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温阳法治疗消渴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学军  高颖  刘敏 《新中医》2006,38(9):6-7
消渴病阳虚临床常见,温阳法治疗消渴源远流长。其病因病机主要有:素体阳虚;年老阳气亏虚;饮食偏嗜伤阳;肥胖痰湿;久病不愈;长期服药损伤阳气;五志过极所伤;房劳过度所伤。消渴病温阳法主要有:温补脾阳法、温补肾阳法、阴阳双补法、温阳益气法、温阳活血法、温补脾肾法、温阳利水法等。  相似文献   

2.
魏文浩 《环球中医药》2011,4(6):457-459
附子,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汉代医圣张仲景最先将附子广泛用于临床,可将其归纳为14法.回阳救逆,主亡阳欲脱证;温阳行水,主阳虚水肿,心悸眩晕;温补肾阳,主肾气不足诸证;温经通阳,主太阳阳虚诸证;温阳透表,主太少两感;温阳消阴,主少阴寒化证;扶...  相似文献   

3.
哮病乃虚实夹杂之证,发时注重标实,平时多谈本虚,然本虚中多论述肺脾肾之气虚,鲜论肺阳虚,且常将肺阳虚与肺气虚一概而论,但临床发现从肺阳虚论治哮病,疗效显著。肺阳虚之哮病是由于肺阳亏虚,水液凝聚为痰,成为哮病之夙根,藏于肺部。每因外感寒邪或他脏阳虚伤及肺阳,引动夙根,诱发哮病。从肺阳虚理论出发,依据肺阳的生理功能,确立了“总宜温补”的治则,从补肺阳、化痰瘀、健脾肾及防燥伤阴等角度治疗哮病。  相似文献   

4.
硬皮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阳虚为本病的发病基础,主要涉及的脏腑包括肺、肾;标实为寒、痰、瘀,痰浊又为标实中之重点,不仅为病理产物,也能成为致病因素.本病的治疗总则为温阳化痰,温补肺肾阳气的同时再兼以化痰,常选用阳和汤加减治疗,针对其他病理产物佐以散寒、祛瘀等驱邪治标之法,根据疾病转归变化,辨证论治,以达标本同治,去除病根.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医杂志》2017,(9):822-824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及肺阳虚证与免疫失衡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慢阻肺的发病机制与机体内环境失稳、免疫系统失衡及适应性调节失常有关,肺阳虚证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临床从肺阳虚辨治慢阻肺疗效较好,可能是温补肺阳可以通过纠正慢阻肺免疫失衡状态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纯阳"常作病理解,以其所病热证多而寒证少,所治之法也多为清凉解热之品。殊不知小儿以阳为用,以阳为体,阳非有余而常不足;如临床常用抗生素治疗小儿,使其免疫力降低,易患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基于"纯阳"之误解与临床寒证多见,论述小儿寒证思维在肺系疾病的应用。小儿阳气未充,易感寒邪,致肺脾肾三脏阳气逐渐受损,且阳气不足则气机逆乱,出现咳嗽、发热、呕吐等一系列病证。治法应以邪之深浅而定,损及上中之阳宜温阳散寒,兼以运脾;肾中真阳受损则宜温潜真阳,以助卫阳,而善温阳者,当以行气为先。临床中小儿肺系疾病诊治应顺其势也,论之以阳,或温散,或温通,或温补,或导之;温阳散寒而不损其阳,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须顾护其阳而勿伐其阳,并附一则经典案例佐证。  相似文献   

7.
咳嗽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宣降失司、肺气上逆是发病的关键。外感咳嗽,辛温与宣降并用,驱邪理肺,宣畅气机,则咳止;内伤致咳,温补肺脾肾三脏,通调水道,排除多余水液,使痰无由生,又可调畅气机,从而减少咳嗽;感染后咳嗽为本虚标实,宜重温阳润肺,则余邪自散,咳嗽得止;素体阳虚者,当温补脾肾,使邪气无由生,咳嗽无由发。因此,对于临床常见症状咳嗽的治疗,应重视温法的应用,然切记以正确辨证为前提,不可一味温补。  相似文献   

8.
论五脏阳虚治法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五个方面对阳虚治法之异同作了论述:即心阳虚,温壮当兼通脉安神;肺阳虚,温肺当佐益气化饮;脾阳虚,温中兼温肾,或兼化痰除湿;肝阳虚,暖肝阳勿忘柔肝体;肾阳虚,阴中求阳,温补常兼泻兼涩。  相似文献   

9.
温阳理论早在《伤寒论》中就有记载,儿科温阳学派源于南宋陈文中,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治疗见长。清代后期随着温阳学派的发展,温阳法在儿科临床得到重视。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注重阳气,善用温阳,常以大剂辛热之姜附治疗小儿疾病。  相似文献   

10.
肺阳虚浅议     
"肺阳"概念很少被提及,在临床上常与"肺气虚""脾阳虚"等混淆。从阴阳互根互用、忽略"肺阳"的原因、肺阳虚的病因病机、古今医家对肺阳的认识、肺阳虚的证治角度来证明肺阳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简版:[摘要]中医学认为,阳入于阴是睡眠活动的本质,阳虚精神失养,阳不入阴是阳虚失眠的主要病机。天雄散以温阳、补阳、助阳、潜阳为主,兼涩精安神,其加减治疗阳虚精神失养、阳不入阴所致的失眠有显著疗效。笔者就阳虚失眠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要点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天雄散治疗阳虚失眠症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之别,综观历代医籍,多记载心阳、肝阳、脾阳及肾阳,甚少提及肺阳。然肺阳却是客观存在的,临床也多有从肺阳虚治咳验案。肺阳理论至今尚未成熟,临床仍未得到广泛认可和深刻的认识。笔者从历史沿革、理论探讨、病因机论述及临床辨治体会几个方面从肺阳虚辨治咳嗽做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温潜法溯源于《伤寒论》,由民国时期医家祝味菊先生明确提出,即以温阳潜镇之法调阴阳、安脏腑。阳虚是抑郁症的重要病机之一,从“温潜”理论出发,临证以阳虚为本、病郁为继为基本病机,进而从心、脾、肾阳气不足角度分别阐述,并采用对应的治法与方药。对于阳虚病郁者,治以温阳固本、行气解郁;上阳不足者,治以温通心阳、重镇安神;中阳不足者,治以温脾开郁、敛阳安神;下阳不足者,治以潜阳封髓、引火归元。辨析阳虚所致抑郁症的具体分型,分而论治,温而潜之,以调理整体气机状态,从而达到温阳、安神、解郁之效。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7,(3):501-502
温阳法作为《伤寒论》的重要治法,至今仍具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文章分别从温阳解表、温补五脏之阳、温经通脉、温阳固脱、回阳救逆等方面,阐述了温阳法在《伤寒论》中的具体应用,冀对中医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肺阳虚与冷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茂山 《光明中医》2007,22(11):38-40
冷哮是一种较难从根本上治愈的疾病.冷哮是中医把哮喘进行分类其中的一个类别.其基本病邪是寒痰内饮,其基本病机是肺阳虚.无论从其发病特点、病理变化特点,还是临床表现以及使用温补肺阳法治疗本病的临床实践疗效来看,均证实肺阳虚是冷哮治疗的病机关键,温补肺阳法是治疗冷哮的有效方法,干姜、细辛二味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6.
仲景擅长温阳之法,特别是《伤寒论》更以六经统治疾病过程中人体阳气的进退变化。太阴者,三阴之表也,为阳气始虚,故在太阴病的治疗过程中,仲景重视阳气的作用。手太阴肺阳为人体主要的阳气之一,在肺病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仲景对肺阳虚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轻者标本同治,善用干姜、细辛、五味子;重者扶正祛邪,更加附子;阳虚重症,辛甘化阳以缓缓图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伤寒杂病论》中阳密乃固思想在临床上的运用,认为发病机理上阳气不足导致卫外不固、二便不固、汗血精失摄,阳气不足、浊阴失镇而上逆,阳虚阴盛导致虚阳、神气浮越;治疗方法上分别予以温阳固表、温阳固二便、温阳止汗止血固精、温阳镇冲、温阳敛阳、潜阳安神;疾病护理上注重固护阳气。  相似文献   

18.
江桦栋  蔡慧君  曹毅 《新中医》2023,55(15):189-192
痤疮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少年。阳虚型痤疮多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痤疮。曹毅教授受郑钦安坎离理论启发,认为阳虚型痤疮的病机以阳虚为本,热象为标,阳郁为根、痰瘀互 结。当坎中真阳不足,阴寒渐盛,离火制约不行,坎离失济,中气不化,内生痰瘀,虚阳上乘郁面而发病。曹 毅教授提出以温补脾肾、潜阳内收,温阳解郁、痰瘀并治为治疗准则,临床上常采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 方治疗,使真阳得复,守相位而不上侵面部,坎离既济,脾气健运,痰瘀无所生,则病渐愈。  相似文献   

19.
历年来在中医古代医籍文献中很少提及"肺阳"者,关于"肺阳"与"肺阳虚"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故通过对"肺阳"及"肺阳虚"相关理论的梳理,以中医学脏腑阴阳体系为理论指导基础,从藏象学说和生理病理的角度对"肺阳"以及"肺阳虚"加以阐述,发现"肺阳"即是肺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和兴奋作用的部分,即"肺之阳气"。而"肺阳"的生理功能又可以归纳为温煦机体、防御外邪、司肺气之宣发、调节全身水液输布和代谢等几个方面。"肺阳虚"则会出现咳喘无力、乏力神疲、四肢不温、畏寒、痰白量多等阳虚不温的症状。从理论和现代实验研究角度都进一步证实"肺阳"的存在,这不但为临床治疗肺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20.
温阳通痹法辨治胸痹体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胸痹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之证。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下焦阴寒过盛,水饮内停,阴乘阳位,二者相互搏结而发病。临床上以温阳通痹法为主辩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