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彬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36-36
目的:探讨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慢性胃炎及胃溃疡中幽门螺杆菌。方法: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价值。结果:胃窦部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达93.2%,胃体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73.6%,胃底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54.5%;轻度检出阳性率为80.9%,中度检出阳性率82.6%,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92%,胃溃疡幽门累杆菌检出率为89.4%。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部位有关,慢性胃炎与胃溃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nstant CHEK^TM-H.pylori法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Instant CHEK^TM-H.pylori法对4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进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且与胃组织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作比较。结果Instant CHEK^TM-H.pylori法检测阳性率为81.40%,胃组织Giemsa染色检测阳性率为72.09%,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Instant CHEK^TM-H.pylori法与胃组织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基本相符,表明Instant CHEKfM-H.PY-lori法有助于临床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组175例,消化系统疾病组150例,健康对照组120例,均抽静脉血取血清一滴测定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54.29%)与消化系疾病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60%)差异无显性(P>0.05),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34.17%)差异有高度显性(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病因之一,冠心病与幽门螺杆菌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将83例胃镜诊断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组,观察溃疡愈合及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结果,甲氰咪胍与庆大霉素治疗组42例中溃疡愈合32例(76%),甲氰咪胍对照组41例中溃疡愈合30例(73%);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清除23例(55%),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清除5例(13%);幽门螺杆菌清除者溃疡愈合30例(54%).1年后复查,幽门螺杆菌清除者溃疡复发3例(12%);幽门螺杆菌未清除者复发11例(36%).口服庆大霉素对清除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疗效,而幽门螺杆菌清除者溃疡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消化性溃疡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应用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对1062例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内窥镜检壹、快速尿素酶实验和血清抗幽门螺旋杆菌免疫球蛋白检验,同时记录非甾体类消炎药的应用情况,计算消化不良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病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及非甾体类消炎药应用率.[结果]溃疡发病率为29.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串为37.2%,非甾体类消炎药使用率为10.0%.[结论]幽门螺旋杆菌及非甾体类消炎药相互作用干上消化道黏膜.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乐清市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用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40%~70%,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外来务工人员明显高于当地常住人口,两者差异有显著性(X2=15.11,P〈0.01)。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比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的消化性溃疡患病率高。结论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和卫生饮食习惯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继而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两种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就诊、有临床症状、行胃镜检查,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确诊的27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两种不同方案的正规三联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2个月后复查胃镜及幽门螺杆菌。结果:组1溃疡愈合率为94.2%(131/139),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3.5%(130/139):组2溃疡愈合率为93.5%(130/139),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5.0%(132/139);两组均显示,溃疡未愈合的为幽门螺杆菌未根除的胃溃疡或复合性溃疡。结论: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溃疡愈合率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也高,两种方法均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和ELISA法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和幽门螺杆菌抗体。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乙肝表面抗原的感染率分别为58.5%和2.1%,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68.2%和49.3%。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原发性肝癌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对6种临床使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临床选用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2月期间共采集3304例患者胃镜检查后活检组织做幽门螺杆菌培养,采用Kiby—bauer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分离菌株进行甲硝唑、阿莫仙、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和克拉霉素6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 3304例临床标本中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为1171例,占35.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甲硝唑耐药率最高,达99.32%;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低,仅0.51%,在12个月时间内的两种抗生素耐药率无明显变化;阿莫仙、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和克拉霉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分别为61.06%、4.78%、21.35%和39.45%,且在12个月内的耐药趋势均有明显变化。结论随着根治幽门螺杆菌时抗生素的应用,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耐药率逐年上升,甲硝唑的耐药率最高;药敏试验对临床幽门螺杆菌菌株的根治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房学东  苏旭 《吉林医学》1995,16(4):195-196
我们采用Wathin-starry银染法,对89例胃癌病人和20例正常人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对比了幽门螺杆菌在54例肠型胃癌和28例弥漫型胃癌中的感染率。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在89例胃癌病人中检出41例(46.07%),与正常人(15%)比较P<0.025;在33例肠型胃癌中幽门螺杆菌感染32例(59.26%),28例弥漫型胃癌查见幽门螺杆菌8例(29.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关,尤其是和肠型胃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特殊类型溃疡包括幽门管及球后溃疡、多发溃疡、巨大溃疡等,其中以幽门管溃疡最常见。幽门管溃疡是指发生在幽门通向十二指肠球部一段长约0.5~1.0cm管腔的溃疡,属消化性溃疡的特殊类型。我们经胃镜检出206例,现将其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幽门管溃疡147例分析饶梅冰幽门管溃疡系指发生在幽门括约肌至幽门口区域的溃疡,其临床表现及内窥镜特征均较特殊。我院近年纤维胃镜检出消化性溃疡1560例,其中幽门管溃疡147例,占溃疡检出率的9.4%,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47例均为...  相似文献   

13.
邓勇  曾维琼  詹柱  刘智力 《重庆医学》2015,(32):4549-4552
目的:对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胰腺癌相关性的观察性研究进行M eta分析,旨在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胰腺癌的风险做出预测。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PubMed、维普数据库,比较胰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观察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水平,采用随机效应模型(D‐L法)计算合并调整后的比值比(A OR)及95% C I。结果共6项研究,包括2335例患者,符合本研究的筛选标准。累积M eta分析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胰腺癌的发展存在显著相关性(AOR=1.38,95% CI:1.08~1.75,P=0.009)。其中3项研究结果表明血清幽门螺杆菌CagA抗体阳性与胰腺癌无显著相关性(AOR=1.14,95% CI:0.66~1.97,P=0.63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胰腺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幽胃康冲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总显效率82.3%,优于丽珠得乐(P<0.01);幽门螺杆菌阴转率、尿素酶快速检测为73.8%,病理切片品红染色检测为61.0%,疗效与丽珠得乐相当(P>0.05),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对新生儿肥厚性幽门梗阻(IHPS)的诊断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高频探头对15例疑为幽门梗阻的新生儿及婴儿患者的幽门部的实时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5例患者均表现为典型的幽门肥厚,符合诊断标准,幽门肌壁厚度最小4.6mm,最大6.7mm,平均厚度为5.3mm;幽门管长度最小19mm,最大23mm,平均长度为20.7mm;幽门管直径最小15.2mm,最大19.4mm,平均直径为16.6mm。未见幽门管开放及胃液通过情况。结论:实时超声是一种无损伤、安全、简便、可重复的诊断方法,可作为新生儿呕吐的首选检查方法,为临床提供充分的诊断IHPS的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旋杆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胃镜确诊反流性食管炎(RE)86例,反流性食管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渍疡5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58例,所有病例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RE组幽门螺旋杆0菌的感染率32.5%,DU组感染率55.1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RE合并DU组螺旋杆菌的感染率36.2%,与DU组亦有显著差异(P〈0.05),RE组中螺旋杆菌阴性组Ⅱ、Ⅲ级发生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组中幽门螺旋杆菌感表率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的炎症程度低,推测幽门螺旋杆菌对RE发病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魏寿江  王崇树  李勋  王城  肖江卫  何一 《西部医学》2008,20(6):1185-1186
目的评价近端胃切除术中附加幽门成形与否在预防病人术后反流性食管炎以及残胃排空障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6例病人随机分为附加幽门成形组45例和不附加幽门成形组41例。结果附加幽门成形组病人术后:置放胃管时间比不附加幽门成形组短(P〈0.05),胃液引流量比不附加幽门成形组明显减少(P〈0.01),上腹疼痛不适、反酸、胸骨后烧灼感以及餐后饱胀、嗳气等症状比不附加幽门成形组明显轻而且少(P〈0.001),3月后残胃钡餐/或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比不附加幽门成形组低(P〈0.001)。结论附加幽门成形利于病人术后残胃排空,显著减少残胃内容物的潴留,能有效预防或降低病人术后反流性食管炎以及残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其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法幽门螺杆菌分型诊断与不同上消化道疾病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和^14C呼气试验观察了来我院就诊的I型和Ⅱ型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中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构成比以及三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根除率。结果:I型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中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构成比显高于Ⅱ型(P<0.001)。I型与Ⅱ型幽门螺杆菌对三联治疗的根除率相似(分别为81.5%和85.7%,P>0.05)。结论: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分型诊断有利于临床对上消化道病情的判断,I型感染可能更有治疗的必要必要性,三联治疗对I型和Ⅱ型幽门螺杆菌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口腔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9例口腔溃疡患者作为溃疡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对两组患者实施胃镜和口腔幽门螺杆菌检测,并依据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溃疡组消化道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率为44.89%;健康组消化道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率为30.61%,健康组与溃疡组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率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溃疡组与健康组在消化性口腔溃疡发生率上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治疗总有效率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口腔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联系和相关性,口腔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者,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克拉霉素缓释片、阿莫西林胶囊四联药物联合治疗口腔溃疡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胆结石患者胆囊粘膜及胆汁和结石中幽门螺杆菌DNA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粘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胆石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一对来源于幽门螺杆菌特异性尿毒酶A基因的引物,用PCR法对52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粘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进行检测。结果 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阳性率为30.8%(16例),明显高于胆囊粘膜中的15.4%(8例)和胆石中的13.5%(7例)。结论 提示幽门螺杆菌是胆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