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忠国  王辉  宋纯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14):815-81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外科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本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158例经病理证实、随诊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临床资料,对影响患者生存的12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治性切除67例(42.4%)、姑息性切除53例(33.5%)、探查术或最佳支持治疗38例(24.1%) 术后化疗82例(51.9%)、术后未化疗76例(48.1%) 切缘阴性132例(83.5%)、切缘阳性26例(16.5%) 中位生存期41个月,5年生存率27.0%.单因素分析表明,外科治疗方式(P=0.013<0.05)、原发瘤N分期(P=0.003<0.05)、转移灶大小(P=0.037<0.05)及分布(P=0.032<0.05)和切缘(P=0.000<0.001)、辅助性治疗(P=0.041<0.05)为预后影响因素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有原发瘤N分期(P=0.004<0.05)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的相对危险度为2.086.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根治性切除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治疗手段 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应恰当选择病例,力求一期根治性切除 不适合一期根治性切除者,应采用新辅助化疗手段,降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以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提高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鼻咽癌福州分期和UICC(1997)分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方法:根据入院时病变情况按UICC及福州分期重新分期,对比观察254例放疗前有鼻咽CT检查的首程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病期分布情况。结果:1)两种分期的Ⅰ,Ⅱ,Ⅲ,Ⅳ期生存率相似,T,N分期生存率相似,差异均无显著性;2)病期分布情况:UICC分期中以Ⅱ期患者偏多,福州分期以Ⅲ期患者为主;N分期UICC以N1为主,福州分期以N2偏多;T分期两组主要在T3,T4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两种分期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分期差异主要在N1,N2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Siewert Ⅱ、Ⅲ型贲门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0年4月至2012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影响5年生存率及总生存期(OS)的因素。结果 截止2012年9月1日,92例患者共死亡53例,5年生存率为27.4%,中位OS为36.0个月。Siewert分型、T分期、N分期和UICC分期是贲门癌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但与年龄、病理类型、Lauren分型、手术方式及淋巴结清扫方式均无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是影响Siewert Ⅱ、Ⅲ型贲门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T分期、N分期是影响贲门癌预后的独立因素;Siewert分型因素的影响作用尚具有不确定性,但对贲门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Xu BB  Gao W  Chen C  Wei N  Zheng H  Zhou Y  Zhang RX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8):632-635
目的探讨巨块型肺癌的外科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1992年8月至2005年8月经手术治疗的137例巨块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根治性手术122例,姑息性手术15例。122例根治性手术中,肺叶切除63例,全肺切除48例,其他手术方式11例。分别对患者性别、肿瘤大小、p-TNM分期、局部淋巴结N分期、原发肿瘤T分期、组织学类型、手术方式和手术性质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Log 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0%、49.2%和40.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P=0.001)、p-TNM分期(P=0.001)、N分期(P=0.042)、T分期(P=0.006)、手术性质(P=0.026)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则显示,p-TNM分期(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p-TNM分期是影响巨块型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对巨块型肺癌患者,应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争取根治性手术,以获得较高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Fang WT  Feng J  Mao T  Fu SJ  Chen WH 《中华肿瘤杂志》2011,33(9):687-691
目的 以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手术治疗结果来验证2009年第7版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食管癌TNM分期(以下简称新版分期)对外科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颈胸腹三野清扫或胸腹二野清扫的手术治疗结果,按照新版分期标准重新分期,并分析其与患者术后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 全组209例患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35.0%,病因生存率为38.8%。肿瘤浸润深度(T,P=0.004)、转移淋巴结枚数(N,P<0.001)、远处淋巴结转移(M,P=0.003)、根治性切除(R,P=0.005)均与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而原发肿瘤部位(L,P=0.743)、肿瘤分化程度(G,P=0.653)与预后无关。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T3期与T4a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4%和32.0%,P=0.288),而与T4b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4%和0,P<0.001)。按转移淋巴结组数和野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N0期(47.8%)、单组淋巴结转移(37.5%)与2组以上淋巴结转移者(11.3%)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0期(47.8%)、1野淋巴结转移(34.2%)与2野淋巴结转移(12.1%)、3野淋巴结转移者(0)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l)。颈淋巴结转移的M1期患者行根治性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20.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P =0.001,RR=1.635)、淋巴结转移组数(P=0.043,RR=1.540)、淋巴结转移野数(P=0.010,RR=2.187)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新版分期能较好地反映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范围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提高术前临床分期的准确性,通过有效的综合治疗来提高手术切除根治性是改善食管癌患者长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18年子宫颈癌新分期增加了ⅢC期。但是,ⅢC期这类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其预后差异可能较大。探讨子宫颈癌2018年FIGO新分期系统对ⅢC期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连续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收治的子宫颈癌Ⅲ期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生存状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纳入研究病例418例,其中ⅢA期42例(10.0%),ⅢB期120例(28.7%),ⅢC1期190例(45.5%),ⅢC2期66例(15.8%)。在4组人口学特征中,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其他包括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肿瘤大小、放射治疗类型、是否巩固化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ⅢC1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54.1%,高于ⅢB期的40.6%及ⅢA期的4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2及P=0.484)。ⅢC2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3.1%,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ⅢC1期较ⅢA(HR=1.432,95% CI:0.867~2.366,P=0.161)和ⅢB期(HR=1.261,95% CI:0.871~1.827,P=0.219)均没有明显增加死亡风险;ⅢC2期独立增加死亡风险为ⅢA期近3倍(HR=2.958,95%CI:1.757~4.983,P<0.001)。基于T分期ⅢC1期患者预后存在显著差异(5年生存率T 1 为72.2% ,T 2 为54.1%,T 3 为18.6%,P<0.001)。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T分期是影响ⅢC1期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ⅢC1(T 1 )期患者5年生存率反而显著高于ⅢA期(P=0.004)和ⅢB期(P<0.001)。基于病理学分期及影像学分期ⅢC1期患者预后差异显著,ⅢC1p(T 1 /T 2a )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64.5%,明显高于ⅢC1r(T2b /T 3 )期的34.9%(P<0.001);ⅢC1p(T 1 /T 2a )期患者预后反而显著优于ⅢB期患者(P<0.001)。结论:ⅢC2期能准确预测预后,但ⅢC1期患者预后异质性较大,其预后判断还需要结合T分期。  相似文献   

7.
影响FIGO Ⅰb期宫颈鳞癌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樱  梁立治  彭小萍  魏梅  沈扬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17):1008-1011
目的:探讨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FIGOⅠ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74例经我院治疗的Ⅰ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总5年无瘤生存率为79.4%,复发率为16.7%。肿瘤〉4cm者(60例)和≤4cm(114例)者中分别有75.0%和28.1%接受过术前放疗,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肿瘤≤4cm/无术前放疗、肿瘤≤4cm/有术前放疗、肿瘤〉4cm/无术前放疗和肿瘤〉4cm/有术前放疗各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5%、85.2%、69.3%和77.1%,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和术后辅助治疗方式与5年无瘤生存率(P〈0.05)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4)和宫旁切缘阳性(P=0.040)。高危组(伴盆腔淋巴结转移和/或宫旁切缘阳性)中肿瘤≤4cm和〉4cm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57.4%vs44.7%,P=0.575)和复发率(7/18vs6/14,P=0.821)无显著差异。低危组(无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或宫旁切缘阳性)中,肿瘤≤4cm和〉4cm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86.5%vs82.9%,P〉0.05)与复发率(9/95vs7/47,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以根治性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FIGOⅠ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旁切缘阳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不能为预后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鼻咽癌福州分期和UICC(1997)分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方法:根据入院时病变情况按UICC及福州分期重新分期,对比观察254例放疗前有鼻咽CT检查的首程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病期分布情况。结果:1)两种分期的Ⅰ、Ⅱ、Ⅲ、Ⅳ期生存率相似,T、N分期生存率相似,差异均无显著性;2)病期分布情况:UICC分期中以Ⅱ期患者偏多,福州分期以Ⅲ期患者为主;N分期UICC以N1为主,福州分期以N2偏多;T分期两组主要在T3、T4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两种分期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分期差异主要在N1、N2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CLCB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169例BCLCB期HCC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累积生存率,以Log-rank显著性检验初步筛选出可能影响HCC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Cox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BCLCB期HCC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3%、46.0%、38.8%。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影响HCC术后累计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HCC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BCLCB期HCC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既往研究表明T分期和N分期是喉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回顾分析本院治疗的65例喉癌患者,进一步探讨喉癌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8月-2007年12月65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预后资料,选择9个临床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确定喉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经过中位随访期28个月,死于局部复发5例,颈淋巴结转移3例,远处转移2例,非本病死亡2例,原因不明2例。65例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4.9%,5年生存率为7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总分期(P=0.021)、N分期(P=0.001)、临床分型(P=0.003)、有无复发(P=0.000)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T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方法与患者的预后无关。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P=0.006)、淋巴结转移(P=0.025)、复发(P=0.002)和临床分型(P=0.018)是喉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喉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是T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临床分型。坚持治疗后随访、及早发现肿瘤复发、及时行挽救性治疗是提高喉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徐晔  周洋  唐娜 《中国癌症杂志》2018,28(5):376-382
背景与目的:中段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异时远处转移率较高,如果能够在术前筛选出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就有可能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旨在探讨中段直肠癌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术后局部复发及异时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3月—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并且术前MRI判断为中段直肠癌的患者278例,收集其MRI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直肠癌术前MRI与术后局部复发及异时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异时远处转移的风险因素以及通过术前MRI预测直肠癌预后的价值。结果:278例患者中19例(6.83%)发生术后局部复发,42例(15.11%)发生异时远处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RI评价T(mrT)分期(P<0.001)、腹膜返折受侵(P<0.001)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具有相关性;mrT分期(P=0.013)、MRI评价N(mrN)分期(P<0.001)、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EMVI)(P<0.001)、腹膜返折受侵(P<0.001)与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腹膜返折受侵(P<0.001)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风险因素;mrN1期(P=0.017)、mrN2期(P<0.001)是直肠癌异时远处转移的重要风险因素。结论:直肠癌术前MRI能较好地预测术后局部复发和异时远处转移,有助于临床筛选高危患者,从而采取个性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数据,选择17种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年龄、肿瘤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肾积水、是否侵犯输尿管下段、是否侵犯淋巴脉管、是否行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放化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年龄(P<0.001)、肿瘤T分期(P=0.003)、淋巴结转移(P=0.031)、新辅助化疗(P=0.015)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预后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预后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对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行HCC根治性切除术的161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NLR值情况,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2.60,n=52)及低NLR组(NLR﹤2.60,n=109).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CC患者总体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果161例HCC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高NLR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6%、70.8%、41.1%,中位肿瘤复发时间14.9个月;低NLR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4%、79.6%、48.7%,中位肿瘤复发时间为20.1个月,高NLR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均低于低NLR组(P﹤0.05),中位肿瘤复发时间短于低NLR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包膜、TNM分期、术前AFP、术前高NLR、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与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生存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为Ⅲ~Ⅳ期、术前AFP﹤400 ng/ml、术前NLR≥2.60、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10 mm为影响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术前NLR是影响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术前高NLR者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胰腺癌根治术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根据ROC曲线结果将其分为高PLR组和低PLR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1年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ROC曲线显示,PLR预测胰腺癌根治术患者生存时间的最佳临界值为250.2,按此临界值,高PLR组(PLR≥250.2,40例)和低PLR组(PLR<250.2,46例);高PLR组年龄、肿瘤T分期和肿瘤N分期均明显高于低PLR组(P<0.05);高PLR组中位生存时间、术后1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PLR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T分期和肿瘤N分期、术前PLR与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生存相关(P<0.05);经多元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肿瘤T3-4期、肿瘤N1期、术前PLR≥250.2均是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PLR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和肿瘤N分期均密切相关,且术前高PLR水平是影响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可作为临床上评估胰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凋亡、p21和PCNA表达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孔宪炳  梁力建  黄洁夫 《癌症》1999,18(4):426-429
目的:研究HCC细胞凋亡,p21和PCNA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55例HCC标本采用DAN末端(Tunel)和免疫化检测并结合计算机图像技术定量分析。结果:小肝癌AI高于大肝癌,肝内转移,浸润性及低分化HCC的AI分别低于无转移,非浸润性及高分化HCC。而PCNA-LI恰好相反。癌旁组织p21阳性率及p21表达值均高于癌组织。并且癌及癌旁组织p21表达值在浸润性及肝内转移HCC分析高于非侵蚀  相似文献   

16.
咽后淋巴结转移在鼻咽癌分期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Tang LL  Liu LZ  Ma J  Zong JF  Huang Y  Lin AH  Lu TX  Cui NJ 《癌症》2006,25(2):129-135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高,'92分期系统未明确其在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及评价它在鼻咽癌分期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治疗前进行鼻咽和颈部增强CT扫描的初诊鼻咽癌749例。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根据临床分期的原则,采用风险一致性、风险差异性、预后预测及分布及分布均衡性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51.5%。T分期、N分期及临床分析晚的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7.8%、60.3%和57.9%,高于早期患者的发生率(45.2%、47.6%和38.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7%和72.2%,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4.5%和84.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多因素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并不是影响鼻咽癌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影响有临界意义(P=0.053)。N0合并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死亡及远处转移的风险比分别为0.540及0.411,与N1组(0.601及0.555)相似。将其归为N1或T2比较,前者N分期预后的风险一致性较好,但N分期分布极不均衡,N1患者比例达50.2%。后者N分期及临床分期预后的风险差异性明显,且T、N分期及临床分期分布均衡性较好。结论: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可以有影响,在目前92分期系统及现行的鼻咽癌原发灶放射治疗模式的情况下,将咽后淋巴结转移归为T2分期内容更符合分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endoscopic linear cutters,ENDOPATH)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T1期中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T1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组(TAE组)与直肠癌传统根治术组(根治术组)。TAE组使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行经肛门全层局部切除术,共39例;根治术组按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传统根治术,共53例(包括16例Miles手术和37例Dixon手术)。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TAE组和根治术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病理分型、肿瘤大小、距肛缘距离方面对比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资料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TAE组:(37.74±10.66)min,根治术组:(117.66±41.78)min]、术后住院时间[TAE组:(6.85±1.06)天,根治术组:(10.70±1.72)天]、术中出血量[TAE组:(30.21±2.97)mL,根治术组:(78.96±12.65)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TAE组:2.56%,根治术组:43.39%)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均为100.00%,两组患者3年内均无复发,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TAE组:(90.31±3.82)分,根治术组:(71.59±6.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根治术相比,应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对T1期中低位直肠癌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同样安全有效。应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根治术。应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可作为早期无淋巴转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优先选择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目前肿瘤长度与食管癌的预后关系争议较大,有关淋巴结转移阴性食管癌患者的不同病变长度与其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影响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探讨病变长度对淋巴结阴性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6例淋巴结阴性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时间。运用SPSS软件的决策树模型决定截点(cut-off)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病变长度对淋巴结阴性食管癌的预后影响。结果:cut-off值3 cm以上,死亡风险明显上升。取3 cm为cut-off值,将淋巴结阴性食管癌分为cut-off值≤3 cm及>3 cm两组。两组性别、发病年龄、病变位置、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T分期与病变长度呈正相关(r=0.373)。病变长度≤3 cm的419例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84.4%和76.1%,病变长度>3 cm的267例患者分别为88.3%、57.8%、4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别按照病变长度及T分期进行分组,≤3 cm与T1-2的生存曲线重合较好,而>3 cm与T3的生存曲线也很相近。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为淋巴结阴性食管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结论:食管癌的病变长度与浸润深度关系密切,建议将病变长度纳入T分期,且可将≤3 cm归为T1-2分期,>3 cm归为T3分期。淋巴结阴性食管癌的病变长度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可以据此区分食管癌术后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乳头状癌首次治疗术式对预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首次治疗术式的选择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预后、情绪及经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癌术后拟行131I治疗的445例PTC患者.女329例,男116例.年龄9~68岁,平均年龄43岁.肿瘤病灶≥1 cm或<1 cm但合并包膜外侵犯或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根据首次手术是否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式与否分为G1和G2两组,研究两组的预后因素有年龄、性别、病灶大小、颈淋巴结转移、有无包膜外侵犯、手术频次及首次治疗术式,其中着重通过复发率、情绪量表、经济花费方面分析首次治疗术式对PTC预后、情绪及经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导致PTC预后差的因素包括包膜外侵犯(P=0.001)、手术频次(P<0.001)和首次手术术式(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包膜外侵犯(P=0.001)和手术频次(P<0.001)是导致预后差的独立因子.术后3个月、1年、5年、10年随访,G2组术后各时间段复发率均明显高于G1组(31.8%/14.1%,x20.4年=4.49; 59.1%/19.6%,x21年=15.14; 63.6%/23.5%,x25年=13.96; 71.2%/26.1%,x210年=16.47,P值均<0.05).焦虑自评量表显示,G1、G2两组平均标准得分分别为(37.5±8.0)和(40.5±11.26)分,两组分值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t值分别为6.037和7.068,P值均<0.05),且G2组评分明显高于G1组,t=0.534,P=0.000.抑郁自评量表显示,G1组、G2两组平均标准得分分别为(43.31±10.38)和(46.85±11.86)分,两组分值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t值分别为5.974和6.466,P值均<0.05);且G2组评分明显高于G1组,t=2.574,P=0.017.再次手术至少让患者多负担7 228元,是只接受一次手术治疗费用的1.8倍,t=6.537,P=0.000.结论:外科首次治疗术式对于PTC复发和预后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肿瘤病灶≥1 cm或<1 cm但合并包膜外侵犯或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应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首次术式不当可引起PTC复发及转移概率明显增高,加重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define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a staging system of soft-tissue sarcomas(STS), histologic and clinical findings in 190 adult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STS in the extremities and trunk were reviewed. The male-to-female ratio was 1.21. The histologic grading of tumors wa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recently proposed by us: tumors were low-grade in 65 cases, intermediate-grade in 57 cases and high-grade in 68 cases. The initial surgical procedure was as follows: intracapsular excision in 9 cases, marginal excision in 104 and wide local excision in 77, including 15 amputations. The mode of treatment was surgery alone (101 patients), surgery and chemotherapy (58),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22) and surgery and combined chemo- and radiotherapy (9). Un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histologic grade, sex, tumor size and tumor depth to be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s.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histologic grade to be the only independent factor for prognosis. Significant clinical factors in each histologic grade were then evaluated. In the low-grade group, local recurrenc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rognosis. Most of the patients with local recurrence had had marginal resection as the initial surgical procedure. No clinical factors affecting prognosis in the intermediate-grade group could be determined. In the high-grade group, patients with wide local excision and adjuvant chemotherapy had a better prognosis than those with marginal excision with or without 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wide local excision without chemotherapy (p=0.09). In conclusion, histologic grade was the only significant factor for the staging of STS. On the basis of our staging system, different modalities of treatment for each grade of STS might be indicated; adequate surgery is essential for the prevention of local recurrence, which resulted in reduc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low-grade STS. For high-grade STS, the prevention of distant metastasis by combined extensive surgery and adjuvant chemotherapy may make long-term survival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