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成分输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包括输血疗法在内的各种治疗手段均具独特性,尤其是早产儿神经、呼吸、循环、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造血系统更是因胎龄、出生体重和日龄不同而变化,且易受多种生理、病理因素影响,令新生儿输血治疗中不确定因素增多,临床操作更复杂。下面,笔者就新生儿血液系统生理病理,血液成分输注、输血技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虽然在超低出生体重(VLBW)的婴儿中贫血常见。但是缺乏被广泛公认接受的红细胞输血指针。1994年,对德国的391家医疗机构的儿科进行了关于VLBW婴儿输血策略的问卷调查。收回调查表208份。有51家儿科报告他们未收治VLBW婴儿。因此调查结果是来自这157家完成的问卷调查表。其中54%医院每年收治30例以下VLBW婴儿,52%VBW婴儿被每年收治小于50例VLBW的婴儿的儿科接收。VLBW婴儿中总的输血率范围为0~100%(平均65%)。输血率高低随儿科规模增大而降低,这表明输血指针少变化。输血指征的变化基本上并不取决于婴儿产后的天数和呼吸支持的需要。34%的间  相似文献   

3.
288例婴儿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婴儿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部分不一致,国内已有文献报道[1,2],为了保证正确鉴定婴儿ABO血型及安全输血,笔者从1995年1月~1999年12月对住院输血婴儿作ABO正反定型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婴儿ABO血型的鉴定及应用于临床输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6个月内婴儿ABO血型正确定型方法及影响因素,采用常规血清学法、凝胶柱法及PCR-SSP3种方法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血型鉴定。结果表明:在使用不同方法检测婴儿ABO血型结果不符的33例中,常规血清学方法32例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不符,1例是由细菌感染产生类B抗原所致的假相合。凝胶柱法可正确定型27例,正确率84.4%。PCR-SSP法可对所有标本做出正确定型。凝胶柱法与PCR-SSP法有显性差异。结论: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ABO血型鉴定,推荐采用凝胶柱技术。凝胶柱法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相符的婴儿输血采用同型输注,但若婴儿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考虑到类B抗原引起的假相合。凝胶柱法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不符的婴儿输血时使用O型洗涤红细胞等成分血,待PCR-SSP法分型结果做出后,改为同型输血。  相似文献   

5.
60年代晚期,人们首次注意到交换输血的新生儿发生症状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问题,同时发现CMV血清阳性血输给血清阴性母亲宫内致使母亲和婴儿都获得CMV初次感染。Luthardt等发现,20例母亲为CMV血清阴性经CMV阴性血换血的婴儿,无1例感染CMV,而15例血清阴性婴儿用血清阳性血液换血后,有8例(53%)被感染。同时发现从CMV血清阳性母亲被动获得的抗体,对预防和减轻由输血或母亲的CMV感染似有一定作用。 Ann Yeager曾报告了两例因输血并发症状性CMV感染的早产儿。她继而对151例婴儿  相似文献   

6.
随着输血材料研究的深入,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逐渐减少,人们对输血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医用生物材料与血液间接或直接接触,将对血液中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及血浆蛋白等成分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血栓形成、溶血、补体系统激活及血液中有形成分改变.医疗器械的血液相容性评价是医用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介绍输血技术的研究进展,自身输血为何能得到广泛应用,进而阐述了3种自身输血方法的涵义,各种输血方法在临床的应用,以及常见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背景及目的极低出生体重婴儿是输血较多的患者之一。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引入严格的输血指征后是否能降低这些婴儿在出生的最初4周内的红细胞输注需求。材料及方法本次研究是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婴儿被分为遵照儿科  相似文献   

8.
婴儿及儿童急性失血病因很多,差别较大;救护措施必须根 据儿童失血具体病因及生理状况而定。产后立即发生的胎母失血,双生儿输血及其它产科事故为婴儿急性失血的主要病因。新生儿期,颅内的,肺部的,胃肠的出血和手术后失血为主要病因。在稍后的婴儿期及幼年期,大多数输血发生于手术中或术后,通常是因为脓毒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集所致心脏呼吸障碍,或创伤治疗后继发症等原因引起术后输血。还存在着一些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和输血技术的迅猛发展,输血在临床治疗工作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在多发伤、大出血、血液病、各种贫血等病人的抢救和治疗中尤为重要,高新技术在输血领域中的应用,临床用血和成分输血日益广泛,科学、合理、安全输血日趋完善.卫生部对各级各类医院的红细胞使用率和成分血使用率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作为医院等级评审的硬性指标.现将我院6年来临床用血及成分输血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术前信息化自体输血评估流程对开展自体输血工作的促进作用。方法统计对比2012年1月—2017年9月本院自体输血例数及总量、主要手术科室的贮存式自体输血量及手术患者自体输血率、2016年1—9月与2017年同期全院及外科各种形式的自体输血例数及数量情况。结果 2016年本院贮存式自体输血和术中自体输血的例数、输血量均高于以往各年; 2017年1—9月的自体输血总量相比2016年同期增加了39. 9%,其中贮存式自体输血量相比却减少了19. 2%,而术中自体输血量相比增加了53. 2%。结论借助信息系统开展术前自体输血评估流程,加强了输血科、麻醉科和临床科室三方之间的沟通,对自体输血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再谈输注新鲜全血的不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随着血液分离技术和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输血已从传统观念的输全血逐渐发展为成分输血,输血的应用范围也从原来的单纯替代性治疗发展为包括干细胞移植等重要的治疗技术.输血治疗在近半个世纪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确掌握输血的适应证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输血;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及回收式自身输血等自身输血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大量异体血的应用.成分输血的推广,可以有效减少和防止大量输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保证患者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受血者输血前血源性传染病5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量事例证实输血在临床抢救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流行病学调查又发现输血是传播血液性疾病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从1991年规定对献血员进行全面筛查,同时不断完善输血技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各种成分血,使血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是由输血引发的传染病也屡见报道,其中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下称乙肝)和丙型肝炎经由血液传播的比例之高、危害之重尤为人们所关注。因此,为了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明确责任,维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权益,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及防止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是我国第一本融输血与检验为一体的科技期刊。刊号:CN34-1239/R。本刊以各采供血机构、输血相关单位、医院检验科及从事采供血相关业务(含管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设有临床输血及检验(包括临床血液学、生化、微生物免疫、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管理、论著、综述、讲座、经验交流、输血与护理、个例报告、质量控制、学术会议消息等栏目,欢迎投稿。2来稿要求2.1来稿应选题新颖,论点鲜明,数据准确,必要时数据应作统计学处理。论据充分,结论明确,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较强的科学性及逻辑性。文句要求严谨、明确、通顺达意,…  相似文献   

14.
作者调查了114例出生于巨细胞病毒(CMV)抗体阴性的母亲输血新生儿及28例出生体重不足1250g、母亲为CMV抗体阴性和抗体阳性的新生儿。在他们输血后6-12周的住院期每周作病毒培养,每月作血清学检查。在126例母亲为CMV血清学阴性的婴儿中仅1例(0.8%)发展为CMV血清学阳性;16例母亲为CMV血清学阳性的婴儿中有1例发展为CMV血清学阳性,这两例均分泌病毒,对CMV呈IgM反应。在作者医院,出生于CMV血清学阴性母亲的婴儿每输1单位血细胞,发生输血感染CMV的危险性为0.16%,若每输1单位血清学阳性  相似文献   

15.
药物防范输血反应必要性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1]等.由于血源质量的保证和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及血液交叉配合检验技术的完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已达最低极限,但临床上仍广泛采用输血前给予药物以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2].是否有此必要?为此,笔者将对照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地区近年来临床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血及完善血液预警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宁波地区5家综合性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患者输血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 793例患者接受120 129袋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及冷沉淀成分输血,103例患者发生126人次各种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性输血反应(50.8%)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36.50%)发生率最高。4种血液成分中,输注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冷沉淀最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加而升高。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对改善临床输血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输血疗法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时代,但根据我们对一些病人及家属的了解,发现大部分病人和个别医生却不懂得用血的基本规则和规程,还存在着输全血、多输血的误区,甚至认为输血只对身体有益而无害的观念.有限的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因此增强输血意识,了解输血规程对病人及临床医生指导用血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输血疗法虽是小儿恶性肿瘤与血液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但由于小儿 (特别是幼儿和婴儿 )正值生长发育阶段 ,各器官系统尚未成熟 ,与成人存在生理解剖和血液免疫学差异 ,成人的输血常规不适用于小儿。根据恶性肿瘤和各类血液病治疗的不同需要及小儿特点 ,正确应用输血疗法 ,对患儿恶性肿瘤与血液病的转归有重要影响。另外 ,由于恶性肿瘤和血液病患儿长期生存率的提高 ,使输血并发症更加严重。因此 ,儿科医生和输血工作者应注意研究小儿的输血特点、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安全合理地应用输血疗法 ,包括最合适血液成分的应用 ,以期提高疗效的同…  相似文献   

19.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及优点。方法 将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3月 ,1 5 8例行脊柱手术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 ( 71例 )和对照组 ( 87例 )。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 ,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两组病例的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 ( 1 79± 4 0 .2 )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 ( 795± 6 9.9)ml,两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两组术后各时相点的血红蛋白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实验组中仅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的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行脊柱融合、内固定等大中型手术时出血量较大 ,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明显减少异体输血量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异体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对于出生4个月内的婴儿,输 ABO 和 Rh(D)相容血时,常规认为如果首次检查无意外的同种抗体,则以后不必每次输血都作红细胞相容试验。其根据是:(1)新生儿 T 和 B 淋巴细胞不成熟,不能产生红细胞抗体;(2)婴儿早期输血可因“获得性耐受”机制而不产生同种免疫。作者为了用临床资料来直接证实这一观点,对出生4个月内的婴儿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