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7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患者出院进入社区后,均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及出院宣教,患者自行进行康复训练。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及出院宣教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抑郁程度(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价)、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采用自制脑卒中知识调查问卷)、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是否坚持规律运动等。结果:6个月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指数、生活质量指数、抑郁程度得分、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是否坚持规律运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其致残率,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对糖尿病患者辅以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分析此方案的作用情况。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到本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挑选出愿意参加且自身情况合适的患者85例,采用双色球法,划分对照组(n=42,按照以往常规的方法护理)和观察组(n=43,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血糖水平、遵医行为差异。结果:护理前,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别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评分合理用药、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定期运动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相应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辅以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利于血糖控制,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连续性护理干预在首发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首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出院随访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后连续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当日、出院6个月康复训练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出院后复诊、服药、锻炼、饮食等遵医行为依从性,出院当日、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时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出院当日、出院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出院6个月康复训练知识口述、演示得分均低于出院当日(P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康复训练知识口述、演示得分均高于出院当日(P0.05),且观察组出院6个月康复训练知识口述、演示得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随时间变化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呈升高趋势(P0.05)。两组出院6个月简明生活质量量表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纬度与出院当日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复诊、服药、锻炼、饮食等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首发脑卒中患者采取连续性护理干预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社区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广东湛江市某社区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一般的家庭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的复发率、血压水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遵医行为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降压效果、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控制血压,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家庭病床护理模式对康复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72例康复期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6例。在规范的药物干预和常规的知识教育基础上,干预组予电话回访、家庭访视、健康知识教育、行为训练指导、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指导等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在出院时和出院12周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BI)、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在出院12周后,BI、FM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家庭病床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康复期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家庭远程康复(HTR)平台的远程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1日~2020年10月1日收治的80例脑卒中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HTR平台的远程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量表(BI)、生存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量表(SS-QOL)]、遵医行为、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3、6个月后,观察组BI评分和SS-QO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沟通、健康教育方面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HTR平台的远程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出院患者,可提升患者的BI评分和生存质量,强化其遵医行为,还可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某医院收治的52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6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Barthel指数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分析患者遵医行为的变化。结果: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及BI评分虽然都有所提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遵医行为,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遵医行为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结果 观察组按时服药、按时复诊、按时锻炼和健康饮食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Ba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对患者生活方式、运动、饮食、用药等情况进行干预。分别在干预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评价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和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结果:观察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改善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院-家庭病床一体化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院-家庭病床一体化干预方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 6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量表评定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患肢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家庭病床一体化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郑霞静  金岙连  柳红菊 《护理与康复》2014,13(12):1122-1125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路径介入脑卒中二级康复期康复护理的成本—效果。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药物及康复训练方案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路径干预。在入院及干预后3个月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康复疗效评价;采集两组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作为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干预3月后两组患者功能综合评定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更佳(P0.01);两组各项费用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复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期的经济支出,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赵金兰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13-201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I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S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鲁萍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2):131-133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稳定脑卒中患者病情及提高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临床好转出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出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维持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出院后每2个月进行家访,给予有针对性的具体干预指导,观察时间为12个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于干预后12个月时对患者家庭照料者进行评定;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评定量表、Karnofsky活动指数、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于干预后1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家庭照料者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研究组日常生活活动评定量表总分及Karnofsky活动指数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稳定脑卒中患者病情及改善照料者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行社区连续性康复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择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北京市西城区月坛社区脑卒中患者64例作为康复组,选择同期西城区月坛社区以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培训月坛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医生与护士16人,对康复组患者进行康复干预,干预6个月后与未给予社区康复干预的对照组比较,评价康复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康复组和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76.14±12.48)分和(19.36±14.3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评分干预后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2.25±10.22)分和(22.62±9.7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康复组患者相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健康行为实施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畅通的社区康复信息网络和系统的康复干预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体化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采用钙拮抗剂、利尿剂等药物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立专案,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采取个体化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门诊护理措施。观察2组护理干预后6个月遵医行为(规律服药、主动测量血压、定期体检)、健康知识知晓(知晓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并发症和危害、学会自测血压、学会合理膳食、掌握运动的方法)及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6个月血压(SBP、DBP)控制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6个月的规律服药、主动测量血压、定期体检、知晓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并发症和危害、学会自测血压、学会合理膳食、掌握运动的方法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6个月的SBP、DBP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个体化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善患者遵医行为和血压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5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聚集解决模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干预后3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对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在入院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两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聚集解决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其康复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史琴芬 《全科护理》2014,(32):2977-2978
[目的]观察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康复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89例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康复护理,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4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可改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保证营养的摄入,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8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每组各44例。根据Fugl-Meyer评分标准和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 Fugl-Meyer 评分为(68.0±20.0)分,对照组为(52.0±16.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44,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为(66.0±25.0)分,对照组为(48.0±20.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29, 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相比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588,2.556;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3个月和6个月后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ADL)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进行对照研究,两组均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施加早期康复护理功能训练,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病程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测试平衡功能和Barthel指数(MBI)测试ADL能力.结果:康复组3次平衡功能积分分别为(2.73±2.40)分、(8.72±2.00)分、(10.27±2.22)分;MBI分别为(23.63±13.45)分、(67.72±18.80)分、(80.25±16.32)分.对照组平衡功能分别为(3.42±2.88)分、(7.17±2.30)分、(8.40±2.50)分;MBI分别为(24.30±16.18)分、(54.16±17.67)分、(70.68±20.30)分.两组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为康复组6个月后平衡功能和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平衡功能和ADL呈正相关(r=0.780).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依从性和康复效果的作用.方法 将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实施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48例入住卒中单元,实施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分别于入院1周内和出院前评定两组患者的康复依从性、Barthel指数.结果 人院1周内两组患者的康复依从性比较(2.31±1.12,2.36±1.56)和Barthel指数比较(31.55±11.90,33.23±10.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的康复依从性比较(3.31±1.64,2.54±1.82)和Barthel指数比较(65.67±12.14,47.64±16.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和生活能力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