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美蓝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7例有食管症状但内镜下肉眼观察未见食管明显黏膜改变或可见浅表病变的患者病灶进行2%美蓝染色,对呈现蓝色区域和非蓝色区域进行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107例患者均成功行2%美蓝染色。其中美蓝深染色33例(30.8%),病理确诊为食管癌4例,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1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食管炎10例;美蓝浅染色42例(39.2%),病理确诊为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食管炎31例;无明显蓝色区域32例(30.0%),病理确诊为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2例,食管炎30例。对1例食管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行内镜下治疗,随访1年余,病情未进一步发展。结论美蓝染色内镜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46例食管黏膜病变者行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比较食管病变及着色范围,对黏膜不染色区多点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EMR),诊断为鳞状细胞癌者经超声微探头检查证实为黏膜内癌,予以黏膜下剥离切除。结果46例患者中,15例患者存在18处黏膜不染色区,其中上皮单纯增生3处,轻度不典型增生4处,中度不典型增生6处,重度不典型增生4处,鳞状细胞癌1处。结论卢戈氏液染色法是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实用的方法,可提高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曹彬  程雪霞  周永清  庞景 《安徽医学》2005,26(6):527-528
目的研究内镜下美蓝染色对胃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有胃黏膜异常表现的52例患者,用0.5%的美蓝均匀喷洒于胃粘膜,然后在染色异常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15例存在轻度不典型增生,3例存在中度不典型增生,2例存在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存在黏膜内癌的患者,其中2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粘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论内镜下美蓝染色可大大提高胃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周海港  范雄芬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202-1202
目的探讨内镜下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内镜下将Lugol液喷洒在286例患者的可疑食管黏膜上,在不染区及浅染区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论286例患者中,染色后214例阳性,其中6例早期食管癌,2例进展期食管癌(病理及手术证实),不典型增生6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结论内镜下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不典型增生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电子肠镜下大肠平坦型病变的病理学分析,探讨提高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靶向取材活检法,对染色电子肠镜及电子肠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送检的标本,进行组织病理诊断,统计学分析,与随机取材组(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研究组大肠平坦型肿瘤性病变156个, 发现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癌共53个,检出率为33.33 %。靶向取材后剩余标本常规包埋切片,相同标本病理诊断相符合共45个,清除病灶8个,病变清除率为 15.09%,p<0.01; 对照组平坦型肿瘤性病变134个 , 发现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癌14个,检出率为10.4%。两组比较p<0.01。结论 电子肠镜下整体切除靶向活检对发现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提高检出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4):28-31
目的 研究色素内镜提高基层医院大肠癌早期诊断水平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214例大肠黏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107例,采取常规内镜检查,不进行内镜染色,并行单纯病理活检;观察组107例,使用0.4%靛胭脂加0.2%醋酸黏膜染色剂对大肠黏膜进行染色,并对不染色和浅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活检结果、病理活检率及诊断率,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观察组染色前后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炎性或增生性息肉70例、腺瘤25例、癌或癌变12例;对照组炎性或增生性息肉69例、腺瘤27例、癌或癌变11例,两组患者的病理活检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理活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腺瘤诊断率、癌、癌变诊断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染色前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为1.87%,染色后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为11.21%,观察组染色后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染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色素内镜,有助于鉴别大肠黏膜病变的病理类型,可提高大肠癌早期诊断水平及病理活检成功率,且操作安全简便,适用于基层医院,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卢戈氏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1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安来  江荣 《中原医刊》1999,26(6):27-27
对168例早期食管癌可疑患者进行内镜下卢戈氏染色,结果食管粘膜出现不染色区16例,活检、病理诊断鳞癌10例,腺癌1例;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提示内镜下食管粘膜卢戈氏染色可以更确切地获得形态学的判断,而且指导准确活检,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对早期癌和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6例患者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可疑的病变区时,通过肠镜活检孔于该处喷洒0.4%的靛胭脂溶液25mL,10-15s后,观看可疑病区染色的情况,此外对不染色区进行多点的活检,所有的病灶送病理活组织进行检查.结果 :在8例结直肠癌的早期,阳性率为4.0%;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25例,检出率为12.0%,其中轻度异型增生11例,中度5例和重度9例;直肠8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5例,结肠2例、升结肠4例.其他183例,特异性结肠炎126例,功能性肠道疾病57例.结论 :结肠镜检查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为结直肠癌提供安全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内镜随访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癌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02年5月至2010年1月于开封市陇海医院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并能定期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126例作为胃镜检查组,选取因重度不典型增生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患者65例作为治疗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连续内镜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病变逆转和癌变发生情况。选取同期73例未行定期内镜随访的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个月后胃镜检查组及对照组早期胃癌检出情况。结果胃镜检查组早期胃癌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12/126)比1.4%(1/73),P<0.05]。治疗组检出逆转33例,逆转率50.8%;检出胃癌2例,癌变率3.1%,与胃镜检查组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比较,逆转率和癌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进行连续内镜随访是早期发现胃癌的有效手段,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和探讨内镜色素染色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食管癌可疑患者局部喷洒染剂后,观察着色情况并取材.结果 食管黏膜复方碘液染色28例,有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者24例,病理示单纯增生和炎症5例,不典型增生6例,Barrett食管2例,食管癌11例,原位癌1例.结论 内镜色素染色有助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内镜下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简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腺管开口分型和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大肠肿瘤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新方法。方法 2000年11月-2001年8月结肠镜检查1250例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内镜黏膜切除术50例次。结果 28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478个。共检出大肠黏膜内癌3例。黏膜下癌1例,进展期癌57例,其中Ⅱa,Ⅱb,Ⅱa Ⅱc病变44个,LST型病变16个,直径16-58mm,其中Ⅱ型1个,ⅢL6个,Ⅳ8个,Ⅴa型1个,2例黏膜内癌,1例Ⅱa Ⅱc病变,肿瘤已浸润到浅肌层,内镜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治疗50例次,包括侧向发育肿瘤(LST)病变14个,Ⅱa病变22个,Ⅱb病变14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Ⅴ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合于大肠平坦型病变的切除。为完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袁珂  吴俊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6):2049-2051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病理学类型及内镜治疗价值。方法对近3年肠镜检查发现64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ST病变60例(共64个病灶),占大肠息肉的2.78%,病变大小以10 mm~29 mm为主,直径大于50 mm者并不少见;病变主要分布在直肠;内镜下分型以结节混合型及扁平隆起型为主,假凹陷型少见。58例共6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30例行注射法黏膜切除术(EMR),16例行注射法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8例行透明帽辅助EPMR,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辅助EPMR。8例接受2~3次内镜下治疗,均为直肠50 mm以上LST病变。所有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随访1年未见残留及复发。术后迟发出血6例,无穿孔并发症发生。病理学类型:62个内镜下切除的LST病变中,58个腺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4个,2个腺上皮癌变,2个炎症伴息肉样增生。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一定的检出率,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绝大多数的LST病变,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腺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肠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Olympus CF—Q260AI和CF—H260AZI电子肠镜,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作肠镜检查的患者(共3962例),在发现病变后采用0.4%靛胭脂行病变粘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确定病变腺管开口分型,择期进行粘膜剥离切除术(EMR)或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治疗。结果检出LST患者26例,检出率0.66%,病变数31个,其中直肠11个,乙状结肠5个,降结肠2个,横结肠4个,升结肠9个;颗粒均一型11个,结节混合型18个,扁平隆起型2个;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7个(22.6%),Ⅳ型腺管开口19个(61.3%),兼有ⅢL型及Ⅳ型腺管开口5个(16.1%)。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3个(9.7%)病理提示局部癌变。结论提高LST的临床检出率须应用粘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型或Ⅳ型,而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其应足够重视。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h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方法、效果、并发症等相关临床问题。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132例167个LST病灶,采用规范的黏膜下注射配合透明帽辅助法手术,术后随访2个月-50个月,准确记录病灶大小、手术经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治愈率为98.8%,一次性完整切除率73.1%,分次切除法(EPMR)占10.2‰并发症发生率9.6%.术后病理癌变4例(2.4%)。结论EMR在目前条件下是一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可取代98%以上患者的传统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的方法.方法:273例可疑食管癌患者经内镜下Lugol液染色,取黏膜不着色区组织进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并对p53蛋白表达阳性病灶,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结果:在85处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黏膜内,p53蛋白阳性34处(40.0%),其中9处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治愈1处(11.1%),好转5处(55.6%),总有效率为60.7%.对照组好转2处(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有效切除食管癌前病灶,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雨静  齐玲芝  苑坤  刘泳  刘聪  孙巍 《吉林医学》2009,30(13):1219-122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大息肉和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72例92个大肠病变。采用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切除(EMR)、分次圈套切除(EPMR)和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法(Cap-EMR)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72例患者一次性成功切除病变89个,3例患者各残留1个病变,其中2例再次行EMR,1例行APC氩气凝固灼除。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瘤71个,其中伴有上皮内瘤变的29个,增生性息肉13个,直肠类癌3个,黏膜内癌变5个,其中2例为SM2癌,行外科手术治疗。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中、术后无穿孔病例,术后出血5例。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和黏膜内癌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向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376例疑似病变,用2%的碘液喷洒染色,对不染色和浅染色区进行多点病理活检,并对照碘液染色前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变化。结果经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染色前内镜诊断食管早期癌为18例,碘液染色后内镜发现经病理确诊为39例,染色前内镜诊断中度~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23例,碘液染色后内镜发现病理确诊为11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检查中碘液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和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Tao S  Lu Q  Jiang B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0):1417-1419
目的应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寻找平坦型病变,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与平坦型病变肿瘤情况。方法16457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平坦型病变。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隆起型和平坦型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共检出腺瘤和癌变2218例,平坦型170例(7.67%)。(2)隆起型肿瘤平均直径为(29±9)mm,平坦型肿瘤平均直径为(17±14)mm。(3)隆起型和平坦型肿瘤发生在左侧结肠分别为1630例(79.59%)和140例(82.35%)。(4)隆起型和平坦型肿瘤性病变中发生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状腺瘤的例数分别为1051例(51.34%)和95例(55.55%),87例(4.25%)和29例(19.96%),180例(8.79%)和30例(17.54%)。(5)隆起型和平坦型腺瘤中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例数分别为638例(31.15%)和44例(25.88%),337例(16.46%)和34例(20.00%),45例(2.20%)和16例(9.41%)。结论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率的发现率平坦型病变明显高于隆起型病变。大肠黏膜腺瘤平坦型病变与隆起型病变相比,恶性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