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新型微创双房消融手术方法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对23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施行了胸腔镜双房消融手术。纳入研究的患者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不能耐受药物且不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心房颤动患者,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例(8/23,34.8%),持续性心房颤动15例(15/23,65.2%)。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至1年,无围手术死亡及卒中发生。术后随访窦性心律转复率:围手术期内23例(23/23,100%)患者成功转复窦律,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术后6个月随访22例,21例(21/23,95.5%)为窦性心律,术后1年随访10例,9例(9/10,90%)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出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结论:微创双房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是安全有效的,使用双房消融线可增加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有效的减少术后快速房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5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心电图P波离散度有效地预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概率及危险度,以及对药物疗效的评价。方法:将106例病人分为两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观察组(n=53),非心房颤动患者53例为对照组(n=53)。对患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人和非心房颤动的病人进行12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找出最大P波时限(Pmax)及最小P波时限(Pmin),两者差值为P波离散度(Pdisp)。同时对患心房颤动的病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给予可达龙600mg/d静脉滴注,连续7天,观察治疗前后Pdisp的变化。结果:P波离散度≥40ms时,预测心房颤动敏感性达81%,特异性80%,阳性预测准确度达85%。结论:P波离散度对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抗房性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也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阵发性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复发患者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 :4 9例术后复发患者均首先接受为期 3个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之后是否行再次房颤消融术取决于以下 2个条件 :①房颤的发作频度和持续时间较术前无变化或减少程度 <5 0 % ;②出现明显药物副作用。结果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3个月后 ,12例 (2 4 .5 % )无房颤发作 ,其中 5例在停药后亦无发作 ;17例 (34.7% )房颤虽仍有发作 ,但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较术前明显减少 (>5 0 % ) ;2 0例 (4 0 .8% )具有再次消融术指征 ,其中 5例接受手术 ,术后 2例复发 ,均可通过药物治疗得以控制。结论 :抗心律失常药物为主、再次消融术为辅的治疗方案对于多数肺静脉电学隔离术后复发的阵发性患者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心房颤动(AF)病人已达5100000,到2050年患者将3倍于此数。AF的治疗和复发预防十分复杂。常需要连续口服抗凝药预防脑卒中。需要恰当地预防影响AF和AF相关的兼患疾病,根据病人的特征,恰当地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方针。由于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AADs)有其缺点,现已研发出了其他的控制心律或心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40例行介入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选择氯胺酮+咪达唑仑肌注作基础麻醉,术中通过调节氯胺酮+丙泊酚输注速度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低氧血症2例,心律失常3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监测、合理选用麻醉药物是介入手术麻醉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分为心率和心律控制。该项研究目标是评估1991—2007年16年间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和心率控制药物使用情况。对1400例新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分析,评估基线和随访期间心率控制药物(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IA类、IC类和Ⅲ类AADs)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5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心电图P波离散度有效地预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概率及危险度,以及对药物疗效的评价.方法将106例病人分为两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观察组(n=53),非心房颤动患者53例为对照组(n=53).对患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人和非心房颤动的病人进行12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找出最大P波时限(Pmax)及最小P波时限(Pmin),两者差值为P波离散度(Pdisp).同时对患心房颤动的病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给予可达龙600mg/d静脉滴注,连续7天,观察治疗前后Pdisp的变化.结果P波离散度≥40ms时,预测心房颤动敏感性达81%,特异性80%,阳性预测准确度达85%.结论P波离散度对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抗房性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也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新的治疗手段如肺静脉消融等已经有所进展,但是对于很多心房颤动患者,药物治疗仍然很重要。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包括:(1)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常用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2)允许心房颤动存在,通过减慢房室结传导控制心室率,常用Ⅱ类、Ⅳ类和洋地黄类药物。本文回顾了传统的治疗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且对近年来关注较多的一些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射频导管消融可根治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旁路相关的快速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和心脏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明显改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预后,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因为:(1)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常见;经射频消融所根治者很少。(2)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成功率低;即使接受ICD治疗,为了减少心律失常的频繁发作而控制放电复律除颤次数…  相似文献   

10.
高龄合并慢阻肺病人胸部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龄合并慢阻肺(COPD)病人胸部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前戒烟,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雾化吸入或应用解痉化痰药物,呼吸功能锻炼和氧疗,手术在双腔管气管插管复合麻醉下进行,术后施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感染,解痉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支持和氧疗,部分病人予以呼吸支持,结果:术后有7例出现肺部感染,5例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6例出现心律失常,40例病人术后SpO2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例术后给予呼吸支持,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高龄合并慢阻肺病人,积极的术前准备和严格的术后管理,有助于确保此类病人的围手术期安全和康复。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80岁的老人中20%有此终生危险。它常见于心力衰竭、脑卒中,死亡率因而增高。但随机化临床试验反映,各种以维持窦律为目的的抗心律失常药并未能改善预后。最近医、患关注导管消融。几项观察经选择的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败病人的小规模的临床试验反映,它维持窦律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虽然它在寿命和  相似文献   

12.
实施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探求射频消融辅助药物治疗,预防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房颤动(AF)或永久性AF患者的作用。137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消融组)或单独抗心律失常治疗(对照组)。在消融组中,对患者实施腔静脉-三尖瓣和左下肺静脉(PV)-二尖瓣峡部消融+环PV消融。  相似文献   

13.
心房纤颤(AF)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体外除颤有许多副作用。Ortiz等已建立心外膜低能量转复心房纤颤的动物模型。本文首次报告此方法对心脏手术后AF电复律的可行性和效果。连续观察100例心脏手术病人,其中89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目前一致认为心房颤动是发病率、病死率都很高的疾病之一。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受到重视,上游治疗通常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他汀类和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这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心房颤动的一、二级预防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麻醉期处理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柝41例被施行OPCABG病人的临床观察和处理资料。结果:39例病人痊愈出院,有2例改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其中术中急性循环衰竭死亡1例。3周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结论:在麻醉期合理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维护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备好体外循环及采取血液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药物是心房颤动治疗的首选,由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心脏外的不良反应,故而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受限。近年一些新药的研制给心房颤动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现就心房颤动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莫雷西嗪(Moricizine)为芬噻嗪的衍生物,通常认为是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经验尚有限。作者评价了莫雷西嗪治疗心房颤动(AF)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莫雷西嗪治疗的85例复发性AF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排除近90天内发生过心肌梗死、存在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糖尿病(DM)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应用动态心电监测DM者(A组)100例,分析手术前、中、后室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并与非DM者(B组)285例比较。结果A组36例(32.72%)发生显著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高于B组47例(16.8%),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中、术后高危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中、术后与术前相比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M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DM者,且术中、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术前。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治疗尤为重要。胺碘酮类似物、选择性心房离子通道阻滞剂、缝隙连接调节剂、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给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射频消融不断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外科Cox-maze-Ⅳ消融术也在不断发展。现就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的治疗选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包括应用新抗心律失常药物、手术治疗及植人心脏除颤器(ICD)。作者评价了这类病人在接受当代治疗情况下长期存活的一些指征。方法将平均年龄为62±13岁,存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369例患者(男性282例、女性8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室性心动过速者212例(57%),心室颤动者94例(25%),心室颤动晕厥者63例(17%)。其心功能情况:无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者204例,心衰Ⅰ~Ⅱ级者117例,Ⅲ~Ⅳ级48例;接受药物治疗者221例,手术治疗者47例,植入ICD者75例,未接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