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总结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特点,提高PSIL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并符合Dawson标准的PSIL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总结PSIL的MS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18例PSIL病例中,病变位于回肠12例,空肠5例,十二指肠l例。根据PSIL患者的CT表现,可分为4型:肠壁增厚型9例;动脉瘤样扩张型6例;息肉样肿块型2例;肠系膜浸润型1例,呈"夹心面包征"或"三明治征"。伴肠系膜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7例。PSIL的MSCT主要表现为病变肠管肠壁环形不规则增厚,仍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和柔软度,较少发生肠梗阻,常伴肠系膜、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结论 PSIL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PSIL的诊断中MSCT较其它检查方法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通过MPR、CPR、MIP等图像重建能更直观显示病灶特征,有助于外科医生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总结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特点,提高PSIL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并符合Dawson标准的PSIL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总结PSIL的MS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18例PSIL病例中,病变位于回肠12例,空肠5例,十二指肠1例。根据PSIL患者的CT表现,可分为4型:肠壁增厚型9例;动脉瘤样扩张型6例;息肉样肿块型2例;肠系膜浸润型1例,呈“夹心面包征”或“三明治征”。伴肠系膜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7例。PSIL的MSCT主要表现为病变肠管肠壁环形不规则增厚,仍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和柔软度,较少发生肠梗阻,常伴肠系膜、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结论PSIL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PSIL的诊断中MSCT较其它检查方法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通过MPR、CPR、MIP等图像重建能更直观显示病灶特征,有助于外科医生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肠扭转患者的CT检查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显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胀气,内见长短不一的液气平面影,肠壁和肠系膜增厚,密度减低,增强扫描病变肠段强化减弱。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3例可见"U"形征,8例可见"漩涡征";4例见"鸟喙征";3例见"靶环征";2例MPR图像显示肠系膜血管扭曲,3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可见"鸟喙征",其中1例可见"S"征,另1例可见"U"形征。结论肠扭转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并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对肠扭转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韦璐  陈刚  许彪  邹莹 《广东医学》2012,33(1):112-11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16层螺旋CT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资料。结果根据22例小肠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可以分为4型:肠壁弥漫增厚型9例,广泛浸润型8例,息肉肿块型2例和混合型3例。MSCT的主要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累及肠管仍能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及柔韧性,可有肠管扩张,病灶呈轻,中度强化。结论 MSCT能显示小肠淋巴瘤的特点,对诊断小肠淋巴瘤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SCT表现。结果在30例患者中,MSCT表现为肠壁增厚19例(其中表现为可逆性缺血17例,表现为不可逆性缺血2例),肠壁变薄8例(均表现为不可逆性缺血),肠壁无明显增厚或变薄1例,肠壁增厚与变薄并存2例。在可逆性肠缺血患者中,肠壁出现分层强化呈"靶征"11例,肠壁强化正常或增加3例,肠腔扩张、积液10例;在不可逆性肠缺血患者中,强化减弱或无强化7例,肠腔扩张、积液2例。在30例患者中,肠系膜水肿、浑浊22例,4例合并腹水;肠壁和/或门脉积气9例。结论肠系膜动脉狭窄或闭塞易导致肠系膜不可逆性缺血,通常可引起肠壁变薄;而可逆性肠系膜缺血多表现为肠壁不同程度的增厚。MSCT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缺血性肠病,并能对其发病原因、病变范围、病情程度等作出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6.
明镜  洪志友 《吉林医学》2013,34(21):4310-4311
目的:探讨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方法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5例疑有结直肠癌的患者行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MSCT扫描,观察直肠肠腔及肠周结构显示效果。结果:85例患者病变显示阳性率为100%,CT征像有:肠壁增厚,腔内肿块,肠腔狭窄,以及肠周邻近结构侵犯情况。结论: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MSCT检查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有很大价值。扫描前良好的肠道准备及扫描方法是MSCT对结直肠癌诊断的关键。此方法简单、安全、易行、创伤小,能够提高结直肠癌诊断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2例行MSCT灌注扫描;21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3例行肠切除手术。结果应用MS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5例、腹腔干狭窄1例。不同病因和不同程度的肠缺血CT间接征象有一定差异: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壁积气仅见于全层坏死,而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MSCT能准确诊断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8.
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华 《吉林医学》2010,(34):6298-6299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手术证实的小肠淋巴瘤10例CT表现,并结合三维重建进行观察。结果:MSCT见肠壁增厚7例,肠腔内肿块型3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检查小肠原发性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服2.5%甘露醇行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炎性肠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Crohn病(CD)和9例溃疡性结肠炎(UC)的MSCT表现.结果 小肠充盈优良率(94.52%)高于大肠(65.75%).64例CD中仅小肠受累23例(35.9%)、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7例(57.8%)、仅大肠受累4例(6.3%).9例UC全部仅累及结肠.CD的MSCT表现包括: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壁壁内脓肿、肠腔狭窄等肠壁病变及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管周围蜂窝织炎、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肠系膜淋巴结肿等肠腔外病变及并发症.9例UC未见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等肠外并发症.结论 口服2.5%甘露醇后行腹部MSCT对IBD重要征象如肠壁增厚、强化增加的显示较口服阳性对比剂清楚,是诊断IBD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廖忠剑 《当代医学》2016,(28):29-30
目的:对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探讨。方法将通过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79例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肠腺癌37例,平扫表现为肠壁呈不规则、局限性增厚,存在明确的肿块,并伴有肠腔狭窄;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小肠间质瘤23例,平扫表现为肠襻往肠腔外生长,且呈近似圆形状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实质期显著强化,并且为延迟强化。小肠淋巴瘤15例,平扫表现为肠壁为环形增厚;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脂肪瘤4例,平扫表现是空肠内有近似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在小肠原发性肿瘤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可更为准确的掌握病变部位、肿块大小,并可依照肿瘤强化情况判定肿瘤性质,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运用多平面重建(MPR)进一步分析胃肠壁的厚度及周围淋巴结的情况,总结胃肠道淋巴瘤较典型的CT表现。结果胃肠道淋巴瘤大多表现为胃肠壁的弥漫性增厚及周围淋巴结增大;动脉瘤样扩张,周围淋巴结较大是较典型的CT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胃肠道淋巴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正芳  赵毓 《甘肃医药》2009,28(4):257-26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疑有小肠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检查前清洁肠道,肌注盐酸山莨菪碱10-20mag以减少肠蠕动,口服足量2.5%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充盈肠管后扫描,结合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和/或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观察图像。结果:正常12例;病变2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肿瘤12例,其中间质瘤4例(良性1例,恶性3例),淋巴瘤2例,腺癌3例,腺瘤2例和脂肪瘤1例;Crohn病3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例;肠系膜扭转后梗阻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增生性肠结核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肠病变的定位、定性、肿瘤分期、肠系膜及其血管病变有较高临床价值,是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观察cT征象,并与内窥镜、DSA等检查对照。结果造影剂外溢16例,提示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未发现造影剂外溢共4例,但增强后肠道肿块或肠壁粘膜局限性强化,或肠壁静脉扩张等提示间歇性出血来源;把高密度肠内容物误认为造影剂外溢1例。结论MSCT检查可替代诊断目的的DSA检查,作为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对需介入或手术治疗者其指导意义更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小肠腺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在小肠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腺癌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小肠腺癌发生在十二指肠11例,空肠7例,回肠5例。14例表现为局部结节样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9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或环形增厚,肠腔狭窄;其它表现包括:侵犯肝门、壶腹部合并胆道梗阻8例,不完全性肠梗阻7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周围结构侵犯与转移18例,腹水征6例,1例病灶合并肠套叠。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较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45Hu),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不明显(CT值平均增加23Hu)。结论掌握小肠腺癌的CT表现的特征有助于与小肠问质瘤、淋巴瘤与类癌的鉴别;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腭部肿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腭部恶性肿瘤的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检查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通过调整舌和口腔的位置对28例研究对象进行常规法、伸舌法、抵舌法和发音法MSCT扫描,并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CT仿真内窥镜重建。结果合理选择常规法、伸舌法、抵舌法和发音法MSCT扫描检查可获得符合诊断的影像图像,18例腭部病变者经MSCT检查发现病变位于软腭10例,硬腭7例,软腭及硬腭交界处1例,MSCT的定位诊断与临床符合率为100%。15例恶性腭部肿瘤的MSCT表现为腭部局限性肿块者15例,腭骨质破坏6例,邻近结构受累及者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4例。3例腭部良性病变者MSCT表现为腭部软组织弥漫性增厚。结论 MSCT有利于显示腭部肿瘤的形态特征以及侵犯途径,并有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随访观察证实的84例肠系膜非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72例经穿刺/手术病理证实,其余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应用GE LightSpeed Pro16CT机进行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采用1.25mm层厚和1mm重建间隔在ADW4.2工作站获取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评价不同病变时肠系膜及其血管及邻近脏器的改变。结果84例中:肠系膜水肿30例,其中肝硬化所致10例,肾衰所致4例,门脉、肠系膜上静脉栓塞4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肠系膜扭转4例,肠系膜上静脉、门脉广泛积气2例,肠脂垂炎2例;炎性渗出34例,其中胆囊炎、阑尾炎、附件炎各6例。胰腺炎、升结肠憩室炎2例,肠系膜脓肿4例,肠穿孔5例,淋巴结炎3例:肠系膜血管挫伤10例,其中4例合并肠破裂;其他病变10例,包括脂肪沉积2例,肠系膜脂膜炎8例。肠系膜非肿瘤性病变的主要MSCT表现:肠系膜密度增高82例,其中弥漫性发布39例,节段性分布43例,表现为肠系膜雾状线条状增高即云雾状肠系膜。肠间隙内积液37例,9例同时伴积气。环绕肠系膜根部的脂肪肿块样改变8例,肠系膜增厚呈缆绳样改变2例,肠系膜旋转4例,肠系膜血管内对比荆缺损8例、积气2例,肠系膜上动脉增粗4例。3例淋巴结炎表现为回盲部多发小结节,边缘模糊。结论常见的肠系膜非肿瘤性病变病种多、表现相近,大部分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必须结合病史,方可提高定性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MscT表现,结合文献分析其cT特征。结果6例胆囊壁均弥漫性或对称性增厚。5例弥漫增厚胆囊壁内见低密度结节。6例均见强化粘膜线,5例粘膜线连续,1例粘膜线局部裸露。2例侵犯肝实质动态增强见一过性强化。4例无肝内胆管扩张。6例均有胆囊结石,4例同时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结论胆囊壁弥漫性或对称性增厚、增厚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连续或裸露的强化粘膜线、侵犯肝实质时肝动脉期一过性强化、肝内胆管不扩张等征象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钝性伤后单纯肾蒂损伤后的 MS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腹部钝性伤后经CT检查,临床随访,手术证实,其他影响检查互相印证的肾损伤40例,其中肾蒂损伤2例,占肾损伤5%,肾动脉分支损伤2例,占肾损伤的5%,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肾蒂损伤后MSCT表现:(1)腹腔积血;(2)膈肌脚增厚及膈肌脚浸润征象;(3)膈后间隙片状出血;(4)伤后1∽12小时肾轮廓、大小、密度、形态未见异常、肾周围脂肪囊清晰;(5)伤后24小时肾前、肾后筋膜稍增厚,肾周脂肪囊条索状影;(6)伤后3天以后肾体积进一步增大,密度减低,肾周脂肪囊片絮状影,肾筋膜增厚,膈后间隙及膈肌脚积血量未增加,均在肾内侧,未见肾外侧积血;(7)增强扫描可见肾血管内造影剂外溢及肾灌注减低和肾无灌注,可出现肾节段性及全肾梗死,肾皮质呈“线状强化的皮质环征”;(8)合并肠系膜血管损伤及肠管挫伤。结论:肾蒂损伤后早期出血较特征性位于肾内侧,主要位于膈肌脚及膈后间隙,可合并肠系膜血管及肠管损伤,及早增强扫描可发现肾灌注情况,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外科医师在作肠道修复手术时应注意避免过分牵拉,引起肾蒂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30例经手术证实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患者资料,比较分析手术结果与多层螺旋CT增强表现。结果 30例患者手术结果肠道穿孔12例,其中3例不止1处穿孔,CT诊断肠道穿孔9例(9/12);肠系膜撕裂伴系膜血管断裂出血6例,CT诊断6例(6/6);肠壁及肠系膜血肿10例,CT诊断10例(10/10);肠壁及肠系膜散在多发性点状出血13例,有7例CT诊断肠及肠系膜挫伤(7/13),另外5例无明确阳性发现。其中11例表现为肠和肠系膜多发损伤。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肠和肠系膜损伤有重要价值,并且部分能够判断损伤程度和部位,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