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芳  刘艳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730-4730
目的介绍应用医用梯度压力袜来预防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方法回顾性介绍对76例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应用医用梯度压力袜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 76例全髋置换术后患者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对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采用医用梯度压力袜可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用梯度压力袜对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介绍了76例全髋置换术后患者使用T.E.D梯度压力袜后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全髋置换术后患者使用医用T.E.D梯度压力袜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通过对3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采取集束化干预策略,包括早期功能锻炼、饮食饮水指导、梯度压力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药物预防四项,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d内观察记录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症状,检测术前及术后第5~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仅1例患者股静脉血流滞缓,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集束化干预策略能够减轻关节置换患者术后DVT的相关症状,对降低DVT发生风险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关节置换术后14d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行关节置换的藏族患者,其中全髋关节置换(THA)组33例,全膝关节置换(TKA)组121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3、7、14天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测量股浅静脉及腘静脉内径,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时间及部位,并于术前、术后第1、7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血小板浓度。结果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高峰期为术后第1天,主要好发于肌间静脉,术后第7天THA组和TKA组DVT发生者腘静脉内径均较DVT未发生者宽(均P0.05);术后第14天,DVT发生者中TKA组左侧股浅静脉内径较THA组宽(P0.05)。术后第1、7天DVT发生者血浆D-二聚体及血小板浓度与DVT未发生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者下肢深静脉内径增宽,且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液淤滞程度更明显、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用弹力袜以及不同长度梯度弹力袜在预防妇科肿瘤盆腔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0例妇科肿瘤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观察B组各30例,患者术后均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法,观察A组术后当天开始穿短筒梯度医用弹力袜,观察B组则选择长筒梯度弹力袜。结果观察A组、B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A组、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下肢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B组双侧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用弹力袜可有效预防妇科肿瘤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不同长度梯度弹力袜效果接近,但长筒梯度弹力袜对舒适度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6.
宁宁  张淑彬  杜书芳 《华西医学》2008,23(2):353-354
目的:研究梯度弹力加压袜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6月~12月在我科实施髋关节置换术76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预防深静脉血栓方法,而实验组则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梯度弹力加压袜。观察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结果: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无创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加用梯度弹力加压袜的实验组其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为2.6%,而未使用弹力加压袜的对照组其DVT的发生率为20.8%。P<0.05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使用梯度弹力加压袜对预防下肢DVT的发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全髋及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功能康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及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及功能康复的有效措施。方法:8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42例术前进行康复指导,术后早期即开始系统的功能锻炼,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对照组40例按常规治疗。比较分析2组Harris评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42例患者无DVT发生,住院时间缩短,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明显的出血性并发症;Har—ris评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围手术期有效的预防、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锻炼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并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对121例经低分子肝素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前、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经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50.4%,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13.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为72.4%(P<0.005),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高于单膝关节置换术后(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近端DVT发生率为3.3%,远端DVT发生率为47.1%.结论尽管采用LMWH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仍然很高,术后有必要早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梯度压力袜联合间歇性充气泵在预防妇科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4月-2015年2月在本院进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4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45例设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梯度压力袜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泵。比较两组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梯度压力袜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康复训练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作用。方法将5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术后进行足踝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和深呼吸训练,对照组术后被动按摩偏瘫侧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股静脉血流速度及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经康复训练,实验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有1例发生DVT,对照组有4例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98例择期行全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9例,行常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健康教育,另外49例患者为观察组,行知信行健康教育方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DVT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发生1例DVT(2.04%),而对照组出现6例(12.24%),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发因素及常见治疗方法间的疗效对比。材料与方法:通过对髋关节疾患行全髋置换术治疗的267例病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程度不同,按随机分组设计将其随机分为4个研究组。甲组(对照组):无预防措施。乙组(预防组):(1)组: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2)组:使用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IPC)预防;(3)组:使用中药川穹、当归等活血药物预防。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术前一天、术后第二天对患者双下肢静脉血管进行扫查,如有血栓形成,则继续动态观察,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组间及组内对照分析。结果:预防组比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下降(p=0.006),预防组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67)。四组中LDVT最常见部位为股浅静脉,占57.1%(16/28),其次为小腿肌间静脉,占42.8%(12/28)。甲组中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数于术后4天最多,第3-5天发现比例为76.8%。高危因素是引起LDVT的重要因素,其中甲组高危患者中发生血栓的患者比例为19/33=57.6%,中危患者中发生血栓的患者比例为3/28=10.7%,低危患者中发生血栓的患者比例为1/23=4.3%。高危患者发生率较后三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LDVT检查有重要价值。高年龄、术后患肢制动、血液高凝状态等高危因素是形成LDVT的重要原因。LDVT最常见的部位为股浅静脉及肌间静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第3-5天是LDVT的易发期。术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宗婷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0):1072-107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及足底静脉泵(A-V泵)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6月~2005年6月行THR的患者40例,2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20例间歇性应用A-V泵。全部患者于术前第1天、第3天及第7天晨测下肢髌上、髌下、踝上10cm周径,术后7d用多普勒超声仪来诊断DVT。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下肢周径明显增加(P<0.05),第3天时足底静脉泵组下肢周径明显较低分子肝素组小(P<0.05),7d后两组逐渐缓解,与术前无明显差异。在低分子肝素应用组,4例发生DVT(20%),其中2例为近端血栓、2例为远端血栓;A-V泵组,1例(5%)发生DVT,为近端血栓。两组中血栓总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A-V脉冲系统可以显著地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血栓形成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间歇充气压力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与TED梯度压力袜(graded compression stocking,GCS)预防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158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将其分为3组,即对照组45例,GCS组48例和GCS+IPC组65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预防DVT形成.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临床症状观察对各组进行评估,比较3组患者DVT形成的情况、栓子的检出率及栓子的直径和使用GCS和IPC安全性.结果 术后10 d,对照组有3例DVT形成,且栓子直径>0.5 cm;GCS组和GCS+IPC组均无DVT发生,GCS组静脉栓子检出率低于对照组,GCS+IPC组静脉栓子检出率更低,且均为可自行吸收栓子(直径0.1~0.2 cm);安全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骨科下肢术后联合应用间歇充气压力泵与TED梯度压力袜能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150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DVT组(n=48)和无DVT组(n=10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结果:DVT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500μmol/L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25%,83.33%,82.67%;D-二聚体430 ng/L时在同型半胱氨酸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9.17%,82.35%,81.33%;同型半胱氨酸联合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96.08%,94.00%,同型半胱氨酸联合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有关,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可作为评估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指标,且两者联合检测的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由于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PE)和远期下肢静脉功能障碍,已公认是一种严重的外科并发症.有资料显示在不做预防的情况下,发生率骨科50%,外科25%[1].有报道[2],人工关节置换术DVT总发生率为47.1%,全髋关节置换DVT发生率为40.0%,全膝关节置换DVl、发生率为53.8%,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症状.国外资料也认为DVT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3].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引发致命性PE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因此如何预防DVT减少病死率是骨科治疗护理关注的问题.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骨科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将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给予不同的干预因素,术后第7天,行双侧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及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中DVT阳性例数分别为3例、7例和12例。近端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12%、28%,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结合足底和下肢静脉泵法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IPC)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TV)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012年10月~2013年3月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全下肢间歇式充气压力泵的26例患者为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后发生DVT 10例(33.3%),治疗组术后发生DVT 1例(3.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防性使用周期性充气压力泵,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6例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性护理干预,术前进行健康教育和术前锻炼,术中进行有效的预防,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机械性辅助预防、引流管护理、输液部位的正确选择。结果:26例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后患者无一例发生下肢DVT。结论:规范化的下肢DVT预防和护理结合正确的术后抗凝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诊断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市隆福医院准备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81例,术前采用CDUS检查下肢静脉,记录有无血栓、检测瓣膜功能及有无静脉曲张;术后于第2、5、7及14天查DVT发生情况,对形成血栓患者临床加强抗凝治疗并监测。并对血栓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术前均未检出深静脉血栓,其中股静脉反流29例,静脉曲张26例;术后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均发生于术后1周内,其中于术后第2天检出6例,第3~5天12例,第6~7天7例;血栓患者经加强抗凝及溶栓治疗14 d后复查,8例孤立血栓溶解,其余患者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所有血栓均未向近端发展,未出现肺栓塞症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股静脉反流、静脉曲张及高血压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7.42、7.38、7.34倍。 结论CDUS能筛选出DVT高危患者,早期发现并监测TKA术后下肢DVT的形成,对临床采取预防措施及提供个体化干预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