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极正骨按摩法是民间骨伤科医生闫文奎先生集毕生之心血,根据太极拳术中的“听劲”法诊断病症,以太极拳中的螺旋缠丝整体发力法,配合传统正骨按摩手法,并借助关节运动力的原  相似文献   

2.
程博  郑海松 《中医正骨》2012,24(7):72-73
柔性点穴正骨手法是蒋松鹤教授在刚柔要素理论基础上,将柔性正骨、手法点穴和关节松动术结合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点穴松动正骨手法.该手法既不失正骨手法之整复作用,又有柔性点穴之安全作用,为临床推拿手法的选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从柔性正骨的含义、手法点穴的融入及关节松动术的融入3个方面对柔性点穴正骨手法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正>骨科正骨疗法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技术,正骨疗法在诊治骨伤科疾病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正骨流派非常之广,有的甚至达千年,可谓是老字号。每一种技术都需要完善和创新,有很多学者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念用于正骨疗法的技艺和诊疗思维,笔者查阅近五年的文献和资料,看到为数不多的几篇正骨之医话类文章,如《翰墨书法与正骨手法》、《永字八法与正骨八法》、《中医正骨医生的另类》、《从太极拳法到正骨手法》、《中  相似文献   

4.
正骨法又叫正骨术或接骨手法。即用手法“使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位”。现在统称为手法复位。中医伤骨科的正骨手法,是我们祖先数千年来与创伤作斗争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临床证明行之有效,历久不衰。西医骨科专家  相似文献   

5.
李强 《中医正骨》2010,22(6):20-23
目的:系统地解析日本江时代的接骨专著《正骨笵》的学术观点,探讨其与中医正骨术的关系及其对日本柔道整复界的影响。方法:应用文献考证的方法,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和《正骨笵》进行比对,在对日本接骨史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正骨笵》的体例、所记载的正骨手法、术后方药和固定器具等进行系统地研究。结果:《正骨笵》基本模写于《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但在裹帘法中介绍了来自荷兰医学的白布绷带固定法,在方药类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正骨药方,在正骨手法类中图文并茂地记载了治疗骨折和脱臼的正骨手法。结论:日本的古代正骨术最早是随着中国的按摩推拿术而被引入日本的,日本的正骨、柔道整复、按摩、指压、整体等疗法的渊源是中国的中医按摩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6.
永字八法是书法艺术楷书之基础技法,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正骨八法是中国骨科之独特技艺,骨折脱位的复位手法。有些学者或许怀疑风马牛不相及事情也能并提?其实二者看似毫无相关,但是某些关键部分完全相似。  相似文献   

7.
《按摩与康复医学》2007,23(12):41-41
1.第125届中医定向正骨新进展高级研修班——发明人主讲北京宝芝堂医学研究院独家推出定向正骨高级研修班。①定向正骨是治疗脊柱,关节病手法的一个奇迹,当代手法治疗一绝。绝不用旋转,斜扳等带有危险的复位手法。整套手法治疗下来,几分钟时间,但疗效是立竿见影的。②疑难病症经络疏通法(三点一线疗法,又称“生命之源复兴疗法”)对妇科,  相似文献   

8.
骨伤科疾病是多发病、常见病。用苗医传统正骨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湘西各地正骨苗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者所习用的苗医正骨手法主要是总结湘西泸溪县及吉首市一带流传的苗医正骨法。现将这一地带的苗医正骨手法进行学术整理,并简介临床应用体会。1湘西东  相似文献   

9.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是骨伤科主要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平衡理论指导的推拿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中成药内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平衡理论指导的推拿正骨手法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疼痛评分(...  相似文献   

11.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正骨八法,具有损伤小,效果好的特点,与今不同的是很少使用牵引或对抗牵引。借鉴古人非凡的技巧,可提高徒手整复的成功率,减少切开复位。中医骨伤科历来重视正骨的手法,清代医家对此已臻精纯圆熟之佳境。《医宗金鉴》一书,在正骨心法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易罐拉伸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3例。观察组用易罐拉伸配合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用正骨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易罐拉伸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较单用正骨手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西部中医药》2015,(1):146
陇中正骨学术流派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遗产,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以郭均甫为代表的洛阳平乐正骨手法,学习和借鉴以方先之、尚天裕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法,以冯天有为代表的新医正骨疗法,以孙树椿为代表的清宫正骨手法,以及民间正骨手法和药物疗法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今,在以李盛华教授为核心的第三代传人的带领下,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继承、挖掘和整理流派前辈们经验及医案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创  相似文献   

14.
《按摩与康复医学》2008,24(11):42-42
1.中医定向正骨新进展高级研修班——发明人主讲 北京宝芝堂医学研究院独家推出定向正骨高级研修班,①定向正骨是治疗脊柱,关节病手法的一个奇迹,当代手法治疗一绝。绝不用旋转,斜扳等带有危险的复位手法。整套手法治疗下来,几分钟时间,但疗效是立竿见影的。②疑难病症经络通督法(三点一线疗法,又称”生命之源复兴疗法”)对妇科,男科,偏头痛,耳鸣,眩晕,失眠,胸慌,血压异常,十二指肠溃疡腹胀,湿疹,尿床等病症疗效显著。③三通丰胸健美法。学期5天。http://www.imw.net.cn  相似文献   

15.
胸椎小关节错缝属于中医筋伤范畴,又称椎骨错缝,推拿手法是治疗胸椎小关节错缝的的关键手段之一,中医伤科历来重视手法在治疗的作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说明古代医家早就认识手法是决定疾病转归的关键因素,治疗过程中常伴随手法整复关节后出现一声咔哒声后,患者往往出现舒服感,因此手法往往作为治疗首选[1]。  相似文献   

16.
试论仰扳过伸法的原理和临床应用上海市卢湾区东南医院(200023)吴关键词腰椎正骨仰扳过伸法脊柱整骨手法的研究日新月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正骨手法,今重点介绍腰椎正骨关键手法——仰扳过伸法。1仰扳过伸法的具体操作患者正坐,两手交叉...  相似文献   

17.
《林如高正骨经验荟萃》一书由福州市正骨医院院长林子顺和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主任王和鸣主编。全书共7篇42章。内容主要包括林如高学术渊源、人体骨骼与肌肉简述、病因病机、伤科四诊、正骨手法、夹缚固定、骨伤验方、药物疗法、练功疗法及近百种骨折、脱位、伤筋等疾病的治疗及其他多项研究。骨伤手法详备保健练功独特《林如高正骨经验荟萃》一书将林氏手法分为正骨八法、上骱八法、理筋三十六法、练功十八法、保健练功三十六法。正骨手法重视体格锻炼、练习手法与夹缚包扎以  相似文献   

18.
摸法是中医骨伤科检查和诊治疾病的常规方法之一,它是凭医者双手通过触诊感觉,检查确定某种疾病诊治。清代医者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提出了以"摸"为先的正骨手法,阐明了"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的系统理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引起的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们正骨先辈们在同此类腰腿痛长期斗争中,探索出一套准确可行,操作性强,兼有治疗作用的摸法。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普遍使用着各种先进检查仪器,但仍要注重摸法,依据"手感"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乃至于指导临床治疗,为广大中医正骨医务工作者所推崇。下面对"摸法"在腰突症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作大致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正骨手法的现状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骨手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 ,由于历史的原因 ,很多著作中正骨手法的内容并非一致。这种各流派各执一词的现状 ,阻碍了中医骨科的发展和交流。在基础学科高速发展的今天 ,多学科研究已被证实是传统医学出路所在 ,蕴含力学实质的中医骨科正骨手法更是如此。据中央电视台报道 ,由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正骨遥控机器人” ,日前成功地为 1例胫腓骨双骨折患者施行了闭合穿针整复固定术。我们以生物力学观点分析各派正骨手法 ,探索其实质 ,以期达到正骨手法与现代科学接轨 ,最终使传统骨科正骨手法…  相似文献   

20.
葛氏捏筋拍打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103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葛氏捏筋拍打和正骨疗法是由铁道部北京铁路总医院正骨按摩科著名老中医葛长海教授所创立.运用手法治疗颈椎病,主要是调节颈椎两侧的肌腱韧带,使其拉力恢复原来的相对平衡,另一方面是通过捏揉的手法增强局部的适应能力,使其各种症状减轻和消失,而达到治愈.一般经手法治疗数次,即有明显减轻,10~30次,即可痊愈(此之痊愈指症状完全消失,软组织的痉挛、结节缓解,并不是指消除增生的骨质.)通过手法治疗,能促使人体对于颈椎病的麻木疼痛等症状逐渐适应,而缓解麻木疼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