L  Chen MX  Yan D  Li CY  Jiang HY  Hu X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9):2042-2045
目的 观察并评价低位直肠癌术前伊立替康(CPT-11)、5氟尿嘧啶(5-FU)及联合短程放射治疗后的病理学改变及疗效,为寻找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2年4月至2009年4月山西省肿瘤医院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术前行CPT-11、5-FU及联合短程放射治疗.伊立替康组18例,伊立替康联合短程放疗组23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理改变,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显微镜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变性、坏死;CT显示伊立替康组肿瘤与治疗前相比平均缩小33.1%(直径13.5 mm比20.2 mm),伊立替康联合短程放疗组肿瘤平均缩小34.4%(直径12.8 mm比19.5 mm).按直肠癌消退分级(RCRG)伊立替康组和伊立替康联合短程放疗组的例数分别为:1级7例和18例,2级4例和3例,3级7例和2例(均P<0.05).两组3级癌细胞死亡、间质纤维化、血管内膜增厚的比例分别为:7例和17例,6例和17例,3例和14例(均P<0.05).伊立替康联合短程放疗组中有5例患者达到了病理学完全缓解.结论 CPT-11、5-FU可以作为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药物,两种药物结合短程放射治疗疗效更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evaluate the pathologic changes and curative effects of irinotecan (CPT-11 ), 5-fluorouracil (5-FU) and combined short-term radiotherapy before low-set rectal cancer oper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 basis for formulating a new effective adjuvant therapeutic regimen. Methods A total of 41 patients of low rectal cancer were treated with CPT-11,5-FU therapy or CPT-11 plus 5-FU combined short-term radiotherapy from April 2002 to April 2009. They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schemes, including irinotecan group (n = 18) and irinotecan combined short-term radiotherapy group (n = 23 ). The pathologic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wo treatment approaches compared. Results Tumor cell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 under microscope in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ic findings before therapy, tumor sizes of two groups were reduced by an average of 33.1% ( 13.5 mm vs 20. 2mm) and 34. 4% (12. 8 mm vs 19.5 mm) respectively. Two groups were graded according to the RCRG (rectal cancer regression grade)score: RCRG1: 7 cases vs 18 cases, RCRG2:4 cases vs 3 cases and RCRG3:7 cases vs 2 cases. 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c evaluation standard, 3-degree necrosis, cell interstitial fibrosis and intimal thickening in vessels were observed in two groups: 7 cases vs 17 cases, 6 cases vs 17 cases and 3 cases vs 14 cases respectively ( all P < 0. 05). Five patients achieved complete pathological remission in the irinotecan combined short-term radiotherapy group.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mitigation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CPT-11 and 5-FU may be used as neoadjuvant drugs for rectal cancer. If the above two drugs can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short-term radiation, the curative effect will be better.  相似文献   

15.
VEGF-C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VEGF-C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82例,于术中切取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组织,进行VEGF-C的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各组VEGF-C的表达情况. 结果 VEGF-C的表达在直肠癌的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明显递增趋势;其表达与肿瘤分化、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VEGF-C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C的表达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可能成为抗直肠癌淋巴道转移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合并输尿管损伤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4例直肠癌手术合并输尿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将本研究发现的导致直肠癌手术合并输尿管损伤的原因分别定义为原因A、B、C、D,上述4个原因的发生率不全相等(P<0.05),原因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原因B、C、D(P<0.05),原因B、C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B、C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原因D(P<0.05)。4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的尿路狭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块钳夹、切断肠系膜下动脉或者在其左侧结扎肠系膜下静脉时误伤输尿管是直肠癌手术合并输尿管损伤最主要的原因。经相关处理,直肠癌手术合并输尿管损伤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92例直肠癌Mile’s术后乙状结肠造口并发症的起因,总结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对92例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的起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护理。结果92例结肠造口术患者共出现20例并发症(21.7%),其中造口肠回缩2例(10%); 造口狭窄6例(30%); 造口周围皮肤损害7例(35%); 腹泻2例(10%); 造口出血水肿2例(10%); 造口肠管缺血坏死1例(5%)。结论指导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严密监护造口肠道段血运和排便功能,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是促进结肠造口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治疗67例患者资料,并分析其预后。结果经肛门切除61例,经骶骨切除5例,经阴道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5年生存率为89.6%。肿瘤的侵袭深度、直径〉3cm、溃疡型癌和局部是否复发与预后有关(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病理为高中分化、直径≤3cm的病变及原位癌,是局部切除术的面靠指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性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迟发性吻合口-阴道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女性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吻合术治疗后并迟发性吻合口-阴道瘘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1~14d发生吻合口-阴道瘘9例,术后0.5~4个月发生吻合口-阴道瘘4例。结论低位直肠前壁大而晚的癌肿累及直肠-阴道膈、高频电刀对阴道后壁组织的延迟性热力损伤、术中拉钩挫伤阴道后壁组织以及吻合口可能嵌入部分阴道后壁组织等可能为女性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迟发性吻合口-阴道瘘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及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出现的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低位吻合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吻合口漏的患者采用手术及保守治疗(骶前双腔管冲洗引流加肛管引流)。结果:共行低位保肛手术348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1例,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3.2%。患者的年龄、吻合技术和肿瘤组织学分型与吻合口漏的发生无关。而患者的性别、肿瘤的大小与吻合口漏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11例患者中有3例行手术治疗(HA手术),8例采用保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吻合口漏发生至出院时间平均为10~15d。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良好的吻合技术是防止吻合口漏发生的关键。正确判断吻合口漏的发生及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治疗的前提,双腔引流管加肛管引流是保守治疗吻合口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