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刚  袁涛  韩增雷 《中国厂矿医学》2013,(11):1153-115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和冠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的关系,及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心内科行冠脉造影的住院病人208例,152例诊断为冠心病(冠心病组),56例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测定颈动脉IMT,计算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根据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分为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和多支血管病变组,比较各组间冠脉Gensini积分、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结果冠心病组的冠脉Gensini积分、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冠脉病变组之间,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冠脉Gensini积分、颈动脉IMT、斑块G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升高(P均〈0.05);冠心病组的冠脉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正比,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对冠心病进行早期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早发冠心病(intima-media thickness,PCAD)病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早发冠心病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36例拟诊pCAD收住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病人,均行ABI、颈动脉IMT检查,根据冠脉狭窄程度计算冠脉积分,分析ABI、颈动脉IMT值与冠脉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单支与双支病变组病人ABI、颈动脉I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Gensini积分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三支病变组病人ABI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颈动脉IMT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单支和双支病变组。ABI值与冠脉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关系(r=-0.523,P<0.01);颈动脉IMT值与冠脉Gensini积分成正相关(r=0.603,P<0.01)。结论:ABI、颈动脉IMT与pCAD病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ABI值明显减低、颈动脉IMT明显增加可能预测冠脉存在严重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赐祥  廖桂英 《广东医学》2008,29(3):470-472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49例患者分成冠心病组和正常组,再跟据冠状动脉病变把冠心病组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比较各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IMT,评价颈动脉斑块的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以及分析冠脉造影Gensini积分和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和冠心病3个亚组的斑块检出率和IMT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增高;颈动脉斑块的超声检查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为72.04%,特异度为76.32%,阳性预测值为94.41%,阴性预测值为32.95%,总的预测符合率为72.69%;斑块Crouse积分与冠脉Gensini积分呈线性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可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是预测冠心病更为敏感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病变特点,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6例<60岁住院患者,分两组:冠心病组40例,正常对照组3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于冠状动脉造影前后一周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分别比较两组间、冠心病组内不同病变支数间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2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1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血管壁内中膜厚度(IMT)及总粥样硬化斑块面积(TPA),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113例)、冠心病组(197例),并以Gensini积分法计算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IMT、TPA的差异,观察IMT、TPA、Gensini积分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和IMT、TPA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IMT、TP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IMT的增加,斑块发生率增高,随着TPA的增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斑块形成阶段,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心血管高危人群应早期常规检测颈动脉IMT及TPA,可提高对冠心病早期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筛查潜在的冠心病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收集患者24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依据将所有的患者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76例,非冠心病组70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51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三组间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具有较高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体表劲动脉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38例被检查者均为住院接受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测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将颈动脉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根据CAG和IVUS计算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成正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或预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海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95例.对冠心病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或预测指标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水平、左房左室大小、高敏C反应蛋白等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冠脉病变程度由病变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结果 冠脉病变支数越多,Gensini积分越高.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与2型糖尿病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相反,心肌桥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轻.结论 2型糖尿病及高水平的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心肌桥与冠脉病变负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判断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10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0支病变组),单只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只病变组。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同时注意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的大小、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颈动脉IMT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IMT值及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硬化积分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颈部动脉血管的IMT及斑块对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1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其中;60例单支病变组、60例双支病变组、60例三支病变组;另选用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非冠心病组。通过超声检测,对双侧颈动脉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以及Gensin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单支病变组相比,双支和三支病变组IMT、斑块积分,以及Gensin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病变支数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呈正相关。结论:超声检测能够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从而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5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上述患者按照不同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分组,分别探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面积和斑块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性(P<0.05);同时不同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能够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特别适用于体检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动态观察,值得广泛推广施行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65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常规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即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结果冠脉狭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内膜病变率和粥样斑块性质与未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P<0.01)。经相关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检出率和病变性质均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对粥样板块和颈动脉硬化级别对比,探讨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且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08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研究。收集冠脉造影检查数据,并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IMT。结果两种检查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同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组别同种检查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冠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颈动脉超声诊断IMT敏感度为86.58%,特异性为61.54%,诊断符合率为80.56%;颈动脉超声诊断粥样斑块敏感度为89.66%,特异性为57.14%,诊断符合率为83.33%。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作为临床预测冠心病检查,缺乏数据依据,应加强两者间数据关系研究,以提高确诊率,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定可作为无创、准确的冠心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方法: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96例,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无糖尿病、脑血管病史20例老年人为对照组。两组进行了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超声的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结果:CHD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CH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相平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超声表现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疑诊冠心病患者83例,行颈动脉高频彩超探查并与冠脉造影结果比较,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冠心病诊断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其冠脉造影的阳性率明显大于颈动脉正常组,特别是颈动脉弥漫性粥样硬化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较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弥漫性硬化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以初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研究颈动脉形态改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62例连续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利用高频超声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CCA的IMT增厚、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多支病变组显著(P〈0.01)。病变血管发生频率最高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结论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预测具有临床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间接指标和窗口。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研究颈动脉(CCA)、股动脉(FA)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6例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术前利用高频超声进行CCA、FA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CCA、FA的IMT增厚及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多支病变组显著(P<0.01);FA斑块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度(73.1%)高于CCA组(65.1%),CCA、FA两处均有粥样硬化斑块者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度更高。结论CCA和FA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CCA、FA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斑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82例冠心病待排和冠心病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正常组和冠脉粥样病变组,同期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脉弱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颈动脉粥样斑块对狭窄性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敏感性为71.7%,特异性为91.9%,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和73.9%,其准确性为81.7%。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回声性质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因不明原因胸痛、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而入院的病人109例,分成正常对照组3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9例、稳定性冠心病组(sCAD)11例,对比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等一般情况,并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B超的粥样斑块情况。结果ACS组与sCAD组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比较,ACS组软斑块(占71.2%)明显高于sCAD组(占18.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的斑块性质,可以用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58例CHD患者和37例非CHD患者颈动脉IMT及有无斑块形成,比较两组间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CHD组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及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非CHD组(P0.05),颈动脉IMT对CHD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可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监测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的一项有临床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