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目的 探讨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186例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资料,96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同时Ⅰ期行肝切除术,同时行FOLFOX方案化疗或TPVCE介入治疗;90例未切肝组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FOLFOX方案化疗或TPVCE介入治疗,联合放疗12例,20例联合术中瘤体注射无水酒精,分析手术效果及术后生存率.结果 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手术为主的联合术后化疗综合治疗是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附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方法对1993-01~1999-01收治的1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外科治疗。其中6例同期切除,10例分期切除,1例肝动脉结扎加无水乙醇注射,2例通过肝动脉结扎加化学药物泵灌注治疗(化疗)而获得二期手术切除机会。手术方式行肝不规则楔形切除16例,左半肝切除3例。结果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58%、21%。6例同期肝切除者平均生存期23个月,10例分期肝切除者的平均生存期32个月。结论掌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积极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提高手术切除成功率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肝脏是周身各种转移肿瘤的好发部位,在腹腔脏器中以结、直肠癌转移至肝脏者最多见。我院在1991~1996年收治22例结、直肠癌合并肝脏转移者,在根治性切除结、直肠原发癌肿的基础上给予肝转移占位切除,经肝动脉留置输液泵化疗、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等治疗,疗效较好,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40~72岁,平均58岁。均为经结肠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活检确诊的结、直肠癌,术前B超均提示肝脏有单个或多个结节,考虑转移性占位,无肝硬化改变,查AFP均为阴性,查CEA有14例阳性。2 治疗方法22例结、直肠癌均行根治切除… 相似文献
7.
8.
既往曾认为结直肠癌对放疗、化疗不敏感,近年来,由于对结直肠癌自然病程的深入了解及治疗技术、分期系统的不断完善,增强了放疗、化疗在结直肠癌中的治愈可能性和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直肠癌的辅助放疗直肠癌原以手术治疗为主。Dukes'B、C期直肠癌单纯手术治疗的五年生存率较低。盆腔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较高。为了提高根治性手术后直肠癌的生存率,降低复发率,近年来采用了几种辅助放疗途径。术前放疗倾向于采用术前高剂量放疗。足够剂量的放疗(大于40GY)能杀灭原发灶周缘的癌细胞,对外科切除肿瘤在技术上有困难或肿瘤体积大,估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8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生存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同时用CD34标记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生存素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6%.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生存素蛋白的阳性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存素蛋白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直肠癌中生存素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浸润深度、Dukes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VEGF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部位、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直肠癌中生存素蛋白表达与VEGF蛋白和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生存素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上调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血管形成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纤维结肠镜(下称纤结镜)能对结、直肠癌作出准确即时的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我们从1981年9月至1991年3月共做纤结镜检查1926例次,检出癌肿124例,检出率6.43%,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8例,女46例,男女之比1.69。年龄最大88岁,最小20岁,平均49.9岁。41—70岁最多,计86例(69.3%)。病程最短一周,最长15年,其中半年内者83例(67%),占多数。临床表现以腹痛、血便为多,其次为腹泻、便秘,少见的有腹胀、便细、排便困难、里急后重、梗阻及包块等。本组检查出癌肿分布:肛管2例(1.6%),直肠33例(26.6%),乙状结肠21例(16.9%),降结肠25例(20.1%),脾曲3例(2.4%),横结肠10例(8%),肝曲10例(8%),升结肠15例(12.1%),盲肠5例(4%)。本组有重复癌7例,其中三原癌2例,二原癌5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VEGF的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膀胱癌组织中VEGF表达(4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阳性组MVD均值(47.63±14.81)高于VEGF阴性组(28.54±13.93),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此外,膀胱癌VEG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VEGF促进膀胱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可能成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3年8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30例经RFA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30例患者中,结肠癌患者18例,直肠癌患者12例。治疗后射频病灶复发1例(3.3%),肝内复发12例(40.0%),肝外复发11例(36.7%)。术后接受化疗20例(66.7%),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6.6个月,总生存(OS)为25.5个月;未接受化疗10例(33.3%),中位PFS为3.7个月,OS为22.5个月。不同转移时机、病灶大小及术后化疗与否患者PFS、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病灶<3 cm、异时性转移及接受化疗的患者可以获得较长的PFS和O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计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7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TAM计数及VEGF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高分化癌和未转移癌中TAM计数明显低于低分化癌和转移癌(P<0.05);未转移癌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转移癌(P<0.05);结直肠癌中TAM计数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结论:TAM计数和VEGF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转移有关,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王菊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0):9-10
目的探索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大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采用CD34标记计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与大肠癌淋巴转移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对应资料进行分析,显著性标准α=0.05。结果在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MVD值均高于无转移的大肠癌组织(P〈0.05);在VEGF阳性表达的大肠癌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组织,且MVD值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VEGF可能促进大肠癌的血管生成,进而促进大肠癌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 -erbB - 2癌基因蛋白与大肠癌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c -erbB - 2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分析其意义。结果 c -erbB - 2与大肠癌组织学分级 (P <0 0 5 )、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1)。与大肠癌 3年生存率无明显关系。结论 c -erbB - 2可作为判断大肠癌分化状态和生物学行为的可靠指标 ,但与生存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表达及与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鳞癌组为52例VI腔鳞癌组织标本,正常对照组为16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RT-PCR法检测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对16个正常淋巴结、口腔鳞癌患者的52个淋巴结细胞进行角蛋白(cytokeratin,CK)检测。结果:鳞癌组HpamRNA检出30例,阳性表达率为57.7%,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例,仅占6.3%(χ^2=13.053,P〈0.01)。鳞癌组23例低分化标本中HpamRNA阳性20例,阳性率为87.0%,显著高于高中分化标本,29例中10例阳性(34.5%)(χ^2=14.470,P〈0.01)。鳞癌组24例B.4标本中HpamRNA阳性19例,阳性率为79.2%,显著高于T1~2标本,28例中11例阳性(39.3%)(χ^2=8.421,P〈0.01)。鳞癌组淋巴结中角蛋白阳性28例。阳性率为53.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χ^2=-14.646,P〈0.01)。HpamRNA阳性鳞癌组30例中淋巴结中角蛋白阳性22例,阳性率为73.3%.显著高于HpamRNA阴性鳞癌组22例中淋巴结中角蛋白阳性的6例,阳性率为27.3%(χ^2=10.835,P〈0.01)。结论:13腔鳞癌Hpa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density,MLD)和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染色法,对我院收治的124例大肠癌相对应的癌边缘区组织、癌中心组织、正常组织进行淋巴管染色,分析不同样本中淋巴管分布特点,并检测相应组织中VEGF-C的表达,结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中心区及浅表部位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结直肠癌边缘区组织MLD为(51.6±22.8),较癌中心组织MLD(29.2±9.8)和正常组织MLD(25.4±9.40)显著增高(P<0.01).结直肠癌边缘区MLD与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显著相关(P<0.05).124例结直肠癌边缘区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者74例(P<0.05).结论 结直肠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结直肠癌边缘区MLD的增加与肿瘤淋巴及远处转移有关,和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