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初探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于2017年4-6月对顺义区4所幼儿园1 301名学龄前儿童采用Achenbach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8%(192/1 301),男童检出率(16.9%)明显高于女童检出率(12.2%)(χ2=8.80,P=0.003)。行为问题组和对照组相比,男童在家庭环境的知识性(t=2.475,P=0.014)、娱乐性(t=2.340,P=0.02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童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94,P=0.000);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矛盾性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OR=1.154,P=0.004)。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不同性别的行为问题儿童应制定个性化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武汉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特点 ,探讨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城区 3所幼儿园 10 90名 3~ 6岁儿童 ,应用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 ( CPTS)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对儿童的气质及家庭环境因素进行调查 ,应用“3~ 6岁儿童气质评定软件”进行气质类型评定 ,用 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与父母性格 ,儿童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家长对儿童的态度及教育的一致性显著相关。结论 :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气质特点的影响不容忽视 ,为儿童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采取正确而一致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初探家庭环境因素及气质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于2017年4—6月对顺义区4所幼儿园1 30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儿童气质问卷(BSQ)、Achenbach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8%(192/1 301)。男童攻击问题和违纪问题高于女童。家庭矛盾性与躯体诉述因子呈正相关(r=0.130,P<0.05)。男童攻击因子与节律性、趋避性、注意分散度呈负相关(r=-0.133,-0.119,-0.115,P均<0.05),女童抑郁因子与活动水平、坚持性呈负相关(r=-0.125、-0.151,P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和气质相关,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应考虑家庭环境和气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特点, 探讨气质和家庭环境对适应行为的影响, 为促进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0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3所幼儿园304名4~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填写,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气质、家庭环境对适应行为的影响。结果 1)学龄前儿童独立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及适应能力商数(ADQ)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9、6.31、18.17、20.91, P<0.05), 适应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2)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持久性、反应域、亲密度与ADQ显著相关(r=-0.18、-0.17、0.15、-0.13、0.18、0.28, P<0.05);节律性、适应性、亲密度、矛盾性与独立因子显著相关(r=-0.16、-0.18、0.26、-0.13, P<0.05), 节律性、持久性、亲密度、知识性与认知功能因子显著相关(r=-0.14, -0.17、0.18、0.11, P<0.05);反应强度、注意分散、反应域、亲密度、组织性与社会因子显著相关(r=0.19、0.13、0.21、0.21、0.13, P<0.05)。3)家庭亲密度(β=0.28)、气质的节律性(β=-0.15)和反应阈(β=0.14)可以共同预测适应行为(F=14.75, P<0.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适应行为的发展受年龄、气质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此, 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 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 能够促进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虹口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儿童保健从业人员和家长携手改善儿童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而努力。【方法】随机抽取120名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20名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包括挑食、偏食、进食量少、进食时间过长、进食地点不固定等。他们大多母孕产期情况良好,幼时添加辅食没有困难,在幼儿园的饮食行为表现比在家中更让家长满意。与以祖辈为主要照养人的儿童相比,以父母为主要照养人的儿童能更早不依赖奶瓶,更早独立进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工喂养,独立进食的年龄晚是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表现不满意的高危因素(P=0.000);家庭喂养态度一致是父母对孩子饮食行为表现满意的保护因素(P=0.003)。多数家长认为儿科医生的帮助是可靠的。【结论】早期认识并重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可能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积极主动干预;加强健康宣教,发挥家庭在儿童保健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智力的影响翁文孝先天素质是指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生物学前提。智力又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环境和教育因素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决定性条件[1]。儿童的早期教育和生活教养环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人一生...  相似文献   

7.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的相关性。方法采用《NYLS 3—7岁儿童气质问卷》及《Conners儿童行为家长问卷》对威海市三所幼儿园55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行为问题儿童与对照组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烦型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多种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结论麻烦型儿童易发生行为问题,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环境因素。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是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和自制家庭环境一般情况调查表量表分别对113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感觉统合失调率32.54%;通过分析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经济条件、教养方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儿童之间感觉统合失调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改善家庭环境有利于降低儿童感统失调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攻击分量表和一般情况问卷,对整群抽取的上海市10所幼儿园1 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12.9%,男孩攻击性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孩(P<0.05).目前健康状况好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者,1岁内不适症状较多者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儿童,曾患疾病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曾患疾病者,儿童存在入睡困难也显著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健康状况较差、1岁内不适症状较多或曾患疾病等与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睡眠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5-6月随机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利用Green 综合评分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BI)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的睡眠情况。结果 共调查了2 201名学龄前儿童,男童睡眠行为总分为49.79±4.65,女童为49.80±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共有14.54%儿童(n=320)存在睡眠问题,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其父、母亲敌意/强制教养方式的得分高于无睡眠问题组的得分(t=6.31,5.58,P<0.001),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得分低于无睡眠问题组(t=2.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得分越高,越增加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OR=1.04,95%CI:1.01~1.06、OR=1.04,95%CI:1.02~1.07),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方式减少儿童睡眠不良发生的风险(OR=0.98,95%CI:0.96~1.00)。家庭因素中本次研究仅发现家庭距主干道距离过近(≤50 m)可增加儿童睡眠不良的发生(OR=1.68,95%CI:1.07~2.63)。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家长在于学龄前儿童相处时应采用更积极的教养方式,其次,家庭距主干道距离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应做好居民住宅的相关规定,为保障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强迫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3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共969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焦虑自测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强迫症状阳性检出60例(6.2%);其中男性32例(6.3%),女性28例(6.0%);小班19例(5.8%),中班29例(7.2%),大班12例(5.0%)。将阳性检出的60例作为强迫症状组,无任何焦虑的1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间比较(χ2=0.200,P=0.655)和班级间比较(χ2=2.065,P=0.3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两组在语言/认知、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和环境气氛6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学历(χ2=14.356,P<0.01)和母亲焦虑得分(t=3.426,P<0.0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忽视/干涉/惩罚(环境中等OR=0.241,95%CI为0.088~0.659)、母亲焦虑得分(OR=1.059,95%CI为1.009~1.111)以及母亲学历(中学OR=3.886,95%CI为1.554~9.716,大专及以上OR=2.695,95%CI为1.301~5.581)3个自变量与强迫症状发生有关。结论 强迫症状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强迫症状的发生与家庭养育方式、母亲情绪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对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铜陵市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的相关性,从而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养育干预指导。方法 于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10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共获得有效问卷1 817份,其中男童981人、女童836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在学习日、周末以及一周平均时间>2 h/d的检出率分别为34.8%、30.7%、38.2%,同时暴露于2种以上类型产品的有81.3%。较差家庭养育环境检出率为14.58%,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家庭养育环境越差(父亲文化程度OR=1.489、母亲文化程度OR=1.503,P<0.001)。学习日、周末、一周平均屏幕暴露是否>2 h/d组间的家庭养育环境各因子得分以及总分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屏幕暴露时间与家庭养育环境总分负相关(r=-0.169,P<0.001)。结论 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相关,树立正确的家庭养育理念,指导改进养育方式,有利于改善屏幕暴露过度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发育的家庭环境因素。方法: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家庭环境量表(FES),分别对113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感觉统合失调率32.54%;通过分析发现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经济条件等儿童之间感觉统合失调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等在感统失调与未失调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儿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家庭环境、母亲心理状况的相关性,以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方法 选取青岛市经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的PKU患儿32例作为病例组,再选取年龄、性别与病例组匹配且无躯体及精神疾病的正常儿童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FES-CV)、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及Conners 父母症状问卷(Conners Parent Symptoms Questionnaire,PSQ)进行测评及研究。结果 1)PKU患儿的品行问题及多动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儿童,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KU患儿行为问题与家庭亲密度、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呈负相关;3)PKU患儿心身障碍与母亲躯体化呈正相关。结论 学龄前PKU患儿存在多种行为问题,改善家庭环境及母亲心理状况有利于减少患儿行为问题的发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家庭生活行为方式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选取中日友好医院管辖区域内4所幼儿园中的1 246名儿童及其主要照料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及主要照料者的身高、体重,主要照料者的日常饮食偏好、运动习惯和睡眠习惯。结果 男童肥胖率为11.78%,女童肥胖率为10.82%。肥胖男童的父母及家中老人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高于非肥胖男童(χ2=59.22,114.42,34.73,P均<0.001);肥胖女童的父母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高于非肥胖女童(χ2=63.61,81.58,P均<0.001)。肥胖儿童主要照料者的饮食习惯中,喜甘甜、喜咸、喜油腻的比例较高,喜清淡的比例较低;睡眠习惯中,晚睡晚起的比例较高,早睡早起的比例较低;运动习惯中,不运动的比例较高,经常运动的比例较低,与正常体重儿童主要照料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家庭主要照料者的生活行为方式对儿童肥胖有重要影响,儿童肥胖要重视家庭生活行为方式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 3~6岁儿童,采用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 χ2检验及log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检出率为31.40%。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越低(OR=0.510,95%CI=0.430~0.603)及语言/认知信息(OR=0.959,95%CI=0.926~0.994)、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OR=0.959,95%CI=0.924~0.996)、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OR=0.873,95%CI=0.827~0.922)、环境气氛维度得分越高(OR=0.794,95%CI=0.736~0.856)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越低(OR=1.929,95%CI=1.656~2.247)、主干家庭(OR=1.796,95%CI=1.260~2.561)、家庭每月总收入呈高等及低等水平(OR=1.368,95%CI=1.028~1.820),家庭养育环境中忽视/干预/惩罚维度得分越高(OR=1.043,95%CI=1.008~1.079)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应从小培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加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每月收入水平呈低、高水平及主干家庭中儿童照顾者,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培养方面的健康教育,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以防止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