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海绵状血管瘤8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海绵状血管瘤 (CHL)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我院自 1989年 12月至 1998年 12月共收治 86例 ,现报告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4例 ,女 6 2例 ,年龄 18~ 70岁 ,平均 4 5.2岁。就诊时右上腹不适及胀痛 4 3例 (占 50 % ) ,右上腹包块 9例 (10 .5% ) ,体检时发现 31例 (36 .0 % ) ,疑为肝癌者 4例 ,腹部手术时发现 3例 (3.5% ) ,其中伴有贫血者 5例 ,血小板减少者 2例 ,肝硬化者 4例。本组术前B超检查 79例 ,CT检查 4 9例 ,MRI检查 7例 ,肝动脉造影 5例 ,ECT检查 3例 ,术前明确诊断 72例 (83.7% )。肝右叶单发 4 1例 ,左…  相似文献   

2.
针吸细胞学检查对临床怀疑肝血管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林钧华,于尔辛,宋明志,易成,王龙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32)自引入磁共振成像(MRI)和放射性核素显像后,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已有很大提高[1]。MRI、放射性核素显像、CT和B超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6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67例病人均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0T超导MR机(Impact)行肝脏扫描,选用SE序列横断面成像,分别施行T1WI、PDW1和T2WI,扫描层厚10mm,间隔0.2mm。18例施行了静脉团注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67例病人肝脏MRI共检出127个病灶,单发者47例,多发者20例,病  相似文献   

4.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双重供血及外科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3年来,住院治疗的68倒成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男31例,女37例.年龄36~67岁,平均43岁.肿瘤直径3.5~29cm.手术包括单纯肿瘤切除,肝脏楔形切除,肝叶切除,肝动脉TH胶栓塞或99.8%酒精注射.TH胶异位栓塞致死1例.肝动脉和门静脉造影显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系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肝动脉栓塞,硬化疗法和结扎的适应证;有症状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困难或有较大的手术危险性者.  相似文献   

5.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以往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 ,介入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已成为当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取得与手术切除相同的疗效。笔者以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和碘油的混合乳剂在 1995~ 1999年介入栓塞治疗 2 5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疗效显著 ,安全性好。临床资料病人总数 2 5例 ,男 8例 ,女 17例 ,年龄 2 7~ 5 6岁 ,平均 4 3岁。经CT、B超及肝动脉造影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肿瘤 :5 .7× 6.3cm2 ~ 2 4 .5× 30cm2 。平均直径为 12 .5cm。直径在 10cm以上者 18例。肿瘤位于肝右叶 …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3年~1997年对1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导管超选择治疗,应用40%碘化油与平阳霉素混合乳剂栓作者单位:济南市(250117)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肝胆外科塞,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为31~65岁,中位年龄42.5岁。左内叶2例,右后叶8例,右前叶2例,肝内多发3例。最大者13.0cm×15.2cm×12.5cm,最小者2.0cm×2.8cm×1.5cm,本组病例均经B超、CT、MRI选择性血管造影等确诊。1.2 …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使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导管超选择插入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3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男14例,女18例,年龄28~62岁,平均44岁,术前均经US、CT、DSA检查确诊。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32 例中有30例分别于术后1 ~24个月进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25例,〉 30%者5例,其中B超随访肿瘤完全消失1例;1例患者肿瘤缩小不明显.30例临床有症状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28例,明显减轻1例,总有效率96.7 %(29/30)。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手术切除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对无论肿瘤大小,诊断不明恶性不除外,症状反复出现者;直径≥5cm,肿瘤位于肝脏表面,易受外力而致破裂出血者,直径≥10cm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应采用肝叶、半肝切除术或血管瘤摘除术。对直径<5cm、无症状、偶然体检发现,非肝脏表面者,可以随访观察。自1984年8月-1987年8月,共完成14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采用常温下一次性阻断切肝法,左右半肝切除各4例,扩大右半肝切除、,右前叶切除各1例,左外叶切除3例,肝血管瘤摘除1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杨守俊  徐霖  武谦 《肿瘤防治研究》2002,29(6):486-486,490
 目的 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HHCH)的介入治疗与疗效。方法 经导管注入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 (PYM )混合乳剂 ,再用明胶海绵颗粒适量栓塞肿瘤周围小血管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12例。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肝动脉造影显示“枝上挂果、早出晚归”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 ;术后肿瘤均有缩小 ,其中 10例明显缩小 ,异常血管湖消失。结论 采用超液化碘油和PYM混合剂加适量明胶海绵颗粒联合栓塞是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经股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入路插管,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采用平阳霉素与无水乙醇或碘化油、明胶海绵进行栓塞治疗,1年内随访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6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100%,肿瘤完全消失者6例,瘤体缩小>50%者17例,瘤体缩小不足50%者2例,瘤体无变化者 1例,无瘤体进展者;总有效率为95.1%;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脂肪肝内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hao X  Wu N  Ouyang H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32-134
目的评价脂肪肝内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各种检查方法(重点为CT)的价值。方法脂肪肝内转移瘤9例,随诊3~13个月临床证实。原发肿瘤为乳腺癌6例,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瘤、结肠癌各1例。CT扫描9例19次,B超扫描9例20次。MRI4例4次,血管造影2例6次。结果B超扫描2例次在中重度脂肪肝漏诊转移瘤。CT平扫根据肝密度低于脾,并低于、等于、高于肝内血管影,分为重度、中度、轻度脂肪肝。瘤灶分别呈高密度(重度),高、等、低密度(中度)和低密度(轻度脂肪肝)。增强后,中、重度脂肪肝背景瘤灶均呈高密度。4例瘤灶密度不均。平扫4例瘤灶周围有2~6mm高密度晕环。MRI的SE序列T1W为低信号,T2W为高信号,反相位(opposed-phase)为较高信号。结论脂肪肝内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与脂肪浸润程度密切相关。CT平扫时,中度脂肪肝因等密度易漏诊转移瘤。见有全周或半周较高密度环或密度不均者,应警惕肝转移瘤的可能,必须加作增强扫描以免漏诊。细致的MRI检查有助于检出转移瘤。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应用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术诊断肝肿瘤115例,重点分析了原发性肝癌的造影表现和临床意义。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造影表现以及与肝癌的鉴别进行了讨论,有关造影的技术问题也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经股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入路插管,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采用平阳霉素与无水乙醇或碘化油、明胶海绵进行栓塞治疗,1年内随访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6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100%,肿瘤完全消失者6例,瘤体缩小〉50%者17例,瘤体缩小不足50%者2例,瘤体无变化者1例,无瘤体进展者;总有效率为95.1%;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英国Heriot等报告,直肠内超声对局部肿瘤分期最为有效,如怀疑有邻近器官受累时可加用CT或MRI,推荐在术前常规应用CT或腹部B超对肝脏进行评估。 20世纪80年代,使用直肠内超声诊断直肠癌,它可以区分肠壁各层组织,故可准确判定肿瘤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T分期),对于肿瘤附近的淋巴结如果因受侵犯而增大或出现低回声,直肠内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也较高;但对于离肿瘤较远的淋巴结或仅有微小转移的淋巴结,其诊断准确率明显降低。另外,直肠内超声诊断肿瘤是否浸润到邻近器官的准确率低于CT及MRIO CT无法区分肠壁…  相似文献   

15.
吴沛宏  赵明  卢丽霞  阮超美  郑列  李立  莫运仙 《癌症》2000,19(2):162-165
目的:分析肝多发性血管瘤及合并肝癌或肝转移瘤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多期连续扫描在诊断上的优越性。方法:21例患者(16例多发性血管瘤,2例肝血管瘤合并原发性肝癌,3例肝血管瘤合并肝转移瘤)。按常规先对全肝进行平扫,然后于注射造影后30秒,、60秒、2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后进行肝脏螺旋扫描。结果:21例患者肝脏内病灶数共75个。血管瘤病灶66个,其中21/66小血管瘤病灶平扫时表现为均  相似文献   

16.
超声介导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经CT和B超检查确诊的40例,43个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收到良好疗效。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瘤内直接注射治疗。结果:肿瘤完全消失14例;瘤体缩小80%以上21例;瘤体缩小50-80%3例;失访2例。结论:平阳霉素瘤内用药量小,无明显副作用,治疗后病例随访最长时间3年以上,疗效稳定,提示了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瘤内直接注射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其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脾脏肿瘤12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脾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2例脾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2例脾肿瘤中血管瘤5例,错构瘤2例,表皮样囊肿1例,恶性淋巴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血管肉瘤1例。8例良性瘤术后均无复发,4例恶性瘤于术后8月内死亡。结论 脾肿瘤较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B超、CT、MRI等影象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脾恶性肿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有研究报道尸检发生率为3%~20%[1].随着诊断技术不断进步临床的发生率有所增加[2-3],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推出.报道2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放射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标准:1)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如肝区不适,腹胀等;2)肿瘤较大或多发病变不宜手术;3)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或伴有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和其他有创治疗者.根据上述标准,解放军309医院1993-05-20-2010-08-30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2~56岁,中位年龄40岁.肿瘤直径8~15 cm,2例为多发病变,1例为介入治疗后复发患者.6例正常查体时发现,16例因肝区或腹部不适就诊.所有患者均经B超、增强CT或MR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是一类临床上比较罕见的局部侵袭性肿瘤,其治疗效果远比四肢软组织肉瘤差。为了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影像学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B超、CT以及MRI的检查,对于确定肿瘤大小、部位、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和有无肝脏及腹腔的转移,具有特殊的价值。主张通过开放活检,获取组织学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提高本病疗效的关键是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因此,我们主张在明确本病诊断后,尽可能完全或大部分切除肿瘤,对术后复发者,也要争取再次、多次手术切除,并于术后酌情辅加放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行MRI检查,并与同期X线胸片或CT比较。结果 MRI对确定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肿瘤对肺门纵隔大血管侵犯优于CT和X线平片;MRI可辨别肺癌放疗后纤维化抑或肿瘤复发,区分肺门癌块与阻塞性肺不张;MRI和CT可检查出X线胸片难以显示隐匿部位的较小病灶。结论 MRI在肺癌的放射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