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不但随心脏病发病率的上升而升高,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某些老年人群统计资料中,AF发生竟有高达15%者。虽然AF不一定致死,却常常致残。AF使房室搏动不协调、心房传输功能丧失,加之心室律不规则,遂致搏出量减少,甚至心功能明显减退。有时平均心室率虽正常,射血分数(EF)亦会降低,尤其顺应性已降低或EF已减退之心室,AF每致血液动力学失去平衡。再者,由于心房收缩力丧失,房内血液流动异常,并发血栓栓塞的机会增加。凡此种种都是AF需要转复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的理…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Lown于1962年开创的直流电复律可使90%的慢性房颤和97%的慢性房扑病人复律。尽管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后1年内仅20~60%的病人维持窦性心律。作者前瞻性研究在大组病人中直流电复律的即刻和长期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1986年2月至1989年6月间,302例慢性房颤和房扑病人转来复律,56例因故剔除。其余191例房颤和55例房扑病人择期进行直流电复律,此前,心律失常已有0.04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有可能复发,转复窦律后90s内复发者称为即刻复发。房颤即刻复发的原因常与房早触发有关,即刻复发的可能性与异位房性早搏提早的程度相关。尽管研究证实肺静脉隔离可以防止心房颤动的即刻复发,但是心房颤动即刻复发的特定触发点尚未阐明。  相似文献   

4.
直流电转复心律是应用心脏除颤器释放的高能直流电使心肌纤维同时全部除极,消除异位兴奋灶及重建窦性心律。最近有人认为,电复律不一定使所有心肌纤维都处于除极状态,而主要是通过抑制折返通道而生效,此观点有力地支持了低能量电复律的理论。还有人认为,高能量电复律对心肌有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的组织学重构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后能否逆转及其程度.方法 山羊18只,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对照组;B组:房颤组;C组:房颤复律组.开胸缝合起搏电极于左心耳.A组直接饲养3个月;B组以400次/min快速起搏3个月,建立房颤模型;C组在400 7次/min快速起搏3个月后停止刺激并转复窦性心律,再饲养3个月.分别于手术前、房颤3个月及转复窦性心律3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取左心房组织,电镜观察心房肌超微结构的改变;Masson染色观察纤维化程度;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MP-2 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 房颤组心房显著扩大;心肌细胞溶解、线粒体增大等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心肌间质内胶原沉积增加,MMP-2 mRNA表达水平上调(从0.40±0.12上升至0.70±0.16,P<0.05).房颤复律组LAD明显缩小但未降至对照组水平;超微结构的改变基本恢复至正常;纤维化程度减轻,MMP-2 mRNA由0.70±0.16降为0.52±0.10(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后,组织学重构可以逆转,但时间缓慢,程度不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2008年首次诊断Af(发病时间〈3个月)经药物或直流电成功转复窦性心律的住院患者98例。随访6个月后Af未复发者为维持窦性心律组(A组)52例,Af复发者(B组)46例。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心电图指标、超声心动图(UCG)参数及相互关系,探讨A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及诊断价值。结果 6个月随访后,52例(占53%)仍维持窦性心律,46例Af复发,半数以上复发在复律后2周内。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β受体阻断剂使用、复律方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相比,复律前Af持续时间(28.7±26.3d对1.3±1.4d,P〈0.01)、P波最大时间(Pmax)(P〈0.01)和P波离散度(Pd)(52±12ms对40±10ms,P〈0.01)、左心房直径(LAD)(47±4mm对41±3mm,P〈0.01)和左房自发性声学显影(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间P波最小时间(Pmin)差异无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持续时间〈7d(OR=2.61)、LAD〈45mm(OR=2.10)和Pd〈47ms(OR=3.72)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独立预测因子,准确性分别为82%、83%和86%。Pmax和左房无自发性声学显影仅是单因素影响因子。结论复律前Af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和Pd是预测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房颤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近期发生的房颤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很常见,但其自行转复的可能性及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的预测指标尚未明确。对于需要进行早期电转复的病人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对于很有可能自行转复的病人应该延迟转复,而如果自行转复不可能,就应该迅速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发心房颤动( Af)自发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可能性及其自发转复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新发 A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9例(71.88% ) Af患者于72 h 内转为窦性心律,其中48例转复时间< 24 h。另27例患者未能转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Af 时间< 24 h 是新发 Af自发转复的唯一预测指标,性别、病因、年龄、左房直径均非 Af转复的预测指标。结论:大多数新发 Af能自发转复为窦性心律,尤以 Af 时间< 24 h 者。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 ,发作时多伴明显心悸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持续时间过长还可形成心房内附壁血栓 [1] ,故应积极治疗。持续性房颤可由阵发性房颤 ( PAF)发展而来 ,PAF患者心律转复后如何安全、长期、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 ,是临床上广泛关注的问题。而某些传统治疗心律失常药物如洋地黄类 ,维拉帕米等 ,对预防房颤复发无效 ,奎尼丁可能增加死亡风险 ,而胺碘酮可能是安全有效药物[2 ] 。因此 ,本文对 3 1例具有明显症状的 PAF口服小剂量胺碘酮心律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现报告于下。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缬沙坦在特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特发性心房颤动成功转律患者56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缬沙坦片80mg/d,随访6个月,随访终点是心房颤动复发。若病人出现症状即进院,即刻行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所有病人在半年后行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组共有4例心房颤动复发,对照组13例复发,治疗组心房颤动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4%vs46%P<0.05),房性早搏、左房直径及左室射血分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缬沙坦可降低特发性房颤病人复律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直流电复律已广泛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和心房颤动(AF).最近已采用埋藏式去颤器并适用于院外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然而一次电击可能不足以终止VT和VF,即使在电击成功后亦可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必须了解VT和VF患者在自动直流电击后可能出  相似文献   

12.
将60例恢复窦性心律的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胺碘酮0.2 g,1次/d;观察组加服卡托普利12.5 mg,3次/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及AF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F复发率明显降低,左心房内径明显缩小,左心房压明显降低,P均<0.05.提示卡托普利有利于AF患者转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并能改善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13.
电击转复心房颤动较奎尼丁更为有效且安全,问题是复律后如何防止复发。本文报道心房颤动复律成功后长期应用奎尼丁以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并和未用奎尼丁的对照组相对比。方法:慢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患者211例。其中心房颤动198例,心房扑动1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效果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将解放军421医院心内科8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胺碘酮组44例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 h,3 d和7 d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5.90%,75.00%和86.36%,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的转复率为66.66%,80.95%和95.23%.两组在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71.05%和87.50%(P<0.05),两组左房内径分别为(37.45±1.44)mm和(35.83±1.38)mm(P<0.05).结论 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5.
评价胺碘酮对81例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转复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胺碘酮负荷量600mg/d1~2周、400mg/d1~2周,继以维持量215±50mg/d,服药1~2周后行电转复。9例(9/76,11.84%)在胺碘酮负荷量期间转为窦性心律,72例电转复为窦性心律,平均随访14.5个月(0.5~92个月).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半年有效率71.6%(58/81),1年有效率63.0%(51/81),副反应发生率11.1%(9/81).未见严重毒副反应,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为维持窦性心律的负性因素,胺碘酮为慢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药物,用量以较小为宜。  相似文献   

16.
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中,慢性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房颤会给病人带来许多问题,如左房血栓形成、体循环栓塞、心房扩大和心输出量减少等并发症,从而增加了死亡率,影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人们一直采用各种方法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替换术同时给予电除颤,可使部分病人恢复窦性心律。本组对89例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替换术后房颤转复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后病人出院时的心律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出院时仍为房颤者,B组为出院时为窦性心律者。分析结果表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替换术后,解除了机械梗阻,部分术前伴有房颤的病人术后可以转复为窦性心律,但能维持至1个月以上者较少,仅占手术病人的15.7%。病人手术时的年龄、房颤病史长短及左房径对房颤转复情况有显著影响,且可以预见其短期效果,根据本组病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年龄小于40岁、房颤病史不超过一年、左房径小于55mm的病人,窦性心律可维持在1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慢性房颤经复律后能否维持窦性心律,取决于下列因素:患者年龄,基础心脏病类型,房颤时间,左室功能和左房大小。本文试析之。58±10岁的43例(男25,女18)慢性房颤(至少48小时)患者均伴心悸,体力减退或充血性心衰而丧失工作能力,M 型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18.
文献报道,异搏定对房扑,房颤可迅速减慢室率(尤其对地戈辛不能控制室率的新近发作的房颤),但罕见有转为窦性者。本例试用乙胺碘呋酮,奎尼丁未复律,改用异搏定转为窦性心律,兹报告如下: 男患,59岁,近年来常出现劳累性胸闷,休息即缓解。近一个月来常感胸闷心悸,拟诊冠心病、  相似文献   

19.
例1,男,60岁,近年来出现劳累性胸闷,休息后好转,拟诊冠心病,入院前1小时突感心悸,气促,心前区闷痛,经口服心痛定10mg半小时后不缓解而于1996年8月13日夜急入我院。入院后立即作心电图提示心房纤颤,平均室率为130次/分。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型。在心电监测下,给静注异搏定5mg,1分钟后平均室率为100次/分。5分钟后再次静注异搏定5mg,刚静注后突然转为窦性心律。住院24天起,给异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77岁,反复心悸、呼吸困难10年入院。患者有高血压史20余年。1年前心电图(图1A)检查示快心室率性心房颤动。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左心室肥大,射血分数42%。经抗心力衰竭治疗后上述症状缓解出院。出院后口服卡托普利12.5mg、2次/d,地高辛0.125mg/d,阿司匹林100mg/d,螺内酯20mg、2次/d。10个月前因晕厥1次再次入院。体检:BP180/80mmHg,神志清。心界扩大,心率62次/min,心律齐,P2〈A2,心尖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