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刺络拔罐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方法:将8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两组组间比较(P<0.05),刺络拔罐康复组优于康复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对偏瘫肩痛的作用,以及对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康复组30例,电针康复组3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偏瘫侧上肢良肢位摆放、使用肩托、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牵伸训练、超短波理疗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电针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取穴患侧肩髃、肩髎、臂臑、肩贞等,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指切进针法直刺 1~1.5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选择疏密波,治疗20 min取针。两组患者各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患者偏瘫侧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康复组VAS评分降低程度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升高程度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缓解偏瘫后肩痛,改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留针时间浮刺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寻找浮刺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最佳留针时间。方法将120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4组均采用浮刺治疗,治疗后分别留针10 min、20 min、30 min、4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4组治疗前后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4组治疗后不同时间VAS评分、上肢FMA评分和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治疗后VAS评分、上肢FMA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治疗后VAS评分、上肢FMA评分和MB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经10 d、20 d治疗后,C组、D组V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A组、B组(P0.01,P0.05)。结论浮刺能明显缓解疼痛,留针30 min可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4.
曾锴  苏小玲  俞栩喆 《新中医》2021,53(22):89-92
目的:观察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 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观察组给予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超声波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比较2 组治疗前后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抑郁程度及睡眠质量;比较2 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VAS、HAMD-17、PSQ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 组上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 指数(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上肢FMA、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2 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1),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愈显率为72.00%,高于对照组的48.98%(P<0.05)。结论:超声透入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Ⅰ期疗效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肩痛症状,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睡眠质量,改善其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单纯进行现代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45min,1周治疗6次,以2周为1疗程;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针刺,1次/日,每次30min,1周治疗6次,以2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改良的Fugl Meyer上肢体综合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患者VAS、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痛作用明显,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重返社会的时间,临床建议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7,(7):850-85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在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中风后偏瘫肩痛的患者中抽取8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口服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和对照组(口服中药治疗),每组4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度量表评分(VAS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结果:治疗30d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肩部疼痛强度的缓解和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偏瘫后肩痛的症状和上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观察中风恢复期偏瘫肩痛患者采用自拟活血祛痰通络汤治疗的疗效。方法:择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0 月收治的 100 例中风恢复期偏瘫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 例。对 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自拟活血祛痰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评分、疼痛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4.0 %,高于对照组的 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 经功能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 观察组 VAS 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中风恢复期偏瘫肩痛患者接受自拟活血 祛痰通络汤治疗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疼痛情况也有所缓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围刺组及常规组各30例。围刺组采用痛点围刺后接电针法,常规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后接电针法。两组患者均按照脑卒中诊疗规范进行常规的药物、康复训练等基础性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度(Constant-Murey)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围刺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的差值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 0. 05),且围刺组上肢FMA评分增高幅度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能够显著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有助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Bobath疗法治疗,治疗组采取中药熏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治疗时间为60 d,治疗后评价两组的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分。结果: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上肢Fugl-Meyer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疗效显著,患者疼痛减轻,且上肢运动能力增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康复组46例,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进行治疗,电针组41例、康复组42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康复进行治疗,3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Fugl -Meyer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电针结合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后偏瘫患者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风偏瘫后肩痛应用身痛逐瘀汤加以排刺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2015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50例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应用常规功能锻炼基础上应用身痛逐瘀汤加以排刺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治疗4周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治疗4周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偏瘫后肩痛应用身痛逐瘀汤加以排刺法治疗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腕踝针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2例。在内科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腕踝针组予腕踝针治疗,穴取患侧上4区、上5区、上6区;常规针刺组予针刺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等,两组均每次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S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腕踝针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SHSS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FMA-UE、MBI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腕踝针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高于常规针刺组的90.6%(29/32,P<0.05)。结论:腕踝针可有效减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住痛移疼法对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中风偏瘫后肩痛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患侧肩三针、曲池、后溪、内关、合谷;治疗组采用“住痛移疼”的方法针刺双侧相同腧穴并强刺激阳陵泉穴,每日1次,留针30min,一周治疗5次,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比较统计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均下降(P<0.01),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住痛移疼针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功能活动,且疗效优于常规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脐针“雷水解”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和脐针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不同的针刺方法,脐针组采用脐针治疗,传统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运动与康复评测法(Fugl-Meyer)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脐针组低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脐针组高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针“雷水解”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中风后肩痛症状及上肢运动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针刺组39例。2组均采用药物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进行康复锻炼,针刺组在康复锻炼同时加用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SHSS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81.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2组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评分升高(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SHS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较高(P<0.05),VAS、SHSS评分较低(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可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1日~2019年10月31日于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100例,遵循随机入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强化肩胛带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旋、内旋、外展)。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旋、内旋、外展)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旋、内旋、外展)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偏瘫性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7例脑卒中偏瘫性肩痛患者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另配合口服如意珍宝丸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Fugl-Meyer肩关节评估量表评分,观察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后,VAS和Fugl-Meyer评分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的VAS和Fugl-Meyer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如意珍宝丸能有效提高偏瘫性肩痛的治疗效果,改善偏瘫肩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 例。2 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量表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MAS 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与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肩关节功能锻炼,包括等长练习,在肩活动范围内运动,从不同的角度完成等长练习(健侧上肢作阻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中药内服身痛逐瘀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黏稠度(低切、中切、高切)指标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效果理想,其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经络辨证针剌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O.01)。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