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原因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迟发血肿患者,6例直接于着力部位钻孔探查后清除血肿,包括2例钻孔探查阴性的26例进行术中CT检查,确定血肿部位及类型后再行血肿清除。结果:存活20例(62.5%),其中恢复良好7例(21.9%),中残6例(18.8%),重残7例(21.9%),死亡12例(37.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处理迟发性颅内血肿时灵活运用不同的救治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并去除大骨瓣减压。结果行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72例,良好36例,中残17例,重残9例,植物状态生存6例,死亡4例。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能基本彻底清除,行大骨瓣减压可以缓解术后脑水肿,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超在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对指导对侧迟发性血肿手术的价值.方法 将采用B超在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应用20例颅内血肿患者,与同期采用经验开颅探查手术的20例患者在手术疗效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GOS评分,恢复良好15例,轻残3例,重残2例;对照组GOS评分,恢复良好15例,轻残3例,重残2例.两组对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B超在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实时应用方便,能准确发现对侧迟发性血肿,可以广泛应用于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4.
杨磊  黄斌  冯屹  刘开生 《广西医学》2010,32(1):89-9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2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迟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是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28例术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恢复良好4例(14.3%),中残6例(21.4%),重残4例(14.3%),死亡14例(50.0%)。结论术中彻底及时地清除迟发性血肿,控制收缩压,过度换气及采用脱水剂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8例经头颅CT、MR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相应的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12例同时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8例于术后1~3天经CT复查证实后再次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按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5例(17.9%),中残8例(28.6%),重残6例(21.4%),植物生存1例(3.6%),死亡8例(28.6%)。结论重度颅脑外伤颅内血肿常规复查CT、MR检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防治措施。方法:重型颅脑外伤术程中发生急性脑膨出85例,选择大骨瓣切口,切开头皮及骨窗形成,选择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可能发生脑膨出20例,用低温生理盐水(4~10℃)冲洗脑膜使脑温下降。结果:急性脑肿胀组中恢复良好1例,中残4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19例。颅内迟发性血肿组中同侧脑内血肿24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2例;对侧硬膜下血肿3例恢复良好2例、重残1例;对侧硬膜外血肿13例恢复良好8例,重残2例,死亡3例。广泛性脑挫伤组中恢复良好2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5例。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开颅去骨瓣与全身亚低温降温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恢复良好62例(69.66%),重残19例(21.35%),死亡8例(8.99%)。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其损伤小,疗效好,操作简单实用,费用低廉,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加快血肿清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天幕缘切开术治疗嵌顿性小脑幕裂孔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嵌顿性小脑幕切迹疝病人的救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6月~2007年7月间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嵌顿性小脑幕裂孔疝21例的临床资料,全组均行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行颅内血肿清除并充分的内外减压术,同时加行天幕缘切开术。结果:随访6月~2年,21例中恢复良好4例,中残4例,重残2例,迁延性昏迷2例,死亡9例。结论:天幕缘切开术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嵌顿性小脑幕裂孔疝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发生脑膨出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按GOS评分恢复良好6例,中残3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0例。结论术中急性脑膨出以迟发性颅内血肿多见,应尽早采取措施,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颅脑创伤多发性颅内血肿病情重、变化快,探讨针对不同血肿特别是迟发血肿采取的手术处理方法 ,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 紧急清除较大的、占位效应明显的血肿,去骨瓣减压,手术中若出现急性脑膨出及时行对侧钻孔探查或复查CT。结果 手术29例中,恢复良好12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5例。结论 颅脑创伤多发性颅内血肿在术中、术后要注意迟发性血肿的形成,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早期诊断解除压迫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3.
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脑膜瘤术后血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是否影响脑膜瘤术后血肿的发生,拓宽血液回收机在开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90例择期脑膜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M组(实验组,n=60)和C组(对照组,n=30),M组病人采用美国Haemonetics Cell-Caver5血液回收机,行术中血液回输,分别于失血前、失血后、回输后监测血气、Hb和Hct.C组病人根据术中出血情况输注异体血.随访两组病人术后输注异体血的量、术后血肿发生情况及感染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Hb和Hct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两组病人术后输注异体血量相似.术后血肿无显著差异.M组术后感染率低.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不会影响脑膜瘤术后血肿的发生,可以安全使用.但应加强围术期的管理,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 6 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 ,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组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及脑灌注压进行持续监测 ,并分别取术后开始治疗时和术后第 3、第 7天的颅内压 ,脑灌注压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术后第 3天及第 7天的颅内压低于常温组 ,脑灌注压高于常温组。根据GOS评分 ,亚低温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均优于常温组。结论 低温治疗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颅内压 ,提高患者的脑灌注压 ,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保来  吕继锋  吴爱群  王南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8):1074-1076,1079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月后的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死亡率及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脑出血的疗效确切,早期应用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59)与观察组(n=63),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ADL评分情况、治疗前后血肿量、治疗前后GCS评分及CSS评分。结果 (1)经治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74.38%)(P0.05);(2)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为I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血肿量均显著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血肿量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4)两组治疗后GCS及CS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均显著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兰德彬  唐渊  赵渝 《西部医学》2010,22(10):1823-182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迟发性血肿引发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和处理策略。方法分析33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迟发性血肿引发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分类,并对治疗方法与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33例患者中双侧开颅27例,存活16例(48.5%),死亡17例(51.5%%)。术后疗效采用GOS标准,于伤后治疗6个月评定结果。术后植物生存2例(12.5%),重残2例(12.5%),中残4例(25%),轻残2例(12.5%),良好6例(37.5%)。结论迟发性血肿是重型颅脑外伤术中引起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中处理正确,可以减少脑膨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硬脑膜开放前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颅脑损伤后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延迟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197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术后DTIH分为DTIH组和非术后延迟性颅内血肿(non-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NDTIH)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生命体征(术前平均动脉压、心率)、初始损伤评分、液体输注种类和输注量、血制品输注种类和输注量、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时机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记录术后30 d内的DTIH及死亡情况,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增加术后DTIH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32例患者发生术后DTIH,发生率为16.2%。与NDTIH组比较,DTIH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显著降低,血肿量明显增加,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比例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OR=4.23,95%CI=1.62~8.72,P<0.001)、血肿量≥100 mL(OR=5.39,95%CI=1.75~9.38,P<0.001)以及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OR=1.54,95%CI=1.27~4.29,P=0.016)是术后DTIH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颅脑损伤后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DTIH的发生可能与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在本院脑外科行开颅手术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20例,研究组患者30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探究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收缩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发病至手术时间、GCS评分、Babinski征阳性、舒张压、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颅骨骨折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经过多因素回顾性分析,颅骨骨折、发病至手术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Babinski征阳性是诱发患者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因素.结论: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影响因素中,颅骨骨折、发病至手术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Babinski征阳性是独立影响因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医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干预,以便可以降低患者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术中出现远隔血肿的检查及处理方法。方法研究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36例颅脑损伤出现术中远隔血肿患者既往病例资料。结果36例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预后效果:术后患者死亡4例,存活32例,出院后进行9个月的随访,其中恢复良好17例,轻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5例。结论术中清除颅内占位、充分减压、降低颅内压及术后减少脑缺血、缺氧等是预防及治疗术中远隔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