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放大内镜与实体显微镜检查鉴别病变的范围和分离出病变标本在早期癌症的病理诊断中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对凹陷型微小癌的意义尤为重要。1 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腺管开口的识别1.1 组织学分析腺管开口类型 切除的标本用福尔马林固定、脱浆、用卡拉奇苏木精或甲苯基紫染色 ,然后用水浸泡后在立体超微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方法分为核染色和胞浆染色 ,前者通常包括应用卡拉奇苏木精或甲苯基紫 ,后者应用亚甲基蓝 ,具体应用哪种方法取决于目的。与H -E染色相比 ,实体显微镜标本的染色是用细胞核染色方法 ,通过放大内镜检查获得腺管开口类型 ,用… 相似文献
3.
廖嘉忠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4):585-587
大肠癌早期常无症状,一旦确诊多属晚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降低其病死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并及时予以恰当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内镜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包括制定治疗方案、内镜下切除等)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我国大肠癌发病率的增加及内镜应用的普及,早期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常规应用普通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后,通过手动变焦放大内镜对可疑病变部位的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进行IPCL形态分型。在可疑部位的多个点取病理活检,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将普通内镜病变类型与放大内镜IPCL形态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期食管癌IPCL形态异常,分型均为Ⅳ型(100%),食管上皮中度异型增生的IPCL形态以Ⅱ、Ⅲ型为主87.5%,轻度异型增生的IPCL形态以Ⅱ型为主77.78%,食管炎患者的IPCL形态以Ⅱ型为主91.66%。IPCL形态异常愈明显、其细胞异型愈严重。结论放大内镜IPCL形态学分型对于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符合率,优于普通内镜检查。放大内镜IPCL形态学分型有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人舌鳞癌组织和细胞切片原位纳米尺度的操纵,并发展样品制备及处理的方法,提高舌鳞癌切片AFM图像的反差和分辨率,以满足纳米定位、切割、分离和拾取等一系列操纵的需求。方法人舌鳞癌组织和培养细胞按常规的电镜超薄切片法和石蜡切片法制样后,将切片分别转移至云母表面或载玻片表面,在空气中以接触模式AFM观察。选择合适的针尖并控制力的大小和扫描范围,进行纳米级成像、定位、分离和拾取等操纵。结果选择合适厚度的超薄切片,AFM观察显示,细胞轮廓清晰,细胞膜、核膜等结构明显,核内可见核仁,围绕核膜有颗粒状的细胞器。双氧水和二甲苯处理切片提高反差及AFM成像质量。对石蜡切片能分辨细胞轮廓、核内结构以及细胞间的结构。经上述处理的舌癌切片,通过控制扫描方向和针尖力的大小,实现了范围在20nm~1μm之间的操纵,并利用针尖获取核内遗传物质。结论以人舌鳞癌组织和细胞切片AFM高分辨率成像和结构分辨为基础,实现了AFM原位纳米尺度的操纵,获得特定细胞核内部的遗传物质,进一步开展生化分析,用于肿瘤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376例疑似病变,用2%的碘液喷洒染色,对不染色和浅染色区进行多点病理活检,并对照碘液染色前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变化。结果经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染色前内镜诊断食管早期癌为18例,碘液染色后内镜发现经病理确诊为39例,染色前内镜诊断中度~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23例,碘液染色后内镜发现病理确诊为11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检查中碘液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和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美蓝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7例有食管症状但内镜下肉眼观察未见食管明显黏膜改变或可见浅表病变的患者病灶进行2%美蓝染色,对呈现蓝色区域和非蓝色区域进行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107例患者均成功行2%美蓝染色。其中美蓝深染色33例(30.8%),病理确诊为食管癌4例,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1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食管炎10例;美蓝浅染色42例(39.2%),病理确诊为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食管炎31例;无明显蓝色区域32例(30.0%),病理确诊为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2例,食管炎30例。对1例食管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行内镜下治疗,随访1年余,病情未进一步发展。结论美蓝染色内镜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肝转移在全世界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研究显示大肠癌肝转移都有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特征,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分子标志物对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预测和指导靶向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临床医师从事这项科研,其中一些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但是更多重要的问题仍需解决。研究者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对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能更准确地预测大肠癌肝转移,并实现最佳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耳内窥镜下鼓膜修补术、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97例鼓膜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行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研究组行耳内窥镜下鼓膜修补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以及听阈情况.结果 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45例胃病患者(其中胃癌50例)在纤维胃镜直视下,钳取胃活体组织作印片(或涂片),用吖啶橙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与活组织学诊断比较,荧光显微镜诊断的特异性为96.0%,敏感性为96.8%。此法简单易行,取得结果迅速,是配合纤维胃镜检查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94例,根据不同内镜检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04例行亚甲蓝色素内镜检查的为实验组,对照组9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比较亚甲蓝色素内镜和普通内镜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实验组腺上皮肠化、不典型增生及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腺上皮增生和腺瘤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甲蓝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更高,有助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及诊断,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检测已成为肿瘤临床预警和诊断的重要途径.自Fearon和Vogelstein 1990年提出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模型以来,结直肠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不断被阐明,通过对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改变的检测可以为结直肠癌早期预警提供帮助.尤其是对具有家族病史的人进行相关基因改变的检测,检出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对近年来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国际新的TNN分期对分析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结直肠癌5481例,按第5版和第6版TNN分期标准分别进行分期,寿命表法分析各期5年生存率。结果 TNN分期5年生存率,第5版Ⅰ、Ⅱ、Ⅲ和Ⅳ期分别为80.1%、68.0%、40.5%和9.8%;第6版ⅡA和ⅡB期分别为71.6%和66.4%,ⅢA、ⅢB和ⅢC期分别为46.2%、40.1%和28.3%,各期和各亚期间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6版TNN分期更注重肿瘤局部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同等作用,分期更精细,分析预后更精确,指导不同亚期的患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的相互关系,为临床筛选出能从生物靶向治疗中获益的人群.方法 对208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包含12和13密码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Sanger法测序,进行K-ras基因的检测,结合相关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K-ras基因的表达状况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结果 20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12或13密码子突变为91例,突变率为43.8%,突变率在男女性别之间、肿瘤位置、组织分化类型和Duke's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有助于临床筛选出针对抗EGFR靶向治疗药物有效的结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联合奥沙利铂(oxaliplatin)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分别检测TRAIL组、奥沙利铂组及联合组的细胞抑制率,Annexin Ⅴ-FITC/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SW480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SW480细胞对TRAIL不敏感,对奥沙利铂相对敏感,TRAIL与亚毒性浓度的奥沙利铂联用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亚毒性浓度的TRAIL、奥沙利铂及联合组作用SW480细胞24h的抑制率分别为8.62%,60.51%,81.28%;凋亡率分别为2.43%,11.76%,18.37%,流式细胞学证实这种杀伤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结论 TRAIL能显著提高奥沙利铂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此协同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5-2007年经病理确诊的2042例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 204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女比例为1.4:1.直肠是最常见部位,占46.2%,其次为乙状结肠,占22.0%.年龄<40岁患者黏液癌占16.7%,而低分化癌占33.5%,比例明显高于40岁以上患者.根据TNM分期,Ⅰ期占5.8%,Ⅱ期占42.9%,Ⅲ期占31.0%,Ⅳ期占20.3%.结直肠癌总体生存率1年为92.3%,3年为73.9%,5年为65.1%,10年为57.5%.年龄、大体分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手术方式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辅助化疗是保护因素.1995-2001年(第Ⅰ阶段)与2002-2007年(第Ⅱ阶段)比较,第Ⅱ阶段中使用吻合器、直肠癌行Dixon手术和化疗的比例增高,第Ⅱ阶段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4%、78.0%、73.2%,明显高于第Ⅰ阶段(90.6%、69.2%、58.8%).结论 年龄、大体分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手术方式和辅助化疗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分泌型Wnt拮抗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分泌型Wnt拮抗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在结直肠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5-氮杂-2’-脱氧胞苷(DAC)和曲古菌素A(TSA)对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SW480进行去甲基化处理。甲基特异性PCR和逆转录PCR分别检测结直肠肿瘤组织及细胞株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和Wnt抑制因子1(WIF-1)基因甲基化和mRNA表达。结果 正常大肠黏膜不存在sFRP和WIF-1基因甲基化。sFRPl2、4、5和WIF-1在结直肠腺癌甲基化率分别为93.1%(67/72)、83.3%(60/72)、36.1%(26/72)、52.8%(38/72)、84.7%(61/72);腺瘤中分别为87.9%(29/33)、81.8%(27/33)、24.20k(8/33)、57.6%(19/33)、72.7%(24/33);瘤旁正常组织中分别为52.6%(20/38)、28.9%(11/38)、2.6%(1/38)、18.4%(7/38)、23.7%(9/38);与正常黏膜及瘤旁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变性隐窝灶(ACF)中sFRP1、2、4和5甲基化率分别为94.4(17/18)%、77.8%(14/18)、27.8%(5/18)和55.6%(10/18)。sFRP和WIF-1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腺癌、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HCT116细胞株sFRP1、2、4、5和WIF-1基因启动子CpG岛均存在高甲基化。SW480细胞株中仅sFRP1、2和WIF-1存在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mRNA不表达或降低;联合使用DAC和TSA能有效恢复sFRP和WIF-1基因表达。结论 Wnt拮抗基因甲基化是结直肠肿瘤发生常见的早期事件,sFRP1、2、5和WIF-1甲基化有可能成为早期发现结直肠肿瘤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翻译引进的改良老年疾病累计评分表(MCIRS-G)研究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合并症分布情况及其对化疗安全性的影响,评价该量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0例入院接受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按照设计好的入组标准进入实验,根据MCIRS-G详细记录患者的合并症情况。年龄≥65岁的患者进入老年组(37例),<65岁者进入对照组(43例),接受以5-Fu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化疗期间及之后四周内纪录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采用NCI3.0版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进行评定,用MCIRS-G分析患者合并症情况,按照MCIRS-G得分、KPS评分和年龄分层研究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结果两组合并症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组MCIRS-G平均得分16.19±2.25,对照组为14.67±1.08,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随着MCIRS-G评分升高老年组白细胞减少(P=0.014)、血小板减少(P=0.010)、贫血(P=0.031)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贫血(P=0.005)的发生率随着MCIRS-G评分升高而显著升高。相关性研究发现MCIRS-G评分与年龄呈正相关(P=0.004),与KPS评分无相关(P=0.375)。结论MCIRS-G在临床上能够有效评价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合并症情况,MCIRS-G评分预测毒副反应比KPS更敏感。年龄不应是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接受化疗的限制因素,合并症才是影响化疗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47例直径1.5 cm的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经胃镜、超声胃镜及镜下穿刺病理检查排除恶变后行内镜下套扎治疗。胃镜端部连接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透明帽),插入上消化道找到黏膜下良性肿瘤,负压将其吸引入透明帽内,释放橡皮圈,黏膜下良性肿瘤即被套扎。复查胃镜观察疗效。结果:黏膜下良性肿瘤完全脱落。脱落处黏膜形成表浅溃疡,1~2周后溃疡愈合。无一例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橡皮圈套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