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究小鼠骨髓前体细胞体外诱导成为不同极化状态(M1和M2)巨噬细胞的优化方法。方法:健康C57BL/6小鼠麻醉处死,收集其股骨和胫骨腔内容物,经筛网过滤、红细胞裂解后,在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6h,收集未贴壁的骨髓前体细胞重新接种于6孔板。根据培养基中所加刺激剂的种类、剂量不同进行实验分组,于不同时点收集细胞,光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及RT-qPCR检测不同极化状态巨噬细胞的相应标志物。结果:(1)小鼠骨髓前体细胞经50μg/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72 h后,CD11b阳染率达到90%以上;刺激96 h后,F4/80的阳染率达到95%以上。40μg/L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96 h后,CD11b阳染率也达到了90%以上,F4/80阳染率至144 h达到峰值(58.2%);(2)在M-CSF刺激所得单核-巨噬细胞的基础上,给予M1型巨噬细胞诱导剂(25μg/L LPS和10μg/L IFN-γ)刺激24 h,可见CD86的阳染率大于90%;给予M2型巨噬细胞诱导剂(20μg/L IL-4和IL-13)刺激后CD206的阳染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0%左右);(3)在GM-CSF刺激的基础上,给予M1型巨噬细胞诱导剂刺激24 h,可见CD86的阳染率大于90%;而当细胞接受M2型巨噬细胞诱导剂刺激96 h,CD206的阳染率达68.98%;(4)RT-qPCR结果显示在给予相应极化诱导剂刺激后,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2,以及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几丁质酶3样蛋白3(Chi3l3/Ym1)、甘露糖受体(MR)和精氨酸酶1(Arg-1)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1)C57BL/6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受到M-CSF或GM-CSF诱导后90%以上细胞均可向单核细胞分化,M-CSF可诱导90%以上的细胞为成熟巨噬细胞,GM-CSF可诱导58%的细胞为成熟巨噬细胞;(2)在M-CSF前期诱导的基础上,联合LPS和IFN-γ易于诱导出M1型巨噬细胞,但联合IL-4和IL-13难以获得M2型巨噬细胞;(3)在GM-CSF前期诱导的基础上,联合LPS和IFN-γ易于诱导出M1型巨噬细胞,联合IL-4和IL-13也可将大部分细胞诱导成为M2型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小鼠骨髓前体细胞体外诱导成为不同极化状态(M1和M2)巨噬细胞的优化方法。方法:健康C57BL/6小鼠麻醉处死,收集其股骨和胫骨腔内容物,经筛网过滤、红细胞裂解后,在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6h,收集未贴壁的骨髓前体细胞重新接种于6孔板。根据培养基中所加刺激剂的种类、剂量不同进行实验分组,于不同时点收集细胞,光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及RT-qPCR检测不同极化状态巨噬细胞的相应标志物。结果:(1)小鼠骨髓前体细胞经50μg/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72 h后,CD11b阳染率达到90%以上;刺激96 h后,F4/80的阳染率达到95%以上。40μg/L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96 h后,CD11b阳染率也达到了90%以上,F4/80阳染率至144 h达到峰值(58.2%);(2)在M-CSF刺激所得单核-巨噬细胞的基础上,给予M1型巨噬细胞诱导剂(25μg/L LPS和10μg/L IFN-γ)刺激24 h,可见CD86的阳染率大于90%;给予M2型巨噬细胞诱导剂(20μg/L IL-4和IL-13)刺激后CD206的阳染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0%左右);(3)在GM-CSF刺激的基础上,给予M1型巨噬细胞诱导剂刺激24 h,可见CD86的阳染率大于90%;而当细胞接受M2型巨噬细胞诱导剂刺激96 h,CD206的阳染率达68.98%;(4)RT-qPCR结果显示在给予相应极化诱导剂刺激后,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2,以及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几丁质酶3样蛋白3(Chi3l3/Ym1)、甘露糖受体(MR)和精氨酸酶1(Arg-1)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1)C57BL/6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受到M-CSF或GM-CSF诱导后90%以上细胞均可向单核细胞分化,M-CSF可诱导90%以上的细胞为成熟巨噬细胞,GM-CSF可诱导58%的细胞为成熟巨噬细胞;(2)在M-CSF前期诱导的基础上,联合LPS和IFN-γ易于诱导出M1型巨噬细胞,但联合IL-4和IL-13难以获得M2型巨噬细胞;(3)在GM-CSF前期诱导的基础上,联合LPS和IFN-γ易于诱导出M1型巨噬细胞,联合IL-4和IL-13也可将大部分细胞诱导成为M2型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4.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生物学特性,并探讨使其转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NPCs)的方法.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相结合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细胞形态、生长、表面标记以及成骨和成软骨及成脂肪能力的情况.选用第3代细胞进行诱导,先经胚胎干细胞培养液扩增,再用加有5-氮胞苷和曲古菌素A的神经诱导液诱导,7d后,一部分样本进行Nestin、Sox2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另一部分样本在含有B27的神经培养液中继续培养7d,然后进行NF-L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分离培养的hMSCs纯度较高,CD29、CD44的阳性率均在90%以上;具有明显的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能力;经5-氮杂胞苷和曲古菌素A作用后能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染色及RT-PCR结果显示,诱导后的细胞能特异性表达神经前体细胞标志物Nestin和Sox2;在神经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后检测神经细胞标记物NF-L,可见较多阳性细胞.结论 hMSCs可在体外进行分离培养扩增,经药物修饰后具有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的分离、培养及传代方法进行改良,并建立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的体外分化模型,以模拟体内OPCs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方法 将12只雄性balb/c乳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6只,分别用于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法和传统的混合胶质细胞分离法,前者将海马及皮层中的神经干细胞分离并在条件性分化培养基中定向培养,通过差速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结合纯化OPCs;后者是将全脑的胶质细胞共同培养,细胞生长出现明显分层后通过差速离心法分离中间层的OPCs.不同分化阶段免疫标记物(O2、CC1和MBP)荧光染色鉴定以确定细胞分化情况,Ki-67染色用以以判断OPCs的增殖能力.结果 两种方法均可培养出具有分化能力的OPCs,但经神经干细胞诱导方法获得的OPCs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P<0.05),经过成熟分化培养后获得的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数量也多于传统的混合胶质细胞分离法(P<0.05).该方法的整个培养周期短,获得的细胞数量多,细胞纯度高.结论 神经干细胞诱导法获得的OPCs具有更好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可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研究提供稳定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小鼠骨髓分化巨噬细胞的直接影响。方法:常规方法无菌制备BALB/c小鼠骨髓细胞,用含M-CSF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7d,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紫杉醇,通过流式细胞术对骨髓单核细胞分化的巨噬细胞的表型分子、吞噬功能进行测定,采用迟发型过敏反应(DTH)方法检测巨噬细胞免疫原性。结果:紫杉醇明显降低骨髓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的数量;F4/80 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80、CD14表达升高,而I-Ad表达降低;紫杉醇提高分化的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但使其免疫原性降低。结论:紫杉醇能使骨髓单核细胞分化的巨噬细胞细胞吞噬能力提高,但其免疫原性下降,提示紫杉醇可能具有调节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巨噬细胞对小鼠骨髓肥大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体外细胞共培养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小鼠骨髓来源的肥大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肥大细胞的生长增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加,而且也能促使肥大细胞进入S期的比例增加(二者数值均为对照值的2-3倍);还发现上述促增殖作用与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浓度有关。文中提出了巨噬细胞促使肥大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范围以及两种细胞浓度比值的最佳范围,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致瘤素M (OSM) 对甲胎蛋白阳性人胚肝前体细胞 (APHPs) 体外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 相差显微镜观察APHPs的形态学;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过碘酸希夫氏糖原染色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检测APHPs中白蛋白 (ALB) 表达、糖原合成以及超微结构。结果 OSM作用3天后,部分APHPs呈聚集生长,7天后,APHPs形成"类组织样小结",具有较强的白蛋白表达和糖原合成能力以及细胞内富含大量的线粒体,内质网及囊泡样结构,相邻细胞间存在明显的间隙,面向细胞间隙面的细胞表面形成大量的微绒毛结构。结论 OSM诱导APHPs形成的"类组织样小结"具有部分成熟肝实质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存在于人和动物骨髓等组织中,具备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体系。其具有取材简便、易于体外培养扩增、体内移植免疫排异反应少、可自体移植避免伦理学争议等众多优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一系列不同的实验方案中,被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这为神经系统受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带来了新希望。结合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各种方案及其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in inducing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to differentiate into cardiomyocyte-like cells in vitro. Methods SD rat BMSC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from rat bone marrow, and then induced by bFGF. The cultured cells were observed by a phase-contrast microscope.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nd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 were used for examin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desmin, α-actin and C-TnT. The ultrastructure of induced cells was observed by 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GATA4 andα-MHC expressions were detected by relative quantitative RT-PCR after 7, 21, 28 days of induction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primary cells were cultured for 48 hours,most of them became fusiform fibroblast-like shape with two or three processes and a few of them were flat in shape. The morphology of BMSCs induced by bFGF changed obviously. After being induced by bFGF for one week, the cells became larger and most of them became myocyte-like short column in shape or long shuttle-shape while paralleled. After four weeks, most cells became short column-shape and touched with adjacent cells tightly to form myotube-like structure,with apparent directionality of cell arraying. BMSCs induced by bFGF were identified by the positive staining for desmin, α-sarcomeric actin and C-TnT. Of BMSCs, there were more desmin positive and α-actin-positive cells made up higher of all BMSCs than C-TnT-positive cells. Desmin and α-actin-positive cells were about 33.82% and 58.64%, and C-TnT-positive cells were about 28.94%. Desmin(α-actin ) appeared red, and C-TnT was green under a laser sca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Their co-expression appeared yellow.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showed that the induced cells were rod in shape and the ovoid nuclei were position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ell. lots of mitochondria,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ribosome and paralleled myofilaments were founded in plasm.RT-PCR assessment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iated cells began to express GATA-4 from day 7 to day 28 of differentiation and began to express α-myosin heavy china(α-MHC) fro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前期的研究已经证实致敏小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植入失败率高。本研究拟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干预,观察能否提高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植入率。方法: 应用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正常小鼠骨髓MSCs,并分为6个实验组,包括实验组1:d11 MSCs干预的致敏组;实验组2: d0 MSCs干预的致敏组;实验组3:d11和d0 2次MSCs干预的致敏组;实验组4: 无MSCs干预的致敏小鼠对照组;实验组5:无MSCs干预的正常小鼠(非致敏小鼠)移植对照组;实验组6:无MSCs干预的正常小鼠不移植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生存分析、移植效果分析(血象改变、骨髓细胞恢复及嵌合分析等)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检测,最终评估MSCs干预对各实验组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植入率的影响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实验组4、5、6)比较,MSCs干预(实验组1、2、3)在2次异基因脾细胞注射法致敏的动物模型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时,未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植入,也未能延长致敏动物移植后的生存时间。结论: 体内应用1×106 MSCs干预,未能促进2次异基因1×106 C57BL/6小鼠脾细胞输注法建立的重度致敏模型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植入。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应用96孔板悬浮法诱导P19细胞体外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P19细胞使用96孔板悬浮培养法制备拟胚体(EBs),其中第3天至第5天使用诱导剂全反式维甲酸(RA)。第7天挑取EBs用胰岛素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诱导,继续贴壁培养20d后,油红O染色鉴定分化细胞的特征。
结果 使用96孔板悬浮培养法可以形成大小均一的EBs,诱导结束后EBs生长晕周围部分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细胞形态趋于类圆或圆形,胞质中出现小脂滴,可被油红O染色清晰显示。 结论 使用96孔板悬浮法获得的P19细胞EBs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体外分离、扩增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和向内皮细胞(ECs)定向诱导分化,开辟心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新来源。 方法: 采用Percoll(1 073 g/L)从正常成人骨髓中分离出MSCs,纯化和扩增后流式细胞仪鉴定其纯度;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MSCs向ECs分化,Ⅷ因子(vWF)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TEM)鉴定细胞性质。 结果: 5.0×105个MSCs在体外扩增15代后,获得8.0×1012个MSCs,扩增了约1.6×107倍;MSCs在加入VEGF诱导培养大约14-21 d,80%-90%的诱导细胞对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反应;TEM可观察到胞浆内有Weible-palade小体,证实为ECs。 结论: 成人骨髓MSCs在体外具有定向诱导分化为ECs的潜能,这为心脏组织工程瓣体外构建, 尤其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组织工程研究中种子细胞的来源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体研究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BMMSCs)向造血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将hBMMSCs经尾静脉注射给环磷酰胺处理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利用流式激活细胞分析系统(FACS)检测hBMMSCs输注后存活35d的SCID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人源性造血细胞的表型和水平。结果:hBMMSCs输注组外周血(PB)、骨髓(BM)和脾脏(spleen)中可检测到人CD45+/H-2Dd-、CD34+/H-2Dd-细胞,而对照组PB、BM和脾脏均未检测到上述表型的人造血细胞。结论:hBMMSCs具有向造血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犬骨髓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犬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随培养时间延长其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向内皮细胞(ECs)分化能力。方法:免疫微珠分选方法纯化犬骨髓CD14 细胞,EGM-MV2条件培养基培养,于不同时间检测EPCs的生物学特性;将存活至8周的EPCs以分化培养基(M199 20%胎牛血清 VEGF)诱导培养,检测ECs表面标志的表达。结果:早期EPCs为分选后8代之前的EPC,体积略小,类圆形,60%融合时呈串珠样排列,表达CD133、CD14;晚期EPCs由表达VE-cadherin、KDR、CD14的早期EPCs分化而来,形态为多边形,分泌活动明显加强,表达CD133、VE-cadherin、CD14和KDR;诱导分化细胞呈鹅卵石样外观,表达Ⅷ因子、CD31。结论:犬骨髓EPCs随培养时间呈现不同生物学特性,早期EPCs不稳定,晚期EPCs显示出更稳定的生物学特性,能够分化为ECs,是血管组织工程学研究良好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骨形态蛋白2(BMP-2)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探索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诱导方法.方法 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分离培养MSCs,应用BMP-2定向诱导,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结蛋白(desmin)、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areomeric actin)、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的表达,透射电镜鉴定.在诱导后7d、21d和28d 3个时间点以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心肌早期转录因子(GATA4)和心肌特异性α-肌凝蛋白重链(α-MHC)的表达.结果 BMP-2诱导后的MSCs细胞伸出伪足,排列方向渐趋一致.MSCs体外经BMP-2诱导后分化的细胞结蛋白、α-横纹肌肌动蛋白、C-TnT均表达阳性,结蛋白、α-横级肌肌动蛋白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7.28%和63.94%,而C-TnT阳性率较低为34.66%.透射电镜下可见到平行排列的肌丝,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富含糖原和核糖体.RT-PCR结果显示,GATA4于诱导后7d弱表达,21d表达增强,28d表达减弱.α-MHC在诱导后7d不表达,21d弱表达,28d表达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BMP-2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是自体心肌细胞的一种良好供体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衰老对骨髓造血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贴壁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传代BMSCs至P3代时分组。对照组:常规培养;衰老组:常规培养基础上加入D-半乳糖(D-Gal)诱导BMSCs衰老,两组细胞分别培养48h。收集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BMSCs衰老。分离提取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在衰老组与对照组BMMSCs上种植正常BMMNCs共培养24h,收集上层悬浮BMMNCs。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多向造血祖细胞集落(CFU-Mix)半固体培养法检测细胞增殖及分化能力;SA-β-Gal染色观察衰老细胞百分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DCFH-DA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活性氧簇(ROS)水平;酶学法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衰老组BMSCs增殖能力显著下降,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增加,细胞分泌GM-CSF、SCF、IL-6、IL-1β水平明显降低,IL-2、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与衰老BMSCs共培养后,BMMNCs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上升,BMMNCs形成CFUMix集落数量明显降低,细胞周期呈现阻滞且细胞凋亡率上升,细胞内ROS、MDA含量上升,SOD含量下降。结论本实验中D-Gal成功复制了BMSCs衰老,衰老的BMSCs可诱导骨髓造血细胞衰老,其机制可能与BMSCs导致造血细胞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