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对15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RP)等三维重建. 结果 64排螺旋CT清晰显示15例主动脉缩窄,与手术结果一致;所有患者均为复杂畸形,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室间隔缺损6例(其中3例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狭窄6例、继发心壁肥厚6例.VR明确显示主动脉缩窄的部位、长度和狭窄程度.64排螺旋CT在侧支循环及肺动脉显示方面明显优于心脏超声检查. 结论 64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类型、范围、程度及合并的心脏畸形,可作为诊断主动脉缩窄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MDCT)在主动脉缩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5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男性107例,女性47例,年龄20天-60岁,平均3.3岁,均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77例经手术证实CoA病例中,超声心动图检查55例明确诊断,5例诊断可疑,17例漏诊,准确率为77.9%(60/77),MD-CT均明确诊断,准确率为100%(77/77)。15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中,单纯型44例(28.6%),复杂婴儿型95例(61.7%),复杂不典型型15例(9.7%);其中局限性缩窄91例(59.1%),管性缩窄63例(40.9%),3种类型的CoA在年龄分布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K-W统计值为22.9,P〈0.001)。MDCT测量最窄处内径与主肺动脉水平升主动脉内径比值R为0.29±0.13。结论 CTA能够全面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类型、范围程度及伴随畸形,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组技术对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和离断(IAA)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CoA和IAA患儿18例,均行心脏大血管薄层增强扫描,所得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最大密度投影(MIP),以DSA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与超声心动图(UCG)对比分析CoA和IAA的影像学特点。结果:18例中CoA 13例(单纯型7例,复杂型6例,其中导管前型4例,导管后型2例),IAA 5例(A型3例,B型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1例,室间隔缺损(VSD)14例,房间隔缺损(ASD)7例,大动脉转位(TGA)2例,永存动脉干(PTA)1例,Taussig-Bing综合征(TBS)1例,主动脉瓣狭窄(AVS)1例,肺动脉瓣狭窄(PVS)2例。MSCT及重组技术对CoA及IAA诊断准确率为100%,伴发畸形ASD漏诊2例,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狭窄均未检出。UCG检出CoA 11例,误诊双主动脉弓1例,疑诊1例;检出IAA 3例,误诊右位主动脉弓1例,PDA漏诊1例;UCG对CoA及IAA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6%及60.0%。结论:MSCT及重组技术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CoA及IAA心外畸形较UCG有一定优势,结合UCG可以进一步提高合并心内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行多平面图像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结果按DeBakey分型,57例主动脉夹层表现为Ⅰ型20例,Ⅱ型7例,Ⅲ型3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壁内血肿,是因主动脉内膜破溃或溃疡,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内形成血肿.或由于主动脉中膜或外膜滋养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因无明显内膜破口,与真腔也无明显交通而命名。但可继续发展成为典型主动脉夹层或自行吸收,也被认为是一种变异的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夹层的早期阶段,死亡率与典型主动脉夹层相似。因此、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对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将我院收治的5例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CT评估主动脉缩窄(CoA)患儿主动脉弓的发育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确诊的CoA患儿(CoA组)的CT资料,选取同期47例非心血管疾病患儿为对照组,测量2组肺动脉主干层面升主动脉最大内径(AOA)、横弓前部最大内径(D1)、横弓后部最大内径(D2)、峡部最大内径(D3)及降主动脉穿横膈最大内径(DA),计算D1/AOA、D2/AOA、D3/AOA及DA/AOA比值;比较2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2组上述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CoA组D1/AOA、D2/AOA、D3/AOA均低于对照组(P均<0.001),2组DA/A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CoA组中,26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其中11例D1/AOA ≤ 0.6、15例D2/AOA ≤ 0.5、13例D3/AOA ≤ 0.4。2组D1/AOA、D2/AOA、D3/AOA及DA/AOA与年龄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1)。术后接受随访的5例主动弓发育不良患儿D1/AOA、D2/AOA或D3/AOA均大于先天性心脏病数据库分类标准。结论 CoA患儿常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且以横弓后部发育不良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门控下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缩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7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患儿行DSCT门控下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利用工作站对胸部血管及心脏分别进行靶重组,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所有患儿同时接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以手术或DSA结果为标准,对比DSCT与CDF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17例患儿均成功完成DSCT门控下心胸联合血管成像,DSCT均诊断为主动脉缩窄,伴有室间隔缺损(VSD)者11例,伴有房间隔缺损(ASD)2例,伴有二叶型主动脉瓣及主动脉瓣发育不良者6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PDA)者7例,伴有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者3例,伴有支气管动脉扩张者4例。CDFI诊断主动脉缩窄16例,主动脉弓断离1例;伴有VSD者11例,伴有ASD者2例,伴有二叶型主动脉瓣及主动脉瓣发育不良者7例,伴有PDA者6例,2例显示支气管动脉扩张。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DSA证实,共发现畸形60处。DSCT和CDFI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56/60)和76.67%(46/60)。结论 DSCT门控下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心脏结构和肺血管,在主动脉缩窄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价值.方法 采用GE MSCT扫描机,连续增强扫描,对20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MSCT检查并诊断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结果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直接征象: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主动脉征象.间接征象:钙化内移5例,穿孔机透性溃疡4例,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17例,内膜渗漏2例.并发征象:心包积液4例,胸腔积液11例,主要分支血管受累3例,主动脉夹层3例.结论 MSCT能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且便于治疗后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Sensation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59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MSCT检查。结果:59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AD)4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11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8例。MSCT能够显示三种疾病的特征性征象:AD可见内膜片和双腔征;IMH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PAU为凸出于主动脉管腔外的造影剂充盈的龛影。结论:MSCT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能为AAS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MSCTA诊断并由手术或临床证实的23例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了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结果:23例中,按DeBakey分型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6例,其中5例在行血管腔内隔绝术后进行了MSCTA复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处、夹层旋转方向、内膜钙化、血栓形成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等。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安全、快速、有效、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防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主动脉缩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5天~11岁(中位年龄9个月零9天),均经手术和(或)造影证实.超声心动图检查在胸骨上主动脉弓长轴切面观显示主动脉弓及其三分支,确定缩窄范围和类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缩窄处血流,频谱多普勒测量缩窄处血流速度.结果 50例患儿中,局限性缩窄23例,占46.00%;管状缩窄27例,占54.00%;3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结论 将小儿主动脉缩窄分为管状缩窄和局限性缩窄可能更为合理;管状主动脉缩窄较常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CoA患者的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35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CoA,其中超声检出31例,1例被误诊为主动脉弓离断,3例漏诊;3例为单发CoA,32例均合并有室间隔缺损(VSD,18例)或动脉导管未闭(PDA,19例)或二者兼存或其他畸形;11例伴有肺动脉高压;1例伴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CoA及其他合并畸形的有效方法,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较高的优点,可作为首选方法;胸骨上窝声窗的常规检查有助于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节细胞神经瘤9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为边缘光滑清晰的肿块影,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密度低且均匀,平扫密度低于胸大肌,部分肿块内可见点状钙化灶(3/9),增强扫描多数肿块呈轻度均匀强化(8/9),强化后密度仍低于胸大肌,少数可见条带状不均匀强化(1/9).结论 纵隔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于肠梗阻移行带的诊断价值.方法 65例肠梗阻患者行全腹部MSCT扫描,比较常规横轴面图像及联合后处理技术在肠梗阻移行带的显示、部位及病因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MSCT常规横断面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肠梗阻,二者对于肠梗阻的定位符合率分别为95.38%、98.46%.移行带的显示率分别为76.92%、9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85%、87.6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对于粘连及疝所致肠梗阻.结论 联合运用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移行带及梗阻原因方面优于常规横轴面图像. 相似文献
15.
淋巴管肌瘤病胸腹部临床与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淋巴管肌瘤病(LAM)胸部及腹部的临床与CT表现.方法 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LAM胸腹部的临床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以肺内表现首发,均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其他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气胸、胸闷、咯血、咳嗽、乳糜胸等;病程中均未出现肺外表现,仅1例无意中发现腹部巨大肿物,但无肺内表现.胸部CT表现为两肺散在或弥漫分布囊腔影,大小2~20 mm,囊壁薄而清晰,并且大多数囊腔间肺实质正常;4例合并肺大泡形成;2例出现胸腔积液.10例行腹部CT检查,7例有异常表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其中1例并腹膜后多发淋巴管肌瘤、腹膜后及腹腔积液,1例并肝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脾脏增大;余4例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腹腔积液1例,腹膜后肿块并脾脏增大1例. 结论 LAM胸腹部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肠周脂肪CT征象在诊断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肠疾病中肠周脂肪CT征象及其病理基础,探讨肠周脂肪CT征象对诊断肠疾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肠疾病患者的术前腹部CT征象,观察原发疾病与肠周脂肪CT征象的关系,并与术中所见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9例肠疾病患者的肠周脂肪CT征象包括脂肪组织模糊、蚯蚓状影、线状影、结节影、网格状影、积液影、条索状影及脂肪组织结构僵硬,其病理基础包括充血、水肿、渗出,血管扩张、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组织纤维化、癌肿浸润.术前正确判断良、恶性36例(36/39).肠恶性肿瘤术前CT诊断肠周淋巴结转移19例(19/20),手术病理证实只有13例(13/20).结论 肠周脂肪对肠疾病的反应敏感,不同肠疾病在肠周脂肪中产生不同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17.
CT结肠成像(CTC),也叫仿真结肠镜,是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结肠检查方法.临床主要应用于结、直肠癌筛查,结肠镜未完成之后的补充检查,结肠镜检查禁忌或不愿接受结肠镜检查以及结、直肠癌的诊断与分期等.本文对CTC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对检出颅底复杂骨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对颅底复杂骨折检出的价值.方法 对38 例颅底骨折患者的螺旋CT原始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MPR、MIP、VR、SSD),所得重组图像经2 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阅读.结果 38 例颅底骨折累及颅底多骨及多个孔道,MPR横、冠、矢三个平面重组图像结合可显示所有骨折及受累孔道,4种不同重组方法之间对颅底骨折及累及颅底孔道显示率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4.740及75.198,P=0.000),MPR对颅底骨折及孔道累及显示最佳.结论 MSCT MPR技术可较准确地显示颅底骨折,辅以MIP、VR及SSD技术对颅底骨折的显示效果可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