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 ,其典型症状和体征与“骨痿”极其相似[1]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肾脉微滑为骨痿 ,坐不能起 ,起则目无所见。”《素问·痹论》指出 :“肾痹者 ,善胀 ,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以上描述如骨痛、畸形、筋骨拘挛、视物昏花等 ,几乎囊括了骨质疏松症的所有症状 ,这说明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证候和病因病机均有较详尽的记载。笔者以下 ,就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作一归纳探析。1 肾虚为本历代医家多从肾与骨的关系出发 ,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内经》云 :“肾者主骨生髓” ;《医经精义…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的发性骨质疏松症由衰老和绝经所引发。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虚是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肝主疏泄、藏血,女子以肝为先天,肝郁与该病发生有密切关第;瘀血亦是导致导质疏松症发生的不可忽视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尪痹在临床上属疑难杂症,类似现代医学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笔者取历代医学家之长,结合临床治疗实践,在古方的基础上随症化裁,治疗此类病人50余例,多获良效,现简述如下。1病因病机1.1素体肾虚《素问·逆调论篇》说:"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肾居人体之下焦,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主骨。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  相似文献   

4.
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证型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随着年龄而出现的常见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与祖国医学“骨萎”更似接近。基于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所以将OP的中医辨证归属肾虚证说为所公认。但是还有很多学者认为本病还有如脾虚、肝郁、血瘀等辨证分型。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力图探讨其辨证的实质,以有助于OP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以下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由五脏六腑组成,肾属五脏之一。它不同于西医学上肾的概念,西医的肾只是人体的排泄器官,而中医认为肾为机体的阴阳之根,先天之本。中医"肾"的功能涉及到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生殖、脑髓、骨骼、造血、呼吸、排泄、五官等多个方面,肾的功能减退就导致肾虚。现浅述肾虚的临床表现。1肾的生理功能[1]1.1藏精、生髓、充脑、主骨:肾所藏之精,被称作肾阴,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生殖发育的根本就是男女媾精之精;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就是水谷化生之精。肾精又能化生血液。其他脏腑阴虚,久之  相似文献   

6.
从"肾"论治骨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藏精、生髓,髓又充于脑和骨,肾精充足则骨骼坚强有力,反之则骨骼萎软不用。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髓,肾主骨,是谓五主。”《素问·六节脏象论篇》:“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笔者依此理论从肾论治多种骨伤科病症,每获佳效。现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肝、肾与筋、骨联系密切。肝、肾同源,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肾为先天之本,女子又以肝为先天,两脏同源,主精血,养筋骨。绝经后女性气血亏虚,各脏腑功能衰退,肾虚精亏、肝血不足,肾虚则髓空骨枯,肝虚则筋骨失濡,由虚而致血瘀,影响气血之运作,不能发挥血的濡养作用,终致“骨痿”不用。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该文通过肝、肾两脏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结合古今医学对“肝肾同源”的认识,从肝、肾互为母子、精血互化、藏泻互用、阴阳互滋互制、经络互通5个方面,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更多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肾的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纳气,生髓主骨及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宜秘不宜泄。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主人的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故中医又称肾为“先天之  相似文献   

9.
[答]“肾无实证”,系宋代医家钱乙的理论。主要观点是,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藏,藏真阴真阳,主生殖发育,主骨,生髓,通于脑,又主水,主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肾精,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是骨代谢类疾病,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因"肾主骨",故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关键在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肾虚。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可以生髓强骨,肾精亏虚则骨无以充,使骨矿含量下降,骨密度降低而发为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补肾法治疗绝经期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古籍中虽未见有关女性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记载 ,但就与其相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论述却屡见不鲜。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肾主骨”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 :“肾者……其充在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肾生骨髓” ,“在体为骨” ,都是说明肾主骨生髓 ,即骨与髓均为肾之所生。《医经精义》亦云 :“肾藏精 ,精生髓 ,髓生骨 ,故骨者 ,肾之合也”。“精足则髓足 ,髓在骨内 ,髓足则骨强”。提出了肾脉精气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骨骼的生长、壮健与再生。《素问·痿论》又云 :“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老龄化 ,研究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已逐渐成为热门。中医着力发扬“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优势 ,不但疗效确切 ,且有整体调理的作用 ,正日益受到重视。针灸介入这一领域由来已久 ,但进行系统地观察、研究还是近几年兴起的。1 临床研究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 ,肾精亏虚必然导致骨髓失养而痿软无力 ,这是根本 ;同时脾为后天 ,与肾关系密切 ,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 ,故脾虚也是一个重要病机。本着这些理论 ,针灸选穴多以补益脾肾为主。有人〔1〕统计了 2 1篇有关文献 ,使用频率在 10次以上的穴位有 :肾俞…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从肾论治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中医“肾”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并主要从骨矿含量的来揭示祖国医学“肾茂精,主骨,生髓”理论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认为:肾虚是老年性骨质疏松发病的主要内因,治疗当以补肾,填精,补肾中药能同时多层次的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增加骨矿含量,延缓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为今后开展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老年性痴呆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疾病。文章从"肾"而论其病因病机,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肾虚则脑髓不足,神机失用。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肾精亏虚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形成渐进性病理改变。因此,肾的兴衰对老年性痴呆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则骨髓失养;脾为后天之本,"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壮实乃骨髂强壮的力学保证。"肾之合骨也,……其主脾也。"脾虚,运化无力则肌肉痿弱,肾精化生乏源则骨髓失养,终致骨痿。脾肾不足是骨痿形成的主要病机,补肾健脾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则。该理论经大量实验室研究所证明,并经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OP)属于中医“骨痿”的范畴,认为肾虚为SOP发病的根本原因,脾虚为其发病的关键因素,其病机主要以脾肾两脏虚损为本。脾肾二脏为先后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脾主肌肉四肢,脾肾与筋骨相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骨骼与肌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脾肾两虚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证型。故补肾健脾壮骨为SOP的治则,同时应根据其兼夹瘀血、气滞和痰湿等,辅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化痰祛湿。基于脾肾相关理论优化中医药防治SOP的诊疗方案,可为中医药临床治疗SOP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肾虚"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是单位骨体积内骨量减少 ,松质骨的骨小梁变疏松 ,皮质骨变薄 ,从而产生腰背四肢疼痛、体态改变以致出现“龟背”甚至骨折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伴随年龄增加妇女绝经的骨质疏松症属原发性 ,是由于绝经造成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 ,影响正常的骨代谢 ,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 ,骨量逐渐丢失 ,造成骨质疏松。1 中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骨质疏松的临床主证及发病机理当属中医的“肾虚腰痛”、“肾精不足”、“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肾密切相关。肾藏精生髓主骨、主水、主生殖和生长发育。肾藏精 ,精化…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学理论基础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病名古虽未见,但关于肾与骨之间的生理、病理及肾虚导致骨病症状的描述,说明了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因病机,因而治疗上立足于扶助肾气。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如《素问·宣明五气》中“肾主骨”、《灵枢·本输》中“肾藏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19.
总结匡建军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经验。匡建军认为骨质疏松症内在因素是“髓减”,认为骨赖髓以充养,精能生髓,髓能养骨,则髓足骨强。肾虚导致髓减,髓减则生骨无源。匡建军在治疗上提出“益肾填髓”的学术观点,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目前临证治疗骨质疏松症多局限于肾本身,忽略了多脏腑的调和失司使髓化生无源,匡建军则从脾气、肝血、心火、神志4个方面根据不同情况论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0.
浅谈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中医学属于“骨痿”、“骨瘅”范畴,病机为肾虚、脾虚与血瘀,以肾虚为主。中医认为骨的生长发育与肾精盛衰关系密切。肾精充足的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肾精亏虚,骨骼失养而萎弱无力。脾虚则是此病的重要病机。肾所藏之天生之精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肾精亏虚,骨骼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必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