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对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单节段Bryan假体CDA与传统前路颈椎减压融合(ACDF)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按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进入临床研究,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一组进行CDA手术,另一组进行ACDF手术,术后经1d、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及2012年6月的末次随访。其中CDA组32例、ACDF组35例完成了随访,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采用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2~9.6年,平均8.8年。CDA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活动度1.20°~8.20°,平均6.35°±1.45°;32例患者中8例(25%)置换间隙发生异位骨化,其中2例(6.25%)置换节段丧失活动度;翻修3例,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2例因头侧跳跃间隙后方骨赘压迫脊髓;末次随访时置换间隙相邻的其他63个节段中22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8个加重2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ACDF组融合率100%,翻修3例,2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存在神经症状;1例因尾侧邻近间隙退变,压迫脊髓;其余67个相邻节段中34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15个加重2级,但均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末次随访时CDA组的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分别为16.83±3.12、1.17±0.41及1.96±0.51分,ACDF组分别为17.21±3.53、1.23±0.35及1.86±0.62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ACDF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间无显著性差异,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后中长期可以保持一定活动度,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好于ACDF组,可以作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手术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2.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以来本科收治的254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7例施行了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性55例,女性62例;年龄33~65岁,平均46.6岁,89例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例行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22例行1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1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137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男性74例,女性63例;年龄29~81岁,平均47.8岁。术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大小,并进行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的X线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60个月,平均26.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平均较术前提高5.6分,平均改善率为62.9%,有效率为1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邻近节段椎间隙活动度的结果显示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的X线评估结果显示,融合组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非融合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较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较好发挥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un Y  Zhao YB  Zhou FF  Liu ZJ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33-337
目的 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以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26例单节段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效果采用JOA和Odom评分进行评定.采用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和椎旁骨化.采用X线片和MRI观察对比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术前X线片示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2°~12°,平均为6.9°.结果 (1)临床结果: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6分,平均改善率84%,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临床症状全部消失.Odom分级:优秀15例,良好7例,一般4例.(2)X线片:术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1°~14°,平均7.8°;7例出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仅1例假体运动消失,其余6例平均活动度为5.3°.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无明显变化.(3)MRI T2加权像:根据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相邻节段椎间盘的分级术后无明显加重表现;相邻节段黄韧带肥厚对椎管的侵占率术后无明显加重;但是上下相邻椎间盘侵占率均略有增加.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保留了置换节段的运动性,避免了相邻节段的加速退变,2年以上随访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4.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例19个椎间隙应用Prodisc-C假体。术后随访24~65个月,平均39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NDI)评定,并摄颈椎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的活动度。结果:1例术后10个月手术节段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并融合,活动度丢失。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置换节段稳定,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屈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期疗效满意,但仍然需要更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84-1188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配法将2010年7月~2013年7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置换组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术进行治疗,融合组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后在不同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置换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相比平均提高了5.33分,与融合组的5.2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邻近节段颈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分析,得出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即术后24个月时,置换组有7例出现退变,退变率为17.5%,融合组有14例出现退变,退变率为35.0%,两组均无死亡患者。[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具有良好疗效的同时,降低了相邻节段的退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的作用.[方法]回顾2009年10月~ 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行Mobi-C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2例.于术前、术后7d,术后1、3、6、12、24个月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数据采集.使用Odom评级、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的活动度.[结果]2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 ~30个月,平均26.3个月.与术前相比,24个月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均有改善(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FSU活动度、置换节段及临近节段活动度维持了术前水平.置换节段椎间高度均有恢复,上下临近节段椎间高度维持术前水平.[结论]使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临床效果可靠,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可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相邻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2006年1月~ 2009年2月在本院行相邻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颈椎病患者19例.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3、6、12、24、36个月进行JOA评分、NDI评分及颈痛VAS评分,评估手术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3、6、12、24、36个月通过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定置换节段、上下相邻节段和C2-7颈椎活动度;术后12、24、36个月,通过X线椎间盘退变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相邻节段退变.[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JOA评分、NDI评分、颈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后各随访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略减小,C2-7活动度较术前略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手术未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剧,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相邻双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良好,不仅保留了颈椎的运动学特性,防止置换节段与相邻节段退变,而且术后近中期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Bryan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同时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较,观察两种术式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48例,21例(22个节段)行颈前路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置换组),27例(32个节段)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融合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术后3、6、12、18个月观察以下指标:JOA评分;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置换组的假体稳定性和植入节段及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观察融合组融合节段的上下临近节段的关节活动度;MRI或CT扫描检查颈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及有无异位骨化现象.结果 两组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并发症.两组JOA评分比较:术后各时间段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段之间的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各时间段随访摄X线片显示:置换组置换节段较术前保留了部分关节活动度,上下临近关节活动度未显著增加,未发现假体偏移或下沉;而融合组临近节段活动度显著高于置换组(P<0.01).术后CT或MRI扫描显示:置换组假体位于临近上、下终板骨的中央,未见假体周围异位骨化现象;融合组出现1例下临近节段退变压迫脊髓.结论 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既能良好地达到前路减压目的,又能保持颈椎病变节段的部分活动度和稳定性,且未显著增加上下临近节段活动度,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骨科行单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患者中,36例患者获得中长期随访,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7±8.1岁(27~62岁)。所有患者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分级评估假体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发生情况和异位骨化位置,采用White方法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置换节段活动度,侧位X线片上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手术节段术前退变情况,分析其与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8.6±27.0个月。36个手术节段术前活动度为9.0°±3.6°,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6.4°±3.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36个手术节段中有25个(69.4%)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Ⅰ级异位骨化1个节段,Ⅱ级6个节段,Ⅲ级14个节段,Ⅳ级4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的25个节段中,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后方者11例,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前方者14例。手术节段术前退变Kellgren-Lawrence分级与异位骨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随访异位骨化发生率高,降低了置换节段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1例,于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数据采集。使用Odom评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整体、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的曲度及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相邻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2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8个月。NDI评分自术前(40±8.4)分下降到末次随访的(12±7.3)分(P0.05),JOA评分由术前(9±3.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6±3.0)分(P0.05),上肢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6±1.6)分下降至末次随访(1.8±0.4)分(P0.05)。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置换功能节段曲度、颈椎活动度及置换功能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6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改变。结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临床效果可靠,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可改善颈椎整体及置换节段曲度和活动度,保留临近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ero-P钢板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4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1例单节段颈椎病,24例术中采用Zero-P钢板(观察组),27例术中采用传统钢板与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JOA评分(脊髓型颈椎病)、NDI指数、颈椎Cobb角、吞咽困难Bazaz等级、植骨融合Eck等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81.0±4.4)个月,对照组随访(79.0±3.4)个月。观察组术后1、6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Eck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中应用Zero-P钢板在减轻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症状方面较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具有优势,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在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缓解临床症状、植骨愈合、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病多节段前路减压手术中融合与非融合技术组合使用的应用指证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杂交技术治疗涉及多个节段的颈椎病18 例,其中男11 例,女7 例,年龄28~52 岁,平均36.7 岁.18 例中,脊髓型颈椎病8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 例,混合型颈椎病7 例.非融合间隙均为1个,其中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16 例,颈椎动态稳定器2 例.单间隙融合5 例(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2间隙融合11 例,3间隙融合2 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按Odom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18 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9个月(15~42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未出现钛网下沉、假体松动、颈椎反屈、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及二次手术.融合节段术后融合时间平均5.2个月(3~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8分(7~12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9分(12~17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Odom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0 例,良5 例,尚可3 例,优良率83.5%.结论 颈椎病多节段融合手术中选择性组合使用非融合技术,能够减少融合节段,降低长节段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为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治疗的22例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情况.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ROM(rROM)、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高度、邻近节段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观察并记录假体下沉、移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6~78个月,平均38.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FSU高度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r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发生假体下沉3例,移位2例.结论 采用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安全有效,可维持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和ROM,但需警惕假体下沉和移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 Bryan 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2 年 2 月至 2012 年 5 月接受 Bryan 间盘置换术(Bryan 组)或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 组)治疗的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临床功能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c scale,VAS),影像学评估采用颈椎矢状位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及中间节段活动度,并于末次随访时评估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 49 例患者随访超过 24 个月,Bryan 组 18 例,ACDF 组 3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人口学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 JOA、NDI、VAS 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各时间节点比较仅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yan 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颈椎活动度和未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 11.1%、35.5°±5.9°和 7.3°±1.4°,ACDF 组分别为 45.2%、24.5°±6.2°、10.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ryan 组患者邻近节段无明显退变,ACDF 组 2 例出现退变,但无需再次手术。结论 应用 Bryan 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保留颈椎整体活动度,减少未手术节段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及轴性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比较,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1年3月24例符合选择标准的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收治时间分为颈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13例,2010年3月-2010年9月)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11例,2010年9月-2011年3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s评分评价疗效;置换组于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置换及其邻近节段的过伸过屈、左右侧屈活动度,以及假体偏心距。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缓解,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融合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置换组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1、3、6个月置换组NDI均高于融合组(P<0.05),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Odom’s评分为优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6.92%;置换组为优9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0.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0,P=0.223)。术后置换组过伸过屈及右侧屈活动度于1个月时明显减小(P<0.05),之后逐渐恢复;左侧屈活动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3、6个月时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置换节段和上位节段左侧屈活动度大于右侧屈(P<0.05),且上位节段左、右侧屈活动度差约为置换节段的2倍;侧屈活动度差与假体偏心距成正相关(P<0.05),且假体偏向侧的侧屈活动度增大,对侧活动度减小。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简便、安全且能保留颈椎活动的手术,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08年10月,采用椎间盘置换治疗20例(26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26~65岁,平均46岁。病程2~18个月,平均7个月。单节段置换14例,双节段置换6例。术后以Odom等标准评价疗效,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X线片测量假体椎间盘间隙角及颈椎过屈、过伸位活动度,观察异位骨化、骨赘形成及假体松动等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48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28个月按Odom等标准获优17例、良3例,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30个月,20个置换节段未融合,假体活动度为(10.6±4.5)°,与上位相邻节段的(10.8±3.7)°和下位相邻节段的(7.5±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例13个节段发生异位骨化,1例假体后方移位;其他假体无移位、下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颈椎正常活动范围和生理弯曲,但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4个椎间盘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以Odom分级标准评价疗效,以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以VAS评分评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X线片测量假体椎间盘间隙角及颈椎过屈、过神位活动度,观察异位骨化、骨赘形成及假体松动等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0~48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满意.Odom分级评分:优18例,良2例.脊髓功能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活动度与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单节段于术后24个月发生异位骨化.未见假体移位、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术后恢复快,颈椎稳定性和活动度无明显受损,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