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唇疔”是外科急性病之一,属于现代医学所称恶性疖肿的范畴。根据生理解剖的特点;上唇及鼻前孔的疖肿,由于面部眼角处有一静脉,并无静脉瓣,脓毒物可循此产生逆行性血栓,窜入颅内的海绵窦,易以引起颅内脑膜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这些症状,中医就称之为“疔疮走黄”,祖国医学中关于“疔疮走黄”的治疗,积累了许多经验,过玉书在治疗汇要中说:“初起形如粟粒,或如水泡,按之根深,如钉着骨,痛不可忍;根盘漫肿,或坚肿焮红,恶寒身热,恶心呕吐,肢体拘急,三四日后,或口噤如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笔者使用广州中药制药总厂生产的“紫金锭”内服外敷,治疗痈、疔、疖肿、丹毒等一般疮疡外科感染性疾患42例,全部治愈。其中痈7例,疔6例,疖肿17例,丹毒12例。5~12天治愈。除1例疔毒走黄患者加用中药汤剂和西药抗生素外,其他都未再使用其它药物。适应证:凡属外科感染性疾患,辨证属实热证者。用法:①内服:成人每次3片,日3次,  相似文献   

3.
疔疮是外科中常见疾病之一,发病迅速,病情也较一般疮疡之症严重,往往易致疔疮火毒越出局限,造成“走黄”而内传脏腑,陈实功论疔云:“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症作矣。”已赅括了所以“走黄”的基本道理。又说;“疔疮有朝发夕死,随变随死,诚外科证中之速病也。”说明此症有迅速危及生命之可能。发病原因,为:五藏蕴毒、饮食不洁或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或昆虫咬伤、竹木异物刺伤等,历代疡科诸书中,大都认为本病属于火证,由于“火毒”所致。  相似文献   

4.
痈疡“内陷”中的毒陷、毒串的临床特点是:寒战发热,热极出汗,热随汗退,但不能退尽,以后再寒战,发高热,出汗,反复不已。“内陷”之变,一般多较急骤,如小儿附骨疽往往未及确诊即已内陷,而面唇疔痈朝发夕陷者亦常有之。其重笃之证,内陷之邪可直犯神明,播散营血,朝不保夕。内陷的成因很多,大要有:1.正虚邪盛,正不敌邪,疔疽痈肿之毒迅速侵入营血。2.痈肿成脓,未及时切开排脓,或切口太小,脓腐内蓄而侵入营血。3.如《医略存真》所说,痈疡未熟,“若用刀过早,不独有血无脓,而且  相似文献   

5.
疔疮是外科常见病 ,发病迅速 ,病情较重 ,因其坚硬且根脚如钉丁之状 ,所以称之为疔疮。此病随处可生 ,一般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如治疗不当 ,发于颜面部的容易走黄 ,危害极大。发于手足部的可以损筋伤骨 ,影响活动功能。按其发病部位及性质可分为 :颜面疔、手足疔、烂疔、疫疔、红丝疔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膏粱之变 ,足生大丁。”它的病因由五脏蕴毒 ,食甘肥厚味、醇酒辛辣或感受四时不正之气 ,昆虫咬伤所致 ,总之均因火毒而生 ,或先由体内郁伏火热 ,继而感染疫毒 ,内外合邪而发生此病。疔疮乃火毒之证 ,故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要…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中医治疗一般外科疾患,据我个人临床经验,成绩尚佳。在一般体外之外科疾患,如痈、疽、瘰疬、疗、丹毒、破伤风、痔核等,我国医书上早有较详细记载,且为临床大夫们广泛应用,均获良好疗效。疔疮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曾记载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如此可见它早为古人所认识;后世方书记载者日多。疔疮种类不下数十,可生在人体头、面、项、背、胸、手足、骨节等处,因其初起时坚硬有脚,其状似疔,故名疔疮。唇疔是疔疮的一种,生于上下唇部或口角旁,初起形如赤豆大,其根深,或痛或不痛,  相似文献   

7.
“疔”是中医外科所特有的病名,它的变化很快,古人有早发夕死之说,是外科临床上严重的,也是常见的急性感染疾患。疔虽是发无定处,随处可生的疮瘍,一般则以头面及四肢患发的较为多见,就文献上参考,疔的名称很多,部分以患发部位命名的,如唇疔、颧疔、鼻疔等;部分以患部象形命名的,如蛇头疔、蛇眼疔等,虽在病名上有些不同,但是总的证治原则,却是一致的。文献复习内经生气通天论:“膏梁之变,足生大丁”,这是疔的最早记载,从饮食不节,肥甘过度的致病因素上,指出了疔是毒邪蓄结而成的疾患。中藏经:“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鲊酱,色慾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扩散,始变为丁”,这是疔的  相似文献   

8.
先父孔昭林系祖传三代的老中医,临证五十余年,临床经验较为丰富,擅常中医外科,对疔疮的治疗尤有独到之处,兹整理如下,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一、对疔疮的认识疔疮是外科常见病之一。疮形虽小,但其毒势甚猛,临床如处理不当,常可引起“走黄”而酿成险证。如能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常可转危为安,收到满意的疗效。疔,因其坚硬根深,形似疔状,故名日“疔”。究其病因,历代医家皆认为由火热  相似文献   

9.
疗疮其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之状,故名曰“疔”。其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若不及时治疗或误治,则有引起“走黄”的危险。一般以头面及手足部多见,四季均可发病。病因多由嗜食膏梁厚味,醇酒炙烳辛辣,致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或昆虫咬伤染  相似文献   

10.
足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愈比较困难,尤以足癣糜烂型在治疗上更为困难,且易合并丹毒、红丝疔、胯腹痈等疾病,导致走黄,危及生命。近几年来,采用浸渍法,自拟浸洗方,共治疗病人50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40例为门诊病例,10例为住院病例,其中男性48  相似文献   

11.
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症并治篇》的要旨,结合临床实践,探讨张仲景对疮痈诊治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略谈内生胸腹、脏腑之中的疮痈诊治,以抛砖引玉。1细味原文根据《疮痈篇》经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1疮痈的概念和诊证分类:张仲景《疮痈篇》将疮痈证分为: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等证;“疮痈”可能是指外生肤肉之类表面皮肤之痈、疽、疔、疖之属。肉痈是包括肠痈、肺痈、胃脘痈、肝痈、腑结、结等证。金疮是指金、石、锐器所伤的疾病,此外,如外伤性血肿、骨折、外伤性骨疽亦可能在此范围。浸淫疮是指:湿疹、流注、褥疮、痈、疽、阴阳…  相似文献   

12.
《素问·病能论》曰 :“帝曰 :善。有病颈痈者 ,或石治之 ,或针灸治之 ,而皆已 ,其真安在 ?岐伯曰 :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 ,宜以针开除去之 ,夫气盛血聚者 ,宜石而泻之 ,此所谓同病异治也。”文中对“同名异等”的认识 ,历代医家歧义颇多 ,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观点 :1 隋代医家杨上善认为“异等”是言治法不同 ,其注曰 :“同称痈名 ,针灸石等异疗之。”2 唐代医家王冰则认为 ,“异”言病变处色泽的改变。其注云 :“言虽同曰颈痈 ,然其皮中别异 ,不一等也。”3 “异” ,指证的不同 ,如明代医家张介宾言 :“颈痈之名虽同 ,而证则有…  相似文献   

13.
    
一名称左传襄公19年:「荀偃瘅疽,生痬于头」。杜注:「瘅疽,恶疮。」这很可能就是面部疔疮。不过疔字在当初,或许还没有应用于临床。虽然好象黄帝素(?)上已有疔字,但欲知素(?)为后人所作而托名黄帝者,似属未可为证。疔字的出现,最早为黄帝素(?),谓:「高梁之变,足生大疔。」不过此疔字是代表着一切外疡,非现在中医的所谓疔疮的疔字。汉、华佗中藏经,始将面部疮痬,定名为疔,并以自疔、赤疔、黄疔,黑疔、青疔等五疔支配五藏五窍。  相似文献   

14.
1 疮疡病分类命名学的现状目前中医对于疮疡病的分类,或是按传统理论依发病过程分为“肿疡”和“溃疡”两大类,或是按病变性质和范围分为“疔、痈、疽、发”四类,往下再按患病部位分小类。上述归纳分类命名法,既不能概括大部分疮疡病,又难以区分界定各疮疡病的性质和范围。如大多数皮肤病,就未纳入上述分类,以致目前各种中医外科专著、教材只得让其游离在疮疡病之外,按西医的方法分类,称之为皮肤病。又如“疔”的分类,既包括颜面的疖痈、四肢指掌的化脓性感染,又包括  相似文献   

15.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见“呕吐哕下利病篇”)和“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见“消渴小便不利病篇”)这两条治疗禁忌,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后世注《金匮》者,多随文衍义而未能得其微旨,使人读之每感迷茫,笔者愿就此谫谈如下。“夫呕家有痈脓”条,前贤多谓此“痈脓”为胃中有痈脓。如尤在泾说:“痈脓,  相似文献   

16.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对此历代注解大致有三:①膏粱厚味太过,生疔于足。持此观点者以王冰为代表。其云:“所以生疔于足者,四肢为诸阳之本也”。②膏粱厚味太过,能生大疗,不只在足。此以姚止庵、吴昆为代表。如《素问经注节解》云:“热毒伤人,无处不到,岂必在足?注言疔生于足,误也”。《素问吴注·卷一》云:“足,能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故其病变能生大疔”。③文字有误,当以校  相似文献   

17.
一、面疔疔疮可分二大类,即面疔和手足疔,面疔来势最暴,手足疔来势較緩,以性状言,疔疮和痈疽,有类似之处,但是也有分别。痈疽的化脓部位,同在脂部,感染了脓毒,最易液化、扩大,不过痈的感染途径是在皮肤小疮口,疽的感染途径是在毛孔,毒在毛根化脓,因此疽一开始皮肤上就可出现莲子样的脓头。痈疽有阴阳二种,一般范围較广,而疗則小而深伏,麻木奇痛,故曰:疔者,釘也。以浅深論,痈浅而疽深,而疔则大多数是深的,特别是头面之疔,比手足之疔,毒气更甚。临床所见,以有头疽方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18.
唇疔治验     
唇疔治验福州市第二医院(350007)王美珠林毅唇疔,祖国医学认为其总由火毒诱发为病。其毒或从内发,或由外感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或昆虫咬伤以致气血凝滞而成。病因颇多,但总不离火毒2字。故治疗大法当以清热解毒为主。笔者多年来均采用中草药配合治疗唇疗5...  相似文献   

19.
笔者自1979年以来用“八仙丹”治疗痈、疽、疔、疖等多种疮疡疾病,治愈率达87.5%以上,现介绍如下: 药物组成及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唇风者,口唇肿裂、干燥皱揭、时瞤或动也。俗称驴嘴风。《灵枢·经脉第十》之“唇胗”,即是此症也。“胗,唇疡也。”(《说文》)“中唇为胗”(《风赋》)可证。稽其病机,窦汉卿《疮疡全书》曰:“唇风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病轻而浅者得之于暴,其病多实,或用风药以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