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研究神经电刺激(ENS)对周围面神经端侧吻合后促神经再生的作用,将2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3组,兔双侧面神经颊支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颈支作端侧吻合。右侧为实验侧,术后给予ENS,共5周;左侧不给电刺激,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3、5、15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面神经功能评分,以及神经组织学、电生理和透射电镜等检查。结果表明,各组实验侧颊支有髓神经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颊支神经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ENS在提高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萌出率和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面神经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术与神经移植术在治疗面神经损伤中的效果。方法总结26例使用面神经端侧或端端吻合以及27例耳大神经移植患者的治疗经验,比较术后3个月面神经诱发电位传导速度,并统计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个月和术后3个月面神经诱发电位传导速度均快于对照组或端侧(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面神经损伤后在无张力条件下进行端端或端侧吻合,能更快的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徐明耀  寿卫东  陈菲 《江苏医药》2005,31(11):825-826,F0002
目的 探讨面神经损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面神经损伤的患者手术治疗,手术切口采用腮腺手术进路,术中按循分支找总于的原则,找到损伤面神经残端,将神经两断端置于医用硅橡胶管内并固定之。结果 术后2个月,面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术后6个月面瘫基本消失,术后1年面瘫完全消失。肌电图检查结果同临床症状恢复一致。结论 套管法是一种简单、实用且疗效佳的神经修复法。术前肌电图仪检查有助于确定神经损伤的性质及部位,可辅以神经探测器寻找神经残端,神经必须至少固定在管内5mm以上,修复时机越早越好,不宜超过3个月。  相似文献   

4.
<正>周围神经缺损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1992年Viterbo等[1]学者对神经端侧吻合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通过神经端侧吻合,损伤神经可获得再生。通过药物来提高端侧吻合神经再生质量是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一个新思路。有学者运用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  相似文献   

5.
目的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预防教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胆道损伤患者的胆道损伤原因及手术方法。结果18例胆道损伤患者、1例行胆总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治愈,1例行胆总管端端吻合治愈,16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治愈。结论胆肠Roux-en—Y吻合治疗胆管损伤和术后胆总管狭窄的最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棣 《哈尔滨医药》1997,17(1):34-34
在交通肇事、生产以及意外锐器等开放性损伤中,周围神经损伤多见。特别是桡神经断裂更为多见。手术修复方法颇多,一般普通端端吻合效果往往又很不满意,故而衍生出一些新的神经吻合修复方法,诸如血浆粘合对接法,各种不同方式的桥接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接枝水凝胶医用硅胶膜(简称硅膜)手术修复陈旧性上肢神经损伤缺损18例20条神经,其中肘上桡神经3条,肘部至腕前臂正中神经5条,尺神经12条,术后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全部病例均恢复了痛觉,正中神经、烧神经损伤病例畸形消失,功能基本正常;只神经损伤残留轻度爪形于畸形。手术方法均采用神经改道、减张、神经断端间无张力或微张力下,神经外膜吻合,剪裁相应长度硅膜包裹断端,其长度超过断端上下各1cm左右,将硅膜两端及神经吻合处与神经外膜缝合,术后酌情应用外固定。经过18例病例的术后随访和9例中国兔坐骨神经损伤缺损硅…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针对周围神经离断性损伤 ,大多选择端端吻合的方式进行修复 ,如果神经缺损较长或者在受损区无法找到神经断端时 ,通常采用神经移植方法修复受损神经 ,但可供移植来源有限 ,神经移植的距离过长其疗效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因此 ,2 0世纪初国外学者首先提出可以通过周围神经端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耳乳突手术中面神经骨管缺损或损伤后处理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8例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作手术探查,其中颞骨外伤2例,中耳炎术后复发至面瘫1例,中耳炎5例。发现中耳乳突手术中面神经骨管损伤或缺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对患者术前、术后行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作面神经功能评价。结果神经损伤部位为鼓室段4例,鼓室段与锥段3例,鼓室段与乳突段1例,术中行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术4例,面神经减压术4例,手术前后对所有患者使用House-Brackmann对面神经功能进行分级,随访2年后,观察患者的神经骨管损伤修复效果。面神经减压术中3例恢复至Ⅱ级,1例恢复至Ⅲ级;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术2例均恢复至Ⅲ级,2例恢复至Ⅱ级。结论面神经鼓室段是最易受伤的部位,面神经骨管损伤时间长,损伤程度较重,为面肌功能恢复不良的主要因素,实施早期手术探查损伤位置,采取手术措施进行处理,术后用相关药物治疗,是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时供体神经的选择。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3组,每组10只。A组:端端吻合组,切断尺神经,端端吻合。B组:切断尺神经,与正中神经端侧吻合。C组:切断尺神经,与桡神经端侧吻合。各组分别于术后3月取材进行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端端吻合组优于其他两组。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位端端吻合是神经损伤最佳修复方式。支配两组拮抗肌的神经行端侧吻合后有神经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大血管损伤的经验。方法对11例大血管损伤的初期处理及手术治疗。结果 10例治愈,1例术后窒息死亡。结论大血管损伤,初期有效的按压止血,为抢救和手术争取时机,手术修复大血管操作是抢救患者生命和保全肢体的关键。抗休克与手术同时进行,术前备血充足,手术应在吸引器引导下,有足够的手术视野,切忌盲目钳夹止血,以避免血管、神经、肌腱、和腺体等重要器官的损伤。吻合或修复血管时,要充分游离血管断端,以减小血管两断端张力,防止术后发生管腔狭窄或栓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永久性面瘫的治疗进展和研究方向。方法 以往人们探索使用神经吻合、血管神经吻合的肌肉瓣游离移植等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面瘫的功能性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方法。结果 跨面神经血管吻合成功率可达87%,但技术要求高,组织工程学在永久性面瘫功能修复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结论 与身体其他部位骨骼肌的功能性修复相似,面肌的功能性修复研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3.
行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首先要掌握一毫米小血管吻合的技术,我们利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国产10倍单人双目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了68次微血管吻合的动物实验,应用兔耳的动脉和静脉,先行动脉端-端吻合术,然后再行动脉和静脉的端-侧吻合术,初步掌握一毫米内径的小血管吻合技术后,为三名脑血栓形成病人成功地进行了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获得初步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大鼠面神经烦支切断后采用耳脑胶粘合和显微缝合的对照实验,探讨耳脑胶粘舍修复神经的效果。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耳脑胶粘舍组和显微缝合组,每组10只。以大鼠左侧面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术后8周,采用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和组织学观察,每组余2只取标本做透射电镜观察,评价面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耳脑肢粘合组神经吻合口内慢性肉芽组织较少,神经生长良好,未见神经瘤形成;耳脑肢粘合组和显微缝合组在神经吻合部位近端电刺激后口轮匝肌处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耳脑胶粘合组再生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排列整齐,髓鞘结构基本正常,板层结构清晰。结论:用耳脑胶粘合修复大鼠面神经具有与显微缝合同样的效果,并且手术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5.
李正和  周祥宁 《天津医药》1995,23(4):218-220
产手术引起的医源性面瘫是常见的并发症。中耳乳突的慢性炎症、先天性畸形、过去施行的产手术或外伤使其发病率大大提高。西文总结防治耳科手术引起医源性面瘫的经验,报告神经移植术治疗改良乳突根治术引起的面神经断伤和缺损的成功经验,强调对每例耳科手术患者必须在术毕与术后密切观察,正确记录面神经功能。术毕立即出现的重度面瘫应尽快作面神经探查术并根据面神经损伤的程度进行修复,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2004年收治的15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损伤类型、治疗选择及疗效。结果本组15例中,4例经术前CT和B超明确诊断,9例为术中探查时发现;其中,单纯修补2例,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6例,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4例,行十二指肠损伤段切除十二指肠空肠端端吻合1例;保守治疗1例。另1例外院转来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十二指肠损伤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探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损伤的重要措施。术式选择无定式,应根据损伤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见上臂桡神经损伤及手术修复效果。方法临床常见上臂桡神经经手术及骨折手术损伤进行分类,并对不同情况进行显微手术方法修复桡神经。结果经显微方法对桡神经损伤部位进行松解,直接吻合及神经桥接修复,桡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桡神经上臂区损伤行及时显微方法修复,其疗效好,甚至损伤长达半年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18.
45°斜面血管吻合法在四肢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45°斜面血管吻合法解决血管损伤后血管吻合及静脉游离移植时吻合口口径不匹配、血管数目不对等的新方法及其修复血管损伤的效果。方法自2005年2月设计45°斜面吻合法,即利用45°双斜面端端吻合法、45°双斜面并联吻合法、45°斜面端侧吻合法。经离体新鲜血管实验成功后,在临床上用以修复四肢血管损伤。结果45°斜面血管吻合法可解决临床不同类型的血管损伤。临床用于修复四肢血管损伤13例,获得成功。结论认为该方法是临床血管吻合和血管移植术修复血管损伤的新方法,具有容易成形、简单实用、能增加吻合口直径、可解决吻合口口径差异、移植血管数目不对等的难题,能明显提高吻合口质量,是修复四肢动静脉缺损和大动脉损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26例,手术方法包括神经吻合,神经移植及神经松解,术后积极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结论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准确定位及时进行显微外科修复及术后积极功能锻炼是获得满意效果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神经、周围神经损伤后临床表现为肌肉萎缩,感觉麻木或消失,汗腺停止分泌,神经营养障碍。肌电图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损伤的程度、预后评估临床治疗上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方法选取50例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于病程第5—7d行神经、肌电图检查,记录患侧面神经各支诱发电位的传导速度、波幅以及所支配肌肉的肌电图情况,并与自身健侧作对照。结果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健、惠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损伤程度、预后评估、临床治疗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