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S是抗凝血过程中重要的辅因子。它可加速活化蛋白C灭活因子a、a。蛋白S基因缺陷可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本文就蛋白S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分类和诊断、与静脉血栓的关系以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两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血浆蛋白C活性(PC:A)和抗原(PC:Ag)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测定,蛋白S活性(PS:A)和抗凝血酶活性(AT:A)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用PCR法对先证者P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仅对先证者家系成员基因突变部位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或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先证者1(Ⅱ7)的PC:A和PC:Ag分别为1.2%和0。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1在PC基因外显子5存在C3135G杂合错义突变,致C(TGC)64W(TGG),同时在外显子7存在T6128G杂合错义突变,致F(TTC)139V(GTC)。家系成员中,先证者的父亲(Ⅰ4)和女儿(Ⅲ3)存在T6128G杂合突变,先证者的舅舅(Ⅱ)存在C3135G杂合突变,先证者丈夫(Ⅱ8)存在外显子76161-6163或6164~6166AAG(K150或K151)杂合缺失,而其女儿(Ⅲ3)亦有此突变。先证者2(Ⅲ1)的PC:A和PC:Ag分别为50.3%、1.9mg/L,基因测序显示其存在K150或K151杂合缺失,该突变遗传自其父亲。2个家系中所有成员在PC基因启动子区中存在-1654C/T、-1641A/G、-1476A/T多态性,先证者2为CC/GG/TT纯合型。限制性内切酶PSp5Ⅱ酶切分析显示T6168G不是多态性。所有成员的PS:A和AT:A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复合杂合性PC基因突变(C64W和F139V)是导致先证者1遗传性Ⅰ型PC缺陷症的原因,杂合性Lys150或151缺失突变和PC基因启动子区CC/GG/TI纯合多态性是致先证者2遗传性Ⅰ型PC缺陷症的原因。C64W为国际首次报道,F139V、K150或151缺失突变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一个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 ,是以PC的活性 (PC∶A)和抗原水平 (PC∶Ag)低下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症以反复静脉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 1981年 ,Griffin等报道了第 1个遗传性PC缺陷症家族 ,至 1995年已报道了 315例[1] ,但国内还未见报道。最近我们发现 1个遗传性蛋白C缺陷家系 ,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先证者 ,男 ,33岁 ,以下肢肿胀、疼痛反复发作半年来院就诊。半年前受寒后左下肢肿胀痛 ,在外院诊断“静脉脉管炎” ,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和肝素治疗有所好转。 1个月前无诱因右下肢出现上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I型蛋白C(PC)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先证的蛋白C活性(PC:A)和抗原(PC:Ag)分别为26%和1.43mg/dl。用PCR法对先证P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结果:先证表现为PC基因外显子3区杂合错义突变C6498T,引起Argl5→Trp。结论:该突变导致遗传性I型PC缺陷症,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蛋白S(PS)缺陷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有先天性易栓症的家族中占10%^[1,2]。PS缺陷家族的杂合体有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近年来,人们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PS缺陷的病理机制、疾病的诊断及其相应的治疗措施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本文将PS的功能、分布结构、PS基因、PS缺陷症的发病人群、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缺陷症的分型作一综述,并总结了目前PS突变数据库的突变类型及突变家系数量、分型特点等。最后介绍了目前实验室对遗传性PS缺陷症的表型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基因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一个新的基因突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一个遗传性蛋白S(PS)缺陷家系的遗传表型及基因型特征。方法 PS活性用凝固法测定,PS抗原用ELISA方法测定。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5代家系34个成员中9个PS活性及抗原减低的PS1-15号外显子片段,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cDNA变性后的差异,用测序方法检测突变点。结果 该家系5代9名成员游离PS抗原在10%-45%(正常值为55%-128%)。PS活性在13%-37%(正常值为70%-130%),较正常参考范围明确降低,二者呈平行下降,但总PS抗原均在正常范围。在这些成员中均检测到10号外显子第163位核苷酸G→T突变,使AGT→ATT,在mRNA转录时,转录为终止密码子,阻断蛋白质的合成。结论 本家系的Ⅲ型PS缺陷症基因分析证明,先证者为杂合子型。在PS10号外显子上第163位核苷酸发生G→突变,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丝氨酸被终止密码子替代,为目前文献中尚未报道的一个新的基因突变点。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调查复合 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5人)外周静脉血,检测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和抗凝血酶活性等指标以明确表型 诊断。采用PCR对先证者PROC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运用ClustalX-2. 1-win软件分析突变的保守性;使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家系中有4人 存在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先证 者临床表现为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其他家系成员无明显的血栓形成事件表现。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PROC基因第7号外显子存在c.541T>G 杂合错义突变(p. Phe181Val)和c.577-579delAAG杂合缺失突变( p. Lys192deletion),其父亲为 c.541T>G突变杂合子,母亲和妹妹为c.577-579delAAG 突变杂合子。保守性分析显示Phe181和Lys192在同源物种间均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2个突变位点均为有害突变。结论该遗传性蛋白 C缺陷症家系存在c.541T>G杂合错义突变 和e.577-579delAAG 杂合缺失突变,该复合杂合突变可能引起先证者蛋白C活性明显降低,从而导致反复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C(PC)是生理性抗凝系统Pc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遗传性PC缺陷症是由编码PC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其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对突变与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较明确的认识。遗传性PC缺陷可以是仅有PC基因突变也可与其他凝血因子或抗凝因子基因突变共同存在,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性遗传因素之一。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一个基因突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一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的遗传表型及基因特征。方法 PC活性用凝固法测定,PC抗原用ELISA方法测定。用PCR扩增2代家系12个成员中4个PC活性及抗原减低的PCⅡ-Ⅸ号外显子片段,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cDNA变性后的差异,用测序法检测突变点。用限制性酶切验证突变点,同时分析家系的基因型。结果 该家系2代4名成员PC抗原水平在34.3%-67.8%(参考值80%-120%)。PC活性在22%-49%(参考值70%-130%),较正常参考范围明显减低。限制性酶切分析该家系12名成员时发现9名成员存在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位点在Ⅶ号外显子第6219位核苷酸G→A突变,使正常编码的CGG精氨酸突变为CAG谷氨酰胺。结论 该家系为I型PC缺陷症,基因分析证明先证为杂合子型。在PCⅦ号外显子上第6219位核苷酸G→A突变,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第169位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R→Q),为目前国内献中尚未报道的一个基因突变点。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C(PC)是生理性抗凝系统PC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遗传性PC缺陷症是由编码PC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其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对突变与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较明确的认识。遗传性PC缺陷可以是仅有PC基因突变也可与其他凝血因子或抗凝因子基因突变共同存在,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性遗传因素之一。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4个遗传性P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型分析.方法 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测定4个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血浆PC:A、TPS:A和FPS:A;PC:Ag和FPS:Ag的测定采用ELISA法.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PCR法扩增先证者PC和PS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1的PC:A为36%,PC:Ag 为57%,TPS:A为48%,FPS:A为18%,FPS:Ag为23.7%,基因分析显示其PC基因2号、7号和8号外显子分别存在L-34P、K150del和A209V 的杂合突变,其中L-34P和A209V来自父亲,K150del来自母亲;先证者2的PC:A为46%,PC:Ag为64.4%,TPS:A为36%,FPS:A为19.5%,FPS:Ag为20.9%,其PC基因的2号和7号外显子分别存在T66C的多态性和R147W的杂合突变,PS基因的14号外显子存在Tyr519stop的杂合突变,其中PC突变来自母亲,PS突变来自父亲.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先证者2及其父母的抗凝功能减弱,其中PS缺陷的先证者和其父亲的外源性活化蛋白C抑制凝血酶生成的能力下降,而其母亲没有明显变化.先证者3的PC:A为33%,PC:Ag为48.42%,其PC基因同时存在R147W和R178W突变;先证者4的PC:A为21%,PC:Ag为18.36%,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4是R178W和D255H的双杂合子.结论 遗传性PC缺陷症或PC、PS联合缺陷症是导致4例先证者出现静脉血栓的原因.杂合PC基因突变(L-34P、A209V、R147W、R178W和D255H)是导致4例先证者遗传性PC缺陷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2个遗传性PS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PS: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TPS:Ag、FPS;Ag测定采用ELISA法;PS基因(PROS1基因)检测采用PCR方法 对先证者PROS1基因的1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先证者1的PS:A为48.6%,FPS:Ag为41 mg/L,TPS:Ag为136 mg/L,PROS1基因2号外显子在c.C121T位点发生杂合碱基替换,导致编码的PS蛋白存在Arg-1 Cys(R-1C)杂合错义突变.先证者2的PS:A为29.2%,FPS;Ag为26 mg/L,TPS:Ag为83 mg/L,PROSl基因14号外显子在c.C1687T位点发生杂合碱基替换,导致编码的PS蛋白存在Gln522Stop杂合无义突变.结论 c.C121T是PROS1基因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该杂合突变可以导致Ⅱ型遗传性PS缺陷症;c.C1687T杂合突变导致Ⅰ型遗传性PS缺陷症.  相似文献   

13.
蛋白C基因C64W和F139V突变致蛋白C缺陷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蛋白C(PC)基因C64W、F139V和K150缺失突变(K150d)致PC缺陷症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PC基因野生型和突变体表达质粒(PCwt、PC C64W、PC F139V、PC K150d)并瞬时转染至COS-7细胞或CHO细胞,进行体外表达试验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用荧光实时PCR(real-time PCR)检测转染细胞PC mRNA表达量的改变;蛋白降解抑制实验检测突变蛋白在细胞内的降解途径;内糖苷酶-H(Endo H)酶切试验检测PC翻译后侧链糖化修饰。结果PC C64W未从转染细胞内分泌且在细胞内逐渐降解,PC F139V仅部分从细胞内分泌,大部分未分泌并在细胞内逐渐降解,PC K150d突变体蛋白的分泌未受突变的明显影响。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野生型PC mRNA相比,突变体PC mRNA不降低;蛋白降解抑制实验显示,PC C64W和PC F139V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进行细胞内降解。Endo H酶切和转染细胞荧光染色显示,PC C64W和PC F139V主要位于前高尔基体。结论分泌障碍和细胞内降解是PC C64W和PC F139V导致PC缺陷症的原因,PC K150d对突变体蛋白的分泌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家系分子缺陷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家系的基因突变类型。方法:用DNA直接测序法对2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进行分析;应用等位基因特异PCR(ASPCR)以及PCR辅助酶切反应鉴定是否有基因改变。结果:家系A中先证者有两种基因突变:6390位T→G导致Trp40Cys,11496位G→A导致Arg353Gln,这两个突变均为杂合子;PCR辅助MspⅠ酶切证实其母亲也是杂合子Arg353Gln。家系B的先证者有11482T→G,导致His348Gln,PCR辅助NspⅠ酶切证实称证者及其女含有同样的杂保子基因突变,不安现有11514位C→T导致Thr359Met,ASPCR证实先证者及其子携带同样的杂合子突变基因。结论:在两个遗传性FⅦ缺乏症家系中找到3种FⅦ基因的错义突变,其中Trp40Cys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一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实验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蛋白C活性;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先证者PC基因(PROC)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家系成员DNA在先证者PROC基因突变区域扩增后测序,进行家系调查以期发现遗传规律。结果先证者蛋白C活性为38.6%,抗原为45.3%。直接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PROC基因外显子7区存在杂合错义突变c.565C〉T,该突变将引起编码的蛋白C 147位精氨酸被色氨酸替换(p.Arg147Trp)。家系分析发现先证者的c.565C〉T突变遗传于其父亲。结论 c.565C〉T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遗传性PC缺陷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XIII(FXIII)缺陷症家系的基因缺陷。方法采用PCR、核苷酸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先证者及其家属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的FXIIIA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第72045位缺失两个核苷酸A,位于外显子5;先证者的父母及先证者的姐姐分别在DNA水平相同位点呈杂合缺失。结论这例遗传性凝血因子FXIII缺陷症是由于FXIIIA基因缺陷造成。  相似文献   

17.
蛋白C基因新突变His134Asn所致Ⅰ型蛋白C缺乏症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一家族性血栓病相关病因的表型及基因型。方法:先证者、其母、二兄分别在35,19,33岁起无明显诱因患反复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其四代13个家庭成员的抗凝血酶Ⅲ、蛋白C(PC)、蛋白S(PS)、纤溶酶原的抗原和活性及活化的PC抗性等进行检测。结果:该家族5个成员患有Ⅰ型杂合子PC缺乏症(PC抗原和活性降低50%左右)。PC基因各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带;亚克隆后测序发现PC的第Ⅵ外显子3444C→A导致134His→Asn变异,这是国外尚未报道的新突变,被命名为PC长沙。此突变使限制性内切酶HphⅠ位点丧失,用PCR/HphⅠ进行家系分析,证实了6个家系成员(包括5个PC缺乏者)具有同样的突变。结论:His134Asn是此家族PC缺乏所致DVT的密切相关病理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