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汪美君  朱海宏  徐礼峰   《护理与康复》2016,15(7):670-673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采用预存自体血回输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预存自体血回输,对照组采用异体血输血,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常规观察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未发生、对照组发生4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第1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7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安全有效,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贮存式自体输血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贮存式自体输血(predeposit autotransfusion,PAT)在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不同心脏外科手术前应用PAT者48名,比较其术前采血与术后RBC、Hb、Hct、Plt变化;同时选取不同心脏外科手术前异体输血(hom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HBT)者48名,比较2组间术前采血与术后RBC、Hb、Hct、Plt指标的变化差异。结果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采取PAT,其术前采血与术后RBC、Hb、Hct、Plt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出院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T与HBT 2组比较,术前及术后RBC、Hb、Hct、Plt之间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学检测指标显示,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PAT或HBT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贮存式自体输血在择期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65例择期手术患者术前3~5d采集300~400ml全血,置于4℃储血冰箱中,术中回输患者。结果 65例择期手术患者术中回输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对择期手术患者是一种安全科学的输血方式,值得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相似文献   

4.
输血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在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种异体输血存在着血源紧张、诸多不良输血反应以及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自体输血作为一种科学安全经济易行的输血方法,受到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着人们对异体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所带来的风险的认知,自体输血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现代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的的临床应用,鉴于我国临床用血中血资源紧张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广自体输血技术将是目前临床输血的趋势,贮存式自体输血(PABD )是一种科学、安全、经济易行的方法,并能节约和拓展血液来源,从而可以帮助解决存在问题,提高输血技术水平,达到安全、合理临床用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自体和异体输血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星 《齐鲁护理杂志》2003,9(7):512-513
异体血液输注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 (AIDS)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及各种输血反应 ,包括溶血反应、同种免疫和非溶血发热反应 ,还可引起机体免疫抑制 ,增加癌症复发率 ,术后感染 ,缩短生存时间。近年来我们指导临床采用自体输血的方法抢救、治疗患者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市医院外科作为指导重点。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10月输血病例中 ,随机抽取 5 0例分为A、B两组 ,A组 2 5例为自体输血者 ,B组 2 5例为异体输血者。 12~ 78岁 ,平均 37岁…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外科手术不断向高难度、高科技治疗手段挑战,而手术中的血液输注量也随之增长.由于血液来源须依靠健康人群的无偿献血,对于一些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保障医疗用血就显得尤为重要;加之异体输血存在风险,因此减少术中输血和开展自体血液回输是当今输血医学的研究热点[1-3].  相似文献   

8.
现代输血医学已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输血在治疗和抢救病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种异体输血由于存在血源紧张和输血不良反应及各种输血传染病的危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患者自身的重视,从而使自体输血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笔者就78例自体输血在部分外科手术中开展贮存式和稀释式自体输血,取得效果满意。为了使自体输血积累更多的经验,现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贮存式自体输血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及可行性,观察患者血常规参数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展的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择期手术者36例,观察自体输血的效果及采血前后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的变化。结果贮存式自体输血效果明显,采血前后各项指标下降不明显,采血时可能有晕针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低。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且无需特殊设备,基层医院也可开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自体输血在常规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输异体血完成常规开胸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998年1月至2002年10月行常规开胸手术498例,将其分为两组。围手术期输异体血组(A组)(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患者244例;输自体血组(B组):(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254例,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结果:A组与B组比较,手术前后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中动脉血氧含量均无差异(P>0.05)。术中丢失的红细胞、术后胸腔引流量,A组大于B组(P<0.05)。结论:常规开胸手术存在不输异体血的可能性,围手术期不输异体血不影响手术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对脊柱外科非肿瘤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诊断为非肿瘤脊柱疾病的手术患者134例,分为自体输血组77例,异体输血组57例,记录并比较组间的住院时间、术后血红蛋白的差异、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率,并分析住院时长以及自体血的节血效果.结果 自体输血组术前采血及自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在异位妊娠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手术的患者在术中采用回收式自体血回输技术,观察机体状态和不良反应,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未出现不良发应,除2例输注异体血外,其余23例均未输注异体血.且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恢复满意。结论:术中采用回收式自体血回输在异位妊娠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体血液回输对脊柱手术病人血常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脊柱前路手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对血常规的影响 ,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脊柱前路手术患者 4 5例分为两组 ,Ⅰ组 :自体血液回输组 (n =2 7) ,Ⅱ组 :非自体血液回输组 (n =18)。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第1天、第 7天的血常规进行观测。结果 :两组术后血常规变化规律一致 ;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第 1天、第 7天两组间血常规 ,均无显著性差异。组内白细胞 (WBC)计数、中性粒细胞含量 (neut% )在术后有一过性显著增高 (自体血液回输组为P <0 .0 1,异体血输入组为P <0 .0 5 ) ,术后第 7天两组均恢复正常 (P >0 .0 5 )。红细胞 (RBC)计数、血红蛋白含量 (Hgb)、红细胞比积 (Hct)均较术前有显著降低 (P <0 .0 5 )。未发现应用自体血液回输出现并发症。结论 :自体血液回输仅对血小板有破坏、清除 ,对其他血液成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抢救创伤性血胸患者时胸腔血自体回输的方法及其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对2005年3月~2007年11月收治的54例创伤性血胸患者利用胸腔闭式引流,一次性采血袋、输血器将血液回输。结果:52例经过使用上述方法后失血性休克得到纠正,生命体征平稳,获得了进一步治疗的时机。2例严重多发伤虽经积极抢救仍无法挽回生命。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自体输血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对中等量以上、无明显污染的胸腔血自体回输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72,自引:2,他引:72  
目的为了解心脏外科术后疼痛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心脏外科术后病人不舒适和疼痛的护理。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瓣膜置换术后疼痛相关因素调查表》,对50例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术后造成不舒适和疼痛的原因与术后天数密切相关(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输对脊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ICAM-1和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脊柱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0)与自体血液回输组(H组,n=30),H组采用标准回收模式,应用血液回收机对回收血进行处理,术中回输给患者.当C组血细胞比容(HCT)〈0.25时则输异体红细胞悬液,出血量〉1500 mL时补输新鲜冰冻血浆(输入血浆总量占出血量30%),必要时输入冷沉淀.分别于入室前30 min(T1),初次输注自体或异体血后10 min(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24 h (T4)取肘正中静脉采血2 mL,高速离心后于-70℃液氮低温标记储存待检.分别检测4个时间点血液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的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H组在T3时IL-1、IL-8、ICAM-1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24 h(T4),两组上述炎症细胞因子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收回输能引起血液中炎性因子的激活,但并不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激活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造成明显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获取心肌应变参数,探讨心肌应变评价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临床短期疗效。方法 临床确诊心脏瓣膜病且行瓣膜置换术患者35例,正常对照组20例,且根据LS≥-20%定义为心肌运动功能异常节段,将瓣膜病术前的左室节段分为心肌运动功能正常节段和异常节段;获取左室整体及节段纵向、径向和环向应变参数。结果 瓣膜病患者在术后1周与术后1月时整体应变及整体分层应变参数均未见明显改善。与瓣膜置换术前比较,术后1月节段纵向应变(TLS)明显增高(P <0.05);与术后1周比较,术后1月TLS明显增高;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心内膜节段环向应变(TCSendo)明显减低(P <0.01),术后1月心内膜节段纵向应变(TLSendo)、心外膜节段纵向应变(TLSepi)明显增高(P<0.01),TCSendo增高(P <0.05),心外膜节段环向应变(TCSe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后1周比较,术后1月TLSendo、TLSepi明显增高(P<0.01),TCSendo、TCSe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D-STI心肌应变参数能有效评估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前以及术后临床短期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中心内膜心肌纵向应变是发现瓣膜病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对血液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血液系统疾病且出血程度为0级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血小板<10×109/L,B组:血小板(10~20)×109/L,比较两组患者在输注不同剂量血小板后,出血改善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输注次数和输注量明显低于B组,而两组间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略低于B组。结论对病情稳定且无明显危险因素的血液病患者,采用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患者年龄、性别、动员方案、疾病状态、采集机器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以上因素对干细胞动员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采集前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量与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动员方案对CD34^+细胞采集数及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影响,而性别、年龄、确诊到动员间隔时间、既往化疗方案、骨髓受累与否等对干细胞采集数量影响并不显著。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数量与采集的CD34^+细胞数呈正相关。采集前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计数与采集成功密切相关。结论:化疗联合细胞因子的动员方案采集造血干细胞优于单用细胞因子的动员方案。通过采集前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计数确定合适的采集时机,可以提高采集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