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于保定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117例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63,接受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和对照组(n=54,仅接受C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清除率、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尿激酶总量、溶栓持续时间、住院时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肌酐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是否发生死亡、肺栓塞、大出血、血管夹层或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达到Ⅱ级以上的血栓清除率,且两组患者的血栓清除率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评分、D-二聚体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患者的静脉通畅评分、D-二聚体水平、静脉通畅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尿激酶总量少于对照组患者,溶栓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住院期间,联合组5例患者发生出血现象,其中,穿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ST性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6月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有血栓负荷,随机分为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治疗组(30例),同期应用替罗非班未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术后患者的心肌梗死血管血流变化(TIMI分级)、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ST段回落程度、出血性并发症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即刻(TIMI)血流、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ST段回落程度、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致命性出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健侧股静脉预防性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 F大腔鞘管,50 mL注射器负压抽吸髂股静脉血栓。112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后给予肝素抗凝。结果:出院时膝上、下15 cm处健、患侧周径差分别降为(1.34±0.57)cm和(0.93±0.42)cm,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7、23.99,P均<0.05);随访36个月,随访率97.88%(231/236)。术后水肿、色素沉着和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12.99%(30/231)、8.23%(19/231)和0;随访疗效优92.21%(213/231)。支架植入患者随访均通畅。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髂股DVT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能够明显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86例急性心肌梗死(A埘)后30d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至2006年2月86例AMI后早期CABG病例,其中24h内手术12例,1.14d手术46例,14—30d手术28例。采用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 54例,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CABG 32例。旁路血管1—5根,平均(2.80±0.95)根。术前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6例,术中或术后置入5例。结果 死亡8例,手术死亡率为9.3%。其中死于循环衰竭4例,多脏器衰竭2例,左室后壁破裂和左心衰竭各1例。术后出现频发室性早搏18例,房颤16例,短阵室速3例,肺部感染4例,开胸止血2例。结论 AMI后30d内行CABG是可行的,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在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吻合确切的情况下,体外循环下或非体外循环下手术都是很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机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时机对术后30d死亡率的影响。方法233病例分为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两组,对多个风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以确定AMI后不同时段手术是否为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233例中男176例(75.4%),女57例(24.5%)。年龄34~86岁,平均(65.6±9.2)岁。平均移植血管(3.46±0.89)支,137例(58.8%)应用乳内动脉137根。总死亡率4.3%(10/233例)。AMI距手术时间≤3d者,手术死亡6例(14.6%,6/41例),较心绞痛组3例(2.3%,3/130例)显著增高(P=0.033);4~10d者1例(2.7%,1/37例)与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1~30d者无手术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3d后行冠脉旁路移植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腔导管抽吸术联合置管溶栓及血管成形术治疗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74例BCS合并IVC新鲜或以新鲜血栓为主的混合血栓患者分为血栓抽吸组(32例)和单纯溶栓组(42例)。血栓抽吸组接受大腔导管抽吸联合经导管溶栓及血管腔内成形术,单纯溶栓接受行经导管溶栓及血管腔内成形术,比较2组血栓清除效果、溶栓时间、溶栓药用量及并发症。结果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血栓抽吸组平均溶栓时间、尿激酶平均用量少于单纯溶栓组(P均<0.05)。血栓抽吸组Ⅲ级血栓清除12例、Ⅱ级19例、Ⅰ级1例,单纯溶栓组分别为17、20及5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血栓抽吸组2例(2/32,6.25%)、单纯溶栓组3例(3/42,7.14%)出现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大腔导管抽吸联合溶栓及血管成形术治疗BCS合并IVC血栓可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使用抗血栓泵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1823例患者随机分为抗血栓泵组和对照组,两组围手术期均行抗凝治疗,术后制动8 h。抗血栓泵组在制动期使用抗血栓泵。术后24 h内观察并判断 DVT形成情况及动脉穿刺处渗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结果:抗血栓泵组DVT形成的发生率为0.1%(1/910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5%,23/913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渗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栓泵是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DVT形成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急性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疗效.方法:选择经我院确诊的120例AMI患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急诊PCI和择期PCI治疗方式.结果:急诊PCI组在治愈率和心绞痛发作率方面明显优于择期PCI组,在总有效率及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诊PCI与择期PCI相比,其治疗效果更具优势,若在治疗时联合使用基础药物治疗,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PMT联合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4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PMT联合CDT治疗(PMT组),40例行单纯CDT治疗(CDT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尿激酶用量、手术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0 d内截肢率、再次手术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PMT组和CDT组的尿激酶用量分别为(56.67±8.16)万U和(106.50±47.56)万U,手术时间分别为(103.33±25.57)min和(72.13±25.74)min,溶栓时间分别为(24.96±12.52)h和(61.20±29.24)h,住院时间分别为(7.13±2.52)d和(9.35±2.6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16.7%vs 17.5%)、术后30 d内截肢率(12.5%vs15.0%)、再次手术率(4.2%vs 7.5%)及死亡率(8.3%vs 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缺血时间患者的缺血改善情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PMT联合CDT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在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和单纯CDT相似,但可降低溶栓药物用量、缩短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Indigo血栓抽吸系统在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8~11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6例Indigo血栓抽吸系统治疗的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材料,总结操作技巧及血栓清除效果。结果患者血栓清除率均大于90%,技术成功率100%,血栓抽吸过程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出血、肝肾功能损伤、低血压、头晕、心慌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都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Indigo血栓抽吸系统是治疗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方法对486例AMI患者(包括10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37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回顾分析术中和术后1周内的并发症。结果所有486例患者中,无复流4例(4/486,0.82%),慢血流6例(6/486,1.23%),冠状动脉破裂2例(2/486,0.41%),急性血栓形成3例(3/486,0.62%),冠状动脉内夹层1例(1/486,0.21%),支架脱落3例(3/486,0.62%),死亡6例(6/486,1.23%)。结论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抽吸导管途径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收集STEAMI接受PPCI治疗且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患者48例,均接受血栓抽吸治疗后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根据不同给药途径分为抽吸导管组(n=23)和指引导管组(n=25),比较两组PPCI手术结束时心肌梗死溶栓验(TIMI)试血流分级、心肌组织灌注(TMPG)分级、PPCI手术时间、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比例、术后7天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抽吸导管组和指引导管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百分率、TMPG 3级百分率、心电图ST段回落≥50%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PCI手术时间、术后7天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STEAMI患者P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经指引导管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我科203例老年 AMI患者,32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9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73例行急诊PCI治疗(PCI组)。比较3组血管再通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病死率。结果: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为66.3%,PCI组为97.3%(P<0.01)。住院期间,对照组、溶栓组及 PCI 组间 LVEF 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9.4%、7.1%和4.1%,对照组与溶栓组、溶栓组与P C I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PCI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溶栓再通和 PCI 成功患者住院期间 LVEF和心肌缺血发生率(分别为16.9%和8.5%),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1.5%和2.8%)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1±2.5)年、(3.6±2.4)年和(3.4±2.3)年,随访期间心梗再发率分别为23.1%、13.8%和7.4%,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1%、55.2%和19.1%,需要再次行血运重建率分别为61.5%、42.5%和11.8%,LVEF值分别为0.456±0.121、0.568±0.132和0.615±0.115,病死率分别为15.4%、9.2%和5.9%,PCI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和溶栓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 AMI患者急诊PCI治疗的近期和远期预后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与随访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102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干预组增加个性化健康教育和随访,包括完成"AMI患者个体化危险因素评估计划表",制订个体化的行为改变措施以及出院后1、3、6、12个月定期的门诊、电话或QQ随访。结果干预后1年,两组戒烟、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运动4个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的血压、空腹血糖均有明显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和随访能有效改善AMI患者PCI术后1年危险因素,效果优于常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2DS)技术观察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室局部心肌径向收缩功能改变有无差异。方法将63例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33)和多支病变组(n=30),另选志愿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记录PCI术前、术后3个月及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部水平18个室壁节段的二维灰阶图像。应用GE Echo PAC软件测量左心室短轴各室壁节段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PCI术前大部分心肌节段和术后3个月部分心肌节段的左心室收缩期短轴峰值径向应变减低(P〈0.05);单支病变组PCI术后3个月73.51%(136/185)心肌缺血节段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多支病变组54.11%(158/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冠状动脉病变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径向收缩功能改善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联合Gensini评分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8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术前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检测MPV,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术后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6例中,PCI术后36例发生MACE(MACE组),150例未发生MACE(非MACE组)。2组间总胆固醇(TC)、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MPV、Gensini评分及病变累及冠状动脉3支血管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V、Gensini评分、Plt、NT-proBNP及病变累及冠状动脉3支血管是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以MPV(阈值0.86 fl)联合Gensini评分(阈值82.17分)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MACE的ROC曲线AUC为0.92[95%CI(0.87,0.98)],敏感度为92.70%,特异度为83.33%。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MACE的发生与术前MPV及Gensini评分有关;MPV联合Gensini评分可用于筛查PCI术后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8.
非体外循环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停跳非体外循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血管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体会。方法61例AMI病人施行不停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年龄(64·8±7·2)岁,术前持续心绞痛,静脉滴注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不明显,心肌酶升高(3·5±1·8)倍,肌钙蛋白升高(10·9±4·1)倍。随访12~24个月,平均(15·7±3·1)个月。结果AMI发生到OPCAB完成的平均间隔(115·8±15·1)h,平均远端吻合口(3·4±0·7)个,病死率3·28%(2/61例)。术后心绞痛消失,心功能恢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应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收集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择期PCI组(44例)和药物治疗组(46例)。于入院时和3个月时应用RT-3DE测量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LVEF)。结果择期PCI组患者的LVEDV、LVESV各测值明显小于药物治疗组(P0.01),而LVEF明显大于药物治疗组(P0.01);LVEF的减小与LVEDV的增大呈负相关(r=-0.653)。结论择期PCI治疗能显著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重构并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应用RT-3DE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心腔的立体结构,更好地测定LVEDV、LVES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