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效果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17例需要输注血小板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1h、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其中对5次以上输血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配合组与普通组),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1)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手术外科、肿瘤及其他内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输注1次组(1组)输注总有效率高于输注5次以上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次以上输血的45例患者中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达60.0%,配合组输注血小板后1h、24h,血小板计数及CCI均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基因配型输注血小板后1h、24h,血小板计数及CCI明显高于血清学配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不同。影响输注疗效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抗体)随着受血者接受输注次数增加,在体内可累积增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提倡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后不见临床疗效的血液病患者,应尽早采用快速、简便、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SEPSA)技术进行交配试验,输注同型的单采血小板对提高受血者体内血小板数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与配合性输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主要原因,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用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对多次输血患者于输血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值,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判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者,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对配合性输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78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共88例(31.7%);88例PTR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67例(76.1%);67例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成功37例,血小板输注有效32例,有效率达86.5%。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免疫性因素,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措施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多次输血的患者255例,对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值进行监测,对1h、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进行计算,对于判断为PTR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行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 255例多次输血患者中发现PTR者共82例(32.2%)。82例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62例(7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552,P0.05);62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33例成功配合,28例输注有效,另外29例患者因配合未成功采用随机输注ABO同型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后及随机输注1h、24h后CCI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使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提高,而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适用于佛山地区临床客观情况的免疫抗体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策略与技术路线.方法 采用PCR-SSP法对佛山地区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600人进行HLA-1 (A,B位点)基因分型,其中100人进行HPA-1~15基因分型,建立HLA、HPA供者库.使用3种不同输血策略(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随机输注血小板)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提供血小板,并比较其输血效果.结果 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获得相合供者率分别为100.0%、8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和随机输注血小板策略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100.0%、62.5%、10.0%,前两者间及前两者分别与后者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的平均实验时间分别为(7.5±1.6)h、(13.3±6.1)h,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费用分别为(365±47)元、(696±343)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比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更易寻找到相合的供者,平均实验时间更短,平均费用更少,输注有效率更高,输血效果良好,是为佛山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寻找相合血小板较为理想的输注策略,建议在临床输血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途径,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对3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先进行HLA抗体与HPA抗体检测,然后分别在血小板供者库中找到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结果365例PTR患者中HLA抗体和HPA抗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5.0%和8.3%,HLA与HPA联合抗体检出阳匪率为16.7%。对27例仅有HLA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96.3%,对3例有HPA抗体的患者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100.0%。对6例有HLA与HPA联合抗体的患者,选择HLA—I类位点3个以上抗原相合的供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其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7.3%。结论对PTR患者进行抗体筛查,选择HLA相合的供血者及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十分重要,是解决PTR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PRA检测在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LA抗体特异性(PRA)检测在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6例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PRA,给予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分别输注CDC交叉配型血小板与随机供者血小板,检测患者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回收率(PPR),比较两种血小板输注患者PPR的差异,探讨患者PRA水平与PPR之间的关系,动态观察27例患者血小板输注后PRA水平的变化。结果:36例患者的HLA抗体阳性率为72.2%。采用CDC交叉配型法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24hPPR平均值(9.65、45.44)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C交叉配型法与随机供者血小板输注法血小板输注24hPPR平均值(45.44VS12.35)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C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供者随患者PRA水平升高而减少。连续跟踪27例患者的PRA水平变化,发现有59.26%(16/27)的患者PRA水平无改变,29.63%(8/27)的患者PRA水平降低,11.11%(3/27)的患者PRA水平升高。结论: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输注CDC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可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于需长期输血的PRA高水平患者来说,要找到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需要做大量频繁的交叉配型实验。PRA水平影响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输血效果。PRA检测为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选择正确的血小板输注方案及预测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有意义。由于输注血小板后,患者PRA水平可随时间而改变,需要监测患者PRA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多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和配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将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35例和19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18例筛查阳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9例),一组配型后输注血小板,另一组随机输注等量血小板,输后1、24h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增加指数(CCI)并计算有效率。结果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6%和5.5%,配型组和未配型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0.0%。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栓并进行配型,可使血小板输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血液病及肿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114例患者(577次)按血小板输注次数进行分组,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输注血小板1~2次有效率为94.3%,3~5次有效率为81.8%,5次以上有效率为48.0%。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不同输注次数的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采血小板输注对提升血小板数量,改善出血症状有积极作用,反复输注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血治疗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以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21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将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配合性输注(28例)和随机输注(25例),比较两种输注方式的效果。结果 216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53例(24.54%),其中HLA抗体阳性34例(15.74%),HPA抗体阳性12例(5.56%),HLA合并HPA抗体阳性7例(3.24%);有妊娠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4.48%)高于无妊娠史患者(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多不断升高;配合性输注输血后1h和24h 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输血血液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本地区血小板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随输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分别比较160名有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实验组)和160名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以及实验组中血小板抗体阳体患者和血小板抗体性阴性患者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4%(71/160)和16.3%(26/1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总体发生率为5.0%(8/160),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和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发生率分别为9.0%(7/71)和0(0/8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中输血次数<5次和输血次数≥5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0%(18/62)和54.1%(53/98)。结论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交叉不合临床实际发生率并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工作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 ,对 87名长期反复输血而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 ,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 ,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 ,并计算 1h和 2 4h血小板增值 (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和SEPSA法对部分血小板抗体阳性且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结果 反复输血的患者 ,血小板抗体阳性比率 6 0 .9% (5 3/ 87) ;5 3名血小板抗体阳性者中 ,再次输注血小板时 4 6名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CCI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差异也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长期反复输血患者 ,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 ,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的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 ,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配型,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结果: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11例,1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明显差异(P<0.01),配型后输注的1h、24h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的配合单采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选择30例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其中15例应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试验(M A 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另15例患者采用血小板随机输注,比较其临床效果,并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 h和24 h检测血小板计数,以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值(CC 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交叉配合试验组与随机输注组有效率分别为85.7%,28.1%,差异十分显著(P<0.01)。交叉配合试验组其CC 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组(P<0.01)。结论经M A 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能显著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顾萍  王静  张帆  姚如恩  傅启华 《检验医学》2013,28(9):770-774
目的通过对98例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及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合测序的方法检测患者GPⅡb/Ⅲa基因中5个外显子的9个多态性位点,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结果98例患者中只检测到GP11b基因的第26外显子存在T18809G变异,导致Ile843Ser多态性,产生HPA-3aa/ab/bb血型的3种基因型。此3种基因型均与血小板抗体产生相关,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98例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52.0%,1468袋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77.8%,其中65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为83.1%。3种基因型之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血小板特异性及相关性抗体的存在是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免疫性因素,GP11b基因上的HPA-3多态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有关。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讨解决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 对60例正常对照无偿献血员和87例反复输注血小板三次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关系,并比较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临床输注血小板疗效.结果 87例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出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8.74%,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抗体阳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输注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有关,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配合性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6例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包括交叉配合组及对照组。其中交叉配合组18例,应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试验(MA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对照组18例采用血小板随机输注。并于输注前和输注后1 h和24 h进行血小板计数,并以血小板正计数增值(CCI)判断输注效果。结果交叉配合组与对照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3.3%、32.5%,交叉配合试验组其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组。结论经MASPAT进行肿瘤患者血小板配合输注,能显著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4),观察组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给予直接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87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配型,能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对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输注相合血小板的无效率,及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输注与配合性输注1 h和24 h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结果 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139例,阳性率为43.2%。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8.7%;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3.8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P0.05),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1.3%。不同疾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能够改善患者的输注效果,尤其是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该段时间内在本院接受多次血小板输注的10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血小板输注,观察组患者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再选择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两组患者就其血小板纠正指数、凝血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4%(37/50),对照组仅为18%(9/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1.562,P0.05);血小板输注1 h、24 h后,观察组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4.109,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输血前显著缩短(P0.05),而在输血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50)(χ~2=5.005,P0.05)。结论在血小板输注前对患者施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可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减少同种免疫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还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其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