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宫颈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由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展而来,大部分CIN可自然消退,只有一小部分发展为浸润癌。宫颈癌筛查主要依靠细胞学检查,但其对宫颈病变预测的相对特异性较低,单靠细胞学检查不能区分进展性和非进展性病变,因而需要检测其他标志物,如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型和DNA倍体等来提高其诊断的特异性。本研究通过检测宫颈癌前病变组织中DNA倍体状态和HPV亚型感染情况,探讨HPV亚型、DNA异倍体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宫颈癌是严重危胁妇女生命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52.98万,死亡病例25.51万,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早期宫颈癌如能及时发现并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不同HPV亚型引起宫颈癌的危险性不同,其中HPV16和HPV18是致癌能力最强的基因型,70%的浸润性宫颈癌与其相关[2]。因此,HPV感染筛查及型别检测是预防和控制子宫颈癌的重要手段。对30~65岁已婚妇女而言,宫颈液基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各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组织中不同亚型HPV病毒载量,探讨HPV型别病毒载量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病理诊断明确的CIN1、CIN2、CIN3与宫颈癌患者各20例,采用微切技术获取宫颈病变组织,以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不同病变单位细胞(10 000个细胞)内的HPV亚型病毒载量。结果(1)宫颈病灶中HPV亚型感染率在CIN1、CIN2/3与宫颈癌分别为88%、100%和100%。HPV亚型在不同级别病变的分布不同,HPV16亚型在CIN3/宫颈癌的感染率(85%)明显高于CIN2(46%)与CIN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52亚型在CIN1、2、3中检出频率相当;HPV58亚型则在低度病变检出频率为高。(2)单位病变组织内HPV载量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感染率占前三位的HPV16、52、58亚型单位病变组织内的病毒载量在CIN2/3明显高于CIN1(P0.05)。(3)HPV多重感染在CIN1、2、3与宫颈癌分别为47.1%、21.4%%、50%和26.7%,多重感染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0.106,P0.05)。结论宫颈病灶组织中HPV16、52、58亚型与宫颈病变密切相关,病变单位细胞内的HPV病毒载量随宫颈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4.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性传播病毒之一,其高危亚型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PV分子检测在宫颈癌的预防和筛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基于病毒DNA和mRNA的检测。HPV mRNA检测相较于DNA检测尚不成熟,但能更好地反映病毒转录活性从而预测潜在的宫颈癌前病变。本文结合两类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现状,对比并阐述两者优缺点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妇女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况和基因亚型分布。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0年2月,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分型技术(HybriMax)对广州地区6493例女性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并对HPVDNA亚型、感染率和年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6493例女性中检出HPV阳性1947例,阳性率为29.99%。阳性感染者中,单一型感染最多,为1436例,占73.75%,其中高危单一型感染者1143例,占58.71%,低危单一型感染者293例,占15.05%;混合型感染者511例,占26.25%,主要为双重感染,占19.41%。15个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HPV高危亚型阳性率为25.24%,6个低危亚型HPV感染阳性率为7.98%。排在前十位的亚型分别是HPV52(25.22%)、HPV58(14.20%)、HPV16(13.56%)、HPV6(9.76%)、HPV11(8.32%)、HPV53(7.70%)、HPV33(6.73%)、CP8304(6.68)、HPV68(6.63)、HPV18(6.52%)。在各年龄组中,小于20岁女性感染率最高,为52.5%,各年龄组HP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而位居第二[1]。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迄今可确定HPV16型和HPV18型是导致人类宫颈癌的常见型别,  相似文献   

7.
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1977年Laverty在电镜中观察到宫颈癌组织中存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以及Zur Hausen[1]提出HPV与宫颈癌发病可能有关的假设后,经过国内外学者近20年的研究[2~4],已经证明HPV感染是宫颈癌的直接病因。宫颈癌亦因而成为目前唯一一种病因明确的可以预防和治愈的恶性肿瘤。HPV有多  相似文献   

8.
<正>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 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1],且不同的HPV高危亚型其致病力不同[2]。对于HPV感染者,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HPV感染情况及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8640例行HPV检测的临床资料,统计不同亚型HPV感染情况及与不同级别CIN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常见亚型HPV致病力的差异。结果:①HPV阳性1873例(21.7%),多重感染453例(5.24%),单一亚型感染1420例(16.44%),HPV检出频次2417次,检出频次最高的6种高危亚型分别为:HPV16(25.90%),HPV58(11.92%),HPV52(10.22%),HPV33(6.99%),HPV53(6.54%)和HPV18(5.63%)。372例CIN患者中有273例HPV阳性,其中检出频次最高的几个亚型:HPV16(57.51%),HPV18(16.48%),HPV58(13.92%),HPV52(9.16%),HPV33(8.79%)和HPV31(4.40%)。②检出频次较高的6种HPV亚型中,HPV52亚型发病年龄最低。③HPV16、HPV18亚型发生高级别CIN的风险较其他亚型更高(OR=24.056,OR=27.474);单一感染时,HPV16亚型感染导致CIN的发生率比HPV18亚型的高,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3)。HPV58亚型感染导致CIN的发生率较HPV52亚型的高,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CIN患者中感染HPV的常见亚型依次为:HPV16、18、58、52、33、31。HPV52亚型发病年龄低,致病力弱。在单一感染中HPV16亚型的致病力较HPV18亚型强,HPV58亚型的致病力较HPV52亚型强。  相似文献   

10.
维、汉妇女宫颈癌患者感染HPV亚型和TERC基因扩增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宫颈癌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不同亚型及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TERC)扩增差异。方法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维吾尔族和汉族各200例宫颈癌患者的21种HPV亚型感染的分布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23例维吾尔族和22例汉族宫颈癌患者的TERC基因扩增的情况。结果①维、汉族宫颈癌的HPV感染谱不同。维吾尔族宫颈癌中HPV高危亚型感染排序由高到低主要是:HPV16、58、18、52和31等亚型;而汉族宫颈癌的排序是:HPV16、31、58、18和52等亚型。②维吾尔族宫颈癌中HPV亚型多重感染者为43例,占21.83%;汉族宫颈癌组织中多重感染者为27例,占13.78%(P〈0.05)。③维、汉族宫颈癌TERC基因平均扩增倍数,在HPV各亚型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各族患者中HPV多重感染和单一感染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HPV高危亚型多重感染较汉族高;在各族患者中多重HPV高危亚型感染较单一亚型感染者有更多TERC基因扩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妇科门诊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和基因亚型分布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576例接受HPV检测、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的女性病例,针对检查异常者开展阴道镜活检确诊,统计HPV感染率,对HPV亚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高危型HPV分布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576例患者中确定存在HPV感染者共计123例,HPV感染率为21.35%;HPV感染者的基因亚型分布中HPV 52、HPV 16、HPV 58的感染率占前3位。患者中存在宫颈病变者共计28例,占比4.86%,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病例10例,CINⅡ病例9例,CINⅢ病例6例,鳞状细胞癌(SCC)病例3例;相比CINⅠ而言,CINⅡ、CINⅢ、宫颈癌的HPV感染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门诊女性HPV感染率相对较高,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等级存在密切关系,临床加强HPV感染人群的早期宫颈病变筛查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现已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HPV通过机体的细微损伤入侵,HPV E6和E7癌蛋白中的1种或2种持续表达是高危型HPV感染致瘤的关键所在,检测高危型HPV感染及病毒癌蛋白仍不能有效预防宫颈癌。研究者们正着手研制针对HPV的病毒疫苗,从源头预防HPV感染,以期实现宫颈癌的一级预防。目前已有针对HPV16/18型的二价疫苗Cervarix和针对HPV16/18/11/6型的四价疫苗Gardasil的认证上市,预防性HPV疫苗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并取得显著效果。新一代预防性HPV疫苗在解决疫苗的成本、持久性和广谱免疫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宫颈癌有望成为人类抗肿瘤史上第一个可以预防的癌症。综述近年HPV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预防性HPV疫苗的应用研究与现状。  相似文献   

13.
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 (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 ,其中涉及 10 0余种HPV亚型。已有诸多的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表明HPV感染除与女性生殖道疣有关外 ,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关系密切 ,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对HPV的研究正成为一个新的热点。了解女性生殖道H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对预防及处理HPV感染均有重要意义。1 女性生殖道HPV感染率  资料显示至少有 80 %性活跃的成年人在某一时期感染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生殖道HPV亚型 ,多数病例HPV感染是暂…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是世界上女性高发的第三大恶性肿瘤[1],也是威胁我国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其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病变的主要病因[2]。HPV是一种常见的小DNA双链病毒,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是第四大常见女性恶性肿瘤,是导致妇女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宫颈癌筛查和预防宫颈HPV感染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HPV预防性疫苗的上市使宫颈癌成为目前唯一可早期预防并有望彻底根除的癌症。随着HPV疫苗接种作为宫颈癌预防策略的引入,HPV检测及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随之发生变化,未来必将导致子宫颈癌筛查方案发生重大转变。现行的筛查策略正在受到挑战,新的筛查指南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人乳头瘤病毒亚型检测在宫颈病变分流管理中的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宫颈癌在女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占癌症患者总数的15%。每年约有371200个新发病例,约200000例死亡。由于经济水平低下以及缺乏宫颈肿瘤普查手段等因素,80%的新发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现已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根本致病因素。研究证实,大多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伴有HPV感染,90%宫颈癌标本可以检测出HPVDNA。  相似文献   

17.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生物状态与宫颈病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近年来,子宫颈癌病因学研究成为热点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样本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宫颈癌及大多数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2-3都存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生殖道感染高危型HPV是妇女宫颈癌和CIN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在女性人群中感染率较高,其与宫颈癌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关系密切,且目前已公认为上述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虽然有关HPVDNA在女性人群中感染率的报道已屡见不鲜,但均数量有限,尤其在我国有关HPV DNA的检测起步较晚,且缺乏大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19.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在女性人群中感染率较高,其与宫颈癌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关系密切,且目前已公认为上述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虽然有关HPVDNA在女性人群中感染率的报道已屡见不鲜,但均数量有限,尤其在我国有关HPV DNA的检测起步较晚,且缺乏大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20.
现已研究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长期持续感染是造成宫颈高度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主要原囚[1],不同地区HPV亚型的流行病学分布不同,其致病件和后果存在差异[2].现总结我院近2年185例宫颈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PV感染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