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慢性肝损伤模型SD大鼠行30%肝部分切除术,术后10d,经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同时建立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再生,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ST,ALT,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大多数应用倒千里光碱造成肝损伤模型都是以大鼠为实验对象,有研究报道倒千里光碱并不能抑制小鼠肝细胞增殖,也有报道倒千里光碱对小鼠的肝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目的:观察单纯肝脏大部分切除及其联合应用倒千里光碱致小白鼠对肝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40只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只.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倒千里光碱溶液70 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肝脏2/3切除.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0 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行肝脏2/3切除.观察术后14 d肝脏大体结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术后第3,7天肝细胞损伤情况;BrdU染色观察术后第3天成熟肝细胞增殖情况;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第3,7,14天肝脏卵圆细胞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肝脏部分切除组14 d肝大体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脏大小没有明显的恢复.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明显的肝细胞变性改变;BrdU染色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肝细胞增殖,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细胞增殖很少.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开始肝脏主要通过肝卵圆细胞增生并逐渐向肝细胞和小胆管分化,从汇管区开始向肝小叶内延伸以修复损伤.提示倒千里光碱可抑制小鼠肝脏损伤后肝细胞增殖再生.建立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小鼠模型可诱导肝脏卵圆干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肝部分切除的安全性高低依赖于余肝的再生能力,了解肝硬化情况下肝部分切除后的肝再生情况,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正常组大鼠不施加任何干预因素,模型组大鼠建立肝硬化模型,实验组大鼠建立肝硬化模型后行肝部分切除,复制肝再生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肝部分切除后12,24,72h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术后12,24 h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2 h肝组织中转化牛长因子β1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提示硬化肿部分切除后早期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无明显增加,主要从中晚期可能通过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继而开始发挥调节肝再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别采用分次与一次肝部分切除术方法建立大鼠肝再生模型,通过对比研究以期为研究肝再生规律提供更合理技术平台.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分次肝部分切除组(A);②一次肝部分切除组(B);③对照组(C).比较各组切除肝重、残肝重、全肝重与切肝比例,同时比较前两组胆漏、出血、腹腔感染及下腔静脉狭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法对肝再生量化的准确性差异及手术建模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各组全肝重及肝脏指数其差异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分次肝部分切除组与对照组比较,切除肝重、残肝重与切肝比例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而一次肝部分切除组与分次肝部分切除组及对照组三组对比,切除肝重、切肝比例均比后者小(P<0.05)、残肝重则比后者大(P<0.05).一次切除组胆漏、出血、腹腔感染及下腔静脉狭窄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分次肝部分切除组高(P<0.05).结论采用分次肝部分切除术建立大鼠肝再生模型,量化肝脏切除程度的准确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肝脏自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临床资料显示大部分肝癌患者合并有肝硬化,切除肿瘤后肝脏质量可逐渐恢复,提示硬化的肝脏仍具备修复潜能。目的:尝试用肝部分切除方法诱导小鼠硬化肝组织内具再生能力的细胞增殖,观察再生肝脏的结构变化。方法:使用CCl4皮下注射方法制备小鼠肝硬化模型。对肝硬化小鼠行肝部分切除,于切除后1,3,5,7,10,14及21 d取小鼠肝组织并称质量。观察比较肝部分切除后不同时间小鼠再生肝组织的结构变化;评估肝再生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肝星形细胞标志分子结蛋白及肝星形细胞活化标志分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变化;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技术对增殖细胞进行定性、定位。结果与结论:肝硬化小鼠肝部分切除后第1,3,5,7,14,21天肝再生率分别为6.58%,22.03%,21.39%,29.05%,45.22%,50.98%。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CCl4注射8周后呈早期肝硬化病理改变,肝部分切除后肝组织结构逐步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部分切除后第1天再生肝组织内结蛋白表达减少,但第3天至第14天呈上升趋势,21 d则明显减少;肝再生过程中各时间点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依时递减。5-溴脱氧尿核苷阳性细胞在肝部分切除后1-7 d主要为肝细胞,肝部分切除后14-21 d阳性细胞定位于肝血窦内皮及窦腔内。结果表明早期肝硬化小鼠大部肝切除后3 d出现明显的再生反应,并逐步恢复正常的肝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6.
背景: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是肝纤维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肝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星状细胞凋亡,其具体机制可能与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星状细胞凋亡有关。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作用下,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原代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复苏、传代,细胞增殖明显时用于实验。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为单纯肝星状细胞培养;肝细胞生长因子组:将10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于肝星状细胞;TRAIL组:将2mg/L的TRAIL作用于肝星状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TRAIL组:将肝细胞生长因子预先刺激肝星状细胞24h,再加入2mg/LTRAIL。结果与结论:MTT检测显示肝细胞生长因子及TRAIL分别在50~200μg/L、0.5~1.5mg/L各浓度下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抑制率无影响,TRAIL在2mg/L作用下对肝星状细胞有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TRAIL组的中晚期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组(P<0.05);肝细胞生长因子+TRAIL组DR5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提示在TRAIL作用下,肝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可能与肝细胞生长因子上调活化肝星状细胞表面DR5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机体在严重创伤诱导下产生的应激不良反应可激活自由基、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介导炎症介质大量产生和释放.实验观察半肝切除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4/07在大同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实验室完成,对动物处置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选用25只健康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肝切除组(n=20)麻醉后按正规肝切除方式切除左半肝组织,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关腹;对照组(n=5)仅行开腹、关腹术.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4 h、术后1,2,3,4周取外周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索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结果:25只大白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肝切除术后24h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有一定程度升高,术后1周降至低于术前水平,以后缓慢回升,术后4周接近术前水平:白细胞介素6术后24 h开始升高,术后3周达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术后4周近术前水平;白细胞介素8变化规律与白细胞介素6类同;肿瘤坏死因子术后24 h略有下降,以后逐渐升高,术后4周略有下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术后24 h开始缓慢上升,术后2周升至最高.以后缓慢回落,术后4周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肝切除手术刨伤可引起大白兔外周血T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2降低,肝再生启动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及促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升高.  相似文献   

8.
背景:缺血预处理能否减轻肝细胞分离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改善供体残留肝脏功能? 经检索国内外罕见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分离肝细胞及供鼠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12 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单纯肝部分切除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各6只.采用改良四步胶原酶灌注法分离上述切除肝脏肝细胞,同时收集术前和术后1 d大鼠的血清.结果与结论:缺血预处理组切除肝脏分离肝细胞成活率、增殖活性及白蛋白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P < 0.05),而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丙二醛水平显著减少(P < 0.05);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大鼠血清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 0.05).结果表明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肝细胞分离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自身缺血性预适应、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相关,但对供鼠肝部分切除后残肝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背景:各种病因所致的肝硬化及肝癌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肝受损或手术后肝脏均可通过其自身强大的再生能力进行代偿,但肝再生过程中不同性别肝细胞的再生状况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目的:比较肝大部切除后不同性别小鼠肝脏再生能力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用不同性别成年昆明小鼠行肝脏大部切除,称量手术切除的肝组织,并于术后1,3,5,7,10,14 d取再生肝组织,称量后常规制作组织切片备用,取材前2 h腹膜下注射5一溴脱氧尿核苷50 mg/kg.观察比较不同性别小鼠再生肝组织的结构变化、细胞形态,以及术后各时间点肝再生率、肝组织5一溴脱氧尿核苷的标记指数.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切片镜下结果显示,肝脏大部切除后各时间点不同性别小鼠肝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别.不同性别小鼠肝大部切除后各时间点肝再生率及5一溴脱氧尿核苷标记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肝大部切除后不同性别小鼠肝的再生能力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脾切除在大鼠肝切除术后早期肝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85%肝切除对照组、脾切除处理组、异甘草酸镁处理组、脾切除加异甘草酸镁处理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异甘草酸镁处理组和脾切除加异甘草酸镁处理组腹腔内注射异甘草酸镁(100μg/ml)1ml/100g,其余各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观察各组大鼠血清ALT、AST变化、门静脉压力变化及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各处理组的ALT、AST、门静脉压力均较肝脏手术切除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异甘草酸镁处理组较肝切除对照组门静脉压力下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脾切除可能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减轻残肝细胞损害对大鼠85%肝切除术后早期肝衰竭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及肝脏基因缺陷所致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开创性治疗方法。近年来慢性肝脏疾患也作为相对适应证 ,但供体缺乏、价格昂贵、相对较多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以及终生免疫抑制治疗所致的一系列危险性 ,限制了这一治疗方法的临床广泛应用。使异位肝移植和原位部分肝移植 ,也存在同样的临床问题。因此必须寻找其他可能的解决办法[1 ] 。目前的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 ,肝细胞移植对于治疗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及肝脏基因缺陷所致代谢性疾病有较确切的疗效 ,同时对于肝细胞移植在慢性肝脏疾患的作用也有一定进…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多种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过氧化氢诱导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人LO2肝细胞系,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LO2细胞;模型组加入100mmol/L过氧化氢作用LO2细胞4h;肝细胞生长因子组加入50mg/L肝细胞生长因子预处理LO2细胞24h,再加入100mmol/L过氧化氢继续培养4h后处理细胞。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LO2细胞经100mmol/L过氧化氢作用4h后,LO2细胞可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表现为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1),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1)。给予质量浓度50mg/L肝细胞生长因子预处理24h后再加入100mmol/L过氧化氢继续培养4h,LO2细胞的凋亡被显著抑制(P〈0.01),说明肝细胞生长因子可通过增加LO2细胞Bcl-2的表达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LO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多种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过氧化氢诱导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人LO2肝细胞系,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LO2细胞;模型组加入100mmol/L过氧化氢作用LO2细胞4h;肝细胞生长因子组加入50mg/L肝细胞生长因子预处理LO2细胞24h,再加入100mmol/L过氧化氢继续培养4h后处理细胞。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LO2细胞经100mmol/L过氧化氢作用4h后,LO2细胞可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表现为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1),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1)。给予质量浓度50mg/L肝细胞生长因子预处理24h后再加入100mmol/L过氧化氢继续培养4h,LO2细胞的凋亡被显著抑制(P<0.01),说明肝细胞生长因子可通过增加LO2细胞Bcl-2的表达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LO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移植被认为是一种可能替代整肝移植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和遗传性代谢性肝病的可行方法,也可作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支持的有效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点.近年来,肝细胞移植开始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和代谢性肝病方面取得一定的疗效.文章回顾了肝细胞移植临床应用情况,并探讨肝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对猪肝细胞异种移植后移植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南通大学神经再生实验室完成,选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n=5)及SD大鼠(n=123).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采用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法分离猪肝细胞.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作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n=41),分别在单纯肝细胞移植组、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急性肝衰竭大鼠腹腔内移植震荡培养24 h的猪肝细胞悬液、Ⅰ型胶原凝胶固定培养24 h的猪肝细胞、Ⅰ型胶原凝胶包埋的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培养24 h的猪肝细胞.②实验评估:观察移植肝细胞的病理变化、培养和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及活率. 结果:①各组移植肝细胞的活率及凋亡率: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时间最长.肝细胞体外培养1 d后,3组肝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凋亡,以单纯肝细胞移植组凋亡率最高,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最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的移植肝细胞凋亡率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呈缓慢上升趋势,但较单纯肝细胞移植组为低;移植后1,2 d,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的移植肝细胞活率明显高于单纯肝细胞移植组(P<0.05);移植后3,5 d时,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活率则明显高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②各组移植肝细胞的坏死率:移植后1 d,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坏死率明显上升;移植后2 d,3组肝细胞坏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明显高于单纯肝细胞移植组(P<0.05),胶原肝细胞移植组高于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移植后3 d,单纯肝细胞移植组肝细胞坏死率大幅度上升,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无明显变化,但显著低于单纯肝细胞移植组(P<0.05),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5 d,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肝细胞坏死率进一步上升,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显著低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 结论: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有抑制培养和移植肝细胞凋亡、提高移植肝细胞活率的作用,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和Ⅰ型胶原结合可增强抗培养和移植肝细胞凋亡的能力,延长移植肝细胞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的人肝细胞来源主要是在器官移植过程中供者的肝脏不适用于肝移植的边缘性肝脏,故其限制了向临床提供良好功能的肝细胞源.目的:阐述人肝细胞移植的临床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对人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和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1990-01/2010-09关于肝细胞移植方面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肝细胞;移植;肝衰竭;肝细胞源"或"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 Liver failure;Liver-based metabolic disorder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肝细胞移植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排除陈旧和重复性研究文献.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213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综述.全球已有超过80例肝脏代谢性疾病和肝衰竭的患者接受了人肝细胞移植,移植后,初步早期的临床结果显示肝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的结果表明其广泛的临床应用是很有前景的.但进一步开发并完善肝细胞源是现阶段的最大挑战,移植的人肝细胞整合到受者肝脏内而存活的过程也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相似文献   

17.
醋氨酚中毒致大鼠肝细胞的凋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万琴  顾伟  董昕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6):397-399,I002
目的 探讨醋氨酚中毒大鼠肝组织中Fas、Fas L的表达与醋氨酚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以及醋氨酚药物剂量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醋氨酚中毒大鼠肝组织中Fas、Fas L的表达进行检测 ;应用末端原位标记法对大鼠的肝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 醋氨酚中毒剂量与Fas/FasL表达之间关系密切 (P <0 0 1 ) ,醋氨酚剂量越大 ,Fas/FasL表达越强。同时 ,醋氨酚中毒剂量与肝细胞凋亡之间也关系密切 (P <0 0 1 ) ,醋氨酚剂量越大 ,凋亡细胞数目也越多。结论 醋氨酚介导的Fas和FasL表达在肝细胞凋亡和坏死中起重要作用 ,肝细胞的直接自杀或自分泌及旁分泌杀伤机制 ,可能是醋氨酚中毒致肝细胞凋亡和坏死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内质网应激介导肝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疾病组织学损伤,在细胞水平可分为凋亡和坏死,对肝细胞凋亡的研究无疑将成为治疗肝脏疾病及认识肝移植后组织再生的重要课题.文章将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从内质网应激的作用功能、内质网应激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肝细胞凋亡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等3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内质网应激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过度的内质网应激会对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促使凋亡.对于内质网应激与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以及相关程度还存在争论,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对肝细胞疾病与内质网应激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肝脏疾病的治疗将会更加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9.
凋亡是在基因控制和酶促反应下按一定程序进行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的一种基本生理机制,其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肝细胞凋亡过度可以导致肝功能衰竭,凋亡障碍则可能诱发肝细胞、胆管细胞癌变。近年来,发现细胞凋亡在梗阻性黄疸肝脏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由于人肝细胞来源困难,许多学者尝试异种肝细胞移植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多的是猪肝细胞,受体多为大鼠、豚鼠等,这些均属于哺乳纲内不同目或科动物之间的移植.不同纲动物间的肝细胞移植报道较少.目的:将罗非鱼肝细胞植入大鼠脾内,探讨不同纲动物间肝细胞移植的细胞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方法:以胶原酶冷消化法分离罗非鱼肝细胞,以生理盐水重悬,细胞浓度调整为2×1010 L-1.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脾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脾内移植罗非鱼肝细胞.在移植后4,8,24 h,3,5d,各组分别处死2只大鼠,以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移植物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移植物周围大鼠CD4,CD8阳性细胞.结果与结论:移植后数小时即发生排斥反应,8 h后受体脾内很难见到正常肝细胞.移植后4 h移植物周围可见CD4和CD8阳性细胞聚集.提示罗非鱼肝细胞移植到大鼠脾内数小时诱发了排斥反应,细胞免疫参与其中,自然杀伤细胞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