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并行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总有效率7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7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比灵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40例PCI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敏使朗及西比灵治疗,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比灵。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等参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参数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快(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比灵既能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症状,又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陶平德  范荣兰 《中医学报》2016,(7):1056-1058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脑外伤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外伤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每天30 mg,静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每次200 mg,每天2次,肌肉注射;4 d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行下1个疗程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程度采用欧洲眩晕评价量表评价,在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30 d分别测评;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和舒服期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7.7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5);治疗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30 d欧洲眩晕评价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均显著下降,并低于治疗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天麻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能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液微循环,降低颅底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4.
吕通政 《当代医学》2009,15(9):132-133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葛根素注射剂治疗,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椎-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椎-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提高程度亦优于对照组。结论葛根素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孙艳超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1):2048-2049
目的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许昌市立医院治疗的146例老年VBI眩晕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每组73例。西药组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0.41%(66/73)]高于西药组[76.71%(5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VBI眩晕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倍他司汀粉针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的患者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10d。于治疗前后应用TCD观察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与用丹参治疗的对照组45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TCD显示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I及RI值显著低于治疗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盐酸倍他司汀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眩晕有显著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入选120例VBI患者,按照随机数列表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倍他司汀10~3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1次/d;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0~20 m L/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 m L稀释后使用,1次/d;同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首次给予600 mg,后150 mg/d连续7 d,后改为75 mg/d连续21 d。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给药方式同治疗组。两组连续治疗7~21 d后评估患者的眩晕程度,并采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随访30 d,观察近期TIA或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0~2 h起效的患者及0~6 h起效的患者占比分别为48.3%、36.7%,对照组0~2 h起效的患者及0~6 h起效的患者占比分别为28.3%、58.3%;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5.0%、93.3%,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41.7%、75.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远期随访30 d,治疗组0例发生TIA或脑卒中,对照组4例发生TIA,1例进展为脑卒中,发生率为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4.627,P=0.031)。两组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治疗组1例发生粒细胞减少,2例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腹胀等,均不影响继续用药,对照组无明显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治疗过程极少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王玲 《当代医学》2011,17(10):109-109
目的 探讨倍他司汀联合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应用倍他司汀联合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50例与同期常规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P<0.01).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倍他司汀联合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中药组给予辨证论治,西药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中药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Z=-2.028,P=0.034);治疗后中药组椎-基底动脉流速、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凝血因子Ⅰ)、疗效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评分、眩晕障碍调查表评分)等指标改善均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χ2=4.000,P=0.046)。结论:辨证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改善脑部后循环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0.
杨青云 《吉林医学》2009,30(11):1014-1015
目的:观察培他司汀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VBI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每天静脉滴注培他司汀20mg,银杏叶提取物35mg。对照组每天静脉滴注复方丹参20ml,疗程为10d。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有效率达9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能显著改善脑血管特别是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论:培他司汀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VBI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镇肝熄风汤加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VBI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配对原则分为观察组(n=62)、对照组(n=62),其中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天麻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镇肝熄风汤加减,对比2组疗效、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与血管搏动指数(PI)]、眩晕评估量表(DARS)、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积压、全血粘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16%(59/62)高于对照组82.26%(51/62)(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PI低于对照组,MV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DHI评分、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积压、全血粘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镇肝熄风汤加减辅助治疗VBI性眩晕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眩晕症状,调节血液粘度,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促进脑部供血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椎基底功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肌注苯海拉明、口服甲磺酸培他司汀片和盐酸氟桂利嗪片;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静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也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静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眩晕宁薄膜衣片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疗效。方法将22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倍他司汀联合眩晕宁薄膜衣片,治疗组用丹参联合二维三七桂利嗪胶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倍他司汀联合眩晕宁薄膜衣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疗效高于丹参联合二维三七桂利嗪胶囊组,是治疗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RM-IV眩晕诊疗系统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效果。 方法 选取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204例为治疗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SRM-IV组、倍他司汀组、联合治疗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SRM-IV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SRM-IV眩晕诊疗系统治疗,倍他司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SRM-IV组和倍他司汀治疗。综合评估4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血流动力学、血清学指标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4组眩晕症状评分简化量表(vertigo symptom score simplified scale,VSS-SF)评分、眩晕障碍量表(vertigo disorder scale,DHI)评分、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HBV)、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微管相关蛋白(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Tau)、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低于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总有效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SRM-IV组、倍他司汀组VSS-SF评分、DHI评分、HBV、Hct、Tau、β-APP、CGRP水平低于对照组,BBS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VSS-SF评分、DHI评分、HBV、Hct、Tau、β-APP、CGRP水平低于SRM-IV组、倍他司汀组,BBS评分、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总有效率高于SRM-IV组、倍他司汀组(P<0.05)。治疗期间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RM-IV眩晕诊疗系统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效果显著,可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治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临床中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时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泉州市光前医院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50例)单独使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50例)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5);治疗前,两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左椎-基底动脉流速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眩晕症状评分[(14.26±6.09)分]低于参照组[(18.33±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得到改善,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酸倍他司汀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倍他司汀组(盐酸倍他司汀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对照组(能量合剂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各60例,每天静脉滴注1次,治疗10天。结果倍他司汀组起效快,总有效率93.3%,对照组起效慢,总有效率70.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9例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设对照组65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治疗2周,治疗前均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根据TCD检测血流参数结果及临床症状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症状及TCD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能显著改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曾盛  曾芬柳  曾珺 《吉林医学》2012,33(11):2303-2304
目的:探讨中药防眩汤加味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常规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氟桂利嗪10mg每晚1次口服,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中药防眩汤加味,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评估及血液流变学的对比检测。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同时患者血液流变学亦有所改善,而治疗组在上述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防眩汤加味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98例PC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水平,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血流速度,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ib、PV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LVA、RV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倍他司汀治疗PCIV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单纯倍他司汀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应用长春西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倍他司汀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长春西汀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3%(P<0.05).2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血液流速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血液流速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应用长春西汀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