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上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有关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章,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纳入116篇文献,针灸处方146首选穴73个总频次819次。所用腧穴归属足三阳经及督脉为主,且督脉及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较为常见;腧穴当中,风池运用累积频次最高;颈夹脊风池、风池百会、天柱风池配伍最为常见;特定穴以八脉交会穴及原穴的频次最为高。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选穴、配伍方面有相当的规律性,对于指导临床及相关针灸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磊  何玲  李慧  乔海法  王强  王渊 《中国针灸》2023,(4):471-47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失语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收录的针灸治疗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2021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腧穴频次及频率、腧穴归经、腧穴分布部位、特定穴使用情况,并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Gephi0.9.5绘制腧穴和经脉共现网络图。结果:共纳入140篇文献,包含146条针灸处方,涉及189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1 211次。廉泉、金津、玉液、百会、哑门为针灸治疗失语症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经外奇穴和经验穴使用较多,使用频次前3位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和任脉,所用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颈项部,五输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玉液-金津、玉液-廉泉-金津和风池-玉液-金津为针灸治疗失语症的高频穴对。因子分析提取的10个公因子为针灸治疗失语症的常用腧穴配伍组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抽动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临床疗效观察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索腧穴选用规律。结果:共纳入56篇文献,涉及56个针灸处方,75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443次。其中百会使用频次最高,常选用的经脉为督脉、胆经、肝经和胃经,使用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下肢,特定穴使用主要以五输穴和原穴为主,最常用的腧穴组合为百会-太冲-风池,对频次≥6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腧穴分为4大类,3类腧穴分别治疗气郁化火、脾虚痰聚与阴虚火旺三类兼证,1类腧穴发挥“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特点。结论:本研究归纳出针灸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选穴特点,为临床针灸治疗本病提供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分析法对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穴位、配伍、分部、经脉、特定穴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85篇,针灸处方285首,涉及腧穴62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588。针灸治疗高血压病以太冲、曲池、风池、合谷、足三里、百会为主穴,并随证加减;高频基础方为太冲、合谷、足三里、曲池;腧穴分布以四肢部为主,占53.2%;归经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共计占63.9%;腧穴使用以特定穴为主,占95.7%,高频特定穴有五输穴、原穴、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高血压病基本方为太冲、合谷、足三里、曲池,多从肝经、胃经、大肠经、胆经论治,多选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用穴规律。方法收集199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严格依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处方数据库,从腧穴选用、腧穴配伍、部位归属、经络归属等方面对用穴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83篇,针灸处方390条,腧穴以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翳风使用频次最高,高频腧穴间的相互组合是常见配伍形式,腧穴分布以头面颈项部为主;所选腧穴经穴、非经穴占比分别为73.78%、26.22%,经穴遍布十四经,以足少阳胆经、任脉、督脉最为常用。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局部选穴为主,配合远端选穴;优先选用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等高频次腧穴进行处方配伍;重视阳经腧穴的运用,并辅以针对性强的非经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与特点。方法 检索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收录的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 纳入94篇文献,涉及腧穴83个,总频次614次。累计频次应用较高的腧穴为颈夹脊、风池、天柱等;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以风池-颈夹脊最多,大部分为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结论 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以选取近部穴位与远端四肢腧穴配伍为主,常选用风池、颈夹脊、天柱、后溪、阿是穴等腧穴,并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临证加减,为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穴处方提供一定参考,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的用穴特点和规律。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等收集1980-2013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此病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180篇,选用腧穴148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合谷、下关、风池、扳机点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四经,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占总频次的41.58%,交会穴、原穴和五输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65.9%。分支选穴中位于前3位的腧穴分别为:第1支阳白、鱼腰、攒竹,第2支四白、颧髎、迎香,第3支颊车、下关、地仓。认为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重视局部穴位,并结合神经分布选穴,配合远端腧穴,注重特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临床针灸治疗眩晕的穴位选择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和眩晕穴位处方选择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的文献,并建立针灸治疗眩晕原始数据库。通过IBM SPSS Modeler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再利用Gephi0.9.2对腧穴数据进行“Fruchterman Reingold”算法建模,进行k-core层次分析,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进行社团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类型文献102篇,提取针灸处方169条,包含103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1163次。其中,使用腧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而足少阳胆经中又以风池穴使用频次最高(128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风池-夹脊穴在腧穴间支持度最高;风池-天柱在腧穴间置信度最高。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得到31个核心腧穴,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聚类得到3个社团。结论 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部,特定穴中以五输穴、原穴以及背俞穴使用较多,而在选穴和腧穴配伍方面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Ovid gateway中199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所有中英文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信息建立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文献数据库,分别统计患者一般资料,经穴、经外穴及特定穴使用情况,经脉取穴及腧穴配伍情况。结果纳入文献51篇,涉及患者4606例、针刺处方51首。使用经穴36个,使用频次215;经外穴20个,使用频次93;特定穴13个,使用频次50。经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2位为廉泉(41)、风池(39),经外穴中分别为金津(20)、玉液(19),特定穴中分别为合谷(5)、足三里(5)。经脉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是任脉(62)、足少阳胆经(47)、足阳明胃经(27),合计使用率达63.3%。统计分析使用频次5次及以上的腧穴配穴情况显示,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以廉泉加风池作基础治疗为主,其使用频次为34(77.3%)。结论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基本方为廉泉、风池、翳风,多从任脉、胆经及胃经等与咽喉项部联系密切的经脉论治。  相似文献   

10.
探索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症的临床选穴规律及特点。检索建库至2019年6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中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症的临床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针灸处方并做规范化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处方选穴进行频次、归经、分布的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及因子分析。共纳入文献102篇,提取针灸处方108条,涉及腧穴65个,总频次654次。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症使用频次前3位腧穴依次为膻中、乳根、少泽;使用较多的经脉为胃经、任脉、小肠经、肝经;腧穴主要分布在胸部和四肢。聚类分析得出以乳根-少泽-足三里-膻中为代表的3个聚类方,因子分析共提取出7个公因子。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症的取穴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局部取穴为主,兼以配合远端取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Wanfang Data、CNKI、CBM、VIP、PubMed近10年收录的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70篇,提取处方73条,共涉及腧穴66个,总频次为371次,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百会、天柱、阿是穴,频次最高的经络和部位分别为足少阳胆经与头项部。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风池-颈夹脊-百会”为核心的处方。对频次≥6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取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重视远近配穴及特定穴的应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等收集1991年-2016年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纳入文献64篇,选穴73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三经,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为主,占总频次的58.07%。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56.71%。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主穴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临床上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的选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近十年来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的有关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描述性和关联性分析。结果:数据库共纳入84个腧穴处方,涉及80个穴位,共792频次;其中攒竹、太阳和睛明穴使用频次最高;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使用频次最高,且膀胱经腧穴使用个数最多;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主要选取头面部及下肢部(包括足部)的腧穴,另外特定穴以五输穴、原穴、背俞穴使用的频次和腧穴数量最多;“丝竹空-攒竹”配伍集使用频次最高。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选穴主要遵循“病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规律,以及远近配穴的原则;多选取眼周局部、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并通过局部腧穴配伍丰富临床选穴处方,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为临床选穴提供了参考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162-168,后插8
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纳入符合要求的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该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30篇,针灸处方321个,腧穴143个,腧穴应用总频次2238次。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百会、脾俞、肝俞;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出现频次最高;交会穴和背俞穴应用频次远高于其他特定穴,腧穴的分布以背部、胸腹部及下肢部为主。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腧穴组合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腧穴是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核心腧穴。结论该研究表明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探索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处方选穴规律具有可行性,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的选穴规律,为临床使用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4年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的临床文献,利用Excel 2007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使用SPSS 23.0及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57篇,针灸处方103条,描述性分析显示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依次为百会、神门、印堂,督脉的选用频次最高,腧穴分布在头面颈项部和下肢部最多,所用腧穴中特定穴占79.41%,交会穴列第一;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置信度和支持度最高的是三阴交-百会-神门,聚类分析得出7个有效聚类群和4组核心穴对。结论 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取穴以督脉为主,遵循局部选穴和远部选穴并重的思想,重视使用交会穴;治疗抑郁性失眠的针灸处方组合规律为在主穴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的基础上结合病机辨证配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选穴规律并对比不同取穴方式的疗效。方法:检索近20年针灸治疗AR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建立AR数据库。分别统计高频腧穴与特定穴信息,对比不同取穴方式的疗效,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QUEST决策树模型识别。结果:共纳入289篇文献,收录384条针灸处方。涉及腧穴99个,总频次为2 430次,迎香、印堂与合谷为频次排前3位的腧穴。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和督脉为主,交会穴是应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单穴、局部选穴及循经配伍治疗AR总有效率均较高,迎香是最主要的单穴处方。因子分析提取出9个腧穴配伍单元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2类腧穴配伍关联聚类处方,以迎香为因变量的决策树模拟出3条精简选穴决策路径。结论:针灸治疗AR以局部选穴与循经配伍为主,注重祛邪和扶正相结合的选穴原则,并提倡配穴方式的多样化,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与QUEST决策树的联合应用为AR的临床选穴提供了3种方向,助力转化医学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自建库至2021年4月收录的针灸治疗PCIV的相关文献,建立PCIV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PCIV的取穴规律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处方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7篇,涉及针灸处方212首、穴位114个;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频次前3位的穴位为风池、百会及足三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和穴组分别为风池-百会(61.12%)、内关-三阴交-风池(18.96%);处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使用频次>20次的穴位分为3类,第1类为肾俞-肝俞-太溪-悬钟-百会-头维-太冲,第2类为丰隆-中脘-天柱-完骨-风池-内关-三阴交-气海-血海-足三里,第3类为风府-大椎-太阳-印堂-颈夹脊。结论:针灸治疗PCIV以补益肝肾、健脾和胃、补益气血、醒脑开窍为主要治法,主要选穴包括风池、百会、足三里及内关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治疗偏头痛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腧穴的使用频率、分布部位、归经、归属特定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腧穴的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腧穴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大成》等28本古籍中有效处方184条,涉及115个腧穴。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使用频次前5为风池、合谷、百会、解溪、攒竹;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关联分析显示腧穴间置信度最高为“合谷-丝竹空”;网络图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合谷-风池”;聚类分析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提示古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脉的腧穴配伍使用,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选穴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ST)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自建库至2023年5月关于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处方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6)分析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篇文献,包含96条腧穴处方、122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为880次,其中风池使用频次最高,归经前3位为督脉、胆经和膀胱经,阳经腧穴使用较多,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及头面四肢部,特定穴以交会穴与五输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印堂-百会、水沟-百会等15个穴对,聚类分析将常用腧穴分为3类。结论: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以通督调神、舒筋缓急和通阳益气为主要治疗原则,首选督脉、胆经腧穴,重用阳经腧穴,局部与远端取穴并用,注重交会穴、五输穴的使用,综合辨治、灵活配伍,以利于规范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并总结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Web of Science、Pubmed中有关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文献,用Excel软件建立腧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分析针灸处方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41篇,涉及腧穴57个,累计使用频次360次,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为百会;经脉以督脉为主;部位以头颈部频次最高;特定穴应用中以交会穴为主;聚类分析得出3个有效聚类群: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丰隆,神门-风池;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相关性最高的是百会-风池-四神聪。结论:现代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取穴原则,以醒神开窍、填精益髓、疏通经络为主要治疗原则,这一结果可为临床针刺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