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5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行瓣膜置换手术,包括二尖瓣瓣膜病变40例及主动脉瓣瓣膜病变11例,联合瓣膜病变8例,共搭桥132支.根据患者年龄及病变血管情况选用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结果 本组1例术后1d死亡,死亡原因是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搭桥4根.其他病例术后随访2个月至7年,均没有明显心绞痛复发并且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一般无典型心绞痛病史,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该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是否合并冠心病.采取术前改善心功能状态,缩短手术及心肌缺血时间等措施,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及心脏瓣膜手术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2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均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对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选择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进行冠脉血运重建,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体会。方法对20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瓣膜置换及冠脉搭桥术(CABG)。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手术成功,痊愈出院。2例因术后心脏破裂出血死亡。18例获3个月3年随访,心功能Ⅰ级12例,6例Ⅱ3年随访,心功能Ⅰ级12例,6例Ⅱ级,无明显心肌缺血表现,心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术前明确诊断,充分调整心功能,科学评估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提高瓣膜置换和冠脉搭桥手术技巧并加强围术期管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术期处理。方法:2000年8月~2004年8月,同期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10例,其中二尖瓣病变7例,主动脉瓣病变2例,联合瓣膜病变1例,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均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结果:其中1例因低心排死亡,其余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者,手术死亡率偏高,但若能纠正瓣膜功能,改善心肌缺血情况,并完善术中心肌保护,对提高此类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同期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效果,以提高手术疗效. 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同期手术治疗105例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年龄36~79岁(61.96±7.61岁),其中风湿性心瓣膜疾病59例,退行性二尖瓣病变24例,老年性钙化性主动脉瓣病变13例;其它主动脉瓣病变9例.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98例,术中探查发现冠心病7例.全组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移植血管216支(2.06支/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36例,二尖瓣成形术1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3例,双瓣膜置换术11例. 结果 术后住院死亡6例(5.7%,6/105).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3例,肾功能衰竭2例,术后心脏骤停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随访93例,随访时间1个月至7年,失访6例.无晚期死亡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5例,Ⅱ级53例,Ⅲ级10例,Ⅳ级5例.1例患者活动后仍有心绞痛存在. 结论 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绝大多数无典型的心绞痛症状,50岁以上的患者必须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有冠心病易患因素者,应积极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心病所致的心肌缺血可明显加重心脏瓣膜疾病所引起的心肌损害,术中心肌保护尤为重要;正确评价术前左心功能低下的患者是选择手术治疗的难点,更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83年 11月至 2 0 0 2年 11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手术治疗的 10例患者的临床经验和远期结果。结果 本组原发性瓣膜肿瘤占心脏肿瘤的 2 6 5 % (10 / 378) ,其手术约占所有心脏手术的 1/ 4 0 0 0。 10例中男性 5例、女性 5例 ,年龄 2~ 6 6岁 ,平均 30岁。所有患者均有症状 ,临床表现为活动后心慌、气促 7例 ,脑血管栓塞症状 2例 ,紫绀 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 8例 ,术中确诊 2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良性肿瘤 8例 ,恶性肿瘤 2例。术后早期恢复均顺利 ,晚期死亡 3例。死亡病例中 ,1例为三尖瓣囊性畸胎瘤患者 ,术后 2个月死于电解质平衡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 ;2例为二尖瓣恶性肿瘤 ,其中 1例术后 11个月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所致的心功能衰竭 ,另 1例术后 12个月死于肿瘤脑转移。长期生存的 7例均为瓣膜良性肿瘤患者 ,随访 8个月~ 19年 ,平均随访 5 7年。所有患者活动量恢复正常 ,心功能均为Ⅰ级。最后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 瓣膜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近、远期结果良好。恶性瓣膜肿瘤的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7.
对17例巨大心脏心瓣膜置换、左房折叠术患者术前予科学评估、心功能支持、精神支持、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体温,监测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变化,保持心包、纵隔及胸腔引流通畅,预防感染和营养支持等护理,结果13例术后康复出院,2例因心力衰竭、低心排死亡,2 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提示巨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功能差,手术复杂,加强术前、术后临床观察及护理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70岁以上心脏病患者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心脏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自1995年5月至2000年7月进行70岁以上高龄患者心脏手术23例,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13例,单纯瓣膜手术5例,瓣膜手术同时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心包剥脱同期冠状动脉桥术1例,左房粘液瘤摘除术1例。结果 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21.7%),死亡1例(4.3%),无围手术期心肌梗塞、高血压危象和酮症酸中毒等。存活22例随访1个月-5年,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高龄心脏病应及时就诊,一旦有手术适应证应及早外科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积极的围术期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8例,年龄60~79岁;风湿性心脏病35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0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5例。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或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左心房血栓清除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手术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全组行二尖瓣置换术(MVR)2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5例,MVR+AVR5例,同期行TVP4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3例,CABG6例。全组手术时间138~412(196±52)min,体外循环时间48~301(108±3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4~196(87±21)min,住院时间12~31(19±5)d。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4.3%),死亡原因为左心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51.1%),包括呼吸功能不全6例,肺部感染5例,心律失常5例,切口感染2例,胸腔积液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1例。通过电话、网上视频、来院复查等方式随访生存患者45例,随访时间1~32个月,随访率100%,心功能改善至I级11例、Ⅱ级32例、Ⅲ级2例。结论针对老年瓣膜疾病的特点,提高手术技巧,改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左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出现孤立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腔镜辅助不停跳三尖瓣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1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左心瓣置换术后远期发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并右心衰竭,8例出现心脏恶病质综合征及肝肾功能不全,予行再次三尖瓣手术,包括人工瓣环成形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9例,其中置换生物瓣5例,双在叶机械瓣4例;在腔镜辅助下行心脏不停跳再次手术5例,常规再次心脏停搏手术6例。结果 2例围术期死亡,均为停跳组瓣膜置换病人。术后心包引流液量心脏不停跳组明显少于停跳组(P<0.05)。停跳组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不停跳组1例。两组术后1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室均明显缩小,三尖瓣无或少量反流,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获长期随访5例、随访时间25~86月、心功能Ⅱ级3例、Ⅲ级2例。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孤立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右心衰的再次手术死亡率高、合理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积极开展微创不停跳手术和良好的围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终末期病例,手术死亡率高,应积极开展针对右心系统的心脏超声及磁共振检测指标,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常规换瓣手术指征需慎重,必要时可考虑微创经皮导管瓣膜植入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源性恶液质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6年 42例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4例( 9 .5 2 % ) ,2 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 ,3 8例患者出院时肝脾明显缩小 ,食欲好转 ,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肝、肾功能正常。随访 10个月~ 6年 ,心功能恢复至Ⅰ级 2 4例 ,Ⅱ级 14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围术期营养支持 ,正确地选择好手术时机 ,加强术中处理 ,积极治疗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三尖瓣替换术及早期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C  Sun LZ  Xu JP  Wu X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2):1433-1436
目的 探讨三尖瓣替换术(TVR)的手术适应证和人工瓣膜的选择。方法 1997年3月至2004年6月,共施行TVR42例,其中20例有心脏手术史。手术适应证:①自然瓣膜损毁无法修复(34例);②进行性三尖瓣病变(2例);③修复后残余的瓣膜功能不全仍严重影响心脏功能(6例)。合并下列情况时,积极选择TVR:肺血管阻力中、重度升高;手术后有残余的左心功能不全;有三尖瓣成形手术史。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包括:单纯TVR3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加TVR8例,二尖瓣加TVR3例,主动脉瓣加TVR1例。三尖瓣位人工瓣使用双叶型机械瓣28枚,生物瓣14枚。其他合并的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畸形修复10例,人工瓣周漏修补、黏液瘤切除、冠状动脉搭桥各1例。结果 全组手术病死率17%(7/4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1%(13/42)。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1例,Ⅱ级10例,Ⅲ、Ⅳ级各1例。术后晚期死亡2例。结论 当三尖瓣的病变程度严重,修复把握不大,特别是伴有肺血管病变、左心功能不良、左心病变未能完全矫治时,应积极行TVR;人工瓣应选择双叶型和机械瓣或生物瓣,特别是后者。  相似文献   

13.
同期心脏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1例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目的总结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CABG 8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7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44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18例,双支血管病变9例,多支血管病变54例。同期施行心瓣膜置换术和CABG 55例,瓣膜成形术和CABG 26例,其中同期行室壁瘤手术4例。人均冠状动脉远端吻合3.12±1.51个。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4例,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结果2例因手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再次开胸止血3例。79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后随访64例,失访15例,随访时间1~74个月,平均随访14.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均为非心源性死亡。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CABG是有效可行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影响心脏瓣膜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老年心脏瓣膜术后院内全因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心脏瓣膜术后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连续纳入2016—2018年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库中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65岁患者,其中2016年1月—2018年6月患者纳入训练队列,2018年7—12月患者纳入测试队列,分析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风险因素,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与传统的EuroSCOREⅡ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共纳入7 163例患者,其中男3 939例、女3 224例,平均年龄(69.8±4.5)岁。训练队列5 774例,测试队列1 389例。290例(4.0%)患者术后死亡。通过LASSO回归变量筛选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纳入预测模型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肌酐清除率、既往心脏手术史、体外循环时间、纽约心脏协会分级。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在训练队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85,0.627]及测试队列(AUC=...  相似文献   

15.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结果,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措施。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对7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替换术。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22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35例,二尖瓣置换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死亡6例,其中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5例,心室颤动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7.69%。随访53例,平均随访2.5年,死亡5例。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注重改善术前心功能,掌握手术时机,尽量保留瓣下组织,选择合适瓣膜,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降低心脏瓣膜替换术早期死亡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析了1990~1995年的1215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死亡44例的原因,以求探讨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的有效措施。作者认为:(1)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防治心律失常;(2)注意术野的充分显露和心肌保护,尤其是再手术患者;(3)主张使用膜肺;(4)及时纠正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5)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6)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等均为提高重症瓣膜手术成功率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1O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83年11月至2002年11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原发性心脏瓣膜肿瘤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经验和远期结果。结果本组原发性瓣膜肿瘤占心脏肿瘤的2.65%(10/378),其手术约占所有心脏手术的1/4000。10例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66岁,平均30岁。所有患者均有症状,临床表现为活动后心慌、气促7例,脑血管栓塞症状2例,紫绀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8例,术中确诊2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2例。术后早期恢复均顺利,晚期死亡3例。死亡病例中,1例为三尖瓣囊性畸胎瘤患者,术后2个月死于电解质平衡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2例为二尖瓣恶性肿瘤,其中1例术后11个月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所致的心功能衰竭,另1例术后12个月死于肿瘤脑转移。长期生存的7例均为瓣膜良性肿瘤患者,随访8个月~19年,平均随访5.7年。所有患者活动量恢复正常,心功能均为I级。最后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瓣膜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近、远期结果良好。恶性瓣膜肿瘤的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本院心外科2009年4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期间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回归方法筛选出各类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AKI诊断标准为48 h内Scr上升≥26.4 μmol/L或较基础值增加≥50%;和(或)尿量<0.5 ml?kg-1?h-1达6 h。结果 1113例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后AKI发病率为33.24%,AKI患者住院病死率为6.49%,其死亡风险较非AKI患者增加5.373倍 (P < 0.01)。心脏瓣膜置换伴冠脉搭桥手术术后AKI发病率为75.00%,显著高于其它瓣膜置换手术类型(P < 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每增加10岁)、男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以及心脏瓣膜置换合并冠脉搭桥手术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55、2.110、1.768和2.994。 结论 AKI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心脏瓣膜置换合并冠脉搭桥手术术后更容易发生AKI。高龄、男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以及心脏瓣膜置换合并冠脉搭桥手术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瓣膜置换手术是心脏外科的常规手术 ,1996年 1月至2 0 0 2年 5月 ,我们为 2 14 0例病人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术后早期死亡 6 4例 (死亡率 3% )。现分析术后早期死亡原因 ,以期减少导致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 ,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成功率。资料和方法  6 4例中男 2 5例 ,女 39例。年龄 6~ 71岁 ,平均 4 86岁。风湿性心脏病 5 0例 ,先天性心脏病 6例 ,冠心病、瓣膜退行性变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8例。术前心功能II级9例 ,III级 31例 ,IV级 2 4例。 5 2例合并心房纤颤。 2 2例术前尿素氮和肌苷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7例术前有明确的心肌梗死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心脏再次手术行瓣膜置换的方法。方法心脏再次手术行瓣膜置换患者184例,173例患者采用正中开胸,11例采用右前外切口。经升主动脉和上下腔建立体外循环141例,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33例。结果术后死亡12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功能、合并手术是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二次手术的难点是心脏术后心包粘连所致的解剖关系不清、手术时间长及心功能差,充分的术前评估、心功能调整及选择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