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厥症为古代四大症之一,其病证表现为寒厥和热厥两大类。其病机为气机升降出入的严重障碍或虚极欲脱或邪实闭极,为疾病发展至极之变,常表现为闭证、脱证或内闭外脱之证。其病理变化复杂,涉及多个脏器,以心、肾为重心而夹痰夹瘀夹秽浊。中医以手足逆冷或神昏占语或痉厥并见为主症。  相似文献   

2.
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的危重急症,常由溺水、电击、外伤、药物中毒、严重感染、休克而致。如抢救不及或不当,常有生命之危。呼吸衰竭属于中医喘、瘀、厥、闭、脱等危重急症的范畴。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昏迷,痉厥等。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1 辨证论治1.1.1 李明富认为:古代文献中有关喘证内容可供ARDS参考。关于急性呼吸窘迫征因外伤引起的,可用《脉因证治》的“四磨汤合四物汤”(人参、槟榔、台乌、沉香、当归、川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   

4.
闭脱痉厥辨     
闭、脱、痉、厥症,在多种疾病中都可出现。伤寒病中有之,杂病中有之,温热病中亦有之。这里简单谈一下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出现闭脱痉厥及其演变的关系。温病为热病,最易伤津耗液,治不如法,延至后期,由于阴精亏损,每多演变为闭脱痉厥危候。  相似文献   

5.
脱症是内科急诊常见症之一,以突然昏倒或不省人事,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等为主症。医著中多无专篇论述,常并于厥证中论及。属厥证中之虚证,故又称厥脱证,如《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逆……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侯”。 脱症起病急,变化快,症情重,医者必须认真,谨慎,果断、四诊合参。若惑于假象,迟疑不决,则祸必旋踵。脱是指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阶段,因气机突然逆乱,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机不相顺接,致气血运行失常,精明失养而昏仆厥冷。临症中,有气脱、血脱之分,若因气血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暴脱”;若因体衰、久病、气血  相似文献   

6.
厥脱证治     
厥脱 ,为内科危急疑难病症之一。多由感受温热邪毒内陷营血 ,或大汗、大吐、大下和大失血之后 ,或久病劳伤 ,气阴亏耗、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气机逆乱而起。临床以四肢逆冷面色苍白 ,时出冷汗、神情淡漠 ,脉微欲绝 ,甚至昏不知人 ,唇面发甜等为特征。证有寒厥热厥之分 ,阴脱、阳脱和阴阳两脱之别。临证辨证论治 ,采用中药治疗、可收到满意效果。现就验案三则 ,浅谈体会。一、热厥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梁×× ,男 ,2 6岁 ,工人。主因高热、咽痛、四肢厥冷入院。患者于 3天前因受暑热引起咽痛 ,发热 ,体温 39.5℃左右 ,曾用红霉素、APC及物…  相似文献   

7.
厥证是指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移时即醒,甚则一厥不复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急危重症,相当于西医之休克。关于厥证的分类,你可能听说过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等,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急性危重症的救治,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张仲景先生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就记载了许多急救法,对后世治疗急症影响很大,现就该书中急救诸法略述浅见于后。卒死急救卒死,卒者,猝也,急、暴、突然之谓,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突然仆倒、昏死,状如死亡的危重症候。在《金匮》一书中,因感受毒恶之气而发的,名中恶;因突犯邪客之气(如惊恐恫吓)所致的,名客忤;因某些气体中毒引起的窒息,名尸厥等等。后世常归于厥证、脱证或闭证。《金匮》对卒死的急救,主要有开窍、灸炙服药等法。  相似文献   

9.
中医内科急症之一厥脱证的治疗是当前较为重视的国家研究课题。厥脱证是以脉微欲绝、神志淡漠或烦燥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主证,按中医学理论可分为热厥证和寒厥证。热厥证由热毒内陷、热深厥深发展至元气外脱的热厥气脱证,热厥证多见于感染性休克的前期和早期,元气外脱证出现于感染性休克阴阳离决的临终阶段,而由厥至脱,用抗厥注射液。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气阴耗伤,气滞血瘀,又研制了具有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功效的救脱1号。寒厥证是由寒邪直中、内外皆寒之证,寒厥证可发展  相似文献   

10.
厥,通常有二种涵义:一指昏厥不省人事;一指手足逆冷。《伤寒论》中所论及的厥,主要指后者,有时亦包括前者。厥证的种类有寒厥,热厥、蛔厥、脏厥、痰厥、水厥、血厥、气厥等。其原因虽多,但总不外乎人体阴阳之气失去平衡,不能相互贯通所致。故“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形成厥证的一个共同的病理特点。对于厥证的治疗,我们可以从《伤寒论》中学习到九种方  相似文献   

11.
《景岳全书·伤寒典》对于外感病有着一套极其精辟的见解。笔者过去曾撰有《谈张景岳对外感病的认识与发挥》一文,现在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来再作进一步讨论与研究。 一是论厥 自来论厥,多以辨别阳厥与阴厥为首要。因此际病机多趋于危重阶段,如果一经误诊,处理不当,则变在俄顷。但问题是,阳厥与阴厥之间,是否绝无转化之可能呢?在前辈医家中,颇不乏把这一问题说得绝对化了的。试举清·喻嘉言《寓意尊》中“辨黄长人伤寒疑难危症治验并详诲门人”论厥的一段为例: “凡伤寒初起发热,煎熬津液,鼻干、口渴、便秘,渐至发厥者,不问而知为热也。若阳证忽变  相似文献   

12.
再谈厥     
拙作《辨厥》一文,归类和辨析《内经》对厥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论述,和《伤寒论》以及后世文献对厥的分类认识,已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12期发表。因假期得闲,重读有关著作,又觉对厥的认识意犹未尽,欲深入讨论《内经》与《伤寒论》对寒厥和热噘的异同,以及厥与中风、痉、痫的主要区别,和厥与闭脱的关系,故撰此文,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1 《内经》与《伤寒论》对寒厥和热厥之异同尽管在《内经》与《伤寒论》中都有寒噘和热厥,但细玩之,可以区别如下:病因《内经》强调内因,如《素问·厥论》云:“其厥也,不从外,皆从内也。”以酒色、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中"厥"的含义有二:一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为厥逆,亦称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温,即肢厥.<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热厥.<素问@厥论>首先提出"热厥"一词,"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张仲景论及了外感病阳明实热内结致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温病热厥有三,其论补<内经>、仲景言之未尽.然厥证不同,治疗各异.兹依据<条辨>所论,对温病热厥证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浅谈《内经》厥冷症郑禹林(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南昌330008)《厥冷》即手足逆冷,为《内经》厥证中的一个类型。《内经》论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泛指脏腑经络气血逆乱;二是指昏厥不省人事;三是指四肢逆冷。第一类厥逆是讲病机,后二类厥逆是指症状。厥虽可...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肢厥,是指小儿四末清冷,甚或冷至肘膝,故称“厥逆”、“四逆“。临床上小儿肢厥并不少见。虽然肢厥只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候,但是,如果临证时对引起肢厥的病因认识不清,总以阳虚寒盛统之,投予温阳救逆之品,则后果不堪设想。在此,仅将临床常见的引起肢厥的病证加以浅述,以求同道明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又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说明了“厥”以手足发冷为特点,其病机是由于阴阳二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不能温运四末造成。导致阳气不达于四末的原因很多,仲景总结出十余种。如阴寒极盛,阻遏阳气之“脏厥”,阳气衰微的“寒厥”,痰湿内阻之“痰厥”,热邪郁遏之“热厥”,血虚寒  相似文献   

17.
当归四逆汤源出《伤寒论》一书,由当归12克,桂枝、芍药各9克,细辛3克,炙甘草、通草各6克,大枣5枚组成。原书用以治疗“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厥”指四肢寒冷,因为是由下而上冷至肘、膝,所以又称为“逆冷”,或“四逆”。如《伤寒论》说:“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热之分,寒厥多见于心肾阳虚,阴寒内  相似文献   

18.
血证为血液不循经脉而渗溢于脉外的各种出血症。反复出血后病情极易发生转化,从而导致病情演变,诸如血脱、气脱等血证危脱变症。当此之际,倘能详审病势,强化对血证危脱变症的救治显然是极其重要的。唐容川《血证论》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其辨治经验开血证危脱变症诊断治疗先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堪为后学效法,兹探析如下。1 血证危脱变症的基本病理探析  血证危脱变症是血证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危重变证,一般以出血量大,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烦躁、晕厥、脉细数无力甚则脉微细欲绝等为其…  相似文献   

19.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多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严重者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故《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笔者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此类病人,下面就此谈一下最常见的气血两厥的辨证施护,有不当之处,敬请同道给予以斧正。  相似文献   

20.
温病中的厥证,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属"阳厥"、"热厥"的范围,是外感性疾病致厥的一种.温病在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常常伴有昏迷、呃逆、痉、瘈等症状.就其病机而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发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