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黏蛋白1(MUC1)和黏蛋白5AC(MUC5A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治疗的67例鼻咽癌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MUC1和MUC5AC的表达水平。结果鼻咽癌中MUC1的阳性表达率为91.04%,且在不同组织学病理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5AC表达的阳性率为37.31%,且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C1和MUC5AC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鼻咽癌中MUC1和MUC5AC蛋白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r=0.48,P0.05)。结论鼻咽癌中MUC1在不同的组织学病理类型中差异表达,MUC1和MUC5AC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MUC1和MUC5AC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肿瘤中粘蛋白MUC5AC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中黏蛋白MUC5AC的表达.结果:(1)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肿瘤中MUC5AC的阳性表达依次为55%(11/20)、50%(10/20)、22%(11/50),P=0.0044;(2)黏蛋白MUC5AC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相关(P<0.05),与年龄、肿物大小、FIGO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黏蛋白MUC5AC在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中呈下调表达,MUC5AC与卵巢恶性黏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黏蛋白(MUC1、MUC2、MUC5AC和MUC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20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应用组织芯片以及免疫组化等技术对黏蛋白家族成员M UC1、M UC2、M UC5AC和M UC6进行检测,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M UC1在89.4%的被检测病例中表达。MUC1高表达的乳腺癌病例更倾向于具有低组织学级别、雌激素受体(ER)阳性、无淋巴结转移等特点。MUC1的亚细胞定位,即胞浆伴胞膜表达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相关性。MUC2的阳性率很低,仅为4.3%。MUC5AC与MUC6在患者标本中的表达率分别是42.0%和22.2%。除了MUC5AC与低级别导管癌、ER阳性有关,以及MUC6与HER-2呈正相关外,与乳腺癌其他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UC1在大多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都有表达,而MUC2、MUC5AC及MUC6的表达率则相对较低。MUC1的异位表达可能是潜在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1)和黏蛋白5AC(MUC5AC)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进行肿瘤切除手术的食管癌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患者癌旁存在正常食管组织,分别分离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MUC1和MUC5AC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肿瘤组织中MUC1和MUC5AC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MUC1主要在肿瘤组织细胞核表达,在正常组织细胞膜和少量细胞核表达,其在肿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和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MUC5AC主要在正常组织细胞膜表达,在肿瘤组织细胞质微弱表达,其在肿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和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患者MUC1表达在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肿瘤分化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5AC表达在淋巴结是否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1阳性表达患者5年死亡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MUC5AC阳性表达患者5年死亡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MUC1阳性表达和MUC5AC阴性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UC1和MUC5AC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2、MUC5AC在原发性及结肠转移性卵巢上皮间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MUC2、MUC5AC在41例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良性12例、交界性9例、黏液性囊腺癌20例)、18例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将MUC2、MUC5AC表达与临床各病理资料间的联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8例卵巢的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均有MUC2表达,但无MUC5AC表达;(2)MUC2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12)、5/9、80.0%(16/20),MUC5A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2/12)、9/9、90.0%(18/20);(3)MUC2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MUC5AC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MUC2、MUC5AC黏蛋白可用于原发与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肿瘤的诊断;随着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展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呈下调表达;MUC2的阳性表达率呈上调表达,其表达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细胞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粘蛋白MUC2与MUC5AC在大肠腺癌及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0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腺癌进行粘蛋白MUC2、MUC5AC检测.结果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腺癌中,粘蛋白MUC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58.3%(P=0.000);在大肠腺癌中MUC2的阳性表达与生存期(P=0.008)呈正相关,而与浸润深度(P=0.009)、淋巴结转移(P=0.001)、Ddukes分期(P=0.002)均呈负相关.MUC5A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6.7%(P=0.296);在大肠腺癌中MUC5AC的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P=0.005)正相关,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39).MUC2与MUC5AC无相关性.结论大肠腺癌组织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MUC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取65例肺腺癌、34例肺鳞癌组织及20例非肺癌患者肺组织,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理类型;RT-PCR检测MUC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UC1蛋白表达。结果:肺鳞癌和肺腺癌组MUC1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肺癌组(P<0.05);肺鳞癌组MUC1 mRNA诊断最佳阳性临界值为MUC1 mRNA>1.98,灵敏度为67.647%,特异度为95%,其表达水平与病理分化程度、TNM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年龄、性别均无关(P>0.05);肺腺癌组MUC1 m RNA诊断最佳阳性临界值为MUC1mRNA>1.97,灵敏度为78.462%,特异度为90%,其表达水平与病理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TNM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MUC1蛋白表达水平随肺腺癌TNM临床分期增加而增加,随肺鳞癌TNM临床分期增加而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2、MUC5AC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0例正常大肠黏膜和64例大肠腺癌组织中MUC2、MUC5AC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64例大肠腺癌中MUC2、MUC5A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4%和60、9%,与正常大肠黏膜标本相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UC2、MUC5AC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与大肠腺癌的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MUC2蛋白表达下调或MUC5AC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对体外培养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鼻黏膜组织培养方法,分空白对照组、组胺刺激组和组胺刺激加布地奈德干预组进行研究,培养后组织分别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2种方法检测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组胺刺激组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强(均P〈0.05),而布地奈德干预组中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皮质类固醇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能下调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变应性鼻炎鼻黏膜黏液的过度分泌。  相似文献   

11.
袁时芳  凌瑞  边杰芳  姚青  马中  李南林  王岭  张英起 《医学争鸣》2004,25(14):1296-1298
目的:检测MUC1在胃癌及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胃癌及26例胃良性病变组织、10例胃正常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46例,为深棕色或棕黄色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上;良性病变组织中4例可见弱阳性反应信号;正常胃组织中未见MUC1表达.MUC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组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UC1基因表达与组织学分化及部位无关(P>0.05);与组织浸润转移及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MU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可作为胃癌的鉴别诊断指标,有可能作为胃癌免疫治疗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12.
MUC1粘蛋白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MUC1粘蛋白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应用抗MUC1粘蛋白核心蛋白抗体(DF3抗体)检测60例胃癌根治标本及对照组20例胃正常黏膜组织标本MUC1粘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55%(33/60).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1.0%(22/31),无淋巴结转移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7.9%(11/29),组间差别显著(P<0.05).按PTNM分期,Ⅰ期胃癌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0%,Ⅱ期表达率68.8%,Ⅲ期表达率53.3%,Ⅳ期表达率78.6%,Ⅰ期与Ⅱ、Ⅲ、Ⅳ期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经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统计表明,MUC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状况较MUC1阴性组差(Log-Rank检验,P=0.037).结论在进展期胃癌中MUC1粘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随着胃癌的进展MUC1表达呈上升趋势;MUC1粘蛋白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2与EGFR在大肠癌中的分型及对肿瘤发生和分级、分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双重染色法对120例大肠癌组织中的黏蛋白进行联合表达。结果根据MUC2、EGFR在大肠腺癌的联合表达情况,把大肠癌分为四种类型:MUC2+EGFR+(双阳性)、MUC2+EGFR-、MUC2-EGFR+(单阳性)、MUC2-EGFR-(双阴性)。在120例大肠癌患者中,双阳性的表达率为27.5%,单阳性为34.1%,双阴性为38.3%。结论 MUC2与EGFR的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分级、分期,对临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1、MUC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联合表达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20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癌中MUC1、MUC2及MMP-3的表达.结果 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癌中,MUC1、MUC2、MMP-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6.7%(P=0.013);100%、58.3%(P=0.000);10%、41.7%(P=0.031).大肠腺癌中MUC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6),与浸润深度(P=0.004)、淋巴结转移(P=0.01)、Dukes分期(P=0.033)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MUC2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无关(P=0.143),而与浸润深度(P=0.016)、淋巴结转移(P=0.002)、Dukes分期(P=0.005)呈负相关,与生存期呈正相关.MMP-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7)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联合检测MUC1、MUC2、MMP-3表明:MUC1与MUC2呈负相关,MUC2 MUC1-预后最好、MUC1 MUC2-预后最差.结论 MUC1、MMP-3的上调表达或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态性上皮黏蛋白1(MUC1)在肾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检测40例肾癌组织和10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织中肾小管可见MUC1阳性表达,呈对称性及极性分布,而肾癌组织中,MUC1黏蛋白则大多呈弥漫性、失极性表达,染色程度增高,且多伴有胞浆中的表达.MUC1在肾癌中阳性表达率为85%(34/40),10例癌旁组织低表达1例,表达率为10%,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429,P<0.05).MUC1在肾癌的不同病理类型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转移组和未转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9,P<0.05).结论 MUC1在肾癌中表达可作为评估肾癌的恶性程度和预测术后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粘蛋白MUC2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胃粘膜、肠化生胃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MUC2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胃粘膜中粘蛋白MUC2无阳性表达 ,而肠化生胃粘膜和癌组织MUC2阳性率分别为 2 9.7%和 5 1.4% ,癌组织MUC2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 (P <0 .0 1)。胃癌组织中MUC2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无关 (P >0 .0 5 ) ,但和Lauren分型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MUC2基因上调表达参与了胃粘膜的癌变过程 ,胃癌中MUC2的表达与Lauren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黏蛋白MUC2、MUC5AC mRNA在分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变应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型黏蛋白MUC2、MUC5AC mRNA的表达变化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抑制作用. 方法 建立卵白蛋白激发变态反应性中耳炎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6只、实验组6只和干预组7只.采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MUC2、MUC5AC mRNA在3组中耳黏膜的表达变化. 结果 对照组中,MUC2 mRNA在中耳黏膜表达相对值为(0.23±0.08),MUC5AC mRNA则不表达;实验组表达相对值分别为(0.38±0.07)和(0.45±0.06),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可部分抑制黏蛋白的表达,相对值分别为(0.28±0.07)和(0.29±0.09),与实验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MUC2、MUC5AC mRNA在变应性中耳炎中表达上调,可被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部分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黏膜肠化生组织的表面小凹结构与肠化生亚型及尾部同源异型盒基因2 (CDX2)、黏蛋白2 (MUC2)、黏蛋白5AC (MUC5AC)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拟行胃镜检查的84例门诊患者进行美蓝色素放大内镜检查,观察美蓝染色阳性区域的肠化生黏膜的小凹结构特点.于相关部位取检,共取得标本91份,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奥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高铁二胺/奥辛蓝(HID/AB)染色,同时进行CDX2、MUC2、MUC5AC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黏膜小凹结构与肠化生亚型及肠化生细胞中CDX2、MUC2、MUC5AC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美蓝放大胃镜下肠化生黏膜表面小凹结构可分为四类:不规则斑点型(16例)、网格型(30例)、短棒型(23例)和绒毛型(22例),其中不规则斑点型与绒毛型两组中均表现为MUC5AC高表达,但不规则斑点型多提示为不完全性肠化生,而绒毛型表型多提示为完全性肠化生;网格型及短棒型是MUC5AC阴性肠化生黏膜的主要表型,MUC5AC在肠化生细胞内的表达与AB/PAS染色相关,而与HID/AB染色无关;CDX2、MUC2在所有肠化生标本中均为阳性表达(100%,91/91).结论 肠化生黏膜小凹结构的表型对初步判断肠化生亚型及其内黏蛋白的异常表达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MUC4 mRNA在人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实时PCR法检测20例胰腺癌、1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及8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UC4 mRNA的表达.结果MUC4 mRNA在慢性胰腺炎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无表达,20例胰腺癌患者中有12例表达,其阳性表达率(60%)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1).MUC4 mRNA阳性表达率有随胰腺癌临床分期增加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在临床TNM Ⅲ~Ⅳ期中的阳性表达率(76.92%)明显高于Ⅰ~Ⅱ期(28.57%)(P<0.05).结论胰腺癌患者外周血MUC4 mB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具有高度相关性,可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中黏蛋白MUC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的黏蛋白MUC1的表达.结果:(1)交界性与恶性卵巢肿瘤中黏蛋白MUC1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显著性(P=0.0001);(2)黏蛋白MUC1与WHO病理分级、FIGO临床分期、大网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粘蛋白MUC1的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其表达强度与WHO病理分级、FIGO临床分期、大网转移相关,因此,MUC1的表达可作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